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王熙然;裴育;李全民;朱艳秋;陈艳梅;张帆;陈国昌;詹志伟;杜瑞琴;胡晓强;吴艳丹

关键词:踝肱指数,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摘要:目的:有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实验拟验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4-01/2007-01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257例,所有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将所有患者以踝肱指数比值大小分两组,分别是踝肱指数≥0.9组42例和踝肱指数<0.9组215例.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踝肱指数、腰椎(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骨密度测定.结果:踝肱指数<0.9组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低于踝肱指数≥0.9组(P<0.05),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率高于踝肱指数≥0.9组(P<0.05).以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023,P=0.000),与年龄、踝肱指数、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70,-0.311,-0.037,-0.080,P均<0.05).以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2组间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37,0.245,0.280).结论:影响2组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因素以年龄、体质量指数为主,踝肱指数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软骨退化性骨性关节炎的修复与运动

    学术背景:研究表明,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运动会对关节软骨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目的:阐述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及运动和骨性关节炎发生的关系,并综述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以期对骨性关节炎针对栽性的预防和治疗有所帮助.检索策略:检索1998/2007 highwire Stanford.关于运动与骨性关节炎研究的文献,检索词为Osteoarthritis和Exercise.文献评价:初检文题中含有Osteoarthritis和Exercise得到137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引用文献37篇,其中动物实验和在体、离体、细胞学实验33篇,综述、述评、讲座类文献4篇.资料综合:①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定位在细胞外膜上的胶原纤维、蛋白多糖、水等组成.②骨性关节炎时软骨组织发生变化;炎症加剧软骨的退化;重复的机械性压力和运动训练与骨性关节炎的形成高度相关.③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软骨细胞移植、运动疗法和基因治疗.结论:关节受伤会增大骨性关节炎发生的危险,关节重复的承受高负荷压力更易使运动者关节受伤和退化.造成关节软骨退化的原因很多,机械负荷能够使软骨组织基质发生改变.关节软骨退化的发生和体育运动的关系密切相关.高强度的运动与人们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相关.目前,尚未发现能使软骨组织损伤痊愈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能加快和改善软骨组织的修复.

    作者:程宝玉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腕关节极限运动与头-月-三角-钩骨融合体稳定性的关系

    目的:较大运动强度对腕关节头-月-三角-钩骨四角融合体稳定性究竟有何影响,国内外尚无报道.分析腕关节极限运动与四角融合体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南通大学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用12具未经防腐处理的新鲜尸体肘关节以远标本,切断桡舟月韧带、舟月骨间韧带掌侧部分、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分、桡舟头韧带,建立腕关节不稳定模型后,进行头-月-三角-钩骨四角融合术.融合腕模拟屈、伸、尺偏及桡偏运动,腕关节在安全活动范围内从0°开始,每5°1个等级,每个方向分别施以5万次极限运动.每次运动前后均摄标准前后位及侧位片,测量前后位片融合体高度、融合体宽度、头月正位角及侧位片桡月角、头月角并观察克氏针松动及弯曲情况.所有腕关节均采用运动前后自身对照.结果:①当腕关节屈曲至35°、背伸至25°、桡偏10°、尺偏15°时,极限运动对融合体的稳定性无影响,未出现融合体的解体.②当腕关节屈曲至40°、背伸至30°时,头月角、桡月角及融合体高度与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当桡偏至15°、尺偏至20°时,融合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头月正位角、融合体宽度与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克氏针弯曲的临界值:平均在屈曲至43.3°、背伸至32.5°、尺偏至23.3°、桡偏至15.8°时克氏针弯曲.结论:极限运动时,在掌屈40°、背伸30°、桡偏15°、尺偏20°的范围内进行功能锻炼,不会影响四角融合体的稳定性,但应避免环转运动.

