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诊断小肠出血的对比性实验研究

方磊;胡道予;裴贻刚;郭英;王秋霞;彭羚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小肠出血
摘要: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MSCT)和16层螺旋CT显示小肠单个出血点持续出血的敏感性.方法:取一透X线容器,盛入适量清水制成模型.采用微泵注射器分别模拟0.1、0.2、0.3、0.4和0.5 ml/min的出血速度通过3F微导管将3%的对比剂注入模型内,分别行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扫描.比较其出血检出的敏感性和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均可显示0.1~0.5 ml/min的模拟出血,且随着出血量增加显示的更清楚.结论:6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在显示小肠单个出血点持续出血的敏感性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气肿性膀胱炎伴气腹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80岁.以下腹部憋胀、尿频1周,腹痛、腹胀伴排尿困难1天入院,伴恶心、呕吐.20年前患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无糖尿病史.查体:急性病容,T 37.6℃,P 88次/min,Bp 110/60.

    作者:茅旭平;陆建东;邱增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先天性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因颅脑挫裂伤两侧额部硬膜下积液入院,无其他病史,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CT平扫示肝脏膈顶见低密度结节,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呈多发结节状明显强化(图1),与门脉血管强化程度相似.

    作者:滕陈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的评价

    肝硬化是慢性弥漫性肝病反复迁延发展的后期阶段,肝脏的纤维化和肝实质结构的紊乱造成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导致普遍性的门静脉高压.逆肝性血液经由门静脉和体循环之间的潜在交通/吻合支而回流到上、下腔静脉,这些开放的侧支循环血管即表现为异常曲张的静脉,主要分布在食道下段和胃底、胃肾和脾肾之间、脐旁静脉和腹壁之间以及腹膜后等区域.

    作者:程燕;宋彬;宁刚;刘荣波;李真林;罗小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颅内Ⅱ级与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此类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8例同时行MR灌注成像(PWI),10例同时行MR波谱成像(MRS).4例曾行CT平扫.结果:23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均位于幕上脑实质内.其中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3例,Ⅲ级10例.其MR上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为:①额叶发病率高,占60.9%;②大多数(73.9%)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无瘤周水肿;③肿瘤通常不引起中线结构移位或仅有轻度的中线结构移位;④肿瘤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及FLAIR呈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易出现囊变,50% (5/10)的Ⅲ级肿瘤和46.2% (6/13)Ⅱ级肿瘤出现囊变;⑤增强扫描仅有39.1% (9/23)的肿瘤强化.强化模式多不均匀,可以呈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⑥Ⅲ级肿瘤多大于Ⅱ级肿瘤,大径的均值分别是51.8 mm和36.2 mm (P=0.042);⑦10/18例在PWI上显示rCBV图高信号表现,其中Ⅱ级肿瘤5例,占50%(5/10);Ⅲ级肿瘤5例,占62.5% (5/8);⑧MRS检查10例,Ⅱ级肿瘤6例,Ⅲ级肿瘤4例,平均Cho/Cr比值Ⅲ级肿瘤大于Ⅱ级肿瘤,分别为4.07和1.39,P=0.023;NAA/Cr比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35和1.52,P=0.705.结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PWI及MRS,可以提高定性诊断及分级的准确性.

    作者:陈涓;陈敏;郭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正常青年人群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

    目的: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研究正常青年人群不同脑组织及解剖部位的各向异性特点.方法:对40名正常青年人群行DTI成像,分析其表面扩散系数(ADC)图及各向异性分数(FA)图的特点,并对不同脑组织进行ADC及FA值的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其扩散和各向异性特点.结果:扩散系数ADC不能区分脑灰质与脑白质(ADC分别为807.78±90.29,775.79±115.31×10-6mm2/s,P=0.098).而脑脊液、脑灰质与脑白质间的FA值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解剖部位的脑白质间具有显著不同的各向异性(P<0.05).胼胝体压部的各向异性程度高(0.73±0.09),其次为胼胝体膝部与内囊后肢(0.68±0.05,0.67±0.06),半卵圆中心与枕钳低(0.53±0.09,0.53±0.09).脑灰质中以背侧丘脑具有高的各向异性(0.31±0.04).结论:FA可准确定量正常青年人群不同脑组织的扩散特点,DTI可清晰显示脑内白质的方向及走行.

    作者:董大伟;梁英魁;李少武;孙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底部软骨肉瘤伴甲状腺及多发骨转移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39岁.于2个月前疑似感冒症状后出现突发头晕,视物旋转,行走不稳、向右侧偏斜,伴有右侧面部痛觉减退,左侧外展视物呈双.查体:左侧外展视物呈双,右侧面部浅感觉较左侧明显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巴彬斯基征阴性.影像学检查如图1~3.

