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泪腺上皮细胞凋亡与丙酸睾酮的抑制效应

谯雁彬;赵敏;陈向晖;谢敏

关键词:泪腺, 细胞凋亡, Bcl-2, Bax, 丙酸睾酮
摘要:目的:分析丙酸睾酮抑制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为干眼症的性激素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二三月龄新西兰健康白色家兔30只,无眼疾,雌性,体质量1.5~2.5 kg.丙酸睾酮(产品批号:020902,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用DMSO配成储存液,-70℃保存.分析纯过氧化氢购自北方同正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②实验方法:经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家兔,按常规无菌操作行泪腺摘除术,酶消化法分离兔泪腺上皮细胞.取二三代培养的泪腺上皮细胞,按约1×108 L-1密度接种于预置小玻片的24孔板内,培养4 d后,加入浓度为1×10-8,1×10-7,1×10-6,1×10-5mol/L丙酸睾酮,继续培养24 h,另以未加丙酸睾酮的培养液培养的同期传代的泪腺上皮细胞作空白对照.培养24 h后,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 H2O2于不同浓度丙酸睾酮组继续培养60 min,另以未加丙酸睾酮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的同期传代的泪腺上皮细胞作对照.③实验评估:应用TUNEL法检测泪腺上皮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泪腺上皮细胞Bax和Bcl-2表达.结果:①丙酸睾酮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单纯加入100 μmol/L H2O2组比较,加入不同浓度丙酸睾酮组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下降且丙酸睾酮的抗凋亡作用呈现一定范围内的剂量依赖性[(15.15±1.05)%,(13.94±0.73)%,(12.51±0.91)%,(10.63±0.78)%,(8.19±0.85)%,P<0.01].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与单纯加100 μmol/L H2O2组相比较,同时加入1×10-8,1×10-7,1×10-6,1×10-5mol/L丙酸睾酮各组均可使泪腺上皮细胞Bcl-2的表达明显增强和Bax的表达明显减弱,且与丙酸睾酮的剂量呈正相关(Bcl-2:0.92±0.10,1.01±0.08,1.12±0.06,1.24±0.12,1.37±0.11;Bax:2.28±0.09,2.17±0.11,2.06±0.07,1.91±0.13,1.77±0.10,P<0.01).结论:丙酸睾酮抑制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凋亡调节相关基因Bcl-2表达上调和Bax表达下调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端脑发育中不同浓度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同源域转录因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确定在端脑发育中同源域转录因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的表达是否受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调节,探讨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控制端脑腹侧胆碱能神经元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细胞培养室、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Wistar大白鼠18只,雌性12只,体质量(220±10)g,雄性6只,体质量(250±10)g,按常规方法将雌雄大鼠合笼交配.②实验过程:采用胚胎16 d大鼠端脑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为对照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20和40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为实验组).③实验评估:细胞培养4 d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含量是否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浓度变化而变化(β-肌动蛋白作为内参对照标准);同时对20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和对照组实施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重染色,以观察胆碱能神经元标志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细胞是否表达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结果:①端脑细胞原代培养3,4 d时,各组细胞均聚集成团贴壁生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团较大,突起粗而长,相互连接成网.②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多数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细胞复合表达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③10 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0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上调端脑胆碱能前体细胞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40 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下调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结论:在端脑培养体系中胆碱能前体细胞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浓度变化而变化,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能与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共同作用控制端脑腹侧胆碱能神经元的发生.

    作者:周莉;陈瑶;李娜;赵慧;李树蕾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枸杞多糖的干预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皮肤胶原代谢和自由基产生的影响,探讨其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5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昆明小鼠60只,月龄2个月,体质量16~24 g,雌雄各半.②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和抗衰老模型组,每组20只.③实验干预:模型组每日用D-半乳糖溶液皮下注射制造衰老模型,用量和时间为80 mg/(kg·d)7 d,120 mg/(kg·d)14 d,140 mg/(kg·d)14 d,180 mg/(kg·d)7 d.正常对照组每日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抗衰老模型组在注射D-半乳糖期间以枸杞多糖灌胃,剂量为20 mg/(kg·d),正常对照组和衰老组则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之灌胃.④实验评估:42 d后切取小鼠颈背部皮肤,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结果:56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4只死亡).①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模型组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组比较,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枸杞多糖改善皮肤老化的作用与提高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羟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影响胶原代谢有关.

