周莉;陈瑶;李娜;赵慧;李树蕾
目的:观察正常软骨表面的形态结构以及短时非周期大强度运动训练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1/09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完成.①实验动物:10~12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8只,雌雄各半,体质量(3.5±0.2)kg.②实验分组:将动物分为对照组2只,训练组6只,其中训练1,2,3周各2只.③实验干预:训练组兔在电刺激笼中进行训练,训练量为20 s刺激1次,刺激时间为0.2~0.5 s,动物受刺激后沿刺激笼跑跳数步并转弯.训练120 min/d,每组训练60 min后休息20 min,训练6 d/周,星期日休息,分别训练1,2,3周.对照组不放在电刺激笼中,也不进行训练.④实验评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训练前后兔股骨和胫骨髁软骨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MIAS99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浅坑(pits)的直径和面积.结果:8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兔膝关节软骨的表面形态结构:正常软骨表面低倍镜下显示为均匀排列的浅坑,在高倍镜下呈现一种均匀多孔状结构.②运动训练后软骨表面结构的变化:训练后浅坑形态不规则,边缘粗糙,胶原纤维增粗,孔隙不均匀增大.结论:软骨表面正常的形态结构是浅坑,短时非周期大强度训练,未引起纤维断裂和碎屑,说明不会损伤软骨表面形态结构.
作者:戴国钢;刘波;罗小兵;彭雪梅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染料木黄酮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5在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成骨细胞培养:无菌条件下分离出生3 d的乳鼠颅盖骨,剪碎,加入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用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F-12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浓度后接种于25 mL细胞培养瓶,Ⅱ代细胞用于实验.②实验方法:实验分为染料木黄酮组、雌激素组和对照组(吐温20),染料木黄酮剂量分别为10-5,10-6、10-7mol/L,雌激素剂量分别为10-9,10-10mol/L,培养48,72 h后,应用MTT和3H-TdR掺入实验观察不同剂量的染料木黄酮和雌激素对成骨细胞活性影响,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表达.结果:①A570nm值:培养48 h,染料木黄酮10-5,10-6,10-7 mol/L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05%,136%和143%;10-9,10-10mol/L雌激素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4%和100%;培养72 h,染料木黄酮3个剂量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93%,113%和146%,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3H-TdR掺入量:10-5,10-6,10-7mol/L染料木黄酮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0.47,11.29,6.45倍;10-9和10-10mol/L雌激素组增加15.4倍和16.5倍(P<0.05).③白细胞介素6表达:各组成骨细胞周围均有较强的呈棕色的阳性颗粒,但染料木黄酮组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①10-5~10-7 mol/L染料木黄酮和雌激素一样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DNA合成.②染料木黄酮不是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6表达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
作者:张月红;金宏;许志勤;南文考;王先远;薛长勇;高兰兴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方法干预抑郁大鼠,观察大鼠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行为学的特点.方法:实验2005-11/2006-02在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及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普通级成年wistar大鼠32只,体质量180~220 g,雌雄各半.②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百优解组和刺络放血组,每组8只.③实验干预: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刺激和治疗.其他组大鼠孤养并接受21 d各种不同刺激后,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百优解组按2.8 mg/kg灌胃,1次/d;刺络放血组选用大鼠双侧前肢趾端的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隔日1次,共11次,出血量为每穴1滴.④实验评估:对比各组大鼠行为学指标(采用Open-Field法)及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差异.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正常组、百优解组、刺络放血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百优解组、刺络放血组与正常组比较,以及刺络放血组与百优解组比较,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各组大鼠Open-Field行为得分:正常组与模型组动物比较,水平得分与垂直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刺络放血组、百优解组与模型组比较,水平得分与垂直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刺络放血组与百优解组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抑郁大鼠模型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降低,行为学能力改善,从而产生抗抑郁的作用.