    作者:唐亮;卢弘栩;沈美文;刘璠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胸椎稳定性重建中应用椎间植骨与AO Ventrofix内固定系统联合治疗的特点

    目的:探讨AO Ventrofix系统在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应用的临床效果及胸椎稳定性评价.方法:自2004-10/2006-12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0例,平均年龄34岁.经术前正规抗结核药物化疗后行病椎死骨刮除,周边脓肿、死骨、肉芽组织及干酪样物质等结核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骨植骨或钛网植入自体骨粒植骨,一期行前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1例,6个月随访5例,12个月随访14例,16个月随访5例,18个月随访3例,24个月随访2例.经影像学观察,无结核复发,螺钉松动,内固定物断裂;全部病例植骨呈现骨性融合;其中10例脊髓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有7例得到明显改善;术后2例出现肺不张.结论:胸椎结核治疗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的联合应用效果确切,脊柱前路固定系统Ventrofix具有固定性强、生物力学稳定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特点,在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延征;司文腾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自体骨植骨及钛质网笼植骨并颈前路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回顾

    目的:对于单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而言,绝大多数可以通过牵引、理疗等保守治疗而获得满意效果,仅少数患者须手术治疗.应用自体骨植骨及钛质网笼植骨在颈前路减压的基础上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其技术方法与疗效.方法:①对象:选择2002-03/2006-09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1~66岁;病程3个月~12年.②手术方法: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钛质网笼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术治疗.③评估:观察患者术后3,6,12个月复查X射线片结果;手术前后JOA评分,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以及材料反应和宿主反应;观察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2.8分,术后评分平均为15.3分,优良率为90%.②术后x射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③仅出现1例宿主反应.④手术时间70~150 min;术中失血50~300 mL.结论:在颈前路减压基础上应用植骨内固定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创伤较小,入路简单,安全性高,减压彻底,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长昇;林建华;许卫红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肌腱玻璃化法冷冻保存的体外实验

    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低温冷冻法来保存同种异体肌腱,但操作较复杂费时,并且所保存的肌腱活性较低而限制其应用.采用已筛选的玻璃化法冷冻保存鸡屈趾深肌腱,并将复温后的玻璃化肌腱进行体外检测,探索其作为肌腱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1/2005-0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来亨鸡16只,雄性,体质量2.5 kg左右,随机分为2组,玻璃化组为玻璃化肌腱,新鲜肌腱组为新鲜肌腱,每组8只.②实验过程:切取来亨鸡屈趾深肌腱,置入玻璃化液内快速投入液氮保存2周制备玻璃化肌腱.③实验评估:将2组肌腱在体外进行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生物力学性能检测,并对两组肌腱进行细胞培养与鉴定.结果:①玻璃化组肌腱的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与新鲜肌腱组相似,其细胞及细胞外结构得以良好保存.②应用碱解法测定玻璃化肌腱内的羟脯氨酸含量为69.27 mg/g,与新鲜肌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玻璃化组肌腱破裂强度为165.58 MPa,弹性模量1.41 GPa,与新鲜肌腱组的力学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将玻璃化组肌腱进行细胞培养,细胞第8天自组织块长出,第21天后传代,培养3代后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其生物学特性与新鲜肌腱组相似.⑤将两组肌腱培养的细胞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经鉴定均为肌腱细胞.结论:玻璃化法保存的肌腱具有良好的细胞活性、细胞外结构及力学性能,其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无明显变异.

