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鹏;赵德伟;吕德成;崔旭;王卫明;孙强
目的:观测分析釉基质蛋白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前后拍摄的数字化标准系列X线片,以评估釉基质蛋白促进形成牙周硬组织的能力.方法:选择2000-01/2002-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内科收治的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4例,共40个牙位.按照牙位随机分为3组,釉基质蛋白组17个牙位,空白对照组13个牙位,甲壳素膜组10个牙位.各组患者在患牙区行改良Widman翻瓣术,釉基质蛋白组骨缺损区根面放置含釉基质蛋白的甲壳素膜,甲壳素膜组放置甲壳素膜,空白对照组不放任何材料仅做术区清创.各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定数字化X影像指标: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釉牙骨质界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牙槽嵴顶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所有测量值的单位均由Cygnus系统的默认值换算为mm.结果:实验纳入40个牙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各项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差值的比较:与釉基质蛋白组比较,甲壳素膜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差值均有所升高[(0.13±0.28),(0.20±0.41),(0.20±0.35)mm],釉牙骨质界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牙槽嵴顶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差值均明显下降[(1.40±1.16),(0.35±0.56),(0.61±0.72)mm,P<0.05;(1.53±1.17),(0.55±0.79),(0.81±0.76)mm;P<0.01].结论:釉基质蛋白治疗能够使骨缺损区的骨质修复量及骨缺损深度明显减少,可显著促进牙周骨组织的再生,充分显示了釉基质蛋白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的优势.
作者:刘晓峰;束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T12以上脊髓节段损伤截瘫,由于失去了与高级中枢的联系而无自立排尿排便功能.目的:采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S2-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吻接重建截瘫患者的尿便功能.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0-01/2000-1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T9~L2平面外伤性截瘫患者30例.截瘫平面T9~T11者17例,T12~L2者13例.全部患者均已施行过椎板减压内固定等手术,其中24例已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切取患者截瘫平面以上的两组正常的肋间神经及伴行肋间动、静脉(一般为7,8或9,10肋间神经).T11以上者于锁骨中线将其切断,结扎远端后将近端游离至肋提肌外缘处,经肌下遂道转移至椎管内.取相应长度的腓肠神经剪成2段,一端与肋间神经端端束外膜联合缝合,另一端分开束组后与部分切断的S2-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缝合;脊髓损伤平面为T11以下者,则于腹壁切口切取第10,11肋间神经或肋下神经,经侧腹壁隧道转移至腰部,用移植的腓肠神经与S12平面后路显露并选择性切断部分神经束的S2-4神经根相桥接.术后1,3,6,12,24个月及随访时评定患者的尿便功能;术前、术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尿便功能评定结果.②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30例患者,平均随访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尿便功能评定结果:26例(86.6%)排尿、排便感觉恢复,23例(76.7%)恢复了排尿反射,19(63%)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主动收缩功能恢复.②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大尿流率、剩余尿量和逼尿肌大收缩压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2.0±3.0)比(2.0±0.3)mL/s,(80±12)比(150±30)mL,(11.76±3.43)比(5.88±1.47)kPa,P<0.05];术后低顺应性9例,逼尿肌无反射7例;均较术前人数显著减少(术前依次为26,27例).结论:采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S2,3,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吻接可重建部分截瘫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和臀、会阴和外阴部感觉.
