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8F-FDG PET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段小艺;邹保民;郭佑民

关键词:肿瘤组织, 诊断和治疗,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医学影像技术, 临床应用, 生化改变, 肿瘤学, 影像学, 分子水, 平反, 代谢
摘要: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当今影像学领域先进的技术之一,代表了现代核医学影像技术的高水平.近些年,PET临床应用重要的方面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不同于CT、MRI,PET显像是从分子水平反映肿瘤组织中的生化改变和代谢现象[1].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小肾癌的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小肾癌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0例中病灶呈等密度影3例,稍低密度影6例,稍高密度影1例;增强均有强化,其中2例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结论:小肾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能较准确地确诊,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作者:颜志平;吴贵华;陈江龙;罗万能;刘昌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气管支气管内结核的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组表现

    目的:了解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组图像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价值.方法:18例经纤支镜及手术证实的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将容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传至工作站,分别行MPR(CPR)、MIP、VR、SSD及CTVE成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重点观察支气管管腔和管壁的形态学改变.结果:MSCT轴位及其三维重组图像均明确显示支气管管腔变窄,管腔表面不光滑和腔内结节状突起,管腔扭曲变形;管壁增厚,密度增高,僵直和钙化.轴位图像还可显示肺内伴随表现.结论: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MSCT及其三维重组图像有一系列的表现征象,MSCT及其三维重组图像对病变的定位,受累范围的测量等有很大帮助,是临床上一种无创性评价气管支气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可用于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介入治疗前的定位和治疗后随访.

    作者:李树平;田建明;王培军;王敏杰;田军;邵成伟;史丽静;左长京;吕桃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介入脑血流显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尼莫地平负荷脑血流显像的方法,并结合rCBF定量方法,评价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脑血管疾病组102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4例,行潘生丁试验;另一组48例,行尼莫地平试验.首先进行基础状态99mTc ECD脑血管灌注及rCBF显像,36~48h后进行潘生丁和尼莫地平负荷试验后显像.图像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结果:根据定性、半定量分析将脑血管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性分为4型:A型,介入试验后原有病灶扩大,不对称指数(AI)值下降;B型,基础状态下显像正常,药物作用后出现明显灌注降低区,AI值下降;C型,原有病灶在药物介入后缩小或消失;D型,介入前、后图像及AI值均无差异.定量分析:在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后,正常对照组脑半球血流量由基础状态的(47.10±3.52)ml/(100g·min)分别增加到(56.61±4.21)ml/(100g·min)即增加(20.20±2.12)%,(57.13±4.91)ml/(100g·min)即增加(21.20±2.31)%;而脑血管病组由基础状态的(37.22±6.70)ml/(100g·min)增加到(38.82±6.22)ml/(100g·min)即增加(4.29±1.01)%,(39.31±5.92)ml/(100g·min)即增加(5.62±1.12)%;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介入试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种药物介入试验均提高了脑血管疾病检出的阳性率,但潘生丁和尼莫地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试验安全可靠,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张凯军;安锐;张永学;梅元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MSCT诊断冠状动脉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57岁.2年来时有胸闷、胸痛,活动后明显,近2个月症状加重.2年前曾摄胸片,示心影旁有钙化影.ECG示Ⅱ、Ⅲ、AVF导联轻度ST-T改变.血脂偏高(甘油三酯1.82 mmo1/D.心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查体:胸骨左缘有Ⅱ级收缩期杂音.

    作者: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3M 969HQ型激光相机故障分析

    国内现在已经拥有数百台3M 969HQ型激光相机,大部分已使用数年,已进入故障高发期.现将本院此机型出现的2个故障介绍如下.

    作者:王传斌;孙文阁;戚喜勋;李延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目的:总结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搜集以腰椎间盘突出为主要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87例.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在CT引导下用20G×100mm穿刺针,取侧旁穿刺进针,注射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至硬膜外间隙.1个疗程为2周,治疗1~4次.术后无须住院.结果:87例共治疗177次,穿刺成功率100%,无1例出血感染.效果好62例(71.3%),效果较好21例(24.1%),效果较差4例(4.6%).结论: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是一种易操作、微创伤、安全有效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王纪龙;施养德;陈强;陈克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食管Barrett溃疡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因胸骨后隐痛伴进食梗噎2个月入院.外院纤维胃镜检查:距门齿27~32 cm处右侧壁呈隆起状,表面凹凸不平,中央凹陷,出血,质地较硬.临床诊断:食道中段恶性肿瘤.

    作者:夏云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海绵窦炎的MRI诊断(附16例报告)

    目的:回顾性分析海绵窦炎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对16例经临床诊断的海绵窦炎患者行MRI检查,分别选取矢状面、轴面及冠面扫描,其中9例行Gd-DTPA增强扫描,1例加作MRA 3D-TOF.结果:全部病例病变侧海绵窦形态发生改变,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不清.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颈内动脉(ICA)被包绕,管腔变窄并发现多数病例(10/16)同时伴有邻近部位的炎症病灶.结论:MRI能发现海绵窦炎并作出准确诊断,为临床提供有效信息.

    作者:陈旺生;漆剑频;史瑞华;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普通数码摄像机在X线造影检查中的应用

    本科在普通带电视透视功能的X线机上行血管及胃肠造影检查中,辅助使用普通数码摄像机,对造影图像进行全程采集,现将其应用方法和优点介绍如下.

    作者:温生贵;李文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影像学分析(附11例报告)

    目的:对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11例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有6例行CT检查.结果:11例中,病变位于股骨远端4例、骨干1例,胫骨近端2例、骨干1例,肱骨干2例,髂骨1例;呈溶骨性破坏8例,囊样膨胀性骨破坏2例,广泛性虫蚀样骨破坏1例.11例中,中心型者4例,偏心型者7例;破坏区边界不清者8例,边缘部分清晰者3例,其中有硬化边者1例;破坏区内有点状钙化者1例;骨膜反应3例,其中有Codman三角1例;骨外软组织肿块7例,直径5~12cm.结论:本病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以溶骨性骨质破坏、偏心生长、形成较大软组织肿块为特点,少见钙化及骨膜反应;后确诊需病理、临床、影像三者结合.

    作者:于洪存;董杰;毕泗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种实用的眼球异物定位法

    眼球内异物,临床需要X线诊断和定位,并希望指示手术切口径路.然而以往应用的各种直接定位法仅能指示异物距眼轴距和前后垂直距高,未能指示手术切口点,根据这些定位法提供的数据,在手术时不能在空间找到相应座标点,也不能前后方向直接探向异物.因而临床还需研究手术切口位置.

    作者:程德华;程峰;周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直接法多排CT和MR关节腔造影评价慢性肩关节失稳的对照研究

    作者:李勇刚;王仁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3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胸部结节病的胸片及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结增大34例,其中两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22例,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一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7例,一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而无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仅有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肺部病变25例,其中多发结节18例