    作者:胡成栋;张伯勋;芮永军;魏民;陈华;黄靖香;赵斌;汪爱媛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去除后Sonic hedgehog对小脑颗粒细胞发育的影响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在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凋亡等方面发挥作用,而Sonic hedgehog能调节小脑颗粒细胞的增殖,故实验设计了去除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后Sonic hedgehog信号在小脑颗粒细胞发育中作用的观察.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10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Crenshaw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神经研究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C57BI/6J小鼠40只;Bmpr1b敲除鼠系来源于Karen Lyons博士.②实验过程:通过敲除骨形态发生蛋白Ⅰ型受体的Bmpr1a和Bmpr1b两个亚型基因,去除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在小脑内的传导.③实验评估:使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新生幼鼠小脑中Sonic hedgehog信号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在胚胎11.5 d,磷酸化SMAD免疫阳性的细胞被观察到在正常鼠神经管背侧的菱形唇附近,受体基因双敲除的小鼠背侧神经管中未发现免疫阳性细胞,此结果提示通过骨形态发生蛋白Ⅰ型受体传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已消失.当小鼠出生后,磷酸化SMAD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正常小鼠的内颗粒层,在基因敲除鼠只有一小部分区域有磷酸化SMAD蛋白的表达.②Sonic hedgehog表达在正常新生鼠小脑的颗粒细胞层和蒲肯野氏细胞层;基因敲除鼠Sonic hedgehog信号只表达在小脑一小部分区域的颗粒细胞层和蒲肯野氏细胞层,而大部分区域则缺少它的表达.PTCH和N-myc在小脑中的表达与Sonic hedgehog表达部位类似.这提示Sonic hedgehog信号及其PTCH和N-myc都参与了小脑颗粒细胞的发育.结论:实验阐明了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去除后,Sonic hedgehog信号对小脑颗粒细胞发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秦丽华;栾丽菊;E. Bryan Crenshaw Ⅲ;雷季良;周长满;郑亚杰;王天昱;王玺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有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实验拟验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4-01/2007-01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257例,所有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将所有患者以踝肱指数比值大小分两组,分别是踝肱指数≥0.9组42例和踝肱指数<0.9组215例.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踝肱指数、腰椎(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骨密度测定.结果:踝肱指数<0.9组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低于踝肱指数≥0.9组(P<0.05),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率高于踝肱指数≥0.9组(P<0.05).以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023,P=0.000),与年龄、踝肱指数、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70,-0.311,-0.037,-0.080,P均<0.05).以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2组间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37,0.245,0.280).结论:影响2组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因素以年龄、体质量指数为主,踝肱指数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作者:王熙然;裴育;李全民;朱艳秋;陈艳梅;张帆;陈国昌;詹志伟;杜瑞琴;胡晓强;吴艳丹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大鼠脑区贮存铁分布与长期运动的影响

    目的:铁在脑内的分布具有区域特点,脑铁稳态在脑正常功能活动包括不同发育时期的脑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观察长期游泳运动对大鼠脑内铁分布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江苏大学医学院铁代谢研究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取清洁级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20只,3月龄,体质量180~200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游泳运动组和静息对照组,每组10只.②实验方法:游泳运动组大鼠游泳5 d/周,120 min/d.静息对照组除运动外,其余处理同游泳运动组.3个月运动期满后,于后一次运动后,大鼠被禁食24 h,肝素化后乙醚麻醉处死.③实验评估:取血用于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铁、血浆总铁结合力,并迅速分离各脑区贮存在-70℃冰箱中用于随后的非血红素铁测定.采用氰化钾法测定血红蛋白浓度.毛细管离心法测量红细胞压积.试剂盒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血浆铁和血浆总铁结合力.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各脑区组织非血红素铁含量.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游泳运动组大鼠的血红蛋白值、血浆铁浓度和血浆转铁蛋白铁饱和度均低于静息对照组(P<0.05,P<0.01),呈现明显的血液学低铁状态;而红细胞压积和总铁结合力水平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游泳运动组大鼠海马和延髓中非血红素铁水平高于静息对照组(P<0.01,P<0.05),而下丘脑中非血红素铁水平低于静息对照组(P<0.01),其余各脑区非血红素铁水平与静息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长期游泳运动可诱导大鼠的血液学低铁状态,改变脑区铁贮存水平,导致不同脑区之间铁贮存的重分布.这种重分布机制及其在运动生理学中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车力龙;刘淑杰;许化溪;肖德生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以尺骨为支架克氏针置入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根据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对于支撑不满意和骨质破坏严重的患者采用尺骨为支架以克氏针固定来恢复局部的稳定性.2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22~58岁,以青壮年为主,男性13例,女性7例,Colles骨折15例,Smith骨折3例,Barton骨折2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移位明显,其中2例伴下尺桡关节脱位.采取以尺骨作为支架克氏针置入固定治疗复位内固定.术后6周开始在指导下功能练习,平均随诊12个月,全部骨折在3个月内经X射线片证实均愈合,总体优良率90%.材料置入患者体内近期未出现全身毒性反应和慢性局部反应,无局部囊膜形成,未见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崔阳;刘一;朴正哲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与和血生络方干预的影响