作者:张少成;马玉海;Johnson Laurance;王志伟;瞿创予;张振伟;胡玉华;张传森;党瑞山;张秋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报道应用异体骨和皮瓣移植及支架外固定治疗小腿骨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异体骨移植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选择1996-02/2003-02收治的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彼鸬幕颊?9例,均为外伤造成小腿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及包括皮肤在内的多种组织损伤.其中胫骨缺损长度为7~23 cm,皮肤缺损面积为7 cm×6 cm~28 cm×18 cm.将患者分为一期修复组19例,先行扩创,再二期行异体骨及皮瓣移植;二期修复组20例,清创后一期行异体骨与皮瓣移植.两组均采用深低温冷冻异体胫骨及带骨膜皮瓣移植、可调式支架外固定,修复小腿感染性骨缺损并皮肤缺损.下肢功能评定参照Enneking系统.结果:3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7个月,全部进行结果分析.①患者肢体功能评价结果:一期修复组平均27.40分,肢体功能恢复91%.二期修复组平均28分,肢体功能恢复93%.两组患者术后6周可带外固定支架行走,术后6~8个月可拆支架行走.②移植皮瓣类型成活情况:两组患者共35例皮瓣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次皮瓣修复,创面愈合.③异体骨与宿主骨干的愈合情况:术后X射线复查,移植的异体骨对位对线好,术后1月骨痂生长,6月后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④主要并发症:一、二期修复组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排斥反应,二期修复组1例外固定松动.结论:应用异体骨及带骨膜的复合皮瓣移植修复,取材方便,可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恢复行走功能,是修复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左中男;徐路生;李庆生;杜学亮;杜永军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胰腺移植再灌注后胰腺细胞凋亡发生的过程,并通过检测bax和bcl-2基因的表达,认识胰腺细胞凋亡的相关调控基因.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6在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假手术组5只,冷缺血2 h组5只,冷缺血2 h再灌注1,3,6,9,12 h组(再灌注组每组受体5只,供体5只).②取移植胰腺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及电镜观察各组的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③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胰腺细胞的凋亡百分比.④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胰腺组织中Bax,Bcl-2蛋白的表达.采用Sinicrope等综合计分法并加以改进进行半定量分析.每例至少选择5个高倍视野记数100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个数进行阳性细胞数计分,阳性细胞数<5%为阴性,6%~25%为1分,26%~50%为2分,51%~74%为3分,>75%为4分.着色强度计分则是以多数阳性细胞呈现的染色特征计分:淡黄色为1分,黄色为2分,棕黄色为3分.阳性细胞数计分+着色强度计分即为综合得分,二三分为弱阳性(+),四五分为中等阳性(++),六七分为强阳性(+++).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胰腺移植后早期即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典型改变.②胰腺冷缺血再灌注后发生凋亡的高峰期为再灌注后3 h,再灌注6 h组较再灌注3 h细胞凋亡有所减少[凋亡率分别为(12.61±2.94)%,(6.35±2.19)%,P<0.01],再灌注9 h组及再灌注12 h组细胞凋亡进一步减少[凋亡率分别为(3.67±1.44)%,(3.33±1.03)%,P<0.05].③假手术组与冷缺血2 h组均未见Bax蛋白表达,再灌注1 h组Bax(++),而未见Bcl-2蛋白表达;至再灌注3h组Bax表达增强为Bax(+++),以后各组表达有所下降.Bcl-2蛋白在假手术组、冷缺血2 h组及再灌注1 h组均未见表达,再灌注3 h组及以后各组表达为(+).结论:细胞凋亡是胰腺移植后的早期事件,移植胰腺冷缺血再灌注后的凋亡高峰发生在再灌注后3 h;移植胰腺的细胞凋亡是受基因调控的,Bax基因可能促进了胰腺细胞的凋亡,而bcl-2基因可能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李玺;张召辉;牛万成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检测转铁蛋白能否增强新型靶向性非病毒载体K16GRGDSPC寡肽介导外源基因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转染和表达,优化寡肽载体的转染条件,为下一步利用寡肽载体构建载基因基质材料进行骨缺损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1在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用固相合成法合成K16GRGDSPC寡肽并用质谱仪和高压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②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无菌条件下自股骨大转子处抽取骨髓2mL,1500g离心收集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0.2新生牛血清的DMEM混悬细胞于培养瓶中常规培养.48 h后更换培养基,除去未贴壁细胞,细胞生长至85%融合后传代.③应用转化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GFβ1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EGFP,观察转铁蛋白对K16GRGDSPC寡肽介导上述两种质粒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转染及表达效率的影响.结果:①寡肽的分子量和纯度检测:质谱图显示肽平均分子质量为2 741.330 7 m/z,与理论上计算设计合成肽的平均分子质量一致,高压液相色谱仪示合成肽的纯度为94%~95%.②转铁蛋白、寡肽载体、质粒DNA三者形成复合物的电泳鉴定结果:将1μfg寡肽载体分别与10μg或20μg转铁蛋白及2 μg pcDNA3-TGFβ1混合后电泳,结果显示三者混合物的电泳迁移率均低于不加转铁蛋白的空白对照,且加20 μg转铁蛋白较加10μg转铁蛋白的电泳迁移率更低.说明带正电荷的转铁蛋白与寡肽载体和质粒DNA形成了复合物.③转铁蛋白增加K16GRGDSPC寡肽转染效率:2 μg pEGFP质粒与6 μg K16-GRGDSPC寡肽加5~45μg转铁蛋白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转染效率随转铁蛋白浓度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在25 μg时转染效率达到大,进一步增高转铁蛋白浓度,转染效率并不增加.④转化生长因子β1活性检测结果:体外以6μg K16GRGDSPC寡肽加25 μg转铁蛋白介导2μgpcDNA3-TGFβ1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转染72 h后测得明显高于未加转铁蛋白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量[(64.4±4.3),(48.6±3.5)μg/L,P<0.01].结论:转铁蛋白能与载体K16GRGDSPC和质粒DNA形成复合物,且显著增强K16GRGDSPC寡肽介导外源基因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转染和表达.
