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媛媛;裴群羽;王珂;杨磊;雷季良
目的:将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及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实验性脊髓损伤大鼠,观察二者联用对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干预.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2在大庆市第四医院骨科完成.选取健康8月龄SD雄鼠2只,雌鼠4只,同笼过夜,次晨观察雌鼠,发现鼠精子者确定为孕鼠并记为妊娠0 d,取胚鼠6只作为供体.另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0只/组.其中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大鼠作为受体.①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T12脊髓右半切损伤动物模型.②孕鼠于妊娠14 d麻醉后暴露子宫,手术显微镜下取出胚鼠,剪去头尾,移取长约3 mm的胚胎脊髓,浸泡于2 000 Bu/mL神经生长因子液后,立即分别移植入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及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刚完成的急性脊髓右半切损伤部位.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均在蛛网膜下腔插入内径0.6 mm、外径1 mm的导管,固定后于术后每天经导管给予神经生长因子500Bu,连续2周.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③术后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状态及运动功能变化.Bieschowskv还原银染色法对神经纤维进行病理观察,并对各组损伤区脊髓横断面神经纤维数进行统计.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50只,术后1周内死亡11只,除空白对照组未死亡外,模型对照组死亡2只,其余3组各死亡3只.①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前后均未出现尿便异常情况.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大鼠术后1周内均出现尿便失禁,模型对照组死亡2只,其余3组各死亡3只;术后2周有18只大鼠排尿排便功能逐渐恢复,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7只,神经生长因子组4只,胚胎脊髓干细胞组5只,模型对照组2只;术后8周有20只大鼠排尿排便功能已完全恢复,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7只,神经生长因子组5只,胚胎脊髓干细胞组6只,模型对照组2只.②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改变: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前后感觉运动功能无异常改变.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建立T12脊髓右半切损伤模型后,大鼠右后肢运动功能全部消失,左后肢出现感觉障碍;术后8周时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有6只大鼠出现刺激左后肢的逃避反应,但右后肢运动功能未见改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有4只大鼠对左后肢痛觉刺激出现逃避反应.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右后肢常处于拖行状态,感觉与运动功能均无改善.③术后8周各组组织病理染色观察结果: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与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7.6±4.3),(4.31±0.5),(14.2±1.6),0,P<0.05). 结论:胚胎脊髓干细胞为宿主脊髓损伤区提供了优良的微环境及支持引导作用,并通过自身的分化再生与宿主神经元形成广泛联系,同时产生更多的神经营养因子,与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协同促进宿主脊髓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之允;孙炎晨;杨敏云;白荣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对顺铂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及其浸泡液对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抑制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完成.①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将无水磷酸氢钙与碳酸钙按比例混合,1500℃高温煅烧6 h形成磷酸四钙,和磷酸氢钙混合制成磷酸钙骨水泥固相成分;配置5%明胶溶液作为液相.②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的制备:按95 mg磷酸钙骨水泥固相配5 mg顺铂的配比,混合后加入液相制成直径10 mm、厚3 mm的圆片状样品,共5片,每片平均重1150 mg,平均每片含顺铂50 mg.同法制备不含顺铂的磷酸钙骨水泥样品3片作为阴性对照.③体外释放和体外抑制骨肉瘤细胞实验:随机抽取3片含顺铂样品及阴性对照,各置于0.1 mol/L(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37℃恒温振荡器保存,分别于第1,2,3,5,7,14,28,42,56天取浸泡液标本,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顺铂的释放浓度.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经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浸泡液作用后的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活力及代谢活性的变化.结果:①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的体外顺铂释放检测结果:浸泡前2 d顺铂出现快速释放,分别占总量的21.62%和8.87%,以后在较低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缓慢释放,释放时间持续56 d以上.②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不同浸泡时间浸出液的顺铂含量及对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抑制率:浸泡第1,14,28,56天的浸出液的顺铂含量分别为2.702,0.081,0.063,0.051g/L,对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抑制率分别为67.78%,48.89%,35.56%和27.78%.结论:在模拟体内环境下,磷酸钙骨水泥对抗肿瘤药物顺铂有缓慢而持久的体外释放作用,且对骨肉瘤细胞OS-9607具有中等抑制效果.