    作者:梁杰;张陈威;李建赤;罗少军;郝新光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体外实验观察小分子干扰RNA对胶质瘤U251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形成,而RNA干扰技术可高效特异地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实验针对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化学合成小分子干扰RNA,观察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体外干扰效应.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2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人类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由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朱景德教授惠赠.非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绿色荧光标记的FAM negative control siRNA(上海吉玛公司).②实验方法:选择基因序列号为NM0033761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cDNA序列上的3个位点设计3条不同序列的小分子干扰RNA,并应用BLAST技术排除其他同源基因.采用脂质体法转染U251细胞,以200 hmol/L进行转染,以转染非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作为阴性对照组,以未加入小分子干扰RNA作为空白对照组.48 h后RT-PCR筛选佳小分子干扰RNA,将抑制率高的小分子干扰RNA再分别按50,100,200,300 nmol/L进行转染.③实验评估: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法半定量检测浓度梯度下小分子干扰RNA对U251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结果:①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镜下可见胞质内的绿色荧光,同一视野下细胞核呈蓝染,转染效率达95%以上.②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不同序列的小分子干扰RNA以200 nmol/L转染细胞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以小分子干扰RNA1转染组为明显(P<0.01),抑制率大于70%,选为佳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U251细胞转染50,100,200,300 nmol/L的小分子干扰RNA1 48 h后,随着转染浓度的升高,小分子干扰RNA1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各浓度转染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可下调16%~73%.结论: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靶基因、化学修饰合成的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在体外可有效抑制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

    作者:王佳佳;胡锦;董万利;金由辛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丹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血脂和丙二醛的影响

    背景:丹参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但丹参对去卵巢大鼠的作用尚须进一步明确.目的:观察口服丹参水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血脂及丙二醛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5-11/2006-12在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24只,3月龄,体质量(220±2)g.丹参水煎剂由甘肃省药检所鉴定并提取,相当于每毫升含生药1 g.丙二醛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方法:①实验干预:将SD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和丹参组.去卵巢组及丹参组大鼠行双侧去卵巢术,假手术组进行同样的手术过程,双侧切除与卵巢等大的脂肪,但保留卵巢.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大鼠术后自由饮水,丹参组大鼠术后自然喂饲1%浓度的丹参水煎剂,到第8天浓度逐渐增至12%,持续到实验结束,共55 d.②实验评估:每天称各组大鼠的摄食量,每5 d称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实验结束时,股动脉取测定血清中血脂水平,并按丙二醛试剂盒说明测定其血清水平.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血脂水平、血清丙二醛水平.结果:大鼠2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手术前3组大鼠体质量相近(P>0.05).术后10,20,25,55 d去卵巢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20,25,55 d丹参组明显低于去卵巢组(P<0.01).②摄食量:去卵巢组大鼠术后15,40,55 d摄食量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0.01),丹参组大鼠3个时间点摄食量均小于去卵巢组(P<0.05~0.01).③血脂、丙二醛水平:实验结束时,去卵巢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丹参组三酰甘油和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去卵巢组(P<0.01,0.05).结论:丹参能明显降低去卵巢大鼠的体质量,降低三酰甘油和丙二醛水平.

