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体外三维培养模型观察重组核心蛋白多糖固相态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应答

张志;李孝建;梁达荣;李叶扬;许伟石

关键词:多糖类, 转化生长因子β, 成纤维细胞, 胶原, 网格蛋白
摘要:目的:模拟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接触方式,研究核心蛋白多糖在固相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成纤维细胞的组织来源:取材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患者自愿,正常皮肤为包皮.取新鲜包皮,修除表皮和皮下组织,加入含体积分数0.02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实验用第4~8代细胞.②采用醋酸法从鼠尾腱中提取Ⅰ型胶原,使用浓度为2g/L,网格胶原终浓度为1g/L,成纤维细胞密度为1×109L-1.将胶原细胞混悬液按2 mL/皿均匀加入直径35 mm的培养皿内,37℃培养10 min,混悬液便形成凝胶即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分为4组:对照组、核心蛋白多糖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③观察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的收缩,Westem blo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成纤维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①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的变化: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培养12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81.2±4.9)%,12~24 h收缩加剧,在24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47.4±4.7)%,以后收缩减慢,在48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37.3±3.6)%,72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9.6±3.6)%,96 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8.7±2.8)%,以后不再收缩;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12,24,48,72,96 h均高于对照组(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高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 391.61±126.27,525.97±60.10),与对照组(1474.52±133.84,569.41±62.5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2909.77±264.04,2 725.46±1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 775.25±161.09,926.34±51.16)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19±0.05,0.07±0.02),与对照组(0.21±0.06,0.08±0.0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86±0.15,0.36±0.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34±0.09,0.13±0.04)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重组核心蛋白多糖融入胶原凝胶,能显著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表明在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具有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的再探讨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建立的要点,提高模型建立的成功率.方法:实验于2000-05/2001-05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及眼科完成.取三代对数生长期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机分为6组加入96孔板中,每组3个样本,用Argon蓝绿激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垂直聚焦照射,激光输出功率各组分别为0,50,100,200,400,800mW,用Argon蓝绿激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垂直聚焦照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方法测定各组光吸收值并推算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①激光能量为0时,光吸收值为1.508±0.006.②激光能量为50,100,200,400,800时,光吸收值分别为1.341±0.010,1.303±.0.014,1.246±0.024,1.021±0.065,1.027±0.047.③激光能量为50,100,200,400,800时,激光损伤率分别为11.07%,13.59%,17.37%,32.29%,31.90%.④照激光各组均比不照激光组光吸收值下降(P<0.05).⑤组间比较,随激光能量增大,光吸收值呈逐渐减小趋势(P<0.01).结论: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的建立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实验参数的选择,才能提高建模成功率.

    作者:张鲲;何守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活化素A和视黄酸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背景:胰岛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有效的方法.然而,供体组织来源的匮乏限制了其应用.近来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表明,干细胞疗法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采用活化素A和视黄酸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11/2005-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Sprague-Dawley大鼠6只,雄性,体质量150~160 g,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无菌抽取大鼠股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细胞随机分为4组,高糖组、活化素A和视黄酸组、β-巯基乙醇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含有高糖、活化素A和视黄酸、β-巯基乙醇等刺激因素的条件培养基进行诱导.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对分化细胞表型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以及胰岛素1 mRNA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诱导后,①在高糖诱导组中,有散在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②活化素A和视黄酸组及β-巯基乙醇组有较多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而且这些细胞形成类似胰岛样的结构.③高糖组,活化素A和视黄酸组,β-巯基乙醇组均可见胰岛素1 mRNA的表达.④阴性对照组未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以及胰岛素1 mRNA的表达.结论:实验建立的一种基于活化素A和视黄酸及其他成熟因子的一种诱导方案,成功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阳性反应细胞,并且形成类似胰岛样结构,但其诱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启伟;于瑾;刘兴茂;李世崇;叶玲玲;刘红;吴本传;陈昭烈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大鼠胰肠引流式单纯胰腺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背景:单纯胰腺移植主要适用于病程尚未发展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建立稳定的大鼠单纯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对移植后免疫耐受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非常重要.目的:建立大鼠胰肠引流式单纯胰腺移植的动物模型.设计: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材料:90只SD雄性大鼠(250~320g).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自阴茎静脉注射脲链霉素65 mg/kg,空腹血糖持续2周超过19.4 mmol/L为模型成功,58只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共有22只成功.大鼠分为2组: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22只糖尿病大鼠予单纯胰腺移植,22只正常大鼠为供体.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7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进行.单纯胰腺移植组血管吻合采用供胰腺腹主动脉绊(含腹腔动脉及脾动脉)及门静脉绊(含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及左肾静脉分别行端侧和端端吻合(袖套式);胰腺断端与小肠行Roux-y式吻合.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前2 d和术后1,3,7,14,30 d监测受体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和空腹血糖,并分析失败原因.结果:模型组大鼠22只,正常大鼠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有22只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糖尿病症状,体质量、饮食量、饮水量及空腹血糖均较正常大鼠增加.②供体平均手术时间为(32.2±12.7)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为(63.4±15.9)min,移植物均无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为(48.6±18.3)min.除11例于1个月内死亡或胰腺失去功能外,均成活1个月以上.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胰腺炎和胰漏(7例,31.8%).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后受体第1天血糖即下降(P<0.01),第3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饮水量、进食量、尿量均减少(P<0.01),第14天后基本稳定.结论:该试验方法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动物模型,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均可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

