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毁损治疗中的价值

彭俊琴;汤日杰;张涛;游佳;林彬

关键词:肺肿瘤, 放射疗法, 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毁损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32个病灶)行16层螺旋CT引导下射频毁损治疗.治疗中,利用多层CT软件功能,对病灶处进行二维多层面和三维重组,观察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治疗后1月或半年后再行CT扫描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显示明确,特别是利用三维重组技术更能清晰观察针尖所处的位置,病灶毁损较为完全.治疗后即行CT扫描,32个病灶周边都有渗出;有25个病灶密度减低;7个病灶密度变化不大.有18个病灶内部呈单个或多个小气泡影.1月或半年后CT复查显示,有2个病灶完全消失,25个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个无变化,3个增大.8例有肺部症状及体征者治疗后消失或减轻好转.结论:射频毁损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有确切疗效,16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组图像能准确引导治疗针进入目的位置,特别是对靠近心脏主动脉等重要器官的病灶射频毁损治疗比普通CT定位更精确、效果更佳.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MR不同序列诊断早期脊柱转移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MR不同序列在诊断早期脊椎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25例临床怀疑脊柱转移瘤患者行脊柱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2WI、快速翻转恢复序列(STIR)、梯度回波(GRE)序列二维多回波聚合(Me-2D).结果:25例均发现脊柱转移瘤病灶,共73个椎体和45个附件受累.椎体的异常在各序列图像显示情况不同,T1WI显示73个异常椎体,T2WI显示55个,STIR显示69个,Me-2D显示73个.在T1WI序列图像有24个椎体表现为弥漫性异常信号,49个椎体局部信号异常.Me-2D序列显示椎体局部受累病灶边缘及骨小梁结构清晰.结论:SE T1WI,TSE T2WI及GRE Me-2D序列结合能够更敏感地发现椎体受累早期改变.

    作者:王莉霞;孔祥泉;刘定西;史河水;于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MAGNUM活检枪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CT导向下MAGNUM活检枪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及影像学不能确诊的肺部病变94例行CT导向下MAGNUM活检枪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94例(100%)穿刺成功;88例(94%)获得正确诊断,其中肺癌53例,结核16例,慢性炎性病变19例;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和出血,其发生率分别为9%和16%.结论:CT导向下MAGNUM活检枪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操作简便,诊断准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林杰;扬汉丰;黄小华;邓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小儿溺水后脑损伤fMRI随访一例

    病例资料 患儿,男,4岁,溺水被人救起时意识完全丧失,心跳呼吸停止.急送附近医院经清理呼吸道、心肺复苏术后8min恢复心跳和浅慢呼吸,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降颅压、改善循环等处理后有咳嗽反射,呼吸心跳逐渐平稳,但呈浅昏迷状态.于第3天转送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30次/分,浅昏迷,心、肺、腹无明显异常.

    作者:王娟;周义成;王承缘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肺癌目前已经是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为肺癌治疗前提供准确的术前分期,从而选择佳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临床上肺癌的CTNM分期一般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浸润范围确定T;根据区域淋巴结的肿大确定N;根据远处转移与否确定M,而术后病理分期PTNM由于T、M变化不大,较为客观,故区域淋巴结N的定义则显得尤为重要[1].

    作者:孔丽丽;霍萌;刘白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诊断方法.方法:搜集7例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全部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7例患者中5例常规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穿孔伴脓肿形成.7例B超,4例MRI和CT均显示右下腹肿块影.7例均手术治疗,6例术后良好,1例术后腹膜炎.结论: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诊断,以结肠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准确,MRI和CT可作为补充诊断手段.

    作者:陈绍红;王敏;张青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肋骨病变外周化投照的应用及分析

    目的:探讨肋骨非外伤性病变X线检查的有效投照方法.方法:276位受检者在常规拍摄正位及前后斜位X线片的同时,加照病变外周化斜位片.比较两组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276例受检者中,常规正位及前后斜位X线片有38例发现病变,而病变外周化斜位片中61例发现病变.结论:肋骨病变外周化斜位投照是诊断肋骨非外伤性疾病的更有效摄片方法.