    作者:岳嘉;常燕琴;朱家恩;蔺美玲;张小郁;卫玉玲;郑天珍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伊班膦酸钠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干预效应

    背景:双膦酸盐在临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疗效显著,而伊班膦酸钠作为新型双膦酸盐制剂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的:通过观察卵巢切除大鼠骨量丢失的相关指标,探讨伊班膦酸钠干预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有效性,并与尼尔雌醇比较.设计:完全随机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复旦大学医学院骨代谢研究室.材料:选用SD雌性大鼠40只,鼠龄10~12个月.伊班膦酸钠由江苏原子医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尼尔雌醇由上海第十二制药厂生产.方法:实验于1996-08/1998-06在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完成.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小块脂肪组织,手术3个月后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 mL/只;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伊班膦酸钠组、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均行双侧卵巢切除,3个月后分别开始灌服生理盐水、伊班膦酸钠0.5 mg/(kg·d)水溶物、尼尔雌醇混悬液1 mg/(kg·次).给药组均于给药第1周灌药2次,以后每周1次,均给药90 d.主要观察指标:取左侧股骨,测其干重、灰重,采用PE2311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骨钙含量.采用DPX-L型骨密度测定全身骨密度;采用SPA型单光子大鼠骨密度仪测右侧股骨全长1/2交界处的骨密度.采用AG22020 KNA型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股骨抗弯力.采用动力学法由ENCORⅡ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EDTA滴定法测定尿钙,采用苦味酸法测定尿肌酐;采用改良血尿羟脯氨酸测定法测定尿羟脯氨酸.计算骨小梁面积.结果: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干重、灰重和钙含量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骨干重、灰重和钙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t=13.58~52.98,P<0.05).②股骨骨密度、抗弯力和全身骨密度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t=3.31~5.61,P<0.05),而抗弯力与其他3组相近(P>0.05).③血碱性磷酸酶及尿羟脯氨酸与肌酐、钙与肌酐比值的改变:卵巢切除+伊班膦酸钠组和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大鼠尿钙与肌酐比值明显低于卵巢切除组(t=4.04,3.30,P<0.05),其他2项指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椎骨、胫骨骨小梁面积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椎骨骨小梁面积明显小于其他3组(t=2.22,2.41,3.45,P<0.05),而胫骨骨小梁面积仅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明显大于卵巢切除组(t=2.45,P<0.05).结论:SD大鼠卵巢切除3个月后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伊班膦酸钠对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量的丢失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与尼尔雌醇作用相当.

    作者:姚吉龙;王洪复;黄敏丽;金慰芳;高建军;魏道林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小鼠胚胎背主动脉发育过程中内皮和平滑肌标志物表达时相及其变化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背主动脉胎肝激酶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时相,初步探讨背主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形成及其可能起源.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1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完成.①实验材料:昆明种小白鼠50只,体质量20~22 g,其中雌鼠30只.②实验方法:将雌鼠分别放入公鼠笼内过夜、交配,从怀孕第8.5天开始获取胚胎,在雌鼠怀孕第8.5~18.5天,每一时间点取10个小鼠胚胎.③实验评估:对胎鼠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背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内皮细胞标志物胎肝激酶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①胚胎8.5~9.5 d胎鼠背主动脉由单层细胞构成,呈胎肝激酶1、CD3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②胚胎10.5 d胎鼠背主动脉仍为单层细胞,但胎肝激酶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均呈阳性.③胚胎11.5 d背主动脉管壁发育为多层,内层细胞呈胎肝激酶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外层细胞呈胎肝激酶1阴性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无明显分界,背主动脉管壁周围可见散在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④11.5 d之后,背主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且由不规则型转变为纺锤型,内层内皮细胞继续呈胎肝激酶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外层平滑肌细胞胎肝激酶1阴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分界清楚,背主动脉血管周围无散在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结论:胚胎背主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可能早起源于胎肝激酶1、CD31阳性细胞,后期可能来源于周围间充质细胞的募集分化.