作者:黄波;范清宇;潘朝晖;刘云燕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包裹自体神经移植部位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8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完成.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将兔左、右肢正中神经切除3 cm,并用左、右肢切下来的神经互换移植.其中,左肢神经移植处包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降解膜为实验侧,30例;右肢神经移植处包裹不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剂的降解膜为对照侧,30例.术后3,12,24周切取神经移植部,制成光、电镜标本和血-神经屏障HRP示踪标本,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显微图像分析测定有髓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实验大白兔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侧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在数量和直径上较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数量:实验侧近端为(648±144)条,远端为(504±82)条;对照侧近端为(614±178)条,远端为(224±59)条,P<0.001.直径:实验侧近端为(4.5303±0.5461)μm,远端为(3.8000±0.7329)μm,对照侧近端为(4.4783±1.2689)μm,远端为(2.5416±0.7214)μm,P<0.01].②实验侧神经缝合段组织增生明显较对照侧的少,粘连程度明显较对照侧的轻(实验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85.7%,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0;对照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14.3,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71.4%).③实验侧肌电反应强度明显优于对照侧[潜伏期:实验侧(4.94±0.897)ms,对照侧(7.30±1.620)ms,P<0.01].④实验侧神经移植段的血-神经屏障功能较对照侧恢复快.结论:包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有减轻移植神经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加速血-神经屏障功能恢复和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增强神经自身再生能力结合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可能是提高神经再生效果的新思路.
作者:尚宇阳;辛畅泰;杨晓霞;王春渤;魏侃;徐媛;安贵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5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完成.①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抗原和细胞基质蛋白属性.③体外加成骨、成软骨诱导剂,14 d分别做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成软骨分化结果.结果:①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具有一般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②广泛表达Vimentin,CD29,CD44,不表达CD14,CD34.③加入成骨诱导剂14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多层重叠生长,现碱性磷酸酶强阳性,阳性率为90.5%.④经成软骨诱导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诱导14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广泛的棕褐色染色,在细胞密集处细胞周围可见黄褐色染色.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作者:李冬梅;金连弘;张宇;李呼伦;张宝东;刘慧雯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和非骨折部位的定位,分析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骨折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11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6只.另取1只大鼠取其下颌下腺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对照.②实验组SD大鼠在第6肋距脊柱1 cm处剪断肋骨建立肋骨骨折模型,对照组只暴露肋骨不切断.③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3,6周各取6只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取骨折部位1/6肋骨,对照组每次取2只,方法、部位同实验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结果:2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非骨折部位)的肋骨,只有骨膜的间质细胞及骨骼肌纤维显示神经生长因子轻度着色.②实验组第1,3周,骨折部位的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染色阳性,大多数软骨细胞和骨痂也被染色.在骨折后6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在非骨折肋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骨折部位,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某些软骨细胞、骨膜基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染色阳性.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对正常骨组织的神经维持有重要作用.②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的新陈代谢和骨折的修复通过神经系统起促进作用.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修复可能有直接的作用.
