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昇;林建华;许卫红
目的: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分析运动及性别对大学生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07-01/03选取首都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共78名为受试对象,其中体育(武术)专业学生40名,非体育(康复)专业学生38名.所有选取对象了解试验目的,并同意参与本实验.采用意大利Postural Equa平静分析系统,对实验对象分别在睁眼60 s、闭眼60 s两种状态下测试其静态平衡的各项指标,包括压力中心,线形图总长度,大摆幅,线形图面积,LFS指数,压力分布,稳定性图及隆伯格值.结果:78名为受试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专业学生压力中心X轴短于Y轴、压力分布前(%)高于后(%)(P<0.01).②在闭眼状态下,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在指标LFS指数和额状面上大于非体育专业(P<0.05).③非体育业大学生在睁眼状态下,Y值女性小于男性,额状面值女性大于男性.男、女生睁闭眼差值进行比较时,女性在线形图总长度、额状面和LFT指数均大于男性(P<0.01),而线形图面积小于男性(P<0.05).④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睁眼状态下,指标参数Y值女性小于男性,额状面值女性大于男性;闭眼状态下,指标参数Y值女性小于男性,额状面值和LFS值女性大于男性.男、女生睁闭眼差值比较,女性在线形图总长度、额状面和LFT指数均大于男性(P<0.05,P<0.01),而线形图面积小于男性(P<0.05).结论:①运动训练对大学生静态平衡影响不大,但对男性大学生的某些平衡指标却有显著影响.②性别对大学生的静态平衡均产生影响,表现为男性平衡的微控制能力优于女性.
作者:陈佑学;尤桂杰;杨少峰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对于单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而言,绝大多数可以通过牵引、理疗等保守治疗而获得满意效果,仅少数患者须手术治疗.应用自体骨植骨及钛质网笼植骨在颈前路减压的基础上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其技术方法与疗效.方法:①对象:选择2002-03/2006-09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1~66岁;病程3个月~12年.②手术方法: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钛质网笼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术治疗.③评估:观察患者术后3,6,12个月复查X射线片结果;手术前后JOA评分,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以及材料反应和宿主反应;观察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2.8分,术后评分平均为15.3分,优良率为90%.②术后x射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③仅出现1例宿主反应.④手术时间70~150 min;术中失血50~300 mL.结论:在颈前路减压基础上应用植骨内固定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创伤较小,入路简单,安全性高,减压彻底,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长昇;林建华;许卫红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观察刚断乳雄性SD大鼠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学变化的调节作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肾病进展中的生物活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5在苏州大学儿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30只清洁级刚断乳雄性SD大鼠,体质量50~70 g.②实验过程:结扎SD大鼠左侧输尿管建立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模型.于术后0,1,7,14,28 d,分别随机选择6只模型大鼠,收获肾脏标本.③实验评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积水的严重程度;Masson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PAS染色观察肾小管萎缩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显示超微结构变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强度和间质纤维化程度采用Leica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结果:①梗阻第1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在局部有增强,胎肝激酶1阳性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数量变化不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很少见,间质纤维化轻.第2,4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逐渐下降,直至在一些肾小管内完全消失.与此同时,胎肝激酶1阳性的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肾小管扩张或萎缩明显,间质纤维化严重.②电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死亡形式主要为凋亡.③原位末端标记法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第14天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④在梗阻第2周时,原位末端标记法阳性的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面积百分比负相关(r=-0.668,P<0.05);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面积百分比正相关(r=0.707,P<0.05),而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负相关(r=-0.863,P<0.01).结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不足相关,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樊彩斌;周云;严向明;温端改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糖尿病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症及外周动脉疾病,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分析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①对象及分组:选择2004-01/2007-12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230例(年龄36~88岁,平均(63.87±10.80)岁;糖尿病病程1个月~25年),以踝肱指数比值大小分两组,分别是踝肱指数≥0.9组和踝肱指数<0.9组.②测量方法和评估: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测定患者踝肱指数,以及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结果:2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患者中踝肱指数<0.9者50例,占21.7%,踝肱指数≥0.9者180例,占78.3%.②两组相比,踝肱指数<0.9组患者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收缩压高,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骨密度值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及Iog10(UAlb)值高,有吸烟史者比例高,高血压、脑梗塞、糖尿病肾病合并症发生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以踝肱指数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踝肱指数与大转子骨密度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788,P=0.000).