    作者:韩雅玲;李颖佳;齐岩梅;康建;闫承慧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染料木黄酮对乳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

    目的:观察染料木黄酮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5在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成骨细胞培养:无菌条件下分离出生3 d的乳鼠颅盖骨,剪碎,加入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用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F-12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浓度后接种于25 mL细胞培养瓶,Ⅱ代细胞用于实验.②实验方法:实验分为染料木黄酮组、雌激素组和对照组(吐温20),染料木黄酮剂量分别为10-5,10-6、10-7mol/L,雌激素剂量分别为10-9,10-10mol/L,培养48,72 h后,应用MTT和3H-TdR掺入实验观察不同剂量的染料木黄酮和雌激素对成骨细胞活性影响,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表达.结果:①A570nm值:培养48 h,染料木黄酮10-5,10-6,10-7 mol/L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05%,136%和143%;10-9,10-10mol/L雌激素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4%和100%;培养72 h,染料木黄酮3个剂量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93%,113%和146%,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3H-TdR掺入量:10-5,10-6,10-7mol/L染料木黄酮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0.47,11.29,6.45倍;10-9和10-10mol/L雌激素组增加15.4倍和16.5倍(P<0.05).③白细胞介素6表达:各组成骨细胞周围均有较强的呈棕色的阳性颗粒,但染料木黄酮组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①10-5~10-7 mol/L染料木黄酮和雌激素一样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DNA合成.②染料木黄酮不是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6表达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

    作者:张月红;金宏;许志勤;南文考;王先远;薛长勇;高兰兴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整合素β4结合蛋白与P311在人胚肾293细胞中的表达及共定位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共定位检测整合素β4结合蛋白与P311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进一步证实它们在细胞内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先分别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共转染人胚肾293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共定位观察.结果: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经双酶切鉴定正确,转染293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绿色和红色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两者主要分布在293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并且存在着共定位现象.结论: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在空间分布上两者存在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

    作者:易绍萱;袁顺宗;马兵;贺伟峰;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彭旭;周丽娜;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内源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6只,随机抽签法分为损伤后1,3,7,14,28 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1只.②实验方法:改良的NYU装置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损伤后1,3,7,14,28 d麻醉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③实验评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细胞计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纳入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蛋白和mRNA水平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呈时间相关性,正常对照组可见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mRNA和蛋白的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后1 d表达开始增加,7 d时表达明显增加,与3 d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可见脊髓灰质出血水肿坏死,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对照组神经元中有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阳性表达,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表达逐渐增高,损伤7 d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明显增加(P<0.05),至28 d时表达仍较高.结论: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增加,内源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受损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作者:徐锡金;刘晓瑜;梁晓;霍霞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背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一直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是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引起继发性退变和由此产生新的症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目的:观察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实验.单位: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3-12/2005-0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椎间盘突出8例.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是一种复合结构型的人工颈椎间盘,由两个钛合金终板外壳与中间承受载荷的以聚亚安酯为基质的聚合体内核相接合而构成.方法: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植入治疗.全部进行了单节段置换.手术节段C3-4 2例,C4-5 5例,C5-6 8例,C6-7 2例.术后1,3,6个月进行X线正侧位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动力位片,了解假体的稳定性.神经功能采用日本JOA评分标准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动力位片了解假体有无移位,周围有无骨桥.②JOA评分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5分提高到15分,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改善率为75%.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均获得门诊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射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②无伤口感染病例.有1例术后3个月发现假体有轻度位移,但不超过2 mm,没有明显的症状,其余未见假体磨损、下沉及骨桥形成等和其他排异反应等.生物相容性良好,能进行常规CT及MRI检查.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用于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黄雷;孙韶华;应江炜;胡勇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小鼠异体移植肿瘤生长的作用