作者:苗裕;艾群;崔晓冬 刊期: 2007年第36期
背景:双膦酸盐在临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疗效显著,而伊班膦酸钠作为新型双膦酸盐制剂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的:通过观察卵巢切除大鼠骨量丢失的相关指标,探讨伊班膦酸钠干预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有效性,并与尼尔雌醇比较.设计:完全随机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复旦大学医学院骨代谢研究室.材料:选用SD雌性大鼠40只,鼠龄10~12个月.伊班膦酸钠由江苏原子医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尼尔雌醇由上海第十二制药厂生产.方法:实验于1996-08/1998-06在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完成.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小块脂肪组织,手术3个月后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 mL/只;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伊班膦酸钠组、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均行双侧卵巢切除,3个月后分别开始灌服生理盐水、伊班膦酸钠0.5 mg/(kg·d)水溶物、尼尔雌醇混悬液1 mg/(kg·次).给药组均于给药第1周灌药2次,以后每周1次,均给药90 d.主要观察指标:取左侧股骨,测其干重、灰重,采用PE2311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骨钙含量.采用DPX-L型骨密度测定全身骨密度;采用SPA型单光子大鼠骨密度仪测右侧股骨全长1/2交界处的骨密度.采用AG22020 KNA型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股骨抗弯力.采用动力学法由ENCORⅡ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EDTA滴定法测定尿钙,采用苦味酸法测定尿肌酐;采用改良血尿羟脯氨酸测定法测定尿羟脯氨酸.计算骨小梁面积.结果: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干重、灰重和钙含量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骨干重、灰重和钙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t=13.58~52.98,P<0.05).②股骨骨密度、抗弯力和全身骨密度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t=3.31~5.61,P<0.05),而抗弯力与其他3组相近(P>0.05).③血碱性磷酸酶及尿羟脯氨酸与肌酐、钙与肌酐比值的改变:卵巢切除+伊班膦酸钠组和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大鼠尿钙与肌酐比值明显低于卵巢切除组(t=4.04,3.30,P<0.05),其他2项指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椎骨、胫骨骨小梁面积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椎骨骨小梁面积明显小于其他3组(t=2.22,2.41,3.45,P<0.05),而胫骨骨小梁面积仅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明显大于卵巢切除组(t=2.45,P<0.05).结论:SD大鼠卵巢切除3个月后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伊班膦酸钠对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量的丢失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与尼尔雌醇作用相当.
作者:姚吉龙;王洪复;黄敏丽;金慰芳;高建军;魏道林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比目鱼肌损伤后的肌纤维病理改变及再生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20周龄新西兰白兔102只,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80 mm Hg压迫3 d组、120 mm Hg压迫3 d组、80 mm Hg压迫14 d组、120 mm Hg压迫14 d组,24只/组.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按其对应的压力强度和压迫时间建立骨筋膜间隔压力模型,采用充气式血压计袖带于每只兔的右小腿给予间断、重复性的压迫,2次/d,2 h/次,中间休息30min.③实验评估:压迫试验结束后1,7,14,28 d,选取比目鱼肌损伤重区域制作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肌纤维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结果:10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骼肌组织病理学变化:80 mm Hg压迫3 d组、120 mm Hg压迫3 d组解除压迫后1 d,骨骼肌局灶坏死,基底膜完整;解除压迫后7 d大量肌卫星细胞增殖,可见肌管融合;解除压迫后14 d骨骼肌恢复较完全,仅少量纤维化;至解除压迫后28 d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80 mm Hg压迫14 d组、120 mm Hg压迫14 d组解除压迫后1 d,大面积肌纤维坏死与间质纤维化,基底膜大部分崩解,可见肌卫星细胞增殖;解除压迫后7 d于残存基底膜附近可见片灶状卫星细胞增殖;解除压迫后14 d肌卫星细胞已停止大量增殖;解除压迫后28 d仍可见大面积纤维化,且面积已趋稳定.②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程度:正常对照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为(1.0±0.5)%.压迫试验结束后1 d,120 mm Hg压迫3 d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明显高于80 mm Hg压迫3 d组(P<0.05);压迫试验结束后7,14 d,两组基本相似,至28 d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压迫试验结束后各时间点120 mm Hg压迫14 d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均明显高于80 mm Hg压迫14 d组(P<0.05).③骨骼肌内压力情况:骨骼肌内压的变化与血压计压力呈正比,血压计压力为80,120 mm Hg时,骨骼肌内压分别为(45.5±1.0),(68.3±2.1)mm Hg.结论:当压迫时间较短、损伤较轻、基底膜完整时,比目鱼肌可完全恢复;当压迫时间较长、损伤较重、基底膜崩解时,比目鱼肌恢复较差.提示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比目鱼肌损伤后,其恢复与压力强度和压迫时间有关.