    作者:赵铭德;王毅;张乐天;张伟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脂肪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在结直肠癌分期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估脂肪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30名患者常规肠道准备和肌注山莨菪碱后,经直肠导管注入脂肪对比剂,采用3D FSPGR with IR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行冠状面扫描.对可疑病变部位行横轴面T1WI和T2WI(FSPGR)扫描,增强后25 s和70 s分别行横轴面和冠状面扫描.冠状面扫描一次屏气(25 s)包括全部结直肠.观察MR结肠成像质量,并与结肠镜和手术病理进行对照,计算病变检出的敏感度和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MR结肠成像检查.所有结直肠癌均检出且定位准确,T分期准确率为79.17%(19/24),N分期的准确性为75%(18/24).肿瘤浆膜外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14/16)和62.5%(5/8);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9/12)和83.33%(10/12).结论:脂肪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是一种能检出结直肠肿块的有前景的方法,并且可以帮助判断肿瘤浆膜外侵犯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作者:刘春龙;张帅;彭卫军;唐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脏体积与性别和年龄及体重参数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肾脏体积与性别、年龄及体重参数的关系,确定正常成人肾脏体积CT测量的参考范围.方法:连续选取160例无肾病,无服用肾脏损害药物史,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者的腹部CT资料,分为20~40岁、4l~60岁、6l~80岁3个年龄组,采用阈值法对320个肾脏体积进行测量.统计学分析肾脏体积与年龄及体重参数的相关性,各年龄组、性别及左右间的差异有无显著性意义.结果:160例全肾、右肾和左肾的平均体积分别为(325.871±46.211) ml、(159.793±24.221) ml和(166.078±24.734) ml,男、女全肾平均体积分别为(340.232±47.604) ml和(306.933±36.795) ml;肾脏体积与各体重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相关性强的指标是肾脏体积与体表面积的相关性(r=0.676);3个年龄组间肾脏体积均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234,P<0.01)男女性别间肾脏体积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左、右肾体积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体表面积可以作为临床粗略估计肾体积大小时的参考指标.

    作者:钟建国;徐亮;龚建平;张博;钱铭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诊断含气肝脓肿破裂二例

    病例资料病例1,男,58岁,腹部疼痛就诊.查体:肝区压痛和叩击痛,反跳痛明显,腹肌紧张,有腹膜炎体征,体温38.5℃,白细胞1.3×109/l,无消化道溃疡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正位胸片见膈面稍升高,右侧膈下肝区气体密度影(图1a),立位腹部平片见气液平(图1b),见膈下游离气体.CT表现:肝右叶多发1~3cm低密度影及多发气体密度影和气液平(图1c),肝右叶前缘与腹壁间见二新月形游离气体(黑箭),肝缘腹膜腔积液(白箭).腹穿抽出黄色液体,经皮肝穿刺脓液培养证实为产气荚膜杆菌所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死亡.

    作者:汪敏;龙晓军;丁远辉;杨志斌;金煜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间盘内联合神经根周围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评价椎间盘内联合神经根周围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纯注射组57例,在血管机(DSA)引导下用21G穿刺针穿刺至病变椎间盘内,缓慢注射浓度60 ug/ml的臭氧气体20 ml;联合注射组69例,同法椎间盘内注射60 ug/ml的臭氧20 ml后,退针至椎间孔神经根周围,缓慢注入浓度为60 ug/ml的臭氧10 ml.根据MacNab方法,分别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后1、3、6、12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单纯注射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49.12%、61.40% 、64.91%、59.65%.联合注射组为82.61%、81.16%、84.06%、75.36%.两组间疗效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椎间盘内联合神经根周围注射臭氧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赵年;李春华;李德秀;夏进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分期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分期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对其行螺旋CT分期并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对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分期的符合率为83.0%(29/35),其中Ⅰ期符合率为100.0%(8/8),Ⅱ期符合率为70.1% (12/17),Ⅲ期符合率为80.0%(4/5),Ⅳ期符合率为100.0%(5/5).结论:多层螺旋CT可全面评价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部位、侵犯程度、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晓明;汪军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大小形态改变,探讨其在指导临床诊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OSAHS患者及20例健康成人行上气道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2组患者软腭长度、悬壅垂长度、咽侧距、腭咽距及腭咽腔小截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HS患者软腭长度[(29.11±3.78) mm]较健康对照组[(23.40±2.55) mm]增大,而咽侧距、腭咽距及腭咽腔小截面积[分别为(22.35±3.59) mm、(12.84±1.94) mm和(175.50±24.43) mm2]较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23±4.17) mm、(9.72±2.04) mm和(52.61±3.13) mm2]减小,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CT上气道扫描并进行定量分析可协助临床判断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及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胡芸;张树桐;金朝林;王翔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的MRI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症(PSD)患者海马及杏仁核体积改变特点及与抑郁症关系.方法:研究11例梗死后抑郁症(PSD)患者及13例脑梗死无抑郁症(CONT)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NORM)者,运用容积分析软件测量两侧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结果:各组均显示海马及杏仁核体积左侧<右侧,其中PSD组与NORM组两侧海马及杏仁核体积差异有显著性;PSD组中两侧海马及杏仁核体积均明显<对照组(海马左右P=0.001,0.040;杏仁核左右P=0.000,0.000),PSD组右侧海马体积明显<正常组(P=0.034);PSD患者双侧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缩小与HAMD抑郁量表评分均缺乏相关性.结论:海马及杏仁核体积异常可能构成梗死后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也说明边缘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宇;徐坚民;冯敢生;吴明祥;孙国平;李莹;龚静山;饶梓彬;陈文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螺旋CT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消化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2例成年人胃十二指消化性溃疡穿孔的螺旋CT表现.结果:12例中男11例,女1例,其中胃溃疡穿孔2例,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溃疡穿孔10例.螺旋CT表现剑突下隐窝积气8例,肝圆韧带间隙积气7例,腹膜后间隙积气2例,腹腔积液5例及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8例.结论:螺旋CT较X线片能更早更准确地判断胃十二指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有无,并能为其定位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吴仁华;钟小玲;邱小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甲状腺癌高频超声的临床诊断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高频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6例甲状腺癌的高频超声图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多数具有占位效应,肿块边界不规则,欠清晰,单发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多见,内部可见微粒状钙化回声等特征性表现.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癌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有助于恶性病例的诊断及对可疑病例的筛选.