    作者:刘小南;霍婷婷;王为忠;管文贤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与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生长及其增殖效应

    目的:研究短发夹环质粒载体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基因沉默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5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为SPF级Wistar新生3 d大鼠20只,进行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离、培养.实验使用传至第三代的星形胶质细胞.构建特异性抑制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短发夹环质粒载体水通道蛋白4RNAi pGenesil-2,将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组、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对照组、脂质体组和正常对照组,运用脂质体法转染质粒载体,分别于转染后2,3,5,7 d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应用反转录-聚合酶连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水通道蛋白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通透实验验证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水通透功能.结果: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后,水通道蛋白4 mRNA及蛋白的表达呈进行性减少,至第7天水通道蛋白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减少了(80.12±1.01)%和(80.2±2.54)%,细胞数量减少约60%,星形胶质细胞从扁平和多角形变成类纤维形胶质细胞.水通透实验证实经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的星形胶质细胞体积增大的速度慢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结论:构建的水通道蛋白4基因沉默pGenesil-2质粒载体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水通道蛋白4参与星形胶质细胞快速水转运过程;水通道蛋白4也对维持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生长、增殖起重要作用.

    作者:楚燕飞;李兵仓;陈菁;王建民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5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完成.①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抗原和细胞基质蛋白属性.③体外加成骨、成软骨诱导剂,14 d分别做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成软骨分化结果.结果:①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具有一般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②广泛表达Vimentin,CD29,CD44,不表达CD14,CD34.③加入成骨诱导剂14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多层重叠生长,现碱性磷酸酶强阳性,阳性率为90.5%.④经成软骨诱导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诱导14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广泛的棕褐色染色,在细胞密集处细胞周围可见黄褐色染色.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作者:李冬梅;金连弘;张宇;李呼伦;张宝东;刘慧雯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中顺铂的体外缓释效能

    目的:观察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对顺铂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及其浸泡液对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抑制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完成.①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将无水磷酸氢钙与碳酸钙按比例混合,1500℃高温煅烧6 h形成磷酸四钙,和磷酸氢钙混合制成磷酸钙骨水泥固相成分;配置5%明胶溶液作为液相.②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的制备:按95 mg磷酸钙骨水泥固相配5 mg顺铂的配比,混合后加入液相制成直径10 mm、厚3 mm的圆片状样品,共5片,每片平均重1150 mg,平均每片含顺铂50 mg.同法制备不含顺铂的磷酸钙骨水泥样品3片作为阴性对照.③体外释放和体外抑制骨肉瘤细胞实验:随机抽取3片含顺铂样品及阴性对照,各置于0.1 mol/L(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37℃恒温振荡器保存,分别于第1,2,3,5,7,14,28,42,56天取浸泡液标本,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顺铂的释放浓度.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经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浸泡液作用后的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活力及代谢活性的变化.结果:①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的体外顺铂释放检测结果:浸泡前2 d顺铂出现快速释放,分别占总量的21.62%和8.87%,以后在较低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缓慢释放,释放时间持续56 d以上.②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不同浸泡时间浸出液的顺铂含量及对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抑制率:浸泡第1,14,28,56天的浸出液的顺铂含量分别为2.702,0.081,0.063,0.051g/L,对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抑制率分别为67.78%,48.89%,35.56%和27.78%.结论:在模拟体内环境下,磷酸钙骨水泥对抗肿瘤药物顺铂有缓慢而持久的体外释放作用,且对骨肉瘤细胞OS-9607具有中等抑制效果.

