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冷冻保存人鼻中隔软骨

赵大庆;赵春晨;江逊;牛霞;陈广生;马钰;李航;李青

关键词:软骨, 低温保存, 鼻中隔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冷藏温度下保存成人鼻中隔软骨块活性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与病理生理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取临床常规手术切除的成人鼻中隔软骨15块,切成大小约15 mm×10 mm,随机分成3组,每组5块.分别置入4℃,-20℃和-80℃冷冻保存,在保存24 h,7 d,14 d,20 d和30 d时取材,进行软骨活性比较.①软骨样品于质量浓度为40g/甲醛固定后制备石蜡切片,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阿尔辛蓝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②锥虫蓝排斥试验检测软骨细胞活性,根据下式求细胞活力:活细胞率(%)=活细胞总数/(活细胞总数+死细胞总数)×100%.结果:①软骨石蜡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阿尔辛蓝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冷冻保存24 h时,各组软骨中大部分为活的软骨细胞充填软骨陷窝,软骨基质无明显变化,鼻中隔软骨活性程度较好.-80℃冷冻保存7 d,-20℃保存14 d及各组保存30 d后,软骨细胞基本变性坏死,胞核消失,基质成份断裂、强度降低.4℃保存20 d软骨中部有较多变性细胞,但软骨基质中酸性黏多糖及胶原成分无明显断裂现象.②-80℃冷冻保存软骨在保存24 h时,软骨细胞活性为80%;保存7 d时软骨基本失去活性,软骨细胞及基质变性坏死.-20℃保存软骨在保存24 h时,软骨细胞活性为85%;14 d后软骨基本失去活性.4℃保存软骨在保存24 h至20 d时仍保持较好活性,软骨细胞活性保持在60%以上,软骨细胞及基质成分无明显变化;保存30 d时软骨活性降为20%左右.结论:4℃和-20℃在2周内保存是较好的鼻中隔软骨保存方法,而4℃保存法更具优越性,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较好的活性软骨保存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膨体聚四氟乙烯在硅胶假体隆鼻术后二次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膨体聚四氟乙烯用于隆鼻修复术中的手术技巧和体会.方法:选择1998-10/2005-06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隆鼻术后患者85例,均为女性,行硅橡胶假体隆鼻术后3个月~8年.其中属硅橡胶假体隆鼻术后外形不良65例、鼻尖部假体长期支撑局部皮肤变薄11例、光照下鼻梁皮肤透光发亮7例、术后排异反应2例.膨体聚四氟乙烯(美国戈尔公司)加强型补片,规格:1.5 cm×6.5 cm×0.45 cm或1.5 cm×6.5 cm×0.7 cm.手术取出原来的硅橡胶鼻假体,将膨体聚四氟乙烯加强型补片根据受术者的鼻形雕刻后植入体内.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后有无感染、排斥现象及假体收缩或松弛情况.结果:87例患者短随访3个月,长随访2年,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感染及排斥现象,也未曾发现假体有收缩或松弛情况,均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1例因鼻头肥大再次手术外后效果满意.结论:膨体聚四氟乙烯为较理想的隆鼻材料替代品,尤其适合硅橡胶隆鼻术后外观不佳、鼻尖部张力过大导致鼻尖皮肤变薄的患者.

    作者:路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后形态学与表面抗原的鉴定

    目的:观察脐带中含有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化能力和表面抗原的鉴定.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7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的脐带近胎儿段,剔除动静脉,取出其中的间质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细胞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贴壁细胞.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③对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的能力进行初步鉴定.结果:①来源于脐带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出现间充质样的细胞,间充质细胞为成纤维样的细胞形态.②第1,3,5,7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其生长共同特性:传代培养潜伏期约为24~36 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约为4~6 d;对数增殖期结束后至接种后八九天,生长进入平台期.③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抗原CD105,CD44,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CD34,CD45,这与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一致.④加入诱导剂5 h后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伴少量细胞开始死亡.24 h后死亡细胞明显增多;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NSE表达明显增强.结论: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扩增,并且具有和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生物形态和抗原表型.