    背景:肌钙蛋白I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并通过阻断新血管的生长而抑制实体瘤生长与转移的物质.肌钙蛋白C与肌钙蛋白I类似,也存在于非肌肉组织中,其是否也具有肌钙蛋白I类似的抗肿瘤作用?目的:观察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小鼠异体移植肿瘤生长的作用.设计:体外及体内对比观察.单位:重庆康尔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3/2004-12在重庆康尔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所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选用100只昆明种小鼠,雌雄不拘,体质量15~22 g,购自重庆中药研究院.表达人骨骼肌型肌钙蛋白C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由重庆康尔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方法:通过PCR技术从人胸腺cDNA文库中获取编码人骨骼肌型肌钙蛋白C的编码基因cDNA序列并克隆至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人肌钙蛋白C的基因工程菌,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人肌钙蛋白C.①体外细胞实验: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2×103 cell/孔的密度置于96孔平板培养,将1,5,10,50 mg/L的重组人肌钙蛋白C加入细胞培养液共同培养3 d,使用酶标仪在540 nm波长下测定A值,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同时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抑制率.②体内动物实验:取接种7~8 d腹水瘤,将瘤细胞稀释至1×1010L-1后,0.2 mL腋下及腹腔接种小鼠,每种接种方式各50只,次日采用随机摸球法将两种注射方式的小鼠分成5组,分别为重组人肌钙蛋白C 20,10,5 mg/kg组,环磷酰胺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重组人肌钙蛋白C 20,10,5 mg/kg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重组人肌钙蛋白C 1次,连续给药7 d,环磷酰胺组间日给药50 mg/kg环磷酰胺1次,对照组给予相应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停药1 d,脱颈处死小鼠,称体质量,剖瘤称质量,按下列公式计算肿瘤抑制率:肿瘤抑制率=[(对照组平均瘤质量-药物组平均瘤质量)/对照组平均瘤质量]×100%.主要观察指标:体外细胞实验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小鼠异体移植肿瘤的生长抑制率.结果:①体外细胞培养显示,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半数抑制率约7.5 mg/L.②与体外细胞实验结果类似,腹腔给药后,重组人肌钙蛋白C 5,10,20 mg/kg组肿瘤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1);腋下给药后,重组人肌钙蛋白C 5,10,20 mg/kg组肿瘤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0.01),腋下给药与腹腔给药的肿瘤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其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作用与抗肿瘤作用.

    作者:刘先俊;周辉云;邓显锋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

    背景:既往评价手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效果时,往往只注重于评估症状、体征的改善,而忽视患者生活质量所得到的改善.目的:评估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设计:对比观察,量表评估,1年追踪随访.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对象:选择2001-07/2003-12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经手术治疗并完成1年随访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69例(209侧下肢),男89例,女80例;平均年龄(56±13)岁;平均病程(11±3)年.均对治疗方案和评估项目知情同意.方法:依据逆流涉及的范围及是否存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别施行3种术式:浅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46例56侧肢体;交通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交通静脉结扎术,73例87侧肢体;深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交通静脉结扎术+股浅静脉壁环形缩窄术50例66侧肢体.于手术前1周和手术后1年,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内容包括疼痛、体能、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4个方面共20个问题.每个问题答案由轻至严重5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5分,20题评分之和是总得分,设定100分为理想的生活质量.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前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6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的性别差异:患者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有明显提高(P<0.05).术前男女性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相近(P>0.05),手术后均有明显提高(P<0.05).②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与术式关系:浅静脉术式组、交通静脉术式组、深静脉术式组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术前深静脉组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明显低于浅静脉术式组和交通静脉术式组(P<0.05).结论:合理的术式可以提高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提高无性别差异.

    作者:张岚;张柏根;张纪蔚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牵引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物形态影响的术中观察

    目的:观察牵引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物的生物学效应.方法:①44例住院患者,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1992/2006收治.男29例,女15例,年龄19~73岁,平均(39.6±1.2)岁,病程0.5~144个月,平均(39.6±26.9)个月.根据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CT、MRI检查有腰椎间盘突出等,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手术中打开椎管后,直接测量牵引前突出物高度;再固定胸部和踝部,对抗牵引15 min,牵引物质量40 kg,测量牵引中的突出物高度;后,放松牵引5 min后测量牵引后的突出物高度.结果:4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41例患者牵引后突出物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回缩,其余3例无变化.牵引前突出物平均高度高于牵引中和放松牵引后[(6.44±1.99),(4.04±1.60),(5.18±1.48)mm,P<0.001,0.01];牵引中突出物平均高度小于牵引后(P<0.01).结论:牵引力确实能使大部分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物部分回纳,但难以维持.经过反复牵引,突出物便交替回纳和再突出,终形状有所改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临床症状可以减轻或消除.对于神经根周围有粘连的患者,牵引可能无效.

