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娜;吕申;陈福刚
目的:探讨CT导向下MAGNUM活检枪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及影像学不能确诊的肺部病变94例行CT导向下MAGNUM活检枪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94例(100%)穿刺成功;88例(94%)获得正确诊断,其中肺癌53例,结核16例,慢性炎性病变19例;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和出血,其发生率分别为9%和16%.结论:CT导向下MAGNUM活检枪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操作简便,诊断准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林杰;扬汉丰;黄小华;邓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有关肺血肿的报道极少,青年人肺血肿邂逅肺癌者更为罕见,笔者近遇到一例,经手术、病理诊断,报道如下.
作者:王栋;罗斗强;冯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输尿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X线检查对比.方法:回顾本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输尿管结石120例,其中单侧输尿管结石196例,双侧输尿管结石4例.全部病例中2例经手术证实,11例经输尿管镜证实,107例经体外排石证实.全部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并与腹部X线平片(KUB)、静脉肾盂造影(IVP)结果相比.结果: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符合率较高(92.7%),明显高于KUB、IVP检查(62.0%);同时,超声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泌尿系的直接表现及伴发信息.结论:输尿管结石的首诊方法为超声.
作者:陈九军;刘玉;王敏;冯喜昌;陈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肺癌的生存率,故肺癌的发病机制及术前影像学诊断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肺癌影像研究已从单纯的形态学扩展到分子生物学.因此,在基因水平上加强影像医学的认识,通过影像分析,可以评价肺癌的生物学趋向和预后.
作者:王琳娜;吕申;陈福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16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8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16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17个.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15例为单发动脉瘤.瘤体以圆形或卵圆形居多(13个),也可以显示为肾形(2个)、葫芦形(1个)和串蛛状(1个).瘤体大直径18 mm,小直径1.5 mm.8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7例DSA所见与CTA结果一致,1例DSA漏诊1个动脉瘤.结论:16层CTA检出动脉瘤准确率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尤其适合于急诊情况下,并能补充DSA诊断信息.
作者:申爱强;张波;王秀平;窦小峰;田为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RI表现和特点.方法:对9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Stanford A型4例,Stanford B型5例.全部病例均采用MRI SE常规序列.结果:本组病例均示主动脉管腔正常或受压稍变小,约3.5~4.5 cm;管壁均示增厚,横轴位2例管壁呈环形增厚、4例管壁呈新月形增厚;壁内血肿2例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较低信号,3例血肿T1WI及T2WI呈较均匀性高信号,1例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壁分层,中间见等信号动脉中膜相隔,两侧信号不一致,T1WI血肿外侧部分呈等信号、内侧部分呈高信号,T2WI两侧均呈高信号.结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诊断价值大.
作者:陈学强;张云枢;郑克华;徐蓉;吕长磊;袁丽芳;丁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资料 病例1,女,20岁.主因经量增多半年,经期延长半月于2005年10月30日入院.未婚,有同床史,未育.人院妇检:未产型外阴,阴道通畅,宫颈外观光滑,颈管膨大.即行诊刮术:子宫体后方触及包块,不活动.术后病理示分泌期的宫内膜,间质散在炎细胞浸润.彩超显示子宫大小5.2 cm×5.1 cm×3.6 cm,宫颈管可见低回声团块4.7 cm×3.3 cm(图1a).
作者:向旭;田瑛;李保平;董欣;梁保林;庞瑞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6例患者均行全身骨X线检查,4例行CT与MRI检查.结果:6例患者发病均较广泛并双侧对称,病灶呈大小不等的圆形,类圆形硬化结节.大部分病灶位于骨松质内,并与骨小梁走行一致,少部分位于骨皮质内.相邻关节软骨无异常改变.结论:骨斑点症X线、CT、MRI表现均具有特异征象,可明确诊断.