    作者:史德志;胡卫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皮肤扩张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再造全耳12例

    目的:观察应用耳后扩张皮瓣联合自体肋软骨与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行全耳再造术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选择2002-05/2005-10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小耳或耳郭缺损畸形,采用扩张皮瓣、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两期完成全耳再造患者12例.10例为第一、二腮弓综合征的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均有残耳垂,其中7例有外耳道,3例外耳道闭锁;2例为后天外伤性耳大部分缺损,但残留部分耳垂.先在耳缺损区埋置扩张器,定期注入扩张,皮量够用后,取出扩张器,切取第8或第9肋软骨做耳轮,Medpor材料做耳基,联合制成复合耳郭支架,置于耳缺损区扩张皮瓣后面,复合耳支架外缘用颞浅筋膜瓣及耳后筋膜瓣包绕,耳后区域植皮.结果:12例患者随访6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行全耳再造效果:患者术后无排斥反应,无明显吸收变形,外形逼真,患者满意.厚度及色泽与残耳或邻近皮肤接近,耳外形立体感强,用手触摸可有部分感觉功能.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1例因包扎过紧在耳轮处皮肤坏死大小约0.5 cm×0.8 cm,1例在耳轮上角肋软骨与Medpor耳基连接点金属丝外露,2例经局部修复后3周内痊愈.结论:皮肤扩张覆盖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全耳再造术,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借鉴了单纯肋软骨支架和单纯Medpor支架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

    作者:张荣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HZY-1型高原增氧呼吸器对移居者脑-体能力的干预

    目的:应用心理生理的监测方法,在海拔3 700m现场使用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对负荷运动后的健康青年士兵进行脑-体能力评价,验证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在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中对人体生理效能的干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06选择进驻西喀喇昆仑山海拔3 700m 20 d的某部健康青年士兵12名,均自愿参加本实验.①12名青年士兵使用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进行自行车功量仪负荷运动,负荷功率250 W,心率175~180次/min.②运动10 min后,采用电脑多项生理能力测试仪进行两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检测,规定时间为10 s,当提示声响后,受试者立即用左右手分别交叉按动左手键和右手键,先左后右,以快的速度敲击按键,规定时间到达后,有提示音提示,电脑自动打印出总时间、总次数、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③视觉注意分配能力检测,规定时间为30 s,当提示声响后,受试者注视主机面板中部的12个同样颜色的灯键,看到其中1个灯亮时,立即用右手食指按灭,紧接着另一灯点亮,再迅速按灭,以此规则快速进行,测验时间到达时,有提示声响,电脑自动打印出总时间、总次数、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④10 d后,不使用增氧呼吸器进行自行车功量仪负荷运动,运动10 min后,重复上述两项心理能力测验.测试均在每天10:00-13:30进行.对前后两次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用健康青年士兵12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与不带增氧呼吸器负荷运动后比较,带增氧呼吸器负荷运动后的两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总次数、正确次数均显著增加[(79.0±19.9),(97.1±16.0)次;(77.9±20.3),(94.0±15.0)次;P均<0.051,且错误次数显著减少[(2.8±2.1),(0.8±1.7)次,P<0.05];带增氧呼吸器负荷运动后视觉注意分配的总次数、正确次数均显著增加[(61.1±9.0),(68.4±6.5)次;(54.7±7.4),(60.6±4.5)次;P均<0.05],且错误次数显著减少[(7.4±8.0),(1.7±2.8)次,P<0.05].结论:高原低氧低气压导致人体运动能力下降,负荷运动后使机体缺氧加重,生理功能降低.使用HZY-1型高原增氧呼吸器进行同等负荷运动后,能显著提高和改善海拔3 700m移居者的脑-体运动能力.