    作者:王钢锐;舒旭;王黎明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泪腺上皮细胞凋亡与丙酸睾酮的抑制效应

    目的:分析丙酸睾酮抑制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为干眼症的性激素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二三月龄新西兰健康白色家兔30只,无眼疾,雌性,体质量1.5~2.5 kg.丙酸睾酮(产品批号:020902,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用DMSO配成储存液,-70℃保存.分析纯过氧化氢购自北方同正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②实验方法:经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家兔,按常规无菌操作行泪腺摘除术,酶消化法分离兔泪腺上皮细胞.取二三代培养的泪腺上皮细胞,按约1×108 L-1密度接种于预置小玻片的24孔板内,培养4 d后,加入浓度为1×10-8,1×10-7,1×10-6,1×10-5mol/L丙酸睾酮,继续培养24 h,另以未加丙酸睾酮的培养液培养的同期传代的泪腺上皮细胞作空白对照.培养24 h后,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 H2O2于不同浓度丙酸睾酮组继续培养60 min,另以未加丙酸睾酮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的同期传代的泪腺上皮细胞作对照.③实验评估:应用TUNEL法检测泪腺上皮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泪腺上皮细胞Bax和Bcl-2表达.结果:①丙酸睾酮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单纯加入100 μmol/L H2O2组比较,加入不同浓度丙酸睾酮组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下降且丙酸睾酮的抗凋亡作用呈现一定范围内的剂量依赖性[(15.15±1.05)%,(13.94±0.73)%,(12.51±0.91)%,(10.63±0.78)%,(8.19±0.85)%,P<0.01].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与单纯加100 μmol/L H2O2组相比较,同时加入1×10-8,1×10-7,1×10-6,1×10-5mol/L丙酸睾酮各组均可使泪腺上皮细胞Bcl-2的表达明显增强和Bax的表达明显减弱,且与丙酸睾酮的剂量呈正相关(Bcl-2:0.92±0.10,1.01±0.08,1.12±0.06,1.24±0.12,1.37±0.11;Bax:2.28±0.09,2.17±0.11,2.06±0.07,1.91±0.13,1.77±0.10,P<0.01).结论:丙酸睾酮抑制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凋亡调节相关基因Bcl-2表达上调和Bax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谯雁彬;赵敏;陈向晖;谢敏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葛根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课题以往的研究已证实,葛根素在体外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促进骨生长,实验将进一步验证葛根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评价其对骨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药物活性筛选室进行.①实验材料:葛根素(Puerarin)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雌酚酮购自浙江仙居制药厂.大鼠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实验分5组:雌酚酮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不加药,只加等量细胞悬液和培养基)、0.01,0.1,1μmol/L葛根素组.由新生24 hSD大鼠颅盖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调整成骨活细胞密度为0.9×107L-1,接种于24孔培养板,每组12个复孔,分别于第1,3,5天每组取3孔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③实验评估:分别于第1,3,5天采用四唑盐法测定吸光度,计算平均增殖率,采用硝基苯基质动力学法测定各组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1μmol/L葛根素干预组与雌酚酮阳性对照组第3,5天细胞增殖速度均加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经1μmol/L葛根素处理的第1,3,5天,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经0.1μmol/L葛根素处理第3,5天,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0.01).经0.01μmol/L葛根素处理后第5天,细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葛根素对骨形成的作用:①通过影响碱磷酸酶活性,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②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效应.