    目的:和血生络方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由人参养荣汤化裁而成,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效果良好.实验拟进一步观察和血生络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其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4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和血生络方所用中药黄芪、人参、熟地、当归、白芍、丹参、降香、红景天等购自石家庄乐仁堂药店.常规煎煮,离心去杂,浓缩为1 kg/L的水煎液,分别通过1.20,0.45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无菌条件下通过0.22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密封分装,4℃冷藏备用.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为模型.将ECV-304细胞贴壁培养24 h后,分别换含0.1,0.5,1.0,2.0,4.0 g/L和血生络方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实验重复3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分别于药物作用24,48,72,96 h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细胞DNA含量,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血生络方各浓度组(0.5~4.0 mg/L)均可促进ECV-304细胞增殖(P<0.05,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②正常对照组及和血生络方固定剂量(2 g/L)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内皮细胞逐渐增殖,72 h达到峰值;不同时间点和血生络方组吸光度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正常培养的ECV-304细胞周期中G0/G1期、S期及G2/M期细胞分布比例正常;和血生络方组(2 g/L)G0/G1期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S期细胞百分率增高(P<0.01),而M期无明显变化.④正常对照组ECV-304细胞6 h迁移率为17.49%,24 h迁移率为41.32%,不同时间点和血生络方各浓度组(0.5~4.0 g/L)细胞迁移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结论:和血生络方能够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DNA合成,提示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可能是其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彦卿;王亚利;李振彬;徐铮;杨志霞;田甜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保留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对腰椎管狭窄症的传统治疗是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减压,但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常常导致腰椎不稳.为了在彻底减压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腰椎后部结构的破坏,设计了改良手术.实验采用生物力学的方法评价切除L3,4,5全椎板与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9-04/05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分组及处理:8具新鲜腰骶椎标本,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8具新鲜标本;改良术式组:正常对照组测试完,切除L3,4,5全椎板,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突)的完整性;传统术式组:改良术式组测试完将保留的韧带复合体切除.②评估:模拟人腰椎生理活动,分别进行轴向压缩、3点弯曲实验和扭转实验,测定各组生物力学指标.结果:①轴向压缩实验结果:前屈时改良术式的总体轴向位移明显小于传统术式(P<0.01),而轴向刚度明显大于传统术式(P<0.01);后伸时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3点弯曲实验结果:在一定范围之内,弯矩-挠度基本呈线性.在相同的挠度下不同术式承受弯矩的能力不同,正常对照组与传统术式组、改良术式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正常对照组与改良术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相同弯矩下,改良术式的挠度和倾角小于传统术式(P<0.01),正常对照组与改良术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扭转实验结果:在一定范围之内,相对扭角-扭矩基本呈线性.相同扭角条件下,改良术式承载的扭矩大于传统术式(P<0.01),相同扭矩条件下改良术式扭角小于传统术式(P<0.01),显示改良术式抗扭变形能力强.结论: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保留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均有利于保持腰椎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作者:孙志刚;敖强;姜长明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蛋白在气道重构哮喘豚鼠模型的表达及电针干预效应

    目的:通过卵清蛋白注射液制作气道重构哮喘豚鼠模型,观察气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健康豚鼠48只,雌雄各半.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地塞米松组和模型组4组,每组12只.电针治疗组,地塞米松组和模型组动物于实验第1天腹腔注射100 g/L卵清蛋白注射液1 mL以致敏,正常对照组动物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 mL.第15天起作部动物隔天用卵蛋白粉末加上生理盐水配成10 g/L卵蛋白溶液超声雾化吸入约20 s.电针治疗组每次卵白蛋白喷雾攻击前0.5 h开始电针治疗.地塞米松组于每次卵白蛋白喷雾攻击前0.5 h腹腔注射100 g/L地塞米松1 mL.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进行干预.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与气道重构相关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各组动物支气管和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纳入的48只豚鼠,4只于造模过程中死亡而脱落,其余44只进入结果分析.各组豚鼠的支气管、肺组织切片中均见棕黄色颗粒状的免疫阳性反应,主要集中在气道上皮细胞、基底膜、肺间质、软骨和炎症细胞中.模型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治疗组与地塞米松组的支气管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数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蛋白表达增加,电针豚鼠背六穴能降低气道重构豚鼠模型支气管肺组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②电针豚鼠背六穴可通过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干预哮喘豚鼠的气道重构.