作者:马童;白跃宏;俞红 刊期: 2007年第36期
背景:切应力可以直接介导内皮细胞表达一些编码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血液的流体切应力对调节血管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目的:观察流体层流切应力对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原癌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技术方法.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对象:实验于2006-11/2007-02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完成.选用2006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Spetzler Ⅱ-Ⅲ级2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手术切除的人脑动静脉畸形新鲜标本,全部病例术前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M199培养液(Gi1bco BRL),优质胎牛血清(HyClone),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美国Sigma),CO2培养箱(美国 Forma Scientific),细胞周期分析试剂盒(BD公司),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BD公司),鼠抗人c-myc单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RT-PCR试剂盒(Promega).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按所受切应力大小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低切组、中切组和高切组.将培养的人脑动静脉畸形内皮细胞单层置于平板流动系统内,低切组、中切组和高切组细胞分别经低、中、高切应力作用8 h,对照组切应力为0 Pa.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指数.检测c-myc蛋白表达.检测c-myc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切应力作用下内皮细胞c-myc蛋白及mRNA表达和细胞增殖指数.结果:①细胞增殖指数:中切组和高切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0.01).②c-myc蛋白表达:c-myc免疫阳性表达随切应力增高而递增,各切应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③c-myc mRNA表达:低切组和中切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体层流切应力能够在基因转录水平诱导c-myc表达,并可能通过激活c-myc基因表达而促进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作者:赵明光;李彦兵;吕博川;梁勇;薛洪利;赵丽萍;王丹玲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形成,而RNA干扰技术可高效特异地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实验针对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化学合成小分子干扰RNA,观察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体外干扰效应.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2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人类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由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朱景德教授惠赠.非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绿色荧光标记的FAM negative control siRNA(上海吉玛公司).②实验方法:选择基因序列号为NM0033761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cDNA序列上的3个位点设计3条不同序列的小分子干扰RNA,并应用BLAST技术排除其他同源基因.采用脂质体法转染U251细胞,以200 hmol/L进行转染,以转染非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作为阴性对照组,以未加入小分子干扰RNA作为空白对照组.48 h后RT-PCR筛选佳小分子干扰RNA,将抑制率高的小分子干扰RNA再分别按50,100,200,300 nmol/L进行转染.③实验评估: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法半定量检测浓度梯度下小分子干扰RNA对U251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结果:①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镜下可见胞质内的绿色荧光,同一视野下细胞核呈蓝染,转染效率达95%以上.②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不同序列的小分子干扰RNA以200 nmol/L转染细胞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以小分子干扰RNA1转染组为明显(P<0.01),抑制率大于70%,选为佳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U251细胞转染50,100,200,300 nmol/L的小分子干扰RNA1 48 h后,随着转染浓度的升高,小分子干扰RNA1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各浓度转染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可下调16%~73%.结论: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靶基因、化学修饰合成的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在体外可有效抑制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
作者:王佳佳;胡锦;董万利;金由辛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应用假膜成纤维细胞在裸鼠颅骨上构建人工关节周围骨溶解体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4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8周龄裸鼠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膜成纤维细胞组、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组、假手术组,5只/组.假膜、关节囊组织分别从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术及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取得,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实验方法:在全髋翻修术中取出假体周围的假膜以及初次全髋置换时的关节囊组织,各自分离出成纤维细胞,于每毫升细胞悬液中加入50 μg骨水泥颗粒,刺激24 h后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假膜成纤维细胞组、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组建立骨溶解模型,麻醉后切开头皮暴露颅中缝,分别注入经骨水泥颗粒刺激的对应细胞悬液100μL.