作者:潘海涛;郑启新;郭晓东;刘勇;李长文;宋玉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建立的要点,提高模型建立的成功率.方法:实验于2000-05/2001-05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及眼科完成.取三代对数生长期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机分为6组加入96孔板中,每组3个样本,用Argon蓝绿激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垂直聚焦照射,激光输出功率各组分别为0,50,100,200,400,800mW,用Argon蓝绿激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垂直聚焦照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方法测定各组光吸收值并推算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①激光能量为0时,光吸收值为1.508±0.006.②激光能量为50,100,200,400,800时,光吸收值分别为1.341±0.010,1.303±.0.014,1.246±0.024,1.021±0.065,1.027±0.047.③激光能量为50,100,200,400,800时,激光损伤率分别为11.07%,13.59%,17.37%,32.29%,31.90%.④照激光各组均比不照激光组光吸收值下降(P<0.05).⑤组间比较,随激光能量增大,光吸收值呈逐渐减小趋势(P<0.01).结论: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的建立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实验参数的选择,才能提高建模成功率.
作者:张鲲;何守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5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完成.①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抗原和细胞基质蛋白属性.③体外加成骨、成软骨诱导剂,14 d分别做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成软骨分化结果.结果:①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具有一般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②广泛表达Vimentin,CD29,CD44,不表达CD14,CD34.③加入成骨诱导剂14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多层重叠生长,现碱性磷酸酶强阳性,阳性率为90.5%.④经成软骨诱导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诱导14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广泛的棕褐色染色,在细胞密集处细胞周围可见黄褐色染色.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作者:李冬梅;金连弘;张宇;李呼伦;张宝东;刘慧雯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模拟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接触方式,研究核心蛋白多糖在固相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成纤维细胞的组织来源:取材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患者自愿,正常皮肤为包皮.取新鲜包皮,修除表皮和皮下组织,加入含体积分数0.02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实验用第4~8代细胞.②采用醋酸法从鼠尾腱中提取Ⅰ型胶原,使用浓度为2g/L,网格胶原终浓度为1g/L,成纤维细胞密度为1×109L-1.将胶原细胞混悬液按2 mL/皿均匀加入直径35 mm的培养皿内,37℃培养10 min,混悬液便形成凝胶即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分为4组:对照组、核心蛋白多糖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③观察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的收缩,Westem blo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成纤维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①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的变化: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培养12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81.2±4.9)%,12~24 h收缩加剧,在24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47.4±4.7)%,以后收缩减慢,在48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37.3±3.6)%,72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9.6±3.6)%,96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8.7±2.8)%,以后不再收缩;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12,24,48,72,96 h均高于对照组(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高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 391.61±126.27,525.97±60.10),与对照组(1474.52±133.84,569.41±62.5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2909.77±264.04,2 725.46±1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 775.25±161.09,926.34±51.16)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19±0.05,0.07±0.02),与对照组(0.21±0.06,0.08±0.0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86±0.15,0.36±0.