作者:刘宇鹏;赵德伟;吕德成;崔旭;王卫明;孙强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胰岛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有效的方法.然而,供体组织来源的匮乏限制了其应用.近来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表明,干细胞疗法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采用活化素A和视黄酸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11/2005-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Sprague-Dawley大鼠6只,雄性,体质量150~160 g,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无菌抽取大鼠股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细胞随机分为4组,高糖组、活化素A和视黄酸组、β-巯基乙醇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含有高糖、活化素A和视黄酸、β-巯基乙醇等刺激因素的条件培养基进行诱导.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对分化细胞表型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以及胰岛素1 mRNA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诱导后,①在高糖诱导组中,有散在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②活化素A和视黄酸组及β-巯基乙醇组有较多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而且这些细胞形成类似胰岛样的结构.③高糖组,活化素A和视黄酸组,β-巯基乙醇组均可见胰岛素1 mRNA的表达.④阴性对照组未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以及胰岛素1 mRNA的表达.结论:实验建立的一种基于活化素A和视黄酸及其他成熟因子的一种诱导方案,成功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阳性反应细胞,并且形成类似胰岛样结构,但其诱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启伟;于瑾;刘兴茂;李世崇;叶玲玲;刘红;吴本传;陈昭烈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将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的自体浓缩骨髓移植到按Trapdoor法制作的股骨头缺损内,以观察其对股骨头坏死后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成年健康新西兰兔24只48髋按Trapdoor法制作双侧股骨头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自体骨+自体骨髓组;自体骨组;重组合异种骨+自体骨髓组;重组合异种骨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其中自体骨组和异种骨组实验动物右侧同时植入自体骨髓和载体,左侧仅植入载体.自体骨为取自自体髂骨的皮质松质混合骨;重组合异种骨由天津金世公司提供;自体浓缩骨髓取自体,用肝素化的注射器在股骨大转子处穿刺抽取骨髓2~3 mL,低温离心机以1500r/min离心,获浓缩骨髓0.5 mL备用.在制作缺损模型后即按分组植入不同复合物,空白对照组自然愈合.于植入后4,8,12周通过X射线片、CT、组织学等方法观察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实验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4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关节面光滑,缺损区可见少量絮状影,自体骨组较重组合异种骨组稍明显,而此二组右侧较左侧为好.自然愈合组见扩大的低密度影.术后12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关节面光滑,缺损区可见接近正常骨小梁结构影,右侧较左侧为佳.自然愈合组可见硬化和囊变影.②CT检查结果:术后12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CT表现相近,关节面光整,缺损区被接近正常骨组织影替代,右侧优于左侧.自然愈合组仍为低密度影,伴硬化和囊变影.③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大体观察,自体骨组与异种骨组关节面光滑.镜下观察,自体骨组右侧较左侧炎症反应轻,新骨生成稍多.异种骨组可见骨小梁样结构,右侧无明显坏死和组织细胞,左侧可见局灶坏死和少量组织细胞.空白对照组见脂肪性骨髓,骨坏死及炎性细胞.术后12周,大体观察,自体骨组与异种骨组关节面光滑.镜下观察,自体骨组右侧骨小梁丰富,形粗,排列整齐,其周围可见骨母细胞及新生的血管;左侧骨小梁稀疏,形细.异种骨组右侧新生骨骨小梁排列整齐,近似板层骨;左侧新生骨骨小梁排列稍乱.自然愈合组缺损区域周围有脂性骨髓组织,中央有纤维组织增生,碎片样软骨组织,缺损区无成熟骨组织.结论: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的浓缩自体骨髓修复股骨头缺损具有优良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及良好的机械支撑.
作者:戴永立;尚希福;孔荣;窦强兵;牛敬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介绍膨体聚四氟乙烯用于隆鼻修复术中的手术技巧和体会.方法:选择1998-10/2005-06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隆鼻术后患者85例,均为女性,行硅橡胶假体隆鼻术后3个月~8年.其中属硅橡胶假体隆鼻术后外形不良65例、鼻尖部假体长期支撑局部皮肤变薄11例、光照下鼻梁皮肤透光发亮7例、术后排异反应2例.膨体聚四氟乙烯(美国戈尔公司)加强型补片,规格:1.5 cm×6.5 cm×0.45 cm或1.5 cm×6.5 cm×0.7 cm.手术取出原来的硅橡胶鼻假体,将膨体聚四氟乙烯加强型补片根据受术者的鼻形雕刻后植入体内.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后有无感染、排斥现象及假体收缩或松弛情况.结果:87例患者短随访3个月,长随访2年,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感染及排斥现象,也未曾发现假体有收缩或松弛情况,均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1例因鼻头肥大再次手术外后效果满意.结论:膨体聚四氟乙烯为较理想的隆鼻材料替代品,尤其适合硅橡胶隆鼻术后外观不佳、鼻尖部张力过大导致鼻尖皮肤变薄的患者.