结论:踝肱指数<0.9组患者骨密度值低于踝肱指数≥0.9组患者.对存在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踝肱指数检测及骨密度检查,以便尽早发现是否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或骨质疏松症,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作者:裴育;王熙然;詹志伟;李全民;陈艳梅;朱艳秋;张帆;崔志辉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在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凋亡等方面发挥作用,而Sonic hedgehog能调节小脑颗粒细胞的增殖,故实验设计了去除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后Sonic hedgehog信号在小脑颗粒细胞发育中作用的观察.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10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Crenshaw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神经研究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C57BI/6J小鼠40只;Bmpr1b敲除鼠系来源于Karen Lyons博士.②实验过程:通过敲除骨形态发生蛋白Ⅰ型受体的Bmpr1a和Bmpr1b两个亚型基因,去除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在小脑内的传导.③实验评估:使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新生幼鼠小脑中Sonic hedgehog信号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在胚胎11.5 d,磷酸化SMAD免疫阳性的细胞被观察到在正常鼠神经管背侧的菱形唇附近,受体基因双敲除的小鼠背侧神经管中未发现免疫阳性细胞,此结果提示通过骨形态发生蛋白Ⅰ型受体传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已消失.当小鼠出生后,磷酸化SMAD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正常小鼠的内颗粒层,在基因敲除鼠只有一小部分区域有磷酸化SMAD蛋白的表达.②Sonic hedgehog表达在正常新生鼠小脑的颗粒细胞层和蒲肯野氏细胞层;基因敲除鼠Sonic hedgehog信号只表达在小脑一小部分区域的颗粒细胞层和蒲肯野氏细胞层,而大部分区域则缺少它的表达.PTCH和N-myc在小脑中的表达与Sonic hedgehog表达部位类似.这提示Sonic hedgehog信号及其PTCH和N-myc都参与了小脑颗粒细胞的发育.结论:实验阐明了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去除后,Sonic hedgehog信号对小脑颗粒细胞发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秦丽华;栾丽菊;E. Bryan Crenshaw Ⅲ;雷季良;周长满;郑亚杰;王天昱;王玺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尿中蛋白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3-01/2005-12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6例(糖尿病组),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36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组45例;2型糖尿病临床肾病组45例.另选择健康体检人群40例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进入试验前空腹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持续1个月以上,降血糖药物继续服用,凡有高血压者继续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控制血压于正常范围;停用其他所有改善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等药物至少2周进入试验期.所有参与者对实验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和评估:于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抽血后开始留24 h尿,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肌酐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用乳胶免疫凝集抑制法测定;胰岛素用放免法测定,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取自然对数.用ELISA法测定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以黄柳酸比浊法测定24 h尿中总蛋白含量.结果:所有参与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基础检测指标:3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120min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120min胰岛素、血肌酐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早期肾病组病程、血肌酐水平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P<0.05),糖尿病临床肾病组病程、血肌酐水平高于糖尿病早期肾病组(P<0.05).②尿中蛋白含量、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组和2型糖尿病临床肾病组尿中蛋白含量、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P<0.05).结论: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可反映2型糖尿病肾病变程度,是评价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有用标记物.
作者:张伟杰;林凯 刊期: 2007年第49期
学术背景:研究表明,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运动会对关节软骨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目的:阐述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及运动和骨性关节炎发生的关系,并综述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以期对骨性关节炎针对栽性的预防和治疗有所帮助.检索策略:检索1998/2007 highwire Stanford.关于运动与骨性关节炎研究的文献,检索词为Osteoarthritis和Exercise.文献评价:初检文题中含有Osteoarthritis和Exercise得到137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引用文献37篇,其中动物实验和在体、离体、细胞学实验33篇,综述、述评、讲座类文献4篇.资料综合:①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定位在细胞外膜上的胶原纤维、蛋白多糖、水等组成.②骨性关节炎时软骨组织发生变化;炎症加剧软骨的退化;重复的机械性压力和运动训练与骨性关节炎的形成高度相关.③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软骨细胞移植、运动疗法和基因治疗.结论:关节受伤会增大骨性关节炎发生的危险,关节重复的承受高负荷压力更易使运动者关节受伤和退化.造成关节软骨退化的原因很多,机械负荷能够使软骨组织基质发生改变.关节软骨退化的发生和体育运动的关系密切相关.高强度的运动与人们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相关.目前,尚未发现能使软骨组织损伤痊愈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能加快和改善软骨组织的修复.