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34±0.09,0.13±0.04)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重组核心蛋白多糖融入胶原凝胶,能显著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表明在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具有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
作者:张志;李孝建;梁达荣;李叶扬;许伟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介绍膨体聚四氟乙烯用于隆鼻修复术中的手术技巧和体会.方法:选择1998-10/2005-06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隆鼻术后患者85例,均为女性,行硅橡胶假体隆鼻术后3个月~8年.其中属硅橡胶假体隆鼻术后外形不良65例、鼻尖部假体长期支撑局部皮肤变薄11例、光照下鼻梁皮肤透光发亮7例、术后排异反应2例.膨体聚四氟乙烯(美国戈尔公司)加强型补片,规格:1.5 cm×6.5 cm×0.45 cm或1.5 cm×6.5 cm×0.7 cm.手术取出原来的硅橡胶鼻假体,将膨体聚四氟乙烯加强型补片根据受术者的鼻形雕刻后植入体内.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后有无感染、排斥现象及假体收缩或松弛情况.结果:87例患者短随访3个月,长随访2年,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感染及排斥现象,也未曾发现假体有收缩或松弛情况,均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1例因鼻头肥大再次手术外后效果满意.结论:膨体聚四氟乙烯为较理想的隆鼻材料替代品,尤其适合硅橡胶隆鼻术后外观不佳、鼻尖部张力过大导致鼻尖皮肤变薄的患者.
作者:路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电击伤后,确定神经损伤和移植神经吻合的部位,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所在.临床上常把在手术显微镜下看到神经正常轴索作为神经正常之起始.但术后效果常表明此方法不可靠.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在电击伤后神经损伤检测中的运用价值.设计:病例回顾性分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对象:选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2例腕部严重电击伤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为6~54岁.方法:对受损神经连续测定体感诱发电位值,并相应作病理切片观察.以体感诱发电位选择平面行神经移植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受损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潜伏期,相应的病理切片情况以及体感诱发电位选择平面行神经移植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波幅、潜伏期与神经干质量呈正相关,病理检查支持这一结果.②12例通过体感诱发电位确定神经移植的吻合部位,8例术后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7~26个月,平均22.7个月.其中5例术后两点辨别觉达到Ⅱ或Ⅲ级(美国手外科协会标准,二点辨别距<6 mm为Ⅰ级,6~10 mm为Ⅱ级,11~15mm为Ⅲ级,>15 mm为Ⅳ级).结论:电击伤后神经损伤的病理改变复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能有效地评估和选择神经移植的吻合部位.
作者:顾斌;姜浩;谢峰;李青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研究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目的:观察自体红骨髓-骨膜碎片复合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形态学变化及其成软骨能力.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延边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体质量(2.15±0.30)kg的健康中国家兔14只,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1-04/2002-02在延边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①选取兔双侧膝关节,共28侧,制作膝关节股骨髌面3.0 mm×6.0 mm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模型.②随机分为复合移植组20侧,在缺损区内先植入红骨髓和骨膜碎片;无移植对照组8侧,缺损区内未植入任何组织.③分别于手术后第7天和第2,4,8,12周取材,通过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不同时同点缺损区修复组织的形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移植组织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②两组单个软骨细胞面积.结果:14只兔(28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移植组织大体和光镜观察结果:第12周,大体镜观察,复合移植组再生组织与正常关节软骨面平齐,界线模糊;再生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融为一体.无移植对照组缺损区与周围正常软骨界线清楚;大部被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修复,只有在浅层可见到体积较小的软骨细胞.②复合移植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第4周,移植组织浅层可见到软骨细胞.③图像分析结果:第4,8,12周复合移植组单个软骨细胞面积显著大于无移植对照组[(248.70±16.62)比(168.23±6.14)μm2,(267.79±28.88)比(172.93±17.18)μm2,(175.75±13.24)比(145.35±13.54)μm2,P<0.05].结论:自体红骨髓-骨膜碎片复合移植组织,术后8周始成软骨过程基本同步,细胞形态、分布和排列接近正常软骨组织,具有相容和互补作用.