作者:路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模拟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接触方式,研究核心蛋白多糖在固相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成纤维细胞的组织来源:取材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患者自愿,正常皮肤为包皮.取新鲜包皮,修除表皮和皮下组织,加入含体积分数0.02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实验用第4~8代细胞.②采用醋酸法从鼠尾腱中提取Ⅰ型胶原,使用浓度为2g/L,网格胶原终浓度为1g/L,成纤维细胞密度为1×109L-1.将胶原细胞混悬液按2 mL/皿均匀加入直径35 mm的培养皿内,37℃培养10 min,混悬液便形成凝胶即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分为4组:对照组、核心蛋白多糖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③观察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的收缩,Westem blo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成纤维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①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的变化: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培养12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81.2±4.9)%,12~24 h收缩加剧,在24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47.4±4.7)%,以后收缩减慢,在48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37.3±3.6)%,72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9.6±3.6)%,96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8.7±2.8)%,以后不再收缩;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12,24,48,72,96 h均高于对照组(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高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 391.61±126.27,525.97±60.10),与对照组(1474.52±133.84,569.41±62.5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2909.77±264.04,2 725.46±1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 775.25±161.09,926.34±51.16)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19±0.05,0.07±0.02),与对照组(0.21±0.06,0.08±0.0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86±0.15,0.36±0.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34±0.09,0.13±0.04)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重组核心蛋白多糖融入胶原凝胶,能显著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表明在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具有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
作者:张志;李孝建;梁达荣;李叶扬;许伟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建立腰椎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椎间盘摘除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改变.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8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研究室完成.以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作为模拟对象,对其脊柱T12~S1节段进行层厚2 mm的连续扫描,共获得CT断层图像264幅,并对CT图像每隔15.进行三维重建.将CT扫描的腰椎图像结合人体解剖学数据通过3DSMAX软件建模形成正常中国男性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转换成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去除L4~5椎间盘右后侧1/4的纤维环中部全层及约1/4的髓核,以模拟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分别在椎体、椎间盘及小关节选取节点进行计算.结果:①2000 N垂直压缩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垂直压缩时上下椎体、纤维环及髓核右后方压力均升高,其余部分压力降低;双侧小关节内压力升高(P均<0.01).②10 N·m前屈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前屈时上下椎体、髓核左前方压力均升高;纤维环前方压力、后方张力均升高;双侧小关节内压力降低(P均<0.01).③10 N·m后伸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后伸时上下椎体、纤维环前方张力、后方压力均升高;髓核前方压力降低,后方压力升高;双侧小关节内压力升高(P均<0.01).④10 N·m侧弯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侧弯时上下椎体、纤维环、髓核右侧压力均升高,左侧压力降低;右侧小关节内压力升高,左侧小关节承受的张力改变为压力(P均<0.01).结论:成功建立了L4~5腰椎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新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应力分析证实腰椎间盘摘除改变了腰椎运动节段正常的承载方式,小关节等部位存在较高的应力,提示这可能是术后邻近部位发生继发性退行性变的原因.