作者:周万军;殷好治;常建美;刘永刚;傅晓琴;梁福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巨腺瘤的磁共振成像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巨腺瘤在MRI上的信号强度、大径、其向蝶鞍上下延伸生长的高度,及其有无海绵窦侵犯;同时22例无分泌功能垂体巨腺瘤作为对照组纳入.结果:64例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巨腺瘤患者中,生长激素(GH)细胞腺瘤16例,泌乳素(PRL)细胞腺瘤36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腺瘤5例,多种激素细胞腺瘤7例.T1WI等信号在GH及多种激素细胞腺瘤中常见;T2WI等、低信号在GH、ACTH及多种激素细胞腺瘤中常见,而T2WI高信号在PRL及无分泌功能细胞腺瘤中常见;GH细胞腺瘤鞍上生长高度明显低于其他几种腺瘤,倾向于向鞍下生长;各类型腺瘤的海绵窦侵犯无明显差异.结论:几种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腺瘤中,GH、多种激素细胞腺瘤的MRI信号强度,以及GH细胞腺瘤的生长延伸方向具有一定的特征.
作者:李又成;余方芳;李建策;黎金林;温新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5年经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48例肠梗阻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螺旋CT机做CT平扫,其中6例另行增强CT扫描.结果:所有48例肠梗阻病例的CT诊断结果与临床手术结果相符.①在本组病例中,CT扫描显示肠梗阻部位(小肠梗阻29例,结肠梗阻19例);肠梗阻原因(腹壁疝13例,肿瘤19例,肠粘连14例,肠套叠3例,胆石性肠梗阻2例);肠梗阻性质(单纯性肠梗阻41例,绞窄性肠梗阻7例).②CT扫描不仅显示肠梗阻时肠道的扩张及肠腔内的气液平面,而且清晰地显示肠梗阻时肠壁、肠系膜的情况、闭襻的形成以及肠梗阻是否伴有出血及腹水等征象.结论:CT检查可以判定有无肠梗阻,确定肠梗阻的部位及肠梗阻的原因,以及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CT是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勤;张皓;何之彦;陈海曦;金宝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对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结节型肝细胞癌24例,MRI平扫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描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16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7例为速升缓降型;1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能为结节型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晓娟;刘志兰;刘鹏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变异诊断的准确性.方法:430例肝移植患者,均于术前行3期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利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积(VR)技术行肝动脉血管成像.根据Michels分型对肝动脉解剖进行分型.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均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30例患者中MichelsⅠ型316例(73.49%),肝动脉解剖变异114例(26.51%),其中MichelsⅡ型20例(4.65%),Ⅲ型48例(11.16%),V型2例(0.47%),Ⅵ型3例(0.70%),Ⅷ型1例(0.23%),Ⅸ型4例(0.93%).另外36例肝动脉变异难以包括在Michels分型中,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显示所有血管成像诊断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病例均与手术结果相符,但在诊断为正常型的病例中3例手术结果显示存在迷走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对肝动脉解剖结构及变异进行准确的判断,应作为相关手术前肝动脉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陈光;沈文;祁吉;刘英秀;王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肋骨非外伤性病变X线检查的有效投照方法.方法:276位受检者在常规拍摄正位及前后斜位X线片的同时,加照病变外周化斜位片.比较两组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276例受检者中,常规正位及前后斜位X线片有38例发现病变,而病变外周化斜位片中61例发现病变.结论:肋骨病变外周化斜位投照是诊断肋骨非外伤性疾病的更有效摄片方法.