    作者:周和清;杨蓓;杨威;代利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青年外伤性肺血肿邂逅肺腺癌一例

    有关肺血肿的报道极少,青年人肺血肿邂逅肺癌者更为罕见,笔者近遇到一例,经手术、病理诊断,报道如下.

    作者:王栋;罗斗强;冯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500mA X线机球管损坏的故障分析一例

    X线机对电源质量(电压、频率、容量、内阻等)的要求非同其他医用仪器设备.它对电源电压、电源频率要求平稳恒定和对电源的低阻值以及对电源大容量的要求是其大的特点.可以说,电源质量的保障,既是X线照片的质量保障,更是X线机球管使用寿命的保障.

    作者:易国琼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胎儿病变MRI检查与超声或标本对比(二)

    胸部胎儿气管和支气管在16~20周胎龄时发育,肺和气管支气管由于没有呼吸不含气体,其内充满羊水,因而在T2WI上呈高信号,这与出生的婴儿不同,双肺的信号随着胎龄的增加和TR的延长,其信号也增强.心脏的4个心腔,主动脉,腔静脉及少数情况下的肺动脉由于流空效应而呈低信号.胎儿矢状面和冠状面可清楚显示膈肌的形态,呈等信号表现,肺与肝脏的对比明显.

    作者:夏黎明;孙子燕;杨文忠;陈欣林;杨小红;胡军武;王承缘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MS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变异诊断的准确性.方法:430例肝移植患者,均于术前行3期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利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积(VR)技术行肝动脉血管成像.根据Michels分型对肝动脉解剖进行分型.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均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30例患者中MichelsⅠ型316例(73.49%),肝动脉解剖变异114例(26.51%),其中MichelsⅡ型20例(4.65%),Ⅲ型48例(11.16%),V型2例(0.47%),Ⅵ型3例(0.70%),Ⅷ型1例(0.23%),Ⅸ型4例(0.93%).另外36例肝动脉变异难以包括在Michels分型中,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显示所有血管成像诊断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病例均与手术结果相符,但在诊断为正常型的病例中3例手术结果显示存在迷走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对肝动脉解剖结构及变异进行准确的判断,应作为相关手术前肝动脉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陈光;沈文;祁吉;刘英秀;王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法(Raysum)和仿真内镜(CTVE)检查,结合轴面图像和所有重组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进行CT诊断及胃癌的术前评估分期,同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0例胃癌患者MSCT诊断结果与胃镜诊断结果完全一致,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SCT对胃癌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很有必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在MSCT的诊断分析中,应当把原始轴面图像、三维重组图像及CTVE图像充分结合,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作者:许彪;陈刚;韦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估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一项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3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高血压组(n=16)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n=16),选择14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计算各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弹性指数(Ep)、僵硬指数(β)、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正常对照组未发现斑块.糖尿病各组颈动脉IMT增厚,僵硬参数Ep、β升高,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各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高.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增厚,动脉僵硬度增加,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高.因此应用高频超声有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王淑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经皮血管成形术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配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2003年11月~2006年1月对16例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外科手术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联合治疗,术后随访2~26个月.结果:14例患者因术后侧枝循环建立患肢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动脉再闭塞2例,人工血管闭塞1例,支架部分再狭窄1例.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配合外科手术治疗,降低了手术难度与复杂性,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作者:陈俊卯;杨德久;张万壮;周士琦;李素新;田素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MR动态增强扫描对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对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结节型肝细胞癌24例,MRI平扫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描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16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7例为速升缓降型;1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能为结节型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晓娟;刘志兰;刘鹏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输尿管结石的超声诊断与X线检查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输尿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X线检查对比.方法:回顾本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输尿管结石120例,其中单侧输尿管结石196例,双侧输尿管结石4例.全部病例中2例经手术证实,11例经输尿管镜证实,107例经体外排石证实.全部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并与腹部X线平片(KUB)、静脉肾盂造影(IVP)结果相比.结果: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符合率较高(92.7%),明显高于KUB、IVP检查(62.0%);同时,超声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泌尿系的直接表现及伴发信息.结论:输尿管结石的首诊方法为超声.