假手术组仅注入等量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细胞培养基.③实验评估:各组裸鼠14 d后处死,完整取出颅盖骨,应用乙二胺四乙酸脱钙1个月,制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颅中缝的骨溶解情况.同时应用IPP图像软件定量分析骨溶解区域的面积,以判断骨吸收情况.结果:15只裸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膜成纤维细胞的表型特点:假膜来源的细胞贴壁生长一段时间后,表现为形态各异的单个核细胞,三四次传代后几乎所有的细胞均呈纺锤状,脯氨酰-4-羟化酶染色呈阳性.②裸鼠颅盖骨的骨溶解情况:与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假膜成纤维细胞组表现出明显的骨吸收,其骨溶解面积明显升高(P<0.05).结论:从假膜中分离成纤维细胞可操作性强,假膜成纤维细胞植入裸鼠后能够成功诱导骨溶解形成,可作为分析人工关节周围骨溶解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楠心;沈灏;陶昆;张先龙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共定位检测整合素β4结合蛋白与P311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进一步证实它们在细胞内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先分别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共转染人胚肾293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共定位观察.结果: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经双酶切鉴定正确,转染293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绿色和红色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两者主要分布在293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并且存在着共定位现象.结论: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在空间分布上两者存在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
作者:易绍萱;袁顺宗;马兵;贺伟峰;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彭旭;周丽娜;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分析丙酸睾酮抑制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为干眼症的性激素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二三月龄新西兰健康白色家兔30只,无眼疾,雌性,体质量1.5~2.5 kg.丙酸睾酮(产品批号:020902,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用DMSO配成储存液,-70℃保存.分析纯过氧化氢购自北方同正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②实验方法:经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家兔,按常规无菌操作行泪腺摘除术,酶消化法分离兔泪腺上皮细胞.取二三代培养的泪腺上皮细胞,按约1×108 L-1密度接种于预置小玻片的24孔板内,培养4 d后,加入浓度为1×10-8,1×10-7,1×10-6,1×10-5mol/L丙酸睾酮,继续培养24 h,另以未加丙酸睾酮的培养液培养的同期传代的泪腺上皮细胞作空白对照.培养24 h后,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 H2O2于不同浓度丙酸睾酮组继续培养60 min,另以未加丙酸睾酮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的同期传代的泪腺上皮细胞作对照.③实验评估:应用TUNEL法检测泪腺上皮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泪腺上皮细胞Bax和Bcl-2表达.结果:①丙酸睾酮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单纯加入100 μmol/L H2O2组比较,加入不同浓度丙酸睾酮组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下降且丙酸睾酮的抗凋亡作用呈现一定范围内的剂量依赖性[(15.15±1.05)%,(13.94±0.73)%,(12.51±0.91)%,(10.63±0.78)%,(8.19±0.85)%,P<0.01].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与单纯加100 μmol/L H2O2组相比较,同时加入1×10-8,1×10-7,1×10-6,1×10-5mol/L丙酸睾酮各组均可使泪腺上皮细胞Bcl-2的表达明显增强和Bax的表达明显减弱,且与丙酸睾酮的剂量呈正相关(Bcl-2:0.92±0.10,1.01±0.08,1.12±0.06,1.24±0.12,1.37±0.11;Bax:2.28±0.09,2.17±0.11,2.06±0.07,1.91±0.13,1.77±0.10,P<0.01).结论:丙酸睾酮抑制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凋亡调节相关基因Bcl-2表达上调和Bax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谯雁彬;赵敏;陈向晖;谢敏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高正加速度环境对猴翼外肌组织病理学及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12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动物:健康雄性恒河猴9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加速度300 s对照组2只、+15加速度200 s组2只、+18加速度165 s组2只、+21加速度140 s组3只.②实验方法:采用改造后的五八型动物离心机模拟飞船升空和返回时产生的超重,各组动物分别承受相应的胸-背向超重作用及持续时间.③实验评估:离心超重作用结束后,解剖取猴翼外肌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翼外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PicTureTM两步法观察翼外肌细胞c-jun的表达,细胞核呈棕色为c-jun阳性反应.结果:9只恒河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加速度300 s对照组翼外肌无明显变化,表现为正常的肌组织特征.其余3组翼外肌组织局部间质充血和出血.②+1加速度300 s对照组翼外肌细胞核不着色或呈淡黄色,为c-jun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细胞质着色不明显.其余3组翼外肌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呈深棕色,为c-jun强阳性表达,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超过+15加速度环境可引起猴翼外肌组织局部间质充血和出血,增强肌细胞c-jun基因的表达.