    作者:马勇;李彬;哈振德;崔建华;王伟;马厂全;洪青峰;高亮;张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部位的表达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和非骨折部位的定位,分析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骨折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11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6只.另取1只大鼠取其下颌下腺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对照.②实验组SD大鼠在第6肋距脊柱1 cm处剪断肋骨建立肋骨骨折模型,对照组只暴露肋骨不切断.③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3,6周各取6只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取骨折部位1/6肋骨,对照组每次取2只,方法、部位同实验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结果:2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非骨折部位)的肋骨,只有骨膜的间质细胞及骨骼肌纤维显示神经生长因子轻度着色.②实验组第1,3周,骨折部位的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染色阳性,大多数软骨细胞和骨痂也被染色.在骨折后6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在非骨折肋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骨折部位,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某些软骨细胞、骨膜基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染色阳性.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对正常骨组织的神经维持有重要作用.②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的新陈代谢和骨折的修复通过神经系统起促进作用.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修复可能有直接的作用.

    作者:刘宇鹏;赵德伟;吕德成;崔旭;王卫明;孙强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人骨髓干细胞异体内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

    背景:如何获取来源丰富的高质量人源性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和肝细胞移植共同面临的问题.骨髓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为获取肝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探讨人骨髓干细胞在大鼠体内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方法,为解决临床肝脏移植和生物人工肝来源提供新的思路.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单纯模型组、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14 d组、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28 d组、造模+CL-1细胞(人肝细胞系)移植14 d组、造模+CL-1细胞(人肝细胞系)移植28 d组,8只/组.方法:①5组均建立2-乙酰氨基芴+四氯化碳+环磷酰胺肝损伤模型.②利用治疗性肝再生策略,将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到大鼠肝脏内诱导分化为肝细胞.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14 d组移植人骨髓干细胞后观察14 d,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28 d组移植人骨髓干细胞后观察28 d,造模+CL-1细胞移植14 d组移植CL-1细胞后观察14 d,造模+CL-1细胞移植28 d组移植CL-1细胞后观察28 d,单纯模型组未进行细胞移植.③各组在正常状态下以及移植前后进行血清标本的采集与肝功能检测.应用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反应法、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人白蛋白的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功能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含量的影响.②各组大鼠病理切片肝细胞形态检查结果.③各组大鼠肝脏中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阳性率.④各组大鼠肝脏中大鼠Sox11序列、人Alu-sx序列、人白蛋白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选用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功能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含量的影响:各细胞移植组在正常状态以及细胞移植前与单纯模型组基本相似(P>0.05);与正常状态比较,细胞移植前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与细胞移植前比较,各细胞移植组在细胞移植后均显著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状态下的转氨酶、总胆红素含量(P<0.01).②各组大鼠病理切片肝细胞形态检查结果:正常情况下肝脏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围绕中央静脉成放射状排列,汇管区无炎性细胞浸润;单纯模型组呈大片状坏死表现;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可见一些坏死后增生性改变;CL-1细胞移植组可见卵圆细胞以及小胆管增生.③各组大鼠肝脏中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阳性率:单纯模型组为0,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14 d组为(13.03±0.18)%,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28 d组为(9.47±0.46)%,造模+CL-1细胞移植14 d组为(10.27±0.50)%,造模+CL-1细胞移植28 d组为(9.84±0.23)%.④各组大鼠肝脏中基因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单纯模型组大鼠肝脏中只检测到大鼠Sox11序列;而人骨髓干细胞移植、CL-1细胞移植各时间组均可检测到人Alu-sx序列和大鼠Sox11序列.⑤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单纯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未检测到人白蛋白mRNA基因表达,人骨髓于细胞移植、CL-1细胞移植各时间组以及阳性对照均可检测到人白蛋白mRNA基因表达.结论:人骨髓干细胞移植能促进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恢复,人源性细胞在肝损伤大鼠肝脏中的替代率约10%,提示人骨髓于细胞在异体内均可转化为肝细胞并可实现部分替代.