作者:程宝玉 刊期: 2007年第49期
背景:血管改建是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的基础,He-Ne激光照射能否促进正畸牙周组织的血管改建,从而加速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的进程呢?目的:观察He-Ne激光照射对兔正畸牙周组织血管改建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材料:选用35只大耳白兔,体质量2.0 kg(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为SYXK(吉)2002-0002,生产许可证号码为SCXK2003-0003).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上海产HNGSQ-1型He-Ne激光治疗仪,HP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为同济医科大学生产.CD34单克隆抗体,产品编号为MAB-0034,由福州迈新公司提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单抗,产品编号为MS-350,由福州迈新公司提供.方法:实验于2003-05/2003-12于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省级实验室完成.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7组:未加力组、加力1,3,5,7,14及21 d组,每组5只.加力各组动物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至切牙间拴结不锈钢螺簧,0.08 N力拉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各组动物采用自身对照,右侧为氦氖激光照射侧,左侧为对照侧.用波长632.8 nm,激光功率20 mW,能量密度2.50 J/cm2的氦氖激光照射加力各组兔右侧颊部.未加力组无干预措施,饲养1周后取材,加力各组在加力后各时间点取材.②各组均制作以上颌第一磨牙为中心的、近远中方向的组织切片,行CD34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牙周组织压力区与张力区微血管密度与微血管面积,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灰度值评价VEGF的染色强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的灰度积分.②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面积.结果:实验兔3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微血管密度与微血管面积检测结果:加力3,5,7,14及21 d组He-Ne激光照射侧张力区及压力区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②压力区及张力区He-Ne激光照射侧和对照侧牙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结果:加力1 d组He-Ne激光照射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力3,5 d组压力区He-Ne激光照射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区照射侧与对照侧高峰值均出现在牙齿受力后第5天;加力3,5和7 d组张力区He-Ne激光照射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较对照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区照射侧与对照侧高峰值均出现在牙齿受力后第14天.结论:He-Ne激光照射有效地促进了正畸牙周组织的血管改建,有效地促进正畸牙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使牙周组织的血管生成更加活跃,有利于加速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的进程.
作者:孙新华;王敏;王旭 刊期: 2007年第49期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化不但严重影响视力,也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因此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和能阻止其形成的抑制剂,一直是眼科学的热点和难点.目的: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以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角膜新生血管抑制剂,探讨核因子кB在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材料:实验于2005-01/04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选用55只出生二三个月雄性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兔抗大鼠核因子кB P65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多克隆抗体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方法:①实验干预:摸球法随机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25)、地塞米松组(n=25)、正常角膜组(n=5).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地塞米松眼液点右眼,2滴/次,3次/d,至术后18 d.正常角膜组无干预措施.②实验评估:术后1,3,7,12,18 d对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进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取各组角膜切片后光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组织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角膜核因子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②角膜组织学变化.③各组角膜核因子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地塞米松组角膜新生血管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其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②角膜组织学变化:地塞米松组角膜缝线诱导后新生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角膜各层结构相对完整.③角膜核因子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地塞米松组各时间点角膜中核因子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且核因子кB表达强度与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及下游基因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强度成正相关(r=0.961,0.922,0.958,P<0.01).结论:核因子кB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其可能通过上调下游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地塞米松通过减弱核因子кB活性,抑制受其调控的多种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角膜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抑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
