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陈喜中;王峰;郭富强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16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8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16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17个.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15例为单发动脉瘤.瘤体以圆形或卵圆形居多(13个),也可以显示为肾形(2个)、葫芦形(1个)和串蛛状(1个).瘤体大直径18 mm,小直径1.5 mm.8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7例DSA所见与CTA结果一致,1例DSA漏诊1个动脉瘤.结论:16层CTA检出动脉瘤准确率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尤其适合于急诊情况下,并能补充DSA诊断信息.
作者:申爱强;张波;王秀平;窦小峰;田为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肋骨非外伤性病变X线检查的有效投照方法.方法:276位受检者在常规拍摄正位及前后斜位X线片的同时,加照病变外周化斜位片.比较两组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276例受检者中,常规正位及前后斜位X线片有38例发现病变,而病变外周化斜位片中61例发现病变.结论:肋骨病变外周化斜位投照是诊断肋骨非外伤性疾病的更有效摄片方法.
作者:周和清;杨蓓;杨威;代利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资料 病例1,女,20岁.主因经量增多半年,经期延长半月于2005年10月30日入院.未婚,有同床史,未育.人院妇检:未产型外阴,阴道通畅,宫颈外观光滑,颈管膨大.即行诊刮术:子宫体后方触及包块,不活动.术后病理示分泌期的宫内膜,间质散在炎细胞浸润.彩超显示子宫大小5.2 cm×5.1 cm×3.6 cm,宫颈管可见低回声团块4.7 cm×3.3 cm(图1a).
作者:向旭;田瑛;李保平;董欣;梁保林;庞瑞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肺癌目前已经是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为肺癌治疗前提供准确的术前分期,从而选择佳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临床上肺癌的CTNM分期一般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浸润范围确定T;根据区域淋巴结的肿大确定N;根据远处转移与否确定M,而术后病理分期PTNM由于T、M变化不大,较为客观,故区域淋巴结N的定义则显得尤为重要[1].
作者:孔丽丽;霍萌;刘白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R不同序列在诊断早期脊椎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25例临床怀疑脊柱转移瘤患者行脊柱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2WI、快速翻转恢复序列(STIR)、梯度回波(GRE)序列二维多回波聚合(Me-2D).结果:25例均发现脊柱转移瘤病灶,共73个椎体和45个附件受累.椎体的异常在各序列图像显示情况不同,T1WI显示73个异常椎体,T2WI显示55个,STIR显示69个,Me-2D显示73个.在T1WI序列图像有24个椎体表现为弥漫性异常信号,49个椎体局部信号异常.Me-2D序列显示椎体局部受累病灶边缘及骨小梁结构清晰.结论:SE T1WI,TSE T2WI及GRE Me-2D序列结合能够更敏感地发现椎体受累早期改变.
作者:王莉霞;孔祥泉;刘定西;史河水;于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髓梗死的MRI诊断,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脊髓梗死的7例病例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矢状位T1WI、T2WI、SPIR和轴位T1WI、T2WI,其中6例病例有增强扫描,5例有扩散加权序列.结果:脊髓梗死诊断7例:颈段3例,胸腰段4例.MR信号强度与发病时间、病程进展有关:发病3天内脊髓略肿胀,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扩散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3~14 d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可有不同程度强化,扩散为高信号.2周后扩散为混杂信号.缓解期,病变受损范围可减少1~2个节段.结论:MRI可显示脊髓梗死的病变范围及受累部位,与临床结合,可早期诊断.
作者:田芳;丁永生;周自明;袁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慢性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MR脑灌注成像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8例单侧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MR脑灌注成像检查,得出有关脑灌注参数图,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达峰时间(TTP)图,对灌注成像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28例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均发现病变侧灌注异常,病变侧rCBV、rMTT和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rCBF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MTT和TTP图显示病变侧较对侧明显延迟,24例仅累及MCA供血区,4例同时累及MCA和分水岭区.结论:PWI检查能够显示单侧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受损情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卢洁;李坤成;张苗;焦力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诊断方法.方法:搜集7例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全部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7例患者中5例常规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穿孔伴脓肿形成.7例B超,4例MRI和CT均显示右下腹肿块影.7例均手术治疗,6例术后良好,1例术后腹膜炎.结论: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诊断,以结肠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准确,MRI和CT可作为补充诊断手段.
作者:陈绍红;王敏;张青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62岁,因间断性腹胀1个月,腹痛1天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呈间断性,进食后加重,无烧心、反酸、嗳气、嗝逆及腹痛.入院前一天出现腹痛,以上腹部为主,呈钝痛,无放射.患者自发病以来,食欲可,睡眠尚好,无消瘦、乏力;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3主年,无心脏病、糖尿病病史.
作者:杨复宾;周珉;陈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配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2003年11月~2006年1月对16例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外科手术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联合治疗,术后随访2~26个月.结果:14例患者因术后侧枝循环建立患肢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动脉再闭塞2例,人工血管闭塞1例,支架部分再狭窄1例.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配合外科手术治疗,降低了手术难度与复杂性,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作者:陈俊卯;杨德久;张万壮;周士琦;李素新;田素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胸部胎儿气管和支气管在16~20周胎龄时发育,肺和气管支气管由于没有呼吸不含气体,其内充满羊水,因而在T2WI上呈高信号,这与出生的婴儿不同,双肺的信号随着胎龄的增加和TR的延长,其信号也增强.心脏的4个心腔,主动脉,腔静脉及少数情况下的肺动脉由于流空效应而呈低信号.胎儿矢状面和冠状面可清楚显示膈肌的形态,呈等信号表现,肺与肝脏的对比明显.