作者:周和清;杨蓓;杨威;代利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利用MRI技术探讨活体状态磁靶向性药物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方法:取荷瘤裸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 ml;B组未建立局部磁场,单纯静脉注射纳米磁小体靶向氟脲嘧啶药囊(剂量250 mg/kg);C组为建立肿瘤局部内磁场后静脉注射纳米磁小体靶向氟脲嘧啶药囊(250 mg/kg).三组每天用药一次,连续5天.在后一次用药后24 h,每组各取2只动物行MRI扫描,扫描完毕后处死荷瘤鼠,取肝、肾、脑和肿瘤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与A组比较,B和C组中T1WI和T2WI上肝、肾组织信号都明显降低,以肝脏降低更显著;与A和B组比较,C组中肿瘤信号在T2WI上明显降低;3组中,脑组织信号均无明显变化.病理学检查也进一步证实.结论:磁性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在建立肿瘤局部内磁场后,磁性药物可以靶向性分布于肿瘤,磁性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MRI技术是检测磁靶向性药物在活体荷瘤小鼠体内分布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建伟;李高;唐涛;肖宝来;陈波;李宏;王剑明;邹声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对大面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的组织均衡软拷贝进行对照研究.方法:100位患者用数字平板探测器X线摄影系统获得后前位X线胸片,50位获得侧位X线胸片.通过后前位胸部X线照片中的结构:肺尖、心后和纵隔后肺血管、降主动脉、第六胸椎上缘等,侧位X线照片:心后肺血管、肺门、心影内的肺血管、心影上的横隔,以及第三胸椎上缘等,进行影像学评价.对组织均衡后所获影像间的显著性差异作测试.结果:对于第六胸椎上缘结构的显示,以及心后三角处肺纹理的显示上组织均衡图像更好(P<0.05).结论:组织均衡这种宽的动态范围在穿透差的区域中可改善对比性能(如:纵隔),且能够使不同吸收特性的组织同时适当重显(如:骨、肺实质).
作者:王骏;甘泉;陈新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X线机对电源质量(电压、频率、容量、内阻等)的要求非同其他医用仪器设备.它对电源电压、电源频率要求平稳恒定和对电源的低阻值以及对电源大容量的要求是其大的特点.可以说,电源质量的保障,既是X线照片的质量保障,更是X线机球管使用寿命的保障.
作者:易国琼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毁损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32个病灶)行16层螺旋CT引导下射频毁损治疗.治疗中,利用多层CT软件功能,对病灶处进行二维多层面和三维重组,观察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治疗后1月或半年后再行CT扫描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显示明确,特别是利用三维重组技术更能清晰观察针尖所处的位置,病灶毁损较为完全.治疗后即行CT扫描,32个病灶周边都有渗出;有25个病灶密度减低;7个病灶密度变化不大.有18个病灶内部呈单个或多个小气泡影.1月或半年后CT复查显示,有2个病灶完全消失,25个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个无变化,3个增大.8例有肺部症状及体征者治疗后消失或减轻好转.结论:射频毁损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有确切疗效,16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组图像能准确引导治疗针进入目的位置,特别是对靠近心脏主动脉等重要器官的病灶射频毁损治疗比普通CT定位更精确、效果更佳.
作者:彭俊琴;汤日杰;张涛;游佳;林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62岁,因间断性腹胀1个月,腹痛1天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呈间断性,进食后加重,无烧心、反酸、嗳气、嗝逆及腹痛.入院前一天出现腹痛,以上腹部为主,呈钝痛,无放射.患者自发病以来,食欲可,睡眠尚好,无消瘦、乏力;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3主年,无心脏病、糖尿病病史.
作者:杨复宾;周珉;陈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诊断方法.方法:搜集7例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全部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7例患者中5例常规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穿孔伴脓肿形成.7例B超,4例MRI和CT均显示右下腹肿块影.7例均手术治疗,6例术后良好,1例术后腹膜炎.结论:腹膜后慢性阑尾炎穿孔伴脓肿形成的诊断,以结肠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准确,MRI和CT可作为补充诊断手段.
作者:陈绍红;王敏;张青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病例资料 患儿,女,第5胎第2产,孕30周自然分娩,出生时体重1200 g,生后1周呼吸困难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住院期间无明确高浓度吸氧史及机械通气史.出院后因鼻堵、呼吸急促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患儿症状加重伴喘息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提示巨细胞病毒IgM(+),CMV PCR(+),予以抗病毒治疗7天后症状稍有缓解.
作者:闫淯淳;袁新宇;关立夫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