    作者:王久亮;郑忠志;李灵芝;张永亮;龚海英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高正加速度环境对猴翼外肌c-jun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正加速度环境对猴翼外肌组织病理学及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12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动物:健康雄性恒河猴9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加速度300 s对照组2只、+15加速度200 s组2只、+18加速度165 s组2只、+21加速度140 s组3只.②实验方法:采用改造后的五八型动物离心机模拟飞船升空和返回时产生的超重,各组动物分别承受相应的胸-背向超重作用及持续时间.③实验评估:离心超重作用结束后,解剖取猴翼外肌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翼外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PicTureTM两步法观察翼外肌细胞c-jun的表达,细胞核呈棕色为c-jun阳性反应.结果:9只恒河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加速度300 s对照组翼外肌无明显变化,表现为正常的肌组织特征.其余3组翼外肌组织局部间质充血和出血.②+1加速度300 s对照组翼外肌细胞核不着色或呈淡黄色,为c-jun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细胞质着色不明显.其余3组翼外肌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呈深棕色,为c-jun强阳性表达,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超过+15加速度环境可引起猴翼外肌组织局部间质充血和出血,增强肌细胞c-jun基因的表达.

    作者:施生根;汤楚华;张建中;牛忠英;李冬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淀粉样β蛋白(1-40)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与利福平的保护效应

    目的:采用淀粉样β蛋白诱导种植在人工基底胶上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观察利福平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武汉协和医院神经科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100~150 g清洁级SD大鼠;淀粉样β蛋白(1-40)(北京博奥森生物工程公司);利福平(华北制药厂).②实验干预及分组:体外培养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实验前所有的细胞培养板孔底经人工基底胶预处理.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细胞培养板孔底沉积淀粉样β蛋白(1-40),对照组细胞培养板孔底无淀粉样β蛋白(1-40)沉积,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利福平终浓度不同分别分为7组(0,0.1,1,2,5,10,20 g/L).③实验评估:在显微镜下观察给药前后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实验检测平滑肌细胞活性,依据乳酸脱氢酶漏出率检测平滑肌细胞膜的损伤程度.结果:①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内不同浓度利福平下细胞形态均基本正常,实验组细胞形态均异常,但经利福平处理后均有改善,并成剂量依赖关系.②细胞活性:对照组内四甲基偶氮唑盐染色吸光值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四甲基偶氮唑盐染色吸光值下降但经利福平处理也呈剂量依赖性上升.③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对照组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在利福平低浓度时无改变,高浓度时有所增加;实验组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均增加,在利福平浓度≤2 g/L时,随利福平浓度增加,成剂量依赖关系的下降;在利福平浓度>2 g/L时,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又开始增加.结论:利福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淀粉样β蛋白(1-40)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义书;刘嘉;安俊;刘昌勤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成都地区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QCT骨密度在不同性别及体质量间的差异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羟磷灰石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骨密度的变化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①对象:选择2004-05/2006-02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189例.男80例,年龄(69.21±8.87)岁,女109例,年龄(67.14±8.85)岁.②分组:按年龄分为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4个组,按体质量指数分为<18.5,18.5~23.9,24.0~27.9,≥28.0 kg/m2,即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4个组.③评估:用国产HK-2000QCT骨矿密度测定校验体模系统测定腰椎L1~3骨密度,分别探讨年龄和体质量指数与QCT骨密度的关系.结果:①男女两组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QCT测定的L1~3骨密度和T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二者与年龄呈直线负相关关系(P<0.01).②女性患者在60~79岁之间骨密度下降速率与相同年龄男性比较更快.③按体质量指数分组,消瘦组骨密度和T值显著低于正常体质量(P<0.05)和超重组(P<0.01),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消瘦患者比正常体质量和超重患者骨密度降低更严重.