作者:夏黎明;孙子燕;杨文忠;陈欣林;杨小红;胡军武;王承缘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毁损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32个病灶)行16层螺旋CT引导下射频毁损治疗.治疗中,利用多层CT软件功能,对病灶处进行二维多层面和三维重组,观察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治疗后1月或半年后再行CT扫描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显示明确,特别是利用三维重组技术更能清晰观察针尖所处的位置,病灶毁损较为完全.治疗后即行CT扫描,32个病灶周边都有渗出;有25个病灶密度减低;7个病灶密度变化不大.有18个病灶内部呈单个或多个小气泡影.1月或半年后CT复查显示,有2个病灶完全消失,25个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个无变化,3个增大.8例有肺部症状及体征者治疗后消失或减轻好转.结论:射频毁损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有确切疗效,16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组图像能准确引导治疗针进入目的位置,特别是对靠近心脏主动脉等重要器官的病灶射频毁损治疗比普通CT定位更精确、效果更佳.
作者:彭俊琴;汤日杰;张涛;游佳;林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RI表现和特点.方法:对9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Stanford A型4例,Stanford B型5例.全部病例均采用MRI SE常规序列.结果:本组病例均示主动脉管腔正常或受压稍变小,约3.5~4.5 cm;管壁均示增厚,横轴位2例管壁呈环形增厚、4例管壁呈新月形增厚;壁内血肿2例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较低信号,3例血肿T1WI及T2WI呈较均匀性高信号,1例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壁分层,中间见等信号动脉中膜相隔,两侧信号不一致,T1WI血肿外侧部分呈等信号、内侧部分呈高信号,T2WI两侧均呈高信号.结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诊断价值大.
作者:陈学强;张云枢;郑克华;徐蓉;吕长磊;袁丽芳;丁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时不同重组技术对冠状动脉及其狭窄的佳显示方法.方法:对3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进行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重组,并由2名放射科医师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照.结果:在36例患者的CT能满足诊断要求的289节段(血管直径>2 mm)冠脉,在横断位图像上对正常和≥50%狭窄血管的显示及诊断符合率高达95%以上;MIP和CPR成像清晰,对106节段正常冠脉的诊断符合率达90.2%和93.4%,对183节段狭窄(≥50%)的血管的诊断符合率达85.3%和86.3%;VR重组图像能在三维立体空间内直观、形象、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分布走行情况及在心脏表面的位置,但图像易造成正常血管狭窄的假象,106节段正常血管中有48节段显示狭窄改变.MPR不能显示冠脉全程,图象粗糙,在冠脉的评价中应用价值不大.结论:横断面、CPR和MIP是显示冠脉及其狭窄的佳的重组方法,诊断准确性高,VR和MPR可作为补充显示方法.
作者:韩静;陈喜中;王峰;郭富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讨论骨内脂肪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骨内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1例均行X线、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边界清晰的不规则形透亮区,可伴硬化缘.CT上病灶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脂肪密度区,CT值-55~-120 HU,病灶边界不规则,伴有厚薄不一的硬化缘,5个病灶中心可见结节状钙化灶.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病灶信号受抑变低,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其内见线条状长T1短T2信号的纤维分隔及长T1长T2的液性囊腔.结论:结合发病年龄、病变部位、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对本病可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和CT、MRI的重复检查.
作者:於志华;王云华;许竞雄;张联合;顾东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资料 患儿,男,4岁,溺水被人救起时意识完全丧失,心跳呼吸停止.急送附近医院经清理呼吸道、心肺复苏术后8min恢复心跳和浅慢呼吸,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降颅压、改善循环等处理后有咳嗽反射,呼吸心跳逐渐平稳,但呈浅昏迷状态.于第3天转送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30次/分,浅昏迷,心、肺、腹无明显异常.
作者:王娟;周义成;王承缘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5年经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48例肠梗阻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螺旋CT机做CT平扫,其中6例另行增强CT扫描.结果:所有48例肠梗阻病例的CT诊断结果与临床手术结果相符.①在本组病例中,CT扫描显示肠梗阻部位(小肠梗阻29例,结肠梗阻19例);肠梗阻原因(腹壁疝13例,肿瘤19例,肠粘连14例,肠套叠3例,胆石性肠梗阻2例);肠梗阻性质(单纯性肠梗阻41例,绞窄性肠梗阻7例).②CT扫描不仅显示肠梗阻时肠道的扩张及肠腔内的气液平面,而且清晰地显示肠梗阻时肠壁、肠系膜的情况、闭襻的形成以及肠梗阻是否伴有出血及腹水等征象.结论:CT检查可以判定有无肠梗阻,确定肠梗阻的部位及肠梗阻的原因,以及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CT是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勤;张皓;何之彦;陈海曦;金宝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腹部器官的生理运动使腹部MR应用发展慢于其他器官的MR成像.然而,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升级,MR扫描时间进一步缩短,实现动态成像,腹部器官生理运动的消除显著改善了图像质量,使腹部MR成像有了飞速发展,其中经胰泌素刺激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春勤;陈绍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X线机对电源质量(电压、频率、容量、内阻等)的要求非同其他医用仪器设备.它对电源电压、电源频率要求平稳恒定和对电源的低阻值以及对电源大容量的要求是其大的特点.可以说,电源质量的保障,既是X线照片的质量保障,更是X线机球管使用寿命的保障.
作者:易国琼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资料显示其肛管直肠形态及功能,寻找便秘原因.方法:109倒排粪造影,其中13例行结肠传输试验.结果:由于肛管直肠形态功能异常所致的排粪功能障碍者91例,其中女性病例占80.22%.而女性异常病例中又以直肠前突多见.排粪造影及结肠传输试验均异常者7例.外科单纯手术纠正者2例,术后随访造影表现正常.结论:排粪造影对于便秘患者病因分析及诊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韦小燕;赵青;孟力军;汪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