作者:余洪华;邓金印;陆晓和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和血生络方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由人参养荣汤化裁而成,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效果良好.实验拟进一步观察和血生络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其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4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和血生络方所用中药黄芪、人参、熟地、当归、白芍、丹参、降香、红景天等购自石家庄乐仁堂药店.常规煎煮,离心去杂,浓缩为1 kg/L的水煎液,分别通过1.20,0.45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无菌条件下通过0.22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密封分装,4℃冷藏备用.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为模型.将ECV-304细胞贴壁培养24 h后,分别换含0.1,0.5,1.0,2.0,4.0 g/L和血生络方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实验重复3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分别于药物作用24,48,72,96 h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细胞DNA含量,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血生络方各浓度组(0.5~4.0 mg/L)均可促进ECV-304细胞增殖(P<0.05,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②正常对照组及和血生络方固定剂量(2 g/L)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内皮细胞逐渐增殖,72 h达到峰值;不同时间点和血生络方组吸光度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正常培养的ECV-304细胞周期中G0/G1期、S期及G2/M期细胞分布比例正常;和血生络方组(2 g/L)G0/G1期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S期细胞百分率增高(P<0.01),而M期无明显变化.④正常对照组ECV-304细胞6 h迁移率为17.49%,24 h迁移率为41.32%,不同时间点和血生络方各浓度组(0.5~4.0 g/L)细胞迁移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结论:和血生络方能够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DNA合成,提示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可能是其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彦卿;王亚利;李振彬;徐铮;杨志霞;田甜 刊期: 2007年第49期
背景:粘着斑激酶磷酸化参与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调节过程.在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粘着斑激酶是否参与、介导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增殖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粘着斑激酶磷酸化与大鼠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管重塑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咸宁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深圳市慢性病防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材料:实验于2005-03/05在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实验室完成.选用雄性Wistar大鼠40只,动物实验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方法:①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即非内皮剥脱对照组、内皮剥脱术后4 d、8 d、16 d和24 d组.②后4组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术后再狭窄模型,分别于术后4,8,16和24 d取内膜剥脱部位血管段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出现形态学变化作为模型成功的依据;应用Western blolt方法检测粘着斑激酶总含量及磷酸化粘着斑激酶含量.以结扎左颈总动脉的大鼠胸腹主动脉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主动脉粘着斑激酶及磷酸化粘着斑激酶表达水平.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非内皮剥脱对照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可检测到少量粘着斑激酶,主要是以非磷酸化形式存在;内皮剥脱术后4 d组粘着斑激酶和磷酸化粘着斑激酶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内皮剥脱对照组(P<0.05).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粘着斑激酶和磷酸化粘着斑激酶含量显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粘着斑激酶在术后第8天达到峰值,一直持续到术后第16天,此后开始下降;磷酸化粘着斑激酶峰值出现在术后16 d,在峰值水平上持续时间较短.②形态学观察显示,术后8 d可见新生内膜中局灶性细胞增殖,术后16~24 d内膜呈弥漫性增厚.结论:粘着斑激酶参与大鼠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管重塑,血管新生内膜中细胞增生程度与磷酸化粘着斑激酶及粘着斑激酶总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鲍翠玉;程芳洲;柯俊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以运动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为对象,观察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试验于2006-06/2007-01在广州体育学院康复中心完成.①试验对象:经运动训练引起下腰痛的患者18例,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经骨科专科体检诊断为慢性下腰痛,除外骨关节性及椎管性下腰痛病变,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近5年内无腰部手术或心血管、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拍摄腰椎正侧位X光片,未见脊柱、腰椎异常,但可见腰椎前凸过度(54.89±6.12)°,超过正常.经视觉类比法确定疼痛程度在5以下.②试验方法:18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运动组按体疗方案实施运动疗法;对照组以服用止痛药为主.③试验评估:采用问卷法和试验法,所有受试者分别于试验前后填写中文版的《Roland-Monrris下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在试验前、后测试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及运动疗法后的疼痛改善等指标.结果:纳入18名下腰痛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试验前,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②试验前后,运动组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试验后,运动组9人中有8人疼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且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只有3人疼痛得到缓解,没有病情改善情况.结论:①重点加强腹背肌力量训练的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有明显疗效.②采用RMDQ和ODI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腰痛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准确性较高,同时便于比较.