    作者:汪玲珑;乔海燕;卓玉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MRI影像学分析

    目的:评价MRI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的2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MR扫描使用3.0T MR系统,FSE和SE脉冲序列.结果:动脉瘤大小为2.5~8.1 cm,位于鞍旁10例、鞍上4例、侧裂池3例、后颅窝3例、额顶部1例.载瘤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与A2段交界处3例、大脑中动脉M1与M2交界处3例、椎基底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A3段1例.11例伴不同程度的血栓表现为瘤体周边不均匀混杂信号.MRI对伴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实际瘤体大小的显示均优于MRA和DSA.结论:MRI在颅内巨大动脉瘤诊断中对瘤体大小、瘤体内部有无血栓形成及瘤体周围的改变明显优于MRA和DSA.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时不应只进行MRA或DSA检查.

    作者:陈方宏;袁建华;李玉梅;丁忠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技术诊断胃肠道脂肪瘤

    目的:分析胃肠道脂肪瘤的CT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34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脂肪瘤患者均先行MSCT平扫,20例加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及曲面重组(MPR/CPR)成像;4例并行MRI平扫.分析胃肠道脂肪瘤的起源、肿块大小、边缘、密度等CT特征.结果:33例胃肠道脂肪瘤起源于粘膜下层,向胃肠腔内生长;1例空肠脂肪瘤起源于浆膜下层,向肠腔外生长.发病部位:胃7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及回肠17例,盲肠及升结肠7例,横结肠3例.CT表现为胃肠道内大小不等类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肿块,有包膜,边缘清楚,密度均匀,CT值一般在-80~-120 HU之间,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3例继发肠套叠,表现为套入部及鞘部与套入部头端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4例MRI表现为卵圆形高信号肿块.结论:轴面CT扫描配合使用MPR/CPR技术,可对胃肠道脂肪瘤及肠套叠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王礼同;李澄;薛贞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本刊英语摘要原稿错误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衔接

    前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在英语摘要写作中出现中文思维式的英语表达错误,本篇要指出的是英语句子结构上的错误和上下文衔接不当的问题.英语句子有它的结构规则,我们必须熟悉并严格遵守.

    作者:洪班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对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行脑血管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造影,并对常规和旋转DSA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常规经右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根行正位、侧位,再加旋转DSA造影.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对脑动脉瘤的大小、分布、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64例脑动脉瘤患者常规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者51例的55枚动脉瘤,检出率为76.4%(55/72);通过旋转DSA造影检出增加了13例的17枚动脉瘤,检出率提高了23.6%(17/72).结论:DSA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标准方法,而三维旋转DSA技术为多角度观察提供了方便,有效排除了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等情况,特别是提高了小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检出率,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许进;徐春玲;周胜利;刘雨成;陈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利用流动效应立卧位诊断胃小病变的应用

    目前常规胃双对比造影,通常都是使用冲洗和涂布技术结合,让钡剂反复在要显示的胃部冲刷,涂布在胃壁的粘膜面及病变表面,这种方法可使大部分病变显示,但对于一些浅小的病变往往容易漏诊.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出一种通过立卧位的流动效应观察胃浅小病变的方法,补充了传统常规胃双对比造影的缺陷,使胃部病变的显示更加明显.

    作者:韦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