作者:施生根;汤楚华;张建中;牛忠英;李冬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皮肤胶原代谢和自由基产生的影响,探讨其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5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昆明小鼠60只,月龄2个月,体质量16~24 g,雌雄各半.②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和抗衰老模型组,每组20只.③实验干预:模型组每日用D-半乳糖溶液皮下注射制造衰老模型,用量和时间为80 mg/(kg·d)7 d,120 mg/(kg·d)14 d,140 mg/(kg·d)14 d,180 mg/(kg·d)7 d.正常对照组每日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抗衰老模型组在注射D-半乳糖期间以枸杞多糖灌胃,剂量为20 mg/(kg·d),正常对照组和衰老组则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之灌胃.④实验评估:42 d后切取小鼠颈背部皮肤,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结果:56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4只死亡).①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模型组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组比较,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枸杞多糖改善皮肤老化的作用与提高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羟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影响胶原代谢有关.
作者:梁杰;张陈威;李建赤;罗少军;郝新光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6只,随机抽签法分为损伤后1,3,7,14,28 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1只.②实验方法:改良的NYU装置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损伤后1,3,7,14,28 d麻醉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③实验评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细胞计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纳入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蛋白和mRNA水平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呈时间相关性,正常对照组可见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mRNA和蛋白的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后1 d表达开始增加,7 d时表达明显增加,与3 d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可见脊髓灰质出血水肿坏死,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对照组神经元中有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阳性表达,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表达逐渐增高,损伤7 d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明显增加(P<0.05),至28 d时表达仍较高.结论: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增加,内源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受损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作者:徐锡金;刘晓瑜;梁晓;霍霞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乐脉颗粒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其是否通过促进血管生成而发挥作用还不清楚.观察乐脉颗粒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新西兰大白兔8只,体质量2~2.5 kg;新鲜白皮种蛋70只,质量50~60 g.②实验方法:种蛋在(37.5±0.5)℃条件下孵育,种蛋受精率90%以上.第7天开窗暴露鸡胚绒毛尿囊膜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将60枚存活鸡胚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正常血清组、乐脉血清组、内膜损伤血清组、内膜损伤乐脉治疗组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0 mg/L)组,每组10枚鸡胚.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建立血管内膜损伤模型,乐脉血清组及内膜损伤乐脉治疗组给予乐脉颗粒25 mg/(kg·d)喂饲,各组7 d后取血清.第8天,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放一直径为5 mm的滤膜作为载体,分别加样5μL,1次/d,连续3 d,③实验评估:第11天取鸡胚绒毛尿囊膜,数码相机拍照后平铺于载玻片上,计数载体周围血管数目及滤膜周围0.5 cm范围内的血管分支点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大白兔8只,存活鸡胚60枚,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与正常血清组相比较,乐脉血清组鸡胚绒毛尿囊膜周围血管总数明显增多,血管以载体为中心呈辐辏状生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血清组相比较,内膜损伤血清组血清载体周围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与内膜损伤乐脉治疗组相比较,血管总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兔乐脉颗粒血清能够明显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血管生成.②血管内膜损伤7 d后的血清能够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血管生成.