作者:邱燕春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伴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然而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因子等基因的活化和表达均受到核因子кB调控.观察脂质体介导核因子кB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D大鼠肝部核因子кB活性及受其调控炎症基因mRNA表达和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6-03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3个半月龄,体质量300~400 g.引物和寡聚脱氧核苷酸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和全硫代修饰.②实验分组及过程:实验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开腹翻动胰腺,未诱导重症急性胰腺炎.其余大鼠以牛磺胆酸钠诱导SD大鼠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各组分别于建模后1 h静脉注射裸寡聚脱氧核苷酸、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脂质体/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和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注射4 h后应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核因子кB的活性;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表达;检测血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结果:①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血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低于生理盐水组、脂质体/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和裸寡聚脱氧核苷酸组(P<0.05);天门冬氨酸转氨酶高于假手术组.②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结果显示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核因子кB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与假手术组比较活性依然较高(P<0.05).③核因子кB特异性探针与核因子кB结合后,核因子кB与核蛋白DNA的结合活性显著被抑制,与非特异性SP1探针与核因子кB结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与核因子кB结合后,核因子кB与核蛋白DNA的结合活性显著被抑制,与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与核因子кB结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脂质体/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因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2 mRNA的表达均下降,与生理盐水组、脂质体/错配寡聚脱氧核苷酸复合物组和裸寡聚脱氧核苷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因子1mRNA、白细胞介素1α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肝组织核因子кB活化及其调控的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1、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过度表达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核因子кB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可特异性抑制肝核因子кB活性及其调控的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1、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减轻肝损害.
作者:钟荣德;周杰;廖柳清;符方勇;李湘父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瘢痕膏由对抑制瘢痕、止痒有效地验方配制而成,且已经临床证实对增生性瘢痕有防治作用.观察瘢痕膏对创面是否有促进愈合作用.方法:实验于2007-01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2只,体质量2 kg左右,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8只兔耳.②实验方法:适应性喂养24 h,制备兔耳瘢痕模型,每只兔耳建立6个创面,即每组48个创面.实验组和对照组于瘢痕模型建立后24 h开始用药,实验组采用瘢痕膏涂抹创面(瘢痕膏为一种外用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丹参酮、积雪甙、黄芪甙、甘草酸、苦参碱等,按3:3:2:2:1的比例加基质制作而成);对照组采用湿润烧伤膏涂抹;空白组涂抹基质;连续用药30 d.③实验评估:用药第6,12,18,24天观察各组瘢痕组织颜色、质地的变化及创面愈合情况;用药第7,14,21天检测各组标本白细胞计数及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纳入实验兔12只(24只耳),中途无脱失.①用药后第14天,实验组圆形创面局部稍隆起,对照组和空白组也有如上表现,3组瘢痕在外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别;用药第28天,实验组瘢痕略高于兔耳皮肤表面,颜色稍红,触之质软;其余两组明显高于兔耳皮肤表面,颜色较红,质地硬.②用药第24天,实验组兔耳的创面愈合情况要好于其他两组.③用药第14天和第28天,3组间创面的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④用药第2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都高于空白组(P<0.05);第7,14,21天的数据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此外用中药在创伤早期应用,对创面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贾宇博;刘达恩;宋清雪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高年级医学本科生处于学习的特殊时期,面临课堂学习到临床实习这一转变过程,同时还面临着许多人生的抉择,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为了解高年级医学本科生的心理亚健康现状,探讨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相关因素,对广州市某所医学高校的四、五年级本科生的心理亚健康进行了现况研究.方法:于2006-12采用自制亚健康调查表对广东某所医科大学700名四、五年级本科生进行心理亚健康调查.心理亚健康诊断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心理亚健康部分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各种描述性分析、x2检验,其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共发出问卷700份,收回692份,回收率98.86%,其中合格问卷687份,合格率99.28%.在687份合格问卷中四年级320名,五年级367名,根据医学体检报告将疾病状态10名(1.46%)剔除,剩余677份问卷纳入结果分析.②四、五年级医学本科生心理亚健康总现患率为32.5%;四年级高于五年级(x2=4.549,P<0.05);女生高于男生(x2=4.050,P<0.05).③心理亚健康表现主要以很着急把事情于完、烦恼、做事情必需反复检查、情绪易怒、紧张感、觉得自己变迟钝、消极的情绪、不能悠闲地坐着、注意力不集中、对自己不满意等10项.④主要相关因素为不良人际关系、不良的在校表现、过分关注自己体质量变化、学习压力、缺乏家庭幸福感、对学校学习环境不满意、钱不够用程度等7项.结论:高年级医学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的现患率比较高,相关因素十分复杂,需要从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有效的干预防治措施.