    作者:田景伦;邓和;郑权;何书经;乐小燕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抑郁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行为学的指标变化

    目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方法干预抑郁大鼠,观察大鼠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行为学的特点.方法:实验2005-11/2006-02在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及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普通级成年wistar大鼠32只,体质量180~220 g,雌雄各半.②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百优解组和刺络放血组,每组8只.③实验干预: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刺激和治疗.其他组大鼠孤养并接受21 d各种不同刺激后,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百优解组按2.8 mg/kg灌胃,1次/d;刺络放血组选用大鼠双侧前肢趾端的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隔日1次,共11次,出血量为每穴1滴.④实验评估:对比各组大鼠行为学指标(采用Open-Field法)及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差异.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正常组、百优解组、刺络放血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百优解组、刺络放血组与正常组比较,以及刺络放血组与百优解组比较,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各组大鼠Open-Field行为得分:正常组与模型组动物比较,水平得分与垂直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刺络放血组、百优解组与模型组比较,水平得分与垂直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刺络放血组与百优解组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抑郁大鼠模型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降低,行为学能力改善,从而产生抗抑郁的作用.

    作者:苗裕;艾群;崔晓冬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组织凋亡因子Fas/FasL及Bcl-2/Bax表达与青蒿琥酯的干预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细胞凋亡过程异常密切相关,其滑膜细胞过度增生源于滑膜细胞凋亡的相对不足,诱导滑膜细胞凋亡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积极意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可诱导多种细胞凋亡.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佐剂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凋亡因子Fas/FasL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5-09/2005-11在三峡大学免疫实验室及形态动物学实验室完成,选用50只生后8周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50±21)g,清洁级,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完全Freud佐剂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青蒿琥酯注射液购自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兔抗鼠Fas(SC-716)、兔抗鼠FasL多抗(SC-834)、山羊抗小鼠IgG抗体-HRP多聚体、兔抗鼠P53(M3566)多抗、Bcl-2(sc-7382)多抗、兔抗鼠Bax(sc-7480)多抗以及ABC复合物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均为美国Santa Cruz公司产品;甲氨蝶呤由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德国Leica生物应用显微镜及图象分析系统;德国Leica切片机.方法:摸球法随机将大鼠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青蒿琥酯高剂量组(n=10),青蒿琥酯低剂量组(n=8),青蒿琥酯加甲氨蝶呤组(n=8),甲氨蝶呤组(n=8).①实验干预:按照文献叙述的模型构建方法,除空白组外,余5组每只右足跖处给予注射0.1 mL完全Freud佐剂,致炎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0.1 mL.致炎后第13天开始给药,青蒿琥酯高剂量组、青蒿琥酯低剂量组分别注射40.20 mg/(kg·d)青蒿琥酯注射液,青蒿琥酯加甲氨蝶呤组注射20 mg/(kg·d)青蒿琥酯注射液,0.4 mg/(kg·3 d)甲氨蝶呤注射液.甲氨蝶呤组给予注射0.4 mg/(kg·3 d)甲氨蝶呤注射液,模型组腹腔注射1 mL/d生理盐水.各组给药方式均为腹腔注射.②实验评估:给药前及给药后13 d分别评价大鼠关节肿胀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给药后13 d大鼠滑膜组织中Fas/FasL、Bcl-2及Bax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关节肿胀指数及滑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Fas/FasL,Bcl-2/Bax的表达.结果:纳入大鼠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后13 d,各实验组关节肿胀指数明显低于给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关节肿胀指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青蒿琥酯高剂量组、青蒿琥酯低剂量组和青蒿琥酯加甲氨蝶呤组滑膜组织中FasL及Fas均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氨蝶呤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蒿琥酯高剂量组、青蒿琥酯低剂量组、青蒿琥酯加甲氨蝶呤组及甲氨蝶呤组Bcl-2表达下调,Bax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证实青蒿琥酯具有诱导佐剂性关节炎病情缓解的作用,上调滑膜组织中Fas/FasL及Bax,下调Bcl-2的表达而诱导滑膜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宋兴福;袁红纲;陈先国 刊期: 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