    作者:陈建锋;高毅;蒋泽生;李浩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与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生长及其增殖效应

    目的:研究短发夹环质粒载体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基因沉默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5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为SPF级Wistar新生3 d大鼠20只,进行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离、培养.实验使用传至第三代的星形胶质细胞.构建特异性抑制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短发夹环质粒载体水通道蛋白4RNAi pGenesil-2,将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组、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对照组、脂质体组和正常对照组,运用脂质体法转染质粒载体,分别于转染后2,3,5,7 d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应用反转录-聚合酶连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水通道蛋白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通透实验验证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水通透功能.结果: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后,水通道蛋白4 mRNA及蛋白的表达呈进行性减少,至第7天水通道蛋白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减少了(80.12±1.01)%和(80.2±2.54)%,细胞数量减少约60%,星形胶质细胞从扁平和多角形变成类纤维形胶质细胞.水通透实验证实经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的星形胶质细胞体积增大的速度慢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结论:构建的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pGenesil-2质粒载体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水通道蛋白4参与星形胶质细胞快速水转运过程;水通道蛋白4也对维持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生长、增殖起重要作用.

    作者:楚燕飞;李兵仓;陈菁;王建民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乳酸升高对体外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

    背景:中枢疲劳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乳酸蓄积可能在中枢疲劳中发挥重要作用,乳酸蓄积是否影响神经元功能?目的:观察乳酸对原代的皮质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材料:新生(第1天)Wistar乳鼠40只(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5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体外原代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将神经元分为两部分:①添加不同浓度乳酸(0,5,10,20 mmol/L)使培养液pH值分别降至7.35,7.15,6.95和6.00,观察神经元存活率.②添加不同浓度乳酸(0,5,10,20 mmol/L)后,保持培养液pH值为7.35,分别观察神经元存活率,分析乳酸对神经元的作用是通过下调pH值还是乳酸本身的作用.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浓度乳酸调节pH值的变化对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②不同乳酸浓度,相同pH值对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③乳酸下调pH与乳酸本身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比较.结果:①神经元存活率随pH降低而降低,pH值为7.35,7.15,6.95和6.00神经元存活率由100%分别降至68%,69%,53%(P<0.05).②当乳酸浓度分别为0,5,10,20 mmol/L,pH值均为7.35时,神经元存活率由100%降至88%,82%,8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③pH下调组神经元存活率显著低于相应乳酸作用组.结论:乳酸升高造成pH降低与神经元存活率关系密切,过量乳酸亦可不依赖下调pH值的作用发挥神经毒性.

    作者:王静;刘洪涛;马强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骶神经根选择性束间吻接行截瘫患者尿便功能重建

    背景:T12以上脊髓节段损伤截瘫,由于失去了与高级中枢的联系而无自立排尿排便功能.目的:采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S2-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吻接重建截瘫患者的尿便功能.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0-01/2000-1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T9~L2平面外伤性截瘫患者30例.截瘫平面T9~T11者17例,T12~L2者13例.全部患者均已施行过椎板减压内固定等手术,其中24例已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切取患者截瘫平面以上的两组正常的肋间神经及伴行肋间动、静脉(一般为7,8或9,10肋间神经).T11以上者于锁骨中线将其切断,结扎远端后将近端游离至肋提肌外缘处,经肌下遂道转移至椎管内.取相应长度的腓肠神经剪成2段,一端与肋间神经端端束外膜联合缝合,另一端分开束组后与部分切断的S2-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缝合;脊髓损伤平面为T11以下者,则于腹壁切口切取第10,11肋间神经或肋下神经,经侧腹壁隧道转移至腰部,用移植的腓肠神经与S12平面后路显露并选择性切断部分神经束的S2-4神经根相桥接.术后1,3,6,12,24个月及随访时评定患者的尿便功能;术前、术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尿便功能评定结果.②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30例患者,平均随访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尿便功能评定结果:26例(86.6%)排尿、排便感觉恢复,23例(76.7%)恢复了排尿反射,19(63%)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主动收缩功能恢复.②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大尿流率、剩余尿量和逼尿肌大收缩压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2.0±3.0)比(2.0±0.3)mL/s,(80±12)比(150±30)mL,(11.76±3.43)比(5.88±1.47)kPa,P<0.05];术后低顺应性9例,逼尿肌无反射7例;均较术前人数显著减少(术前依次为26,27例).结论:采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S2,3,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吻接可重建部分截瘫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和臀、会阴和外阴部感觉.