作者:钟志英;苏海;唐昱;王伶;涂荣祖 刊期: 2007年第36期
背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一直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是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引起继发性退变和由此产生新的症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目的:观察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实验.单位: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3-12/2005-0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椎间盘突出8例.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是一种复合结构型的人工颈椎间盘,由两个钛合金终板外壳与中间承受载荷的以聚亚安酯为基质的聚合体内核相接合而构成.方法: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植入治疗.全部进行了单节段置换.手术节段C3-4 2例,C4-5 5例,C5-6 8例,C6-7 2例.术后1,3,6个月进行X线正侧位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动力位片,了解假体的稳定性.神经功能采用日本JOA评分标准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动力位片了解假体有无移位,周围有无骨桥.②JOA评分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5分提高到15分,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改善率为75%.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均获得门诊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射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②无伤口感染病例.有1例术后3个月发现假体有轻度位移,但不超过2 mm,没有明显的症状,其余未见假体磨损、下沉及骨桥形成等和其他排异反应等.生物相容性良好,能进行常规CT及MRI检查.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用于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黄雷;孙韶华;应江炜;胡勇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羟磷灰石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骨密度的变化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①对象:选择2004-05/2006-02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189例.男80例,年龄(69.21±8.87)岁,女109例,年龄(67.14±8.85)岁.②分组:按年龄分为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4个组,按体质量指数分为<18.5,18.5~23.9,24.0~27.9,≥28.0 kg/m2,即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4个组.③评估:用国产HK-2000QCT骨矿密度测定校验体模系统测定腰椎L1~3骨密度,分别探讨年龄和体质量指数与QCT骨密度的关系.结果:①男女两组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QCT测定的L1~3骨密度和T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二者与年龄呈直线负相关关系(P<0.01).②女性患者在60~79岁之间骨密度下降速率与相同年龄男性比较更快.③按体质量指数分组,消瘦组骨密度和T值显著低于正常体质量(P<0.05)和超重组(P<0.01),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消瘦患者比正常体质量和超重患者骨密度降低更严重.
作者:田景伦;邓和;郑权;何书经;乐小燕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丹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提睾肌模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变化的影响,以及丹参干预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浓度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2/09在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创伤修复与重建实验室及福建师大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84只,手术造成左提睾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丹参组(n=42)与生理盐水组(n=42),缺血再灌注前30 min腹腔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制药厂,主要成分:丹参,含生药1.5 g/mL,批号:0408113,给药量按人剂量与大鼠剂量之间的换算方法,1.809 g/kg)、生理盐水.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10,20,30,40,50,60,90 min时抽取腹主动脉血,每个时相点6只.实验评估:①采用考马斯亮兰蛋白法和酶链免疫吸附法测定提睾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②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③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浓度.结果:纳入大鼠8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提睾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再灌注10,20 min丹参组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别,再灌注30,40,50,60,90min丹参组单位蛋白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15,2.292,4.605,3.595,5.196,P<0.05,0.01).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再灌注开始10 min时,丹参组与生理盐水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再灌注20,30,40,50,60,90 min丹参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949,2.327,4.050,2.958,9.142,6.188,P<0.05,0.01).③血清丙二醛浓度:再灌注10,20 min时,丹参组与生理盐水组丙二醛浓度无明显差异,再灌注30,40,50,60,90min丹参组丙二醛浓度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64,2.697,4.461,2.587,3.002,P<0.05,0.01).结论:丹参能促进再灌注损伤中骨骼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产生的丙二醛并促进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泌,这可能亦是丹参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俐;蔡碰德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背主动脉胎肝激酶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时相,初步探讨背主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形成及其可能起源.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1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完成.①实验材料:昆明种小白鼠50只,体质量20~22 g,其中雌鼠30只.②实验方法:将雌鼠分别放入公鼠笼内过夜、交配,从怀孕第8.5天开始获取胚胎,在雌鼠怀孕第8.5~18.5天,每一时间点取10个小鼠胚胎.③实验评估:对胎鼠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背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内皮细胞标志物胎肝激酶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①胚胎8.5~9.5 d胎鼠背主动脉由单层细胞构成,呈胎肝激酶1、CD3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②胚胎10.5 d胎鼠背主动脉仍为单层细胞,但胎肝激酶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均呈阳性.③胚胎11.5 d背主动脉管壁发育为多层,内层细胞呈胎肝激酶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外层细胞呈胎肝激酶1阴性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无明显分界,背主动脉管壁周围可见散在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④11.5 d之后,背主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且由不规则型转变为纺锤型,内层内皮细胞继续呈胎肝激酶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外层平滑肌细胞胎肝激酶1阴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分界清楚,背主动脉血管周围无散在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结论:胚胎背主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可能早起源于胎肝激酶1、CD31阳性细胞,后期可能来源于周围间充质细胞的募集分化.