作者:王华;黎伟凡;林博文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胰腺移植再灌注后胰腺细胞凋亡发生的过程,并通过检测bax和bcl-2基因的表达,认识胰腺细胞凋亡的相关调控基因.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6在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假手术组5只,冷缺血2 h组5只,冷缺血2 h再灌注1,3,6,9,12 h组(再灌注组每组受体5只,供体5只).②取移植胰腺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及电镜观察各组的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③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胰腺细胞的凋亡百分比.④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胰腺组织中Bax,Bcl-2蛋白的表达.采用Sinicrope等综合计分法并加以改进进行半定量分析.每例至少选择5个高倍视野记数100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个数进行阳性细胞数计分,阳性细胞数<5%为阴性,6%~25%为1分,26%~50%为2分,51%~74%为3分,>75%为4分.着色强度计分则是以多数阳性细胞呈现的染色特征计分:淡黄色为1分,黄色为2分,棕黄色为3分.阳性细胞数计分+着色强度计分即为综合得分,二三分为弱阳性(+),四五分为中等阳性(++),六七分为强阳性(+++).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胰腺移植后早期即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典型改变.②胰腺冷缺血再灌注后发生凋亡的高峰期为再灌注后3 h,再灌注6 h组较再灌注3 h细胞凋亡有所减少[凋亡率分别为(12.61±2.94)%,(6.35±2.19)%,P<0.01],再灌注9 h组及再灌注12 h组细胞凋亡进一步减少[凋亡率分别为(3.67±1.44)%,(3.33±1.03)%,P<0.05].③假手术组与冷缺血2 h组均未见Bax蛋白表达,再灌注1 h组Bax(++),而未见Bcl-2蛋白表达;至再灌注3h组Bax表达增强为Bax(+++),以后各组表达有所下降.Bcl-2蛋白在假手术组、冷缺血2 h组及再灌注1 h组均未见表达,再灌注3 h组及以后各组表达为(+).结论:细胞凋亡是胰腺移植后的早期事件,移植胰腺冷缺血再灌注后的凋亡高峰发生在再灌注后3 h;移植胰腺的细胞凋亡是受基因调控的,Bax基因可能促进了胰腺细胞的凋亡,而bcl-2基因可能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李玺;张召辉;牛万成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建立的要点,提高模型建立的成功率.方法:实验于2000-05/2001-05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及眼科完成.取三代对数生长期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机分为6组加入96孔板中,每组3个样本,用Argon蓝绿激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垂直聚焦照射,激光输出功率各组分别为0,50,100,200,400,800mW,用Argon蓝绿激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垂直聚焦照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方法测定各组光吸收值并推算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①激光能量为0时,光吸收值为1.508±0.006.②激光能量为50,100,200,400,800时,光吸收值分别为1.341±0.010,1.303±.0.014,1.246±0.024,1.021±0.065,1.027±0.047.③激光能量为50,100,200,400,800时,激光损伤率分别为11.07%,13.59%,17.37%,32.29%,31.90%.④照激光各组均比不照激光组光吸收值下降(P<0.05).⑤组间比较,随激光能量增大,光吸收值呈逐渐减小趋势(P<0.01).结论: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的建立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实验参数的选择,才能提高建模成功率.
作者:张鲲;何守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应用耳后扩张皮瓣联合自体肋软骨与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行全耳再造术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选择2002-05/2005-10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小耳或耳郭缺损畸形,采用扩张皮瓣、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两期完成全耳再造患者12例.10例为第一、二腮弓综合征的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均有残耳垂,其中7例有外耳道,3例外耳道闭锁;2例为后天外伤性耳大部分缺损,但残留部分耳垂.先在耳缺损区埋置扩张器,定期注入扩张,皮量够用后,取出扩张器,切取第8或第9肋软骨做耳轮,Medpor材料做耳基,联合制成复合耳郭支架,置于耳缺损区扩张皮瓣后面,复合耳支架外缘用颞浅筋膜瓣及耳后筋膜瓣包绕,耳后区域植皮.结果:12例患者随访6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行全耳再造效果:患者术后无排斥反应,无明显吸收变形,外形逼真,患者满意.厚度及色泽与残耳或邻近皮肤接近,耳外形立体感强,用手触摸可有部分感觉功能.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1例因包扎过紧在耳轮处皮肤坏死大小约0.5 cm×0.8 cm,1例在耳轮上角肋软骨与Medpor耳基连接点金属丝外露,2例经局部修复后3周内痊愈.结论:皮肤扩张覆盖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全耳再造术,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借鉴了单纯肋软骨支架和单纯Medpor支架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
作者:张荣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研究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目的:观察自体红骨髓-骨膜碎片复合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形态学变化及其成软骨能力.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延边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体质量(2.15±0.30)kg的健康中国家兔14只,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1-04/2002-02在延边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①选取兔双侧膝关节,共28侧,制作膝关节股骨髌面3.0 mm×6.0 mm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模型.②随机分为复合移植组20侧,在缺损区内先植入红骨髓和骨膜碎片;无移植对照组8侧,缺损区内未植入任何组织.③分别于手术后第7天和第2,4,8,12周取材,通过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不同时同点缺损区修复组织的形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移植组织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②两组单个软骨细胞面积.结果:14只兔(28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移植组织大体和光镜观察结果:第12周,大体镜观察,复合移植组再生组织与正常关节软骨面平齐,界线模糊;再生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融为一体.无移植对照组缺损区与周围正常软骨界线清楚;大部被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修复,只有在浅层可见到体积较小的软骨细胞.②复合移植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第4周,移植组织浅层可见到软骨细胞.③图像分析结果:第4,8,12周复合移植组单个软骨细胞面积显著大于无移植对照组[(248.70±16.62)比(168.23±6.14)μm2,(267.79±28.88)比(172.93±17.18)μm2,(175.75±13.24)比(145.35±13.54)μm2,P<0.05].结论:自体红骨髓-骨膜碎片复合移植组织,术后8周始成软骨过程基本同步,细胞形态、分布和排列接近正常软骨组织,具有相容和互补作用.