    作者:张少成;马玉海;Johnson Laurance;王志伟;瞿创予;张振伟;胡玉华;张传森;党瑞山;张秋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目的:观察脊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4只大鼠取股骨骨髓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其余60只大鼠分成3组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24只,磷酸盐缓冲液组24只,空白对照12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 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7 d、14 d、28 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感染5只,均予补足.①原代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接种24 h后贴壁生长,72 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为4~6 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作者:李国良;祝勇;赤仁杰;夏凡;王楠;韩永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白芨胶载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伤口的愈合

    背景:生长因子开创了伤口愈合研究与应用的新纪元,祖国医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尚在探索中.目的:用中药白芨胶作为外源性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的载体,观察促进大鼠伤口愈合的作用.设计: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采用单一样本观察;观察白芨胶载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对伤口愈合的作用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材料:90~120 d 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0~280 g;牛精液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1 mg/支,冻干制剂.方法:实验于2001-09/2004-12在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分两部分进行:①将生理盐水、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其对鸡胚背根神经节的影响.②选用SD大鼠40只,分为4组,每组大鼠均为10只.空白对照组,伤口不用药;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在各大鼠背部切取2 cm的切口,分别给予外用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用药1次/d.在用药后第3天及第10天测量伤口面积,并用图像分析仪计算伤口面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渗出类型和数量,并观察伤口愈合时间.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②伤口愈合速率的观察.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④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鸡胚背根神经节培养24 h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的稀液倍数以1:106~1:108神经节周围有突起生长反应明显.而生理盐水及白芨胶,均未见神经节有突起生长.②伤口愈合速率的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伤口愈合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伤口愈合时间依次为(19.5±0.7),(17.3±0.6),(16.6±0.7)及(14.9±0.4)d.④光镜组织学观察:用药后3 d组织切片观察: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和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渗出的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且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可见毛细血管.用药后第10天组织切片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与空白对照、白芨胶组比较,肉芽组织较致密的,含有较多毛细血管.结论: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在伤口愈合早期及后期均有显著促进伤口愈合作用,且作用优于单用白芨胶或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作者:廖建中;王伟;罗永湘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重组pcDNA3.1-BMP7转染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及其表达

    目的:将重组pcDNA3.1-BMP7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培养的兔膝关节软骨细胞中,观察BMP7基因在兔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8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家兔1只,兔膝关节软骨切碎后取2.0~2.5 kg软骨组织,进行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②脂质体与pcDNA3.1-BMP7 DNA质粒形成脂质体-DNA质粒复合物,复合物的佳比例为脂质体10μL、pcDNA3.1-BMP7质粒4μg.用含G418400 mg/L的正常培养液筛选转染pcDNA3.1-BMP7 DNA质粒的软骨细胞,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活性.③软骨细胞转染后7 d和28 d,分别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测定BMP7蛋白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家兔膝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情况:家兔膝关节软骨切碎后用胰蛋白酶/Ⅱ型胶原酶进行消化,能使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很好地分离.接种24 h,部分细胞开始贴壁生长,72 h后分裂增殖,7 d时细胞融合率为90%~100%.贴壁初期细胞呈圆形或三角形,以三角形为主,每7 d传代1次.②脂质体介导下pcDNA3.1-BMP7质粒转染兔软骨细胞情况:转染后的软骨细胞用G418筛选,4 d转染效率约15%,阳性克隆细胞七八天融合率约为90%.G418连续筛选28 d,阳性克隆细胞仍然存活,细胞融合率为100%.未转染pcDNA3.1-BMP7质粒的细胞,G418筛选4d时细胞全部死亡.③转染后兔软骨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结果在1.3kb处可见DNA条带,作为对照的软骨细胞未见此DNA条带.少转染后软骨细胞BMP7蛋白表达电泳检测结果: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 000的电泳条带.⑤转染后软骨细胞BMP7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 000的特异性条带.⑥转染后软骨细胞蛋白表达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转染7,28 d的软骨细胞核周围均可见绿色荧光,未转染的软骨细胞未见BMP7蛋白表达.⑦转染后软骨细胞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转染pcDNA3.1-BMP7质粒且G418筛选7,28 d的软骨细胞细胞核周围均呈黄褐色,未转染的软骨细胞未见BMP7表达.结论:用脂质体将pcDNA3.1-BMP7 DNA质粒转染至兔关节软骨细胞,BMP7在关节软骨细胞中获得表达,为软骨损伤的基因治疗及用作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曲福军;侯宜;周余来;刘丽玲;颜炜群;杨同书;侯立中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釉基质蛋白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促进形成牙周硬组织的能力:数字化标准系列放射学观察