作者:姜哲;崔春爱;姜正二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频谱照射对受损中枢神经元自我保护及修复机制的激发和增强作用,使受损的神经元在早期启动自我保护及修复机能,为进一步促进受损中枢神经元存活和纤维再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解剖实验室完成.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实验中动物随机分成2组:①正常对照组(n=4):动物不造模,取正常视网膜.②实验组(n=32);再随机分成2组,手术损伤组,即实施视神经轴索切断术(n=16);照射治疗组(n=16),建立中枢神经损伤模型(视神经轴索切断术),外加频谱治疗仪照射(术后30 min,将实验动物置于周林频谱下,保持照射源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在30 cm,照射30 min,连续照射3 d).于实验开始后的7,14,21,28 d,取视网膜,制作冰冻切片,Nissl染色观察视网膜节细胞形态和存活数量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节细胞层中热休克蛋白27的表达程度.结果:实验组32只SD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视网膜节细胞层Nissl染色的形态学改变:与手术损伤组相比,照射治疗组细胞排列的较整齐,发生中晚期溃变的细胞比例较小.②视网膜节细胞计数:照射治疗组各时间点细胞计数均高于手术损伤组[7 d:(600±25.40,480±22.65);14 d:(468±12.73,324±12.19);21 d:(236±9.15,192±8.23);28 d:(120±9.57,104±5.62),P<0.01].③热休克蛋白27在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分布:各时间点照射治疗组热休克蛋白27的表达(用平均吸光度表示)均强于手术损伤组[7 d:(127.179±8.127,93.799±4.80);14 d:(117.291±9.575,80.157±2.904);21d:(100589±8275,70.847±5.052);28d;(102.078±31.283,63.669±2.523),P<0.01],并且能观察到清晰的树突野.热休克蛋白27在节细胞层分布的变化趋势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率的变化趋势近似.结论:形态学结果表明频谱照射可使具有保护作用的热休克蛋白27表达上调,受损细胞存活数量增加,激发并增强了受损中枢神经的自我保护及修复作用,将为进一步治疗做准备.
作者:许媛媛;裴群羽;王珂;杨磊;雷季良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淀粉样β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关键因素之一.近来的研究证明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能不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终身神经修复的神经干细胞.但是在阿尔茨海默病脑内却未见到这些神经前体细胞的起到有效作用,其机制尚未清楚.淀粉样β蛋白1~40是否通过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造成神经毒性损害尚不清楚.目的:体外实验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毒性作用中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c-Jun氨基端激酶抑制剂SP600125对淀粉样β蛋白1~40致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神经毒性作用的保护作用.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5-05/10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10只孕14 d Wistar大鼠,取其胚胎以备实验.方法:取Wistar大鼠胚胎脑皮质组织神经前体细胞,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随机分为4组: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加入10 nmol/L β淀粉样蛋白1~40);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先加入10 μmol/L SP600125培养30 min后再加入10 nmol/L淀粉样β蛋白1~40);SP600125组(每孔加入10 μmol/L SP600125培养);生理盐水组(每孔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培养0,2,4,6,12,24 h,每个时间点设8个孔.采用α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Wistar大鼠胚胎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生存率.②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③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结果.结果:①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生存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4 h时下降明显;培养0,2,4,6,12,24 h时淀粉样β蛋白1~40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 h明显低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②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凋亡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上升,4 h时上升明显;培养0,2,4,6,12,24 h时淀粉样β蛋白1~40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 h明显高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③淀粉样β蛋白组: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在培养0,2,4,6,12,24 h均有表达,但无变化;p-c-Jun氨基端激酶和p-c-Jun在淀粉样β蛋白1~40作用0 h时即有表达,逐渐增高,4 h时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结论:淀粉样β蛋白1~40能明显抑制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生存率,导致细胞凋亡,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此过程,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不能启动自我救活机制原因之一;使用SP600125,可抑制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激活,明显减轻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神经毒性作用.