作者:姜哲;崔春爱;姜正二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利用静电液滴法制备三维生长的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球并初步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完成.使用大功率高压脉冲微胶囊制备仪,制备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MCF-7),经体外培养5 d可形成直径为125 μm的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并用于实验;在不同氧浓度下,抗癌药物丝裂霉素、阿霉素和5-氟尿嘧啶分别在0.1,1,10倍血浆峰值浓度下作用24,48,72 h后测量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相差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球形态并通过活/死染料定性细胞的活性、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定量测定微囊内细胞的活性以及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结果:①人乳腺癌细胞微囊化后可继续生长、增殖并聚集成团,同时消耗葡萄糖并产生乳酸.微囊化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活性,当微囊内的细胞团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中心可出现坏死区,但分布于团块外层的细胞仍具有增殖活性.②抗癌药物作用后,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减小、细胞增殖活性代偿性增加.活细胞减少,死细胞增多,四甲基偶氮唑盐显示细胞活性降低,与平面培养细胞相比,抗癌药物对微囊化乳腺癌细胞球的抑制率降低.从药物效果看,丝裂霉素的抗肿瘤效果好于5-氟尿嘧啶和阿霉素.③随氧浓度增高,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结论: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模拟了体内组织的三维生长方式,并有望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体外药物筛选模型.
作者:张旭朗;王为;张英;于炜婷;郭昕;马小军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测分析釉基质蛋白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前后拍摄的数字化标准系列X线片,以评估釉基质蛋白促进形成牙周硬组织的能力.方法:选择2000-01/2002-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内科收治的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4例,共40个牙位.按照牙位随机分为3组,釉基质蛋白组17个牙位,空白对照组13个牙位,甲壳素膜组10个牙位.各组患者在患牙区行改良Widman翻瓣术,釉基质蛋白组骨缺损区根面放置含釉基质蛋白的甲壳素膜,甲壳素膜组放置甲壳素膜,空白对照组不放任何材料仅做术区清创.各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定数字化X影像指标: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釉牙骨质界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牙槽嵴顶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所有测量值的单位均由Cygnus系统的默认值换算为mm.结果:实验纳入40个牙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各项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差值的比较:与釉基质蛋白组比较,甲壳素膜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差值均有所升高[(0.13±0.28),(0.20±0.41),(0.20±0.35)mm],釉牙骨质界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牙槽嵴顶到骨缺损底部的距离差值均明显下降[(1.40±1.16),(0.35±0.56),(0.61±0.72)mm,P<0.05;(1.53±1.17),(0.55±0.79),(0.81±0.76)mm;P<0.01].结论:釉基质蛋白治疗能够使骨缺损区的骨质修复量及骨缺损深度明显减少,可显著促进牙周骨组织的再生,充分显示了釉基质蛋白治疗牙周骨下袋缺损的优势.