作者:陈晶;李俊;于冰琰;赵晓山;罗仁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有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实验拟验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4-01/2007-01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257例,所有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将所有患者以踝肱指数比值大小分两组,分别是踝肱指数≥0.9组42例和踝肱指数<0.9组215例.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踝肱指数、腰椎(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骨密度测定.结果:踝肱指数<0.9组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低于踝肱指数≥0.9组(P<0.05),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率高于踝肱指数≥0.9组(P<0.05).以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023,P=0.000),与年龄、踝肱指数、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70,-0.311,-0.037,-0.080,P均<0.05).以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2组间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37,0.245,0.280).结论:影响2组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因素以年龄、体质量指数为主,踝肱指数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作者:王熙然;裴育;李全民;朱艳秋;陈艳梅;张帆;陈国昌;詹志伟;杜瑞琴;胡晓强;吴艳丹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通过对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系统分析,揭示其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规律变化.方法:2000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部署下共调查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1 680人;2002年、2003和2004年在赣州市独立自主的情况下共调查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3 142人(男1 567人,女1 575人);4 022人(男1 950人,女2 072人)和3 254人(男1 600人,女1 654人).年龄以测试当日与身份证日期之差计算,每5岁一个年龄组,共4个年龄组.由赣州市体育局组建的国民体质测试队对成年人进行抽样测试.按《中国成年人体质测试标准手册》的要求测试了身高、体质量、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目单足站立和反应时等指标.测试仪器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体质检测器材.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逻辑分析.结果:①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5年间身高、体质量、肺活量、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变化不大.②身高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体质量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54岁后,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肺活量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各年龄段中,男女肺活量的均值均低于成年人的肺活量平均值的下线.③体能类各指标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男性在45~49岁年龄段,握力大,此后呈下降的趋势;女性在40~44岁年龄段,握力大,此后呈下降的趋势.④男女各年龄段的柔韧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女性的柔韧性比男性好.男性平衡能力比女性好,而女性反应速度要比男性快.结论:赣州市40~59岁城市居民身高、体质量、肺活量、身体素质各指标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5年间各项指标变化不大.
作者:黄佑琴;李平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较大运动强度对腕关节头-月-三角-钩骨四角融合体稳定性究竟有何影响,国内外尚无报道.分析腕关节极限运动与四角融合体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南通大学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用12具未经防腐处理的新鲜尸体肘关节以远标本,切断桡舟月韧带、舟月骨间韧带掌侧部分、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分、桡舟头韧带,建立腕关节不稳定模型后,进行头-月-三角-钩骨四角融合术.融合腕模拟屈、伸、尺偏及桡偏运动,腕关节在安全活动范围内从0°开始,每5°1个等级,每个方向分别施以5万次极限运动.每次运动前后均摄标准前后位及侧位片,测量前后位片融合体高度、融合体宽度、头月正位角及侧位片桡月角、头月角并观察克氏针松动及弯曲情况.所有腕关节均采用运动前后自身对照.结果:①当腕关节屈曲至35°、背伸至25°、桡偏10°、尺偏15°时,极限运动对融合体的稳定性无影响,未出现融合体的解体.②当腕关节屈曲至40°、背伸至30°时,头月角、桡月角及融合体高度与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当桡偏至15°、尺偏至20°时,融合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头月正位角、融合体宽度与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克氏针弯曲的临界值:平均在屈曲至43.3°、背伸至32.5°、尺偏至23.3°、桡偏至15.8°时克氏针弯曲.结论:极限运动时,在掌屈40°、背伸30°、桡偏15°、尺偏20°的范围内进行功能锻炼,不会影响四角融合体的稳定性,但应避免环转运动.