    作者:黄波;范清宇;潘朝晖;刘云燕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及酶切鉴定,拟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重组腺病毒载体,以便利用局部基因治疗方法进一步在体内获得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研究所完成.含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全长cDNA质粒pUC118.BMP-7由第一作者构建并保存.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克隆至pcDNA3.1/CT-GFP质粒中,酶切回收的BMP-7/GFP基因片段,克隆入pAxCAwt腺病毒载体后,共转染大肠杆菌LE393,获得腺病毒重组质粒,大量扩增后转入293细胞包装,获得重组腺病毒.用病毒上清液感染293细胞及Hela细胞,293细胞受病毒感染而Hela细胞无明显病毒感染现象的克隆初步判定为重组腺病毒株.结果:①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的获得:KpnI及XbaI双酶切、琼脂凝胶电泳检测可见2条带,略小于500 bp的条带是长度为430 bp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略大于2 500bp的条带是长度约为2 600 bp的pUC118.②重组质粒pcDNA3.1 BMP-7/GFP的构建:所挑选的5个转化子均可见略大于1000 bp的条带,全部为阳性克隆.③重组粘粒pAxCAwT.BMP-7.GFP的构建:所挑选的5个转化子中2个可见大于1 000 bp的条带,为正向插入的阳性克隆.结论:多聚酶链反应及酶切鉴定证明骨形态发生蛋白7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并包装出重组腺病毒,为骨损伤疾病进行原位组织工程修复奠定基础.

    作者:毕霞;徐卫东;吴岳嵩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人骨髓干细胞异体内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

    背景:如何获取来源丰富的高质量人源性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和肝细胞移植共同面临的问题.骨髓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为获取肝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探讨人骨髓干细胞在大鼠体内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方法,为解决临床肝脏移植和生物人工肝来源提供新的思路.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单纯模型组、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14 d组、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28 d组、造模+CL-1细胞(人肝细胞系)移植14 d组、造模+CL-1细胞(人肝细胞系)移植28 d组,8只/组.方法:①5组均建立2-乙酰氨基芴+四氯化碳+环磷酰胺肝损伤模型.②利用治疗性肝再生策略,将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到大鼠肝脏内诱导分化为肝细胞.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14 d组移植人骨髓干细胞后观察14 d,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28 d组移植人骨髓干细胞后观察28 d,造模+CL-1细胞移植14 d组移植CL-1细胞后观察14 d,造模+CL-1细胞移植28 d组移植CL-1细胞后观察28 d,单纯模型组未进行细胞移植.③各组在正常状态下以及移植前后进行血清标本的采集与肝功能检测.应用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反应法、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人白蛋白的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功能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含量的影响.②各组大鼠病理切片肝细胞形态检查结果.③各组大鼠肝脏中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阳性率.④各组大鼠肝脏中大鼠Sox11序列、人Alu-sx序列、人白蛋白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选用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功能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含量的影响:各细胞移植组在正常状态以及细胞移植前与单纯模型组基本相似(P>0.05);与正常状态比较,细胞移植前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与细胞移植前比较,各细胞移植组在细胞移植后均显著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状态下的转氨酶、总胆红素含量(P<0.01).②各组大鼠病理切片肝细胞形态检查结果:正常情况下肝脏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围绕中央静脉成放射状排列,汇管区无炎性细胞浸润;单纯模型组呈大片状坏死表现;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可见一些坏死后增生性改变;CL-1细胞移植组可见卵圆细胞以及小胆管增生.③各组大鼠肝脏中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阳性率:单纯模型组为0,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14 d组为(13.03±0.18)%,造模+人骨髓干细胞移植28 d组为(9.47±0.46)%,造模+CL-1细胞移植14 d组为(10.27±0.50)%,造模+CL-1细胞移植28 d组为(9.84±0.23)%.④各组大鼠肝脏中基因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单纯模型组大鼠肝脏中只检测到大鼠Sox11序列;而人骨髓干细胞移植、CL-1细胞移植各时间组均可检测到人Alu-sx序列和大鼠Sox11序列.⑤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单纯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未检测到人白蛋白mRNA基因表达,人骨髓于细胞移植、CL-1细胞移植各时间组以及阳性对照均可检测到人白蛋白mRNA基因表达.结论:人骨髓干细胞移植能促进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恢复,人源性细胞在肝损伤大鼠肝脏中的替代率约10%,提示人骨髓于细胞在异体内均可转化为肝细胞并可实现部分替代.