    作者:陈国蓉;冯淑兰;肖生红;唐纯志;贺小英;赖新生;何新芳;袁青;刘芳;杨路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艾灸大鼠天枢、气海穴对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调控作用

    目的:研究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纤维化的形成关系密切.实验通过艾灸对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探索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7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三级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75只,体质量200 g左右.②实验分组及处理: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西药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溶液灌胃治疗,模型组和正常组仅固定不做治疗.治疗结束后麻醉下处死大鼠,剖取结肠组织,分离并培养结肠成纤维细胞.③实验评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结果:每组取8只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大鼠结肠黏膜缺损,溃疡形成,胶原纤维增生,Ⅰ、Ⅲ、Ⅳ型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数量增多;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增生.②模型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大量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温和灸组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分泌量减少(P<0.05,P<0.01),隔药饼灸、温和灸和西药组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分泌量减少(P均<0.01).结论:艾灸大鼠天枢、气海穴能抑制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分泌促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达到防治肠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刘慧荣;谭琳蓥;崔云华;吴焕淦;江彬;赵天平;王晓梅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2000~2004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

    目的:通过对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系统分析,揭示其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规律变化.方法:2000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部署下共调查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1 680人;2002年、2003和2004年在赣州市独立自主的情况下共调查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3 142人(男1 567人,女1 575人);4 022人(男1 950人,女2 072人)和3 254人(男1 600人,女1 654人).年龄以测试当日与身份证日期之差计算,每5岁一个年龄组,共4个年龄组.由赣州市体育局组建的国民体质测试队对成年人进行抽样测试.按《中国成年人体质测试标准手册》的要求测试了身高、体质量、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目单足站立和反应时等指标.测试仪器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体质检测器材.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逻辑分析.结果:①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5年间身高、体质量、肺活量、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变化不大.②身高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体质量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54岁后,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肺活量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各年龄段中,男女肺活量的均值均低于成年人的肺活量平均值的下线.③体能类各指标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男性在45~49岁年龄段,握力大,此后呈下降的趋势;女性在40~44岁年龄段,握力大,此后呈下降的趋势.④男女各年龄段的柔韧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女性的柔韧性比男性好.男性平衡能力比女性好,而女性反应速度要比男性快.结论: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身高、体质量、肺活量、身体素质各指标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5年间各项指标变化不大.

    作者:黄佑琴;李平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不同胎龄胎心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学观测

    目的:二尖瓣复合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构成了左心室流入道主体.其任何一部分异常,均可导致二尖瓣功能障碍,引起先天性心脏病.观测各月龄胎儿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特征,分析其变化规律,为解剖学及临床诊治先天性心脏病积累资料.方法:①实验材料:选择2004-02/2005-12新乡地区非正常分娩的正常胎儿心脏40例,医院死亡鉴定小组确认胎儿已死亡,经死者家属同意捐献给医院处理,其中男21例,女19例,按胎儿发育特征及临床资料确定月龄,研究方案获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将40例心脏按不同月龄平均分为≤20周组,21~24周组,25~36周组,>36周组,每组10例,并记录胎儿的基本情况.③实验评估:解剖观测其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特征.结果:纳入非正常分娩的正常胎儿心脏4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胎儿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由二尖瓣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组成.②由小到大4组的二尖瓣瓣环周长分别为(1.48±0.51)、(1.55±0.35)、(2.38±0.48)、(3.05±0.45)cm.前尖、后尖的高度分别为(0.33±0.13)、(0.20±0.03)cm;(0.34±0.10)、(0.21±0.04)cm;(0.51±0.15)、(0.28±0.01)cm;(0.62±0.01)、(0.39±0.10)cm.前、后乳头肌的大高度分别为(0.46±1.13)、(0.44±0.19)cm;(0.52±0.10)、(0.50±0.11)cm;(0.65±0.17)、(0.70±0.12)cm;(0.73±0.10)、(0.74±0.13)cm.前、后乳头肌发出腱索的数目分别为(11.15±0.71)、(12.00±2.83)cm;(8.50±1.29)、(8.67±3.63)cm;(13.00+2.83)、(0.00±9.90)cm;(21.00±3.61)、(21.67±0.58)cm.结论:①乳头肌的增长变化与胎儿心脏整体增长变化是一致的,胎心部分结构随着胎龄增长可能发生重吸收.②胎儿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变化总体上与月龄变化呈正相关趋势.