    目的:观测分析釉基质蛋白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前后拍摄的数字化标准系列X线片,以评估釉基质蛋白促进形成牙周硬组织的能力.方法:选择2000-01/2002-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内科收治的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4例,共40个牙位.按照牙位随机分为3组,釉基质蛋白组17个牙位,空白对照组13个牙位,甲壳素膜组10个牙位.各组患者在患牙区行改良Widman翻瓣术,釉基质蛋白组骨缺损区根面放置含釉基质蛋白的甲壳素膜,甲壳素膜组放置甲壳素膜,空白对照组不放任何材料仅做术区清创.各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定数字化X影像指标: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釉牙骨质界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牙槽嵴顶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所有测量值的单位均由Cygnus系统的默认值换算为mm.结果:实验纳入40个牙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各项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差值的比较:与釉基质蛋白组比较,甲壳素膜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差值均有所升高[(0.13±0.28),(0.20±0.41),(0.20±0.35)mm],釉牙骨质界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牙槽嵴顶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差值均明显下降[(1.40±1.16),(0.35±0.56),(0.61±0.72)mm,P<0.05;(1.53±1.17),(0.55±0.79),(0.81±0.76)mm;P<0.01].结论:釉基质蛋白治疗能够使骨缺损区的骨质修复量及骨缺损深度明显减少,可显著促进牙周骨组织的再生,充分显示了釉基质蛋白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的优势.

    作者:刘晓峰;束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新型磷酸钙骨水泥(BiopexR)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

    目的:探讨新型磷酸钙骨水泥(BiopexR)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室完成.①取4~6个月龄健康成熟中国大白兔18只,在双侧股骨内侧髁部建立骨缺损骨水泥填充模型.②将BiopexR(粉液比为3:1),用专用注射器注入骨孔内并使骨水泥稍外溢,同时指压2min至骨水泥凝固.③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植入后3,6,12及24周时BiopexR的组织学改变.结果:①光镜观察:3周时,可见BiopexR同骨床直接愈合,没有纤维组织介入.BiopexR表面有新骨形成.6周时,BiopexR量开始减少,其表面新骨形成增多,同时可见新骨向BiopexR内部生长,新骨与BiopexR交织在一起.12周时,BiopexR量明显减少,新生骨小梁增粗,交织成网状.24周时,BiopexR量进一步减少,可见成熟骨细胞,出现板层骨.②透射电镜:观察:3周时,在BiopexR表面可见许多成骨细胞,细胞表面微小突起伸向BiopexR内部,成骨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粗面内质网.同时可见一些破骨细胞.在BiopexR与骨床之间可见一透亮线,但并非是纤维组织,表明结合力较弱.12周时,BiopexR密度减低,呈网状结构.在BiopexR内部可见散在的成骨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轻度空化.在BiopexR与骨床之间未见透亮线,表明已牢固结合.结论:BiopexR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可降解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作者:张伟;胡春明;吕涛;赵军;苏云;武首先;张贵雨;崔丽;李玉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体外微囊化肿瘤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其用于药物筛选的体外研究