作者:唐亮;卢弘栩;沈美文;刘璠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了解广西大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布规律,探索青春发育突增期肥胖型和偏瘦型学生体质形态学特征的成因、发生规律.方法:(1)调查对象:为保证样本(调查对象)的同质性、科学性和代表性,于2005-11/2006-05通过完全随机抽取8所大学8 529名学生体质测试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指标进行筛选抽取,纳入标准:①调查对象父母的籍贯必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②身体健康,测试时无急性疾病.③经医院检查均无心脏、肺脏疾病史,血压正常,无传染病.④获全面知情同意.⑤监测样本含量不低于100人.⑥体质量指数≤18.5 kg/m2或体质量指数≥28 kg/m2.排除标准:身体发育异常、残缺或畸形.符合纳入标准143人.(2)调查方法:①文献资料法: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国内、国外有关资料30余篇,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检索、分析.②调查法:调查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社会学研究规律,对所设问题通过筛选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较为科学的调查方案在广西8所大学随机抽样.后将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又进行专题访谈.(3)对具有研究价值的143名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通过逐级加权处理,得出的各指标具有全国代表性.原始数据由Microsoft Excel储存,并建立数据库.由第一作者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体质量指数≤18.5 kg/m2或体质量指数≥28 kg/m2体质形态学特征体质量比的预测公式为:-yz=-21.12+1.659 9x1-0.262 3x2,-y=-21.12+1.659 9x1-0.262 3x2+δ.其中学生体质量比受父亲的体质量比影响大,其次是影响参数δ.②对体质量指数≤18.5 kg/m2或体质量指数≥28 kg/m2男女学生体质形态的体格营养指数体质量与y与父亲的体质量具有高度相关r1y=0.84,与母亲的体质量比呈中度相关r2y=0.50.③预测线性回归方程的平方和Q=103.26,占总平方和8.11%,回归平方和U=1 170.15,已占总平方和的91.89%,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F=126.69>F0.01(2,9)=8.02,P<0.01.④对体质量指数≤18.5 kg/m2或体质量指数≥28 kg/m2男女学生体质形态的体格营养指数体质量比影响大的是父亲的体质量比,其次是参数δ(即:学生的家庭病史、本人病史、营养情况、饮食习惯、家庭经济等).结论:①非正常男女学生体质形态营养指数体质量比影响大的是父亲的体质量比,其次是影响参数δ.②得出子女与父母的体质量比的预测线性回归方程,经实测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基本符合测量学要求.
作者:何江川;杨放;莫再美 刊期: 2007年第49期
目的:通过卵清蛋白注射液制作气道重构哮喘豚鼠模型,观察气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健康豚鼠48只,雌雄各半.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地塞米松组和模型组4组,每组12只.电针治疗组,地塞米松组和模型组动物于实验第1天腹腔注射100 g/L卵清蛋白注射液1 mL以致敏,正常对照组动物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 mL.第15天起作部动物隔天用卵蛋白粉末加上生理盐水配成10 g/L卵蛋白溶液超声雾化吸入约20 s.电针治疗组每次卵白蛋白喷雾攻击前0.5 h开始电针治疗.地塞米松组于每次卵白蛋白喷雾攻击前0.5 h腹腔注射100 g/L地塞米松1 mL.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进行干预.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与气道重构相关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各组动物支气管和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纳入的48只豚鼠,4只于造模过程中死亡而脱落,其余44只进入结果分析.各组豚鼠的支气管、肺组织切片中均见棕黄色颗粒状的免疫阳性反应,主要集中在气道上皮细胞、基底膜、肺间质、软骨和炎症细胞中.模型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治疗组与地塞米松组的支气管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数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蛋白表达增加,电针豚鼠背六穴能降低气道重构豚鼠模型支气管肺组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②电针豚鼠背六穴可通过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干预哮喘豚鼠的气道重构.
作者:陈国蓉;冯淑兰;肖生红;唐纯志;贺小英;赖新生;何新芳;袁青;刘芳;杨路 刊期: 2007年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