    作者:李思忠;雒国胜;申彪;郭志坤;王庆志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糖尿病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症及外周动脉疾病,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分析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①对象及分组:选择2004-01/2007-12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230例(年龄36~88岁,平均(63.87±10.80)岁;糖尿病病程1个月~25年),以踝肱指数比值大小分两组,分别是踝肱指数≥0.9组和踝肱指数<0.9组.②测量方法和评估: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测定患者踝肱指数,以及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结果:2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患者中踝肱指数<0.9者50例,占21.7%,踝肱指数≥0.9者180例,占78.3%.②两组相比,踝肱指数<0.9组患者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收缩压高,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骨密度值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及Iog10(UAlb)值高,有吸烟史者比例高,高血压、脑梗塞、糖尿病肾病合并症发生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以踝肱指数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踝肱指数与大转子骨密度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788,P=0.000).结论:踝肱指数<0.9组患者骨密度值低于踝肱指数≥0.9组患者.对存在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踝肱指数检测及骨密度检查,以便尽早发现是否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或骨质疏松症,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作者:裴育;王熙然;詹志伟;李全民;陈艳梅;朱艳秋;张帆;崔志辉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脂质体介导核因子кB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炎症因子mRNA表达和肝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伴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然而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因子等基因的活化和表达均受到核因子кB调控.观察脂质体介导核因子кB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D大鼠肝部核因子кB活性及受其调控炎症基因mRNA表达和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6-03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3个半月龄,体质量300~400 g.引物和寡聚脱氧核苷酸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和全硫代修饰.②实验分组及过程:实验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开腹翻动胰腺,未诱导重症急性胰腺炎.其余大鼠以牛磺胆酸钠诱导SD大鼠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各组分别于建模后1 h静脉注射裸寡聚脱氧核苷酸、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脂质体/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和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注射4 h后应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核因子кB的活性;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表达;检测血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结果:①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血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低于生理盐水组、脂质体/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和裸寡聚脱氧核苷酸组(P<0.05);天门冬氨酸转氨酶高于假手术组.②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结果显示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核因子кB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与假手术组比较活性依然较高(P<0.05).③核因子кB特异性探针与核因子кB结合后,核因子кB与核蛋白DNA的结合活性显著被抑制,与非特异性SP1探针与核因子кB结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与核因子кB结合后,核因子кB与核蛋白DNA的结合活性显著被抑制,与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与核因子кB结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因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2 mRNA的表达均下降,与生理盐水组、脂质体/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和裸寡聚脱氧核苷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因子1mRNA、白细胞介素1α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肝组织核因子кB活化及其调控的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1、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过度表达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核因子кB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可特异性抑制肝核因子кB活性及其调控的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1、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减轻肝损害.

    作者:钟荣德;周杰;廖柳清;符方勇;李湘父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不同诱导条件对体外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的影响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由多种细胞产生.为验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是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的分泌细胞,在蛋白水平检测不同诱导条件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1/04在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传染科研究室完成,实验方法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①实验对象: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HRPE D407)购自广州中山大学细胞库.②实验方法:分别应用体积分数为0.1的血清、50%巨噬细胞调理液、与单核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24 h后撤掉各刺激因素继续培养.③实验评估: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各种培养条件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有无诱导因素情况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的表达均呈阳性.结论:有无诱导因素情况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均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是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的分泌细胞.