    目的:利用静电液滴法制备三维生长的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球并初步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完成.使用大功率高压脉冲微胶囊制备仪,制备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MCF-7),经体外培养5 d可形成直径为125 μm的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并用于实验;在不同氧浓度下,抗癌药物丝裂霉素、阿霉素和5-氟尿嘧啶分别在0.1,1,10倍血浆峰值浓度下作用24,48,72 h后测量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相差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球形态并通过活/死染料定性细胞的活性、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定量测定微囊内细胞的活性以及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结果:①人乳腺癌细胞微囊化后可继续生长、增殖并聚集成团,同时消耗葡萄糖并产生乳酸.微囊化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活性,当微囊内的细胞团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中心可出现坏死区,但分布于团块外层的细胞仍具有增殖活性.②抗癌药物作用后,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减小、细胞增殖活性代偿性增加.活细胞减少,死细胞增多,四甲基偶氮唑盐显示细胞活性降低,与平面培养细胞相比,抗癌药物对微囊化乳腺癌细胞球的抑制率降低.从药物效果看,丝裂霉素的抗肿瘤效果好于5-氟尿嘧啶和阿霉素.③随氧浓度增高,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结论: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模拟了体内组织的三维生长方式,并有望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体外药物筛选模型.

    作者:张旭朗;王为;张英;于炜婷;郭昕;马小军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二羧酸转运蛋白对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二羧酸转运蛋白对衰老细胞和不老细胞系端粒长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7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在已构建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基础上,使用含有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的反转录病毒液将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导入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WI-38)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并获得表达,①观察WI-38细胞传代数.②WI-38细胞端粒长度,用Southern blot检测端粒末端限制性片段的长度.③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端粒长度测定,Southern blot 检测端粒末端限制性片段的长度.结果: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导入后,①WI-38细胞形态呈衰老细胞样变化,提前8~12代衰老.②WI-38/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细胞(37代)端粒长度较中年细胞(37代)缩短[(6.08±0.10),(7.23±0.05)kb,P<0.05].③人肾小管上皮细胞/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细胞端粒平均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较人肾小管上皮细胞/neo细胞端粒平均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缩短[(4.85±0.18),(6.32±0.12)kb,P<0.05].结论: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可促进衰老细胞和不老细胞系端粒长度的缩短.

    作者:曹东维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的再探讨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建立的要点,提高模型建立的成功率.方法:实验于2000-05/2001-05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及眼科完成.取三代对数生长期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机分为6组加入96孔板中,每组3个样本,用Argon蓝绿激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垂直聚焦照射,激光输出功率各组分别为0,50,100,200,400,800mW,用Argon蓝绿激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垂直聚焦照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方法测定各组光吸收值并推算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①激光能量为0时,光吸收值为1.508±0.006.②激光能量为50,100,200,400,800时,光吸收值分别为1.341±0.010,1.303±.0.014,1.246±0.024,1.021±0.065,1.027±0.047.③激光能量为50,100,200,400,800时,激光损伤率分别为11.07%,13.59%,17.37%,32.29%,31.90%.④照激光各组均比不照激光组光吸收值下降(P<0.05).⑤组间比较,随激光能量增大,光吸收值呈逐渐减小趋势(P<0.01).结论: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的建立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实验参数的选择,才能提高建模成功率.

    作者:张鲲;何守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作用

    背景:甲钴胺是维生素Bi2的一种衍生物,可促进核酸蛋白质代谢、神经轴浆的转运及轴突的再生.目的:通过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钴胺,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试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材料:试验于2003-03完成.选取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0只.方法:所有大鼠均行左侧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行外膜缝合,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注射甲钴胺,分别为300μg/(kg·d),100μg/(kg·d),空白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 mL,术后靶肌肉注射1次/d.术后第4周、第8周每组分别提取5只大鼠,以左小腿三头肌湿重、光镜和电镜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并图象分析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剂量甲钴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4周,8周的左腿三头肌湿重.②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和壁厚度.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1.367±0.012)g,(1.164±0.011)g,(0.950±0.009)g,P<0.05];②术后8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2.205±0.015)g,(1.611±0.013)g,(1.230±0.014)g,P<0.05].③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比较: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13.30±1.167,9.453±1.233,5.689±0.454)mm2,<0.05].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壁厚度比较:[(1.145±0.108,0.806±0.065,0.560±0.045)mm,P<0.05].结论: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高剂量的甲钴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损伤神经的营养作用.