作者:韩雅玲;李颖佳;齐岩梅;康建;闫承慧 刊期: 2007年第36期
背景:关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肺动脉壁内的动态变化尚需探讨.目的:观察不同缺氧时间点肺动脉壁内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探讨其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设计:对比观察的动物实验.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清洁级,6~8周龄,体质量(220±10)g.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8)和缺氧组(n=32),其中缺氧组又分为缺氧后3,7,14,21 d 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8只.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12在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完成.缺氧组大鼠按李启芳报道的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大鼠置于同一室内,除不缺氧外,余同缺氧组.按照观察时间点将大鼠麻醉后,右颈外静脉插入微导管,连接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将大鼠处死取出心脏称量右心室、左室加室间隔的质量,以右室肥大指数反映右心室肥厚程度.取大鼠右上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弹性纤维染色.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管腔面积/管总面积、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密度、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作为肺小血管重塑指标.对肺小血管壁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肺细小动脉管壁平均吸光度值作为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的相对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右心室肥厚程度和肺小血管重塑指标的变化.②缺氧诱导因子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与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重塑的关系.结果:共纳入Wistar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氧7 d时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4 d达到高水平,之后维持于此水平.②缺氧14 d右心室肥大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③缺氧7 d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管腔面积/管总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缺氧14 d可见肺小动脉中膜和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密度增高,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21 d管腔进一步变窄,平滑肌增生明显.④缺氧诱导因子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对照组大鼠呈弱阳性表达;缺氧3 d和7 d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相对量无明显变化,14 d时明显增高,此后维持于高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缺氧3 d明显高于对照组,7 d达到高峰,14 d接近对照组水平,21 d再次升高,但低于缺氧3 d时.⑤缺氧诱导因子1α主要表达于血管内膜和中膜,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涉及血管全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对照组肺血管内膜和中膜均弱阳性表达,缺氧3 d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7 d中膜、内膜表达明显,14 d血管中膜增厚,表达增强.在血管外膜,对照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为阴性,各缺氧组均阳性表达.⑥mPAP与肺血管重塑正相关(r=0.976,P<0.01),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正相关(r=0.927,P<0.05).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均在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且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可能存在相互调控.
作者:何振华;戴爱国;张秀峰;谭小武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观察牵引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物的生物学效应.方法:①44例住院患者,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1992/2006收治.男29例,女15例,年龄19~73岁,平均(39.6±1.2)岁,病程0.5~144个月,平均(39.6±26.9)个月.根据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CT、MRI检查有腰椎间盘突出等,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手术中打开椎管后,直接测量牵引前突出物高度;再固定胸部和踝部,对抗牵引15 min,牵引物质量40 kg,测量牵引中的突出物高度;后,放松牵引5 min后测量牵引后的突出物高度.结果:4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41例患者牵引后突出物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回缩,其余3例无变化.牵引前突出物平均高度高于牵引中和放松牵引后[(6.44±1.99),(4.04±1.60),(5.18±1.48)mm,P<0.001,0.01];牵引中突出物平均高度小于牵引后(P<0.01).结论:牵引力确实能使大部分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物部分回纳,但难以维持.经过反复牵引,突出物便交替回纳和再突出,终形状有所改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临床症状可以减轻或消除.对于神经根周围有粘连的患者,牵引可能无效.
作者:王钢锐;舒旭;王黎明 刊期: 2007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