作者:闫荣;罗小光;张朝东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利用静电液滴法制备三维生长的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球并初步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完成.使用大功率高压脉冲微胶囊制备仪,制备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MCF-7),经体外培养5 d可形成直径为125 μm的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并用于实验;在不同氧浓度下,抗癌药物丝裂霉素、阿霉素和5-氟尿嘧啶分别在0.1,1,10倍血浆峰值浓度下作用24,48,72 h后测量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相差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球形态并通过活/死染料定性细胞的活性、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定量测定微囊内细胞的活性以及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结果:①人乳腺癌细胞微囊化后可继续生长、增殖并聚集成团,同时消耗葡萄糖并产生乳酸.微囊化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活性,当微囊内的细胞团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中心可出现坏死区,但分布于团块外层的细胞仍具有增殖活性.②抗癌药物作用后,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减小、细胞增殖活性代偿性增加.活细胞减少,死细胞增多,四甲基偶氮唑盐显示细胞活性降低,与平面培养细胞相比,抗癌药物对微囊化乳腺癌细胞球的抑制率降低.从药物效果看,丝裂霉素的抗肿瘤效果好于5-氟尿嘧啶和阿霉素.③随氧浓度增高,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结论: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模拟了体内组织的三维生长方式,并有望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体外药物筛选模型.
作者:张旭朗;王为;张英;于炜婷;郭昕;马小军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将培养扩增的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到聚乙烯醇改良的牛Ⅰ型胶原膜上,观察体外构建用于新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化改造的组织工程复合物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②测定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胶原膜浸提液中增殖率:取第2,3代细胞用角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将细胞制成悬液,分为对照组(正常角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和实验组(浸提液)进行培养,分别于第1,3,7天,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细胞增值率(实验组A490值/对照组A490值×100%),并参照美国药典中细胞相对增殖率与细胞毒性分级的关系对材料进行毒性评级.③通过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解细胞在胶原膜支架上的黏附和生长情况.结果:①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可在体外培养至第9代.②第1,3,7天实验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94.59%,100.95%和82.42%,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胶原膜细胞毒性为Ⅰ级(无细胞毒性).③细胞在胶原膜上黏附、生长和增殖良好.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培养扩增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该细胞可与胶原膜复合构建成可移植的组织工程膀胱黏膜替代物,有望用于新膀胱的移行上皮改造.
作者:杨海超;王行环;杨中华;胡礼泉;蒲小勇;王怀鹏;孔元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如何获取来源丰富的高质量人源性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和肝细胞移植共同面临的问题.骨髓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为获取肝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探讨人骨髓干细胞在大鼠体内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方法,为解决临床肝脏移植和生物人工肝来源提供新的思路.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单纯模型组、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14 d组、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28 d组、造模+CL-1细胞(人肝细胞系)移植14 d组、造模+CL-1细胞(人肝细胞系)移植28 d组,8只/组.方法:①5组均建立2-乙酰氨基芴+四氯化碳+环磷酰胺肝损伤模型.②利用治疗性肝再生策略,将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到大鼠肝脏内诱导分化为肝细胞.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14 d组移植人骨髓干细胞后观察14 d,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28 d组移植人骨髓干细胞后观察28 d,造模+CL-1细胞移植14 d组移植CL-1细胞后观察14 d,造模+CL-1细胞移植28 d组移植CL-1细胞后观察28 d,单纯模型组未进行细胞移植.③各组在正常状态下以及移植前后进行血清标本的采集与肝功能检测.应用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反应法、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人白蛋白的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功能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含量的影响.②各组大鼠病理切片肝细胞形态检查结果.③各组大鼠肝脏中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阳性率.