    作者:卢耀军;洪光祥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兔坐骨神经细胞微囊化处理移植至大鼠损伤脊髓对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并比较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微囊化处理与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至大鼠损伤脊髓及大鼠单纯脊髓损伤3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5在九江学院医学科研中心完成.①制备不同移植材料:取10只成年家兔双侧完整坐骨神经制备细胞悬液;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微囊化处理,将细胞浓度调整为(2.0~2.5)×106L-1后与15g/L海藻酸钠生理盐水溶液混合,经双腔喷头将海藻酸钠-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混合液喷入20 mmoL/L的氯化钡生理盐水溶液中,加入生理盐水洗涤2次.②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制作:取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组(微囊化组);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组(单纯悬液组)和单纯损伤组,每组30只.健康SD大鼠腹腔麻醉(30mg/kg)成功后,以T10为中心,暴露T10棘突及椎板,作脊髓右半侧横向切开,并去除约2 mm脊髓组织.立即在损伤腔内植入约2 mm×2 mm×2 mm的明胶海绵作为填充支架,微囊化组在明胶海绵上吸附10 μL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单纯悬液组在明胶海绵上吸附10 μL单纯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单纯损伤组不做任何移植.③神经生长因子检测:于移植后1,3,7,14,28 d,取出大鼠脊髓损伤平面为中心的2 cm脊髓标本,每组6个标本共18张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神经生长因子染色以细胞浆呈明显的棕黄色为阳性染色,分别计算每平方毫米阳性神经细胞数.结果:9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测定结果:微囊组在1,3,7,14,28 d均高于单纯损伤组和单纯悬液组;在第7,14,28天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和单纯悬液组[7 d:(28.55±2.26),(7.65±3.35),(19.35±2.39)个/mm2;14 d:(30.52±3.51),(8.10±2.45)(20.45±3.45)个/mm2;28 d:(27.50±4.50),(6.59±3.85),(17.50±4.65)个/mm2,P<0.01或0.05];第14天达到顶峰(P<0.01).②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微囊组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在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白质和灰质也可见阳性颗粒.结论: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囊化处理后大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表达高于单纯细胞悬液移植和单纯损伤组,更有利于损伤脊髓的再生和修复.

    作者:傅文学;马建敏;万斌;刘德明;江会勇;车向新;刘小华;黄小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异体骨及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大段骨与皮肤缺损后的功能恢复效果

    目的:报道应用异体骨和皮瓣移植及支架外固定治疗小腿骨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异体骨移植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选择1996-02/2003-02收治的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彼鸬幕颊?9例,均为外伤造成小腿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及包括皮肤在内的多种组织损伤.其中胫骨缺损长度为7~23 cm,皮肤缺损面积为7 cm×6 cm~28 cm×18 cm.将患者分为一期修复组19例,先行扩创,再二期行异体骨及皮瓣移植;二期修复组20例,清创后一期行异体骨与皮瓣移植.两组均采用深低温冷冻异体胫骨及带骨膜皮瓣移植、可调式支架外固定,修复小腿感染性骨缺损并皮肤缺损.下肢功能评定参照Enneking系统.结果:3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7个月,全部进行结果分析.①患者肢体功能评价结果:一期修复组平均27.40分,肢体功能恢复91%.二期修复组平均28分,肢体功能恢复93%.两组患者术后6周可带外固定支架行走,术后6~8个月可拆支架行走.②移植皮瓣类型成活情况:两组患者共35例皮瓣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次皮瓣修复,创面愈合.③异体骨与宿主骨干的愈合情况:术后X射线复查,移植的异体骨对位对线好,术后1月骨痂生长,6月后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④主要并发症:一、二期修复组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排斥反应,二期修复组1例外固定松动.结论:应用异体骨及带骨膜的复合皮瓣移植修复,取材方便,可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恢复行走功能,是修复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左中男;徐路生;李庆生;杜学亮;杜永军 刊期: 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