    作者:孙蕾;吴雅臻;姜艳芳;于雷;冯相伟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转录因子T-bet与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及川芎嗪的干预效应

    目的:转录因子T-bet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川芎嗪治疗哮喘有效.实验拟观察川芎嗪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和转录因子T-bet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6在南京医科大学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72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川芎嗪小剂量组(20 mg/kg)、川芎嗪中剂量组(40 mg/kg)、川芎嗪大剂量组(80 mg/kg)和地塞米松组,每组12只.实验用磷酸川芎嗪注射液为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②实验过程及评估:以卵蛋白腹腔注射并雾化吸入制备大鼠哮喘模型,末次雾化后24 h内麻醉后处死大鼠.观察6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支气管壁厚度、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法测定肺组织T-bet蛋白的表达;进行转录因子T-bet蛋白表达量与气道炎症的相关性分析.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结果:①哮喘模型组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支气管壁厚度和支气管平滑肌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指标(P均<0.01);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川芎嗪小、中、大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上述4项指标均减少(P均<0.01).②哮喘模型组、川芎嗪小、中、大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的T-bet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川芎嗪小、中、大剂量组T-bet表达量增加(P均<0.01);随着川芎嗪剂量增加,T-bet表达量亦相应增加,川芎嗪小、中、大剂量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相关分析显示哮喘模型组T-bet蛋白表达量与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数呈负相关(r=-0.81,-0.85,P<0.01),与支气管管壁厚度和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呈负相关(r=-0.77,-0.79,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大鼠存在T-bet低表达;川芎嗪可抑制气道炎症,增加转录因子T-bet蛋白的表达,纠正Th1/Th2失衡,从而治疗支气管哮喘.

    作者:吉宁飞;卞涛;王建安;潘晓东;周辰;殷凯生 刊期: 2007年第49期

  • 青春发育突增期肥胖型和偏瘦型学生体质形态学特征成因回归分析

    目的:了解广西大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布规律,探索青春发育突增期肥胖型和偏瘦型学生体质形态学特征的成因、发生规律.方法:(1)调查对象:为保证样本(调查对象)的同质性、科学性和代表性,于2005-11/2006-05通过完全随机抽取8所大学8 529名学生体质测试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指标进行筛选抽取,纳入标准:①调查对象父母的籍贯必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②身体健康,测试时无急性疾病.③经医院检查均无心脏、肺脏疾病史,血压正常,无传染病.④获全面知情同意.⑤监测样本含量不低于100人.⑥体质量指数≤18.5 kg/m2或体质量指数≥28 kg/m2.排除标准:身体发育异常、残缺或畸形.符合纳入标准143人.(2)调查方法:①文献资料法: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国内、国外有关资料30余篇,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检索、分析.②调查法:调查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社会学研究规律,对所设问题通过筛选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较为科学的调查方案在广西8所大学随机抽样.后将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又进行专题访谈.(3)对具有研究价值的143名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通过逐级加权处理,得出的各指标具有全国代表性.原始数据由Microsoft Excel储存,并建立数据库.由第一作者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体质量指数≤18.5 kg/m2或体质量指数≥28 kg/m2体质形态学特征体质量比的预测公式为:-yz=-21.12+1.659 9x1-0.262 3x2,-y=-21.12+1.659 9x1-0.262 3x2+δ.其中学生体质量比受父亲的体质量比影响大,其次是影响参数δ.②对体质量指数≤18.5 kg/m2或体质量指数≥28 kg/m2男女学生体质形态的体格营养指数体质量与y与父亲的体质量具有高度相关r1y=0.84,与母亲的体质量比呈中度相关r2y=0.50.③预测线性回归方程的平方和Q=103.26,占总平方和8.11%,回归平方和U=1 170.15,已占总平方和的91.89%,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F=126.69>F0.01(2,9)=8.02,P<0.01.④对体质量指数≤18.5 kg/m2或体质量指数≥28 kg/m2男女学生体质形态的体格营养指数体质量比影响大的是父亲的体质量比,其次是参数δ(即:学生的家庭病史、本人病史、营养情况、饮食习惯、家庭经济等).结论:①非正常男女学生体质形态营养指数体质量比影响大的是父亲的体质量比,其次是影响参数δ.②得出子女与父母的体质量比的预测线性回归方程,经实测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基本符合测量学要求.

    作者:何江川;杨放;莫再美 刊期: 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