    作者:陈九军;刘玉;王敏;冯喜昌;陈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毁损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毁损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32个病灶)行16层螺旋CT引导下射频毁损治疗.治疗中,利用多层CT软件功能,对病灶处进行二维多层面和三维重组,观察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治疗后1月或半年后再行CT扫描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显示明确,特别是利用三维重组技术更能清晰观察针尖所处的位置,病灶毁损较为完全.治疗后即行CT扫描,32个病灶周边都有渗出;有25个病灶密度减低;7个病灶密度变化不大.有18个病灶内部呈单个或多个小气泡影.1月或半年后CT复查显示,有2个病灶完全消失,25个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个无变化,3个增大.8例有肺部症状及体征者治疗后消失或减轻好转.结论:射频毁损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有确切疗效,16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组图像能准确引导治疗针进入目的位置,特别是对靠近心脏主动脉等重要器官的病灶射频毁损治疗比普通CT定位更精确、效果更佳.

    作者:彭俊琴;汤日杰;张涛;游佳;林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肺癌的分子生物学因素及其影像医学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肺癌的生存率,故肺癌的发病机制及术前影像学诊断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肺癌影像研究已从单纯的形态学扩展到分子生物学.因此,在基因水平上加强影像医学的认识,通过影像分析,可以评价肺癌的生物学趋向和预后.

    作者:王琳娜;吕申;陈福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DR组织均衡对照研究

    目的:对大面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的组织均衡软拷贝进行对照研究.方法:100位患者用数字平板探测器X线摄影系统获得后前位X线胸片,50位获得侧位X线胸片.通过后前位胸部X线照片中的结构:肺尖、心后和纵隔后肺血管、降主动脉、第六胸椎上缘等,侧位X线照片:心后肺血管、肺门、心影内的肺血管、心影上的横隔,以及第三胸椎上缘等,进行影像学评价.对组织均衡后所获影像间的显著性差异作测试.结果:对于第六胸椎上缘结构的显示,以及心后三角处肺纹理的显示上组织均衡图像更好(P<0.05).结论:组织均衡这种宽的动态范围在穿透差的区域中可改善对比性能(如:纵隔),且能够使不同吸收特性的组织同时适当重显(如:骨、肺实质).

    作者:王骏;甘泉;陈新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不同重组技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时不同重组技术对冠状动脉及其狭窄的佳显示方法.方法:对3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进行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重组,并由2名放射科医师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照.结果:在36例患者的CT能满足诊断要求的289节段(血管直径>2 mm)冠脉,在横断位图像上对正常和≥50%狭窄血管的显示及诊断符合率高达95%以上;MIP和CPR成像清晰,对106节段正常冠脉的诊断符合率达90.2%和93.4%,对183节段狭窄(≥50%)的血管的诊断符合率达85.3%和86.3%;VR重组图像能在三维立体空间内直观、形象、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分布走行情况及在心脏表面的位置,但图像易造成正常血管狭窄的假象,106节段正常血管中有48节段显示狭窄改变.MPR不能显示冠脉全程,图象粗糙,在冠脉的评价中应用价值不大.结论:横断面、CPR和MIP是显示冠脉及其狭窄的佳的重组方法,诊断准确性高,VR和MPR可作为补充显示方法.

    作者:韩静;陈喜中;王峰;郭富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109例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分析

    目的:通过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资料显示其肛管直肠形态及功能,寻找便秘原因.方法:109倒排粪造影,其中13例行结肠传输试验.结果:由于肛管直肠形态功能异常所致的排粪功能障碍者91例,其中女性病例占80.22%.而女性异常病例中又以直肠前突多见.排粪造影及结肠传输试验均异常者7例.外科单纯手术纠正者2例,术后随访造影表现正常.结论:排粪造影对于便秘患者病因分析及诊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韦小燕;赵青;孟力军;汪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