    作者:陈建锋;高毅;蒋泽生;李浩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前后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前后某些离子通道mRNA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离子通道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向心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和组织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00~120 g.分离、培养和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DAPI(5 mg/L)标记第三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采用10 μmol/L 5-氮胞苷诱导,于诱导后第4周做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细胞肌钙蛋白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诱导分化前后钙通道的αlc,α1D,α1G,α1H,α1S亚基;钾通道:ERG,IK1,KvLQT1和钠通道SCN5A mRNA的表达结果:①5-氮胞苷诱导后第4周细胞可见心肌细胞特异性肌钙蛋白的表达.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表达L-型钙通道的α1c,α1D,T-型钙通道的1G亚基和钾通道:ERG-1,Kir2.1,KvLQT-1和钠通道SCN5A mRNA的表达,与成熟心肌细胞相似.③在诱导分化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发现了L-型钙通道的α1c亚基,ERG-1和KvLQT-1钾通道的表达.结论:骨髓间充质于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分化后的细胞表达形成动作电位的相关离子通道基因,进一步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心肌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实验观察到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有L-型钙通道,ERG-1和KvLQT1钾通道的表达,推测这些离子通道可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时飒;金连弘;刘慧文;申景岭;李弘;徐长庆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骶神经根选择性束间吻接行截瘫患者尿便功能重建

    背景:T12以上脊髓节段损伤截瘫,由于失去了与高级中枢的联系而无自立排尿排便功能.目的:采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S2-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吻接重建截瘫患者的尿便功能.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0-01/2000-1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T9~L2平面外伤性截瘫患者30例.截瘫平面T9~T11者17例,T12~L2者13例.全部患者均已施行过椎板减压内固定等手术,其中24例已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切取患者截瘫平面以上的两组正常的肋间神经及伴行肋间动、静脉(一般为7,8或9,10肋间神经).T11以上者于锁骨中线将其切断,结扎远端后将近端游离至肋提肌外缘处,经肌下遂道转移至椎管内.取相应长度的腓肠神经剪成2段,一端与肋间神经端端束外膜联合缝合,另一端分开束组后与部分切断的S2-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缝合;脊髓损伤平面为T11以下者,则于腹壁切口切取第10,11肋间神经或肋下神经,经侧腹壁隧道转移至腰部,用移植的腓肠神经与S12平面后路显露并选择性切断部分神经束的S2-4神经根相桥接.术后1,3,6,12,24个月及随访时评定患者的尿便功能;术前、术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尿便功能评定结果.②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30例患者,平均随访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尿便功能评定结果:26例(86.6%)排尿、排便感觉恢复,23例(76.7%)恢复了排尿反射,19(63%)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主动收缩功能恢复.②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大尿流率、剩余尿量和逼尿肌大收缩压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2.0±3.0)比(2.0±0.3)mL/s,(80±12)比(150±30)mL,(11.76±3.43)比(5.88±1.47)kPa,P<0.05];术后低顺应性9例,逼尿肌无反射7例;均较术前人数显著减少(术前依次为26,27例).结论:采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与S2,3,4神经根行选择性束间吻接可重建部分截瘫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和臀、会阴和外阴部感觉.