作者:刘晓峰;束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的过度表达对去分化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以及腺病毒介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用于修饰去分化软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暨南大学组织移植与免疫研究中心进行.SD大鼠5只,周龄为3~5周,此处请核对体质量为(150±20)g,分离、培养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利用Adeasy系统构建携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感染复数的携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第5代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效率,Western blot检测携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的表达,3H-TdR,3H-proline和35S-sulfate同位素掺入检测携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对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胶原和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①成功构建携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重组腺病毒.②100感染复数的携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第5代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效率大于90%.③携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的第5代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分别是Ad-CMV组的15.58和1.85倍.④同位素检测结果表明携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感染促进3H-TdR、3H-proline和35S-sulfate的掺入,分别是对照组的2.52,1.61和1.53倍(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的过度表达促进去分化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
作者:季煜华;曾耀英;俞瑜;邢飞跃;王会营;江颖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迁移功能以及增殖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其作用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研所实验室完成.采集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体检的正常人自愿者外周血标本36份,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1周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成4组:①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M199培养基.②阿托伐他汀组:用1 mmol/L阿托伐他汀处理培养基.③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用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培养基.④联合组:用1 mmol/L阿托伐他汀与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处理培养基.培养24 h后,检测并比较各组15个随机选择的×200视野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结果:①内皮祖细胞数量: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均能在体外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且联合用药该效应更加明显.由于内皮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类药的联合应用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邵诗颖;邹萍;王红祥;李宾公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及T淋巴细胞对炎性牙周膜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内实验室完成.免疫磁珠分离CD3+T淋巴细胞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CD3+T淋巴细胞取自正常人的外周血,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培养液均购自美国Gbico公司,大肠杆菌内毒素购自Sigma公司,质粒引物合成及目的基因检测均于Takara公司完成.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CD3+T淋巴细胞共培养,加入大肠杆菌内毒素,实验组用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转染细胞的培养液培养,对照组用转染空质粒的细胞培养液培养.空白组为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加CD3+T淋巴细胞、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加内毒素、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24 h和48 h的活力变化;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转染细胞后,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表达,转染培养液培养实验组细胞24 h和48 h后,噻唑蓝法检测实验组牙周膜细胞的活力变化.结果:①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CD3+T淋巴细胞共培养,内毒素刺激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后,细胞活性降低;培养24 h和48 h后,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的A值: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共培养组,加入内毒素刺激,24 h为4.6±0.2,48 h为3.7±0.1;用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转染细胞的培养液培养,24 h为7.8±0.3,48 h为6.9±0.5;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用内毒素刺激,24 h为9.0±0.4;48 h为8.7±0.3;单纯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CD3+T细胞共培养,24 h为10.1±0.2,48 h为9.8±0.5;单纯培养牙周膜成纤维细胞,24 h为10.0±0.5,48 h为9.2±0.1.②转染空质粒PcDNA3.1(+)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其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表达不明显,而转染质粒PcDNA3.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其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表达增强.结论:内毒素与T淋巴细胞刺激正常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可以引起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对于炎症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有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的功能.
作者:刘艳丽;杨连甲;王秦芳;董绍忠;侯晋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甲钴胺是维生素Bi2的一种衍生物,可促进核酸蛋白质代谢、神经轴浆的转运及轴突的再生.目的:通过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钴胺,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试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材料:试验于2003-03完成.选取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0只.方法:所有大鼠均行左侧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行外膜缝合,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注射甲钴胺,分别为300μg/(kg·d),100μg/(kg·d),空白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 mL,术后靶肌肉注射1次/d.术后第4周、第8周每组分别提取5只大鼠,以左小腿三头肌湿重、光镜和电镜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并图象分析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剂量甲钴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4周,8周的左腿三头肌湿重.②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和壁厚度.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1.367±0.012)g,(1.164±0.011)g,(0.950±0.009)g,P<0.05];②术后8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2.205±0.015)g,(1.611±0.013)g,(1.230±0.014)g,P<0.05].③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比较: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13.30±1.167,9.453±1.233,5.689±0.454)mm2,<0.05].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壁厚度比较:[(1.145±0.108,0.806±0.065,0.560±0.045)mm,P<0.05].结论: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高剂量的甲钴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损伤神经的营养作用.
作者:卢耀军;洪光祥 刊期: 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