④各组大鼠肝脏中大鼠Sox11序列、人Alu-sx序列、人白蛋白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选用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功能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含量的影响:各细胞移植组在正常状态以及细胞移植前与单纯模型组基本相似(P>0.05);与正常状态比较,细胞移植前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与细胞移植前比较,各细胞移植组在细胞移植后均显著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状态下的转氨酶、总胆红素含量(P<0.01).②各组大鼠病理切片肝细胞形态检查结果:正常情况下肝脏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围绕中央静脉成放射状排列,汇管区无炎性细胞浸润;单纯模型组呈大片状坏死表现;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可见一些坏死后增生性改变;CL-1细胞移植组可见卵圆细胞以及小胆管增生.③各组大鼠肝脏中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阳性率:单纯模型组为0,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14 d组为(13.03±0.18)%,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28 d组为(9.47±0.46)%,造模+CL-1细胞移植14 d组为(10.27±0.50)%,造模+CL-1细胞移植28 d组为(9.84±0.23)%.④各组大鼠肝脏中基因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单纯模型组大鼠肝脏中只检测到大鼠Sox11序列;而人骨髓干细胞移植、CL-1细胞移植各时间组均可检测到人Alu-sx序列和大鼠Sox11序列.⑤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单纯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未检测到人白蛋白mRNA基因表达,人骨髓于细胞移植、CL-1细胞移植各时间组以及阳性对照均可检测到人白蛋白mRNA基因表达.结论:人骨髓干细胞移植能促进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恢复,人源性细胞在肝损伤大鼠肝脏中的替代率约10%,提示人骨髓于细胞在异体内均可转化为肝细胞并可实现部分替代.
作者:陈建锋;高毅;蒋泽生;李浩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甲钴胺是维生素Bi2的一种衍生物,可促进核酸蛋白质代谢、神经轴浆的转运及轴突的再生.目的:通过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钴胺,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试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材料:试验于2003-03完成.选取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0只.方法:所有大鼠均行左侧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行外膜缝合,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注射甲钴胺,分别为300μg/(kg·d),100μg/(kg·d),空白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 mL,术后靶肌肉注射1次/d.术后第4周、第8周每组分别提取5只大鼠,以左小腿三头肌湿重、光镜和电镜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并图象分析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剂量甲钴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4周,8周的左腿三头肌湿重.②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和壁厚度.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1.367±0.012)g,(1.164±0.011)g,(0.950±0.009)g,P<0.05];②术后8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2.205±0.015)g,(1.611±0.013)g,(1.230±0.014)g,P<0.05].③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比较: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13.30±1.167,9.453±1.233,5.689±0.454)mm2,<0.05].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壁厚度比较:[(1.145±0.108,0.806±0.065,0.560±0.045)mm,P<0.05].结论: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高剂量的甲钴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损伤神经的营养作用.
作者:卢耀军;洪光祥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调查河南汉族人群中DNA遗传标记-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的基因多态性.方法:调查于2004-12/2005-06进行.采集85份无关个体抗凝血样本,均为3代以上居住于河南省的汉族群体,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结果.统计D2S1338,D3S1358,D5S819,D8S1178,D13S317和D18S51等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用SPSS11.0软件包对基因型分布作χ2检验,检测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根据所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计算各基因座反映遗传标记的多态性程度及其应用价值的杂合度、个人识别能力、非父排除率和多态性信息值(一般杂合度高,个人识别能力>0.8、非父排除率>0.5,多态性信息量>0.5,属于高度多态性遗传标记,具有高度的可提供信息量).结果:85人的数据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得到D2S1338,D3S1358,D5S819,D8S1178,D13S317和D18S51等6个基因座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范围分别为0.008~0.072,0.008~0.258,0.008~0.154,0.008~0.096,0.008~0.117,0.008~0.138,经检验,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②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平均杂合度>0.7、个人识别能力>0.8、非父排除率>0.5、多态性信息量>0.7.结论:此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具有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是较理想的遗传标记.