    作者:张少成;马玉海;Johnson Laurance;王志伟;瞿创予;张振伟;胡玉华;张传森;党瑞山;张秋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作用

    背景:甲钴胺是维生素Bi2的一种衍生物,可促进核酸蛋白质代谢、神经轴浆的转运及轴突的再生.目的:通过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钴胺,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试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材料:试验于2003-03完成.选取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0只.方法:所有大鼠均行左侧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行外膜缝合,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注射甲钴胺,分别为300μg/(kg·d),100μg/(kg·d),空白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 mL,术后靶肌肉注射1次/d.术后第4周、第8周每组分别提取5只大鼠,以左小腿三头肌湿重、光镜和电镜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并图象分析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剂量甲钴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4周,8周的左腿三头肌湿重.②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和壁厚度.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1.367±0.012)g,(1.164±0.011)g,(0.950±0.009)g,P<0.05];②术后8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2.205±0.015)g,(1.611±0.013)g,(1.230±0.014)g,P<0.05].③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比较: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13.30±1.167,9.453±1.233,5.689±0.454)mm2,<0.05].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壁厚度比较:[(1.145±0.108,0.806±0.065,0.560±0.045)mm,P<0.05].结论: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高剂量的甲钴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损伤神经的营养作用.

    作者:卢耀军;洪光祥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他汀类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迁移功能以及增殖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其作用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研所实验室完成.采集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体检的正常人自愿者外周血标本36份,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1周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成4组:①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M199培养基.②阿托伐他汀组:用1 mmol/L阿托伐他汀处理培养基.③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用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培养基.④联合组:用1 mmol/L阿托伐他汀与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处理培养基.培养24 h后,检测并比较各组15个随机选择的×200视野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结果:①内皮祖细胞数量: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均能在体外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且联合用药该效应更加明显.由于内皮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类药的联合应用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邵诗颖;邹萍;王红祥;李宾公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目的:观察脊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4只大鼠取股骨骨髓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其余60只大鼠分成3组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24只,磷酸盐缓冲液组24只,空白对照12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 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7 d、14 d、28 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感染5只,均予补足.①原代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接种24 h后贴壁生长,72 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为4~6 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作者:李国良;祝勇;赤仁杰;夏凡;王楠;韩永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白芨胶载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伤口的愈合

    背景:生长因子开创了伤口愈合研究与应用的新纪元,祖国医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尚在探索中.目的:用中药白芨胶作为外源性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的载体,观察促进大鼠伤口愈合的作用.设计: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采用单一样本观察;观察白芨胶载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对伤口愈合的作用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材料:90~120 d 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0~280 g;牛精液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1 mg/支,冻干制剂.方法:实验于2001-09/2004-12在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分两部分进行:①将生理盐水、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其对鸡胚背根神经节的影响.②选用SD大鼠40只,分为4组,每组大鼠均为10只.空白对照组,伤口不用药;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在各大鼠背部切取2 cm的切口,分别给予外用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用药1次/d.在用药后第3天及第10天测量伤口面积,并用图像分析仪计算伤口面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渗出类型和数量,并观察伤口愈合时间.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②伤口愈合速率的观察.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④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鸡胚背根神经节培养24 h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的稀液倍数以1:106~1:108神经节周围有突起生长反应明显.而生理盐水及白芨胶,均未见神经节有突起生长.②伤口愈合速率的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伤口愈合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伤口愈合时间依次为(19.5±0.7),(17.3±0.6),(16.6±0.7)及(14.9±0.4)d.④光镜组织学观察:用药后3 d组织切片观察: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和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渗出的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且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可见毛细血管.用药后第10天组织切片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与空白对照、白芨胶组比较,肉芽组织较致密的,含有较多毛细血管.结论: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在伤口愈合早期及后期均有显著促进伤口愈合作用,且作用优于单用白芨胶或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作者:廖建中;王伟;罗永湘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在电击伤后神经损伤检测中的运用

    背景:电击伤后,确定神经损伤和移植神经吻合的部位,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所在.临床上常把在手术显微镜下看到神经正常轴索作为神经正常之起始.但术后效果常表明此方法不可靠.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在电击伤后神经损伤检测中的运用价值.设计:病例回顾性分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对象:选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2例腕部严重电击伤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为6~54岁.方法:对受损神经连续测定体感诱发电位值,并相应作病理切片观察.以体感诱发电位选择平面行神经移植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受损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潜伏期,相应的病理切片情况以及体感诱发电位选择平面行神经移植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波幅、潜伏期与神经干质量呈正相关,病理检查支持这一结果.②12例通过体感诱发电位确定神经移植的吻合部位,8例术后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7~26个月,平均22.7个月.其中5例术后两点辨别觉达到Ⅱ或Ⅲ级(美国手外科协会标准,二点辨别距<6 mm为Ⅰ级,6~10 mm为Ⅱ级,11~15mm为Ⅲ级,>15 mm为Ⅳ级).结论:电击伤后神经损伤的病理改变复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能有效地评估和选择神经移植的吻合部位.