作者:邹祺;张伟宏;张雷;张善锋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建立外伤性癫痫的铁离子诱导细胞模型,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及德巴金预处理对受氯化亚铁作用的皮层神经元过氧化物及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培养的新生SD大鼠神经元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1 mmol/L),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组(终浓度0.08g/L);丙戊酸钠(德巴金)预处理组(终浓度0.1g/L);N-乙酰半胱氨酸+德巴金预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0.08g/L及0.1g/L).②采用荧光探剂DiBAC4(3)和乙酰乙酸盐2',7'二氯氢化荧光素分别标记,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CSM)断层光切扫描动态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脑皮层神经元受氯化亚铁作用时的细胞膜电位和过氧化物水平变化.③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核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大鼠脑皮层神经元过氧化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过氧化物的相对荧光强度值著性增高(3.39±121,18.95±16.26,P=0.038<0.05);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组及N-乙酰半胱氨酸+德巴金预处理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呈负值(-19.66±10.40,-14.84±5.08),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德巴金预处理组(22.89±0.91)相对荧光强度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细胞膜电位测定结果:德巴金预处理组及N-乙酰半胱氨酸+德巴金预处理组相对荧光强度值明显低于模型组(-11.18±3.12,4.45±1.69,25.15±8.84,P<0.01);而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23.13±18.92)与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模型组较对照组核因子κB染色强度明显增加;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组与N-乙酰半胱氨酸+德巴金预处理组较模型组染色强度明显降低.结论:氯化亚铁对皮层神经元的作用可导致过氧化物的生成,导致膜电位的改变,N-乙酰半胱氨酸预保护可减少其过氧化物等自由基的生成,德巴金可起到稳定皮层神经元膜电位的作用,两者共同预处理可显著减轻皮层神经元受氯化亚铁作用的损伤.抗氧化剂联合抗癫痫药可能有助于防治与铁剂诱发有关的癫痫发作.
作者:林元相;徐如祥;姜晓丹;康德智;柯以铨;杜谋选;蔡颖谦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将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的自体浓缩骨髓移植到按Trapdoor法制作的股骨头缺损内,以观察其对股骨头坏死后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成年健康新西兰兔24只48髋按Trapdoor法制作双侧股骨头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自体骨+自体骨髓组;自体骨组;重组合异种骨+自体骨髓组;重组合异种骨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其中自体骨组和异种骨组实验动物右侧同时植入自体骨髓和载体,左侧仅植入载体.自体骨为取自自体髂骨的皮质松质混合骨;重组合异种骨由天津金世公司提供;自体浓缩骨髓取自体,用肝素化的注射器在股骨大转子处穿刺抽取骨髓2~3 mL,低温离心机以1500r/min离心,获浓缩骨髓0.5 mL备用.在制作缺损模型后即按分组植入不同复合物,空白对照组自然愈合.于植入后4,8,12周通过X射线片、CT、组织学等方法观察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实验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4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关节面光滑,缺损区可见少量絮状影,自体骨组较重组合异种骨组稍明显,而此二组右侧较左侧为好.自然愈合组见扩大的低密度影.术后12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关节面光滑,缺损区可见接近正常骨小梁结构影,右侧较左侧为佳.自然愈合组可见硬化和囊变影.②CT检查结果:术后12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CT表现相近,关节面光整,缺损区被接近正常骨组织影替代,右侧优于左侧.自然愈合组仍为低密度影,伴硬化和囊变影.③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大体观察,自体骨组与异种骨组关节面光滑.镜下观察,自体骨组右侧较左侧炎症反应轻,新骨生成稍多.异种骨组可见骨小梁样结构,右侧无明显坏死和组织细胞,左侧可见局灶坏死和少量组织细胞.空白对照组见脂肪性骨髓,骨坏死及炎性细胞.术后12周,大体观察,自体骨组与异种骨组关节面光滑.镜下观察,自体骨组右侧骨小梁丰富,形粗,排列整齐,其周围可见骨母细胞及新生的血管;左侧骨小梁稀疏,形细.异种骨组右侧新生骨骨小梁排列整齐,近似板层骨;左侧新生骨骨小梁排列稍乱.自然愈合组缺损区域周围有脂性骨髓组织,中央有纤维组织增生,碎片样软骨组织,缺损区无成熟骨组织.结论: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的浓缩自体骨髓修复股骨头缺损具有优良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及良好的机械支撑.
作者:戴永立;尚希福;孔荣;窦强兵;牛敬才 刊期: 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