    作者:顾斌;姜浩;谢峰;李青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HZY-1型高原增氧呼吸器对移居者脑-体能力的干预

    目的:应用心理生理的监测方法,在海拔3 700m现场使用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对负荷运动后的健康青年士兵进行脑-体能力评价,验证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在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中对人体生理效能的干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06选择进驻西喀喇昆仑山海拔3 700m 20 d的某部健康青年士兵12名,均自愿参加本实验.①12名青年士兵使用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进行自行车功量仪负荷运动,负荷功率250 W,心率175~180次/min.②运动10 min后,采用电脑多项生理能力测试仪进行两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检测,规定时间为10 s,当提示声响后,受试者立即用左右手分别交叉按动左手键和右手键,先左后右,以快的速度敲击按键,规定时间到达后,有提示音提示,电脑自动打印出总时间、总次数、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③视觉注意分配能力检测,规定时间为30 s,当提示声响后,受试者注视主机面板中部的12个同样颜色的灯键,看到其中1个灯亮时,立即用右手食指按灭,紧接着另一灯点亮,再迅速按灭,以此规则快速进行,测验时间到达时,有提示声响,电脑自动打印出总时间、总次数、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④10 d后,不使用增氧呼吸器进行自行车功量仪负荷运动,运动10 min后,重复上述两项心理能力测验.测试均在每天10:00-13:30进行.对前后两次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用健康青年士兵12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与不带增氧呼吸器负荷运动后比较,带增氧呼吸器负荷运动后的两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总次数、正确次数均显著增加[(79.0±19.9),(97.1±16.0)次;(77.9±20.3),(94.0±15.0)次;P均<0.051,且错误次数显著减少[(2.8±2.1),(0.8±1.7)次,P<0.05];带增氧呼吸器负荷运动后视觉注意分配的总次数、正确次数均显著增加[(61.1±9.0),(68.4±6.5)次;(54.7±7.4),(60.6±4.5)次;P均<0.05],且错误次数显著减少[(7.4±8.0),(1.7±2.8)次,P<0.05].结论:高原低氧低气压导致人体运动能力下降,负荷运动后使机体缺氧加重,生理功能降低.使用HZY-1型高原增氧呼吸器进行同等负荷运动后,能显著提高和改善海拔3 700m移居者的脑-体运动能力.

    作者:马勇;李彬;哈振德;崔建华;王伟;马厂全;洪青峰;高亮;张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生长激素和细胞因子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基质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索生长激素对体外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为生长激素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3在南京医科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完成.消化获取3个月龄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无因子对照组进行培养,每组16孔细胞.以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阿新蓝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聚胺多糖分泌量. 结果:①各处理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长激素和细胞因子均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生长激素组细胞增殖显著,是对照组的2.17倍[噻唑蓝法检测不同组吸光度:无因子对照组为0.199±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为0.317±0.06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为0.384±0.084,生长激素组为0.252±0.056,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为0.433±0.080].②各处理组培养上清聚胺多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O.05),生长激素和细胞因子均能促进软骨细胞基质分泌,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生长激素组聚胺多糖含量高,是对照组的2.10倍[阿新兰染色法检测不同因子组上清聚胺多糖含量:无因子对照组为(49.69±1.37)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为(80.10±1.42)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为(88.44±1.68)mg/L,生长激素组为(67.73±1.56)mg/L,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为(104.47±1.86)mg/L].结论:生长激素也有促进体外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生长激素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胡翰生;范卫民;刘锋;王青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盐酸氟桂嗪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胞内钙离子和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嗪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和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2/08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分组:将ECV-304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仅予空白RPMI-1640培养基培养;同型半胱氨酸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200,500,1 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培养;盐酸氟桂嗪组加入终浓度为10 μmol/L盐酸氟桂嗪及终浓度分别为100,200,500,1 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共培养.②细胞活性检测:用四唑盐法检测,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培养24 h后,测定各孔吸光度值A.③细胞质中[Ca2+]i的测定: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培养20min后,利用Ca2+指示剂Flu-3AM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探针负载培养的细胞,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①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200,500,1 000μmol/L时各组的反映细胞活性A值低于对照组(0.156±0.009,O.148±0.010,0.134±O.007,0.177±0.011,P<0.01),也低于含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的盐酸氟桂嗪组(O.168±0.011,0.160±0.009,0.148±0.007,P<0.05,0.01).且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增加,A值逐渐降低.②在同型半胱氨酸组中,随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加反映细胞质中[Ca2+]I的平均荧光强度也逐渐增强.同型半胱氨酸各浓度组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也高于含相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的盐酸氟桂嗪组(P<0.01).结论:①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其作用与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密切相关.②盐酸氟桂嗪能减轻同型半胱氨酸所诱导的细胞损伤,可能与其直接抑制由同型半胱氨酸所诱导的Ca2+的内流,减轻细胞质钙超载有关.

    作者:梁伟健;万琪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腰椎间盘摘除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建立腰椎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椎间盘摘除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改变.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8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研究室完成.以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作为模拟对象,对其脊柱T12~S1节段进行层厚2 mm的连续扫描,共获得CT断层图像264幅,并对CT图像每隔15.进行三维重建.将CT扫描的腰椎图像结合人体解剖学数据通过3DSMAX软件建模形成正常中国男性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转换成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去除L4~5椎间盘右后侧1/4的纤维环中部全层及约1/4的髓核,以模拟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分别在椎体、椎间盘及小关节选取节点进行计算.结果:①2000 N垂直压缩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垂直压缩时上下椎体、纤维环及髓核右后方压力均升高,其余部分压力降低;双侧小关节内压力升高(P均<0.01).②10 N·m前屈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前屈时上下椎体、髓核左前方压力均升高;纤维环前方压力、后方张力均升高;双侧小关节内压力降低(P均<0.01).③10 N·m后伸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后伸时上下椎体、纤维环前方张力、后方压力均升高;髓核前方压力降低,后方压力升高;双侧小关节内压力升高(P均<0.01).④10 N·m侧弯载荷下椎间盘摘除后运动节段应力与正常运动节段的比较:与正常运动节段比较,侧弯时上下椎体、纤维环、髓核右侧压力均升高,左侧压力降低;右侧小关节内压力升高,左侧小关节承受的张力改变为压力(P均<0.01).结论:成功建立了L4~5腰椎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新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应力分析证实腰椎间盘摘除改变了腰椎运动节段正常的承载方式,小关节等部位存在较高的应力,提示这可能是术后邻近部位发生继发性退行性变的原因.

    作者:王华;黎伟凡;林博文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移植超薄表皮片中成熟细胞逆向分化为表皮干细胞的现象

    目的:观察移植超薄表皮片中成熟表皮细胞的分化及分布状态,以及其向表皮干细胞逆分化现象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的存在.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解放军空军总医院2004-11/2005-05经环切术切取的成人的包皮12例,用中性蛋白酶消化获得表皮片,反复冲洗使基底层干细胞脱落.在一部分行苏木精-伊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同时,另一部分皮片用DAPI标记后移植于由北京协和动物中心提供的12只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于第4和7天取材制作冰冻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修复过程中表皮细胞角蛋白19、角蛋白14、角蛋白10的分布情况与表达特征.结果: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未标记移植的表皮片示有正常的层次结构,但标记移植的皮片组织学观察显示细胞层次有松弛、紊乱的迹象.②免疫组化染色及荧光显微镜示未标记移植前的皮片颗粒层以下几乎未见角蛋白19阳性细胞而有少量角蛋白14阳性细胞和大量角蛋白10阳性细胞,而标记移植的皮片有孤立成团同时发蓝-红双荧光的角蛋白19阳性细胞,且角蛋白14阳性细胞明显增多.③这些现象在移植后的第4天为显著.结论:在超薄表皮片移植中显示有成熟表皮细胞向表皮干细胞方向的逆分化,起到了维持皮片活力和参与创面修复的作用.

    作者:谢晓繁;贾赤宇;陈壁;付小兵;黄立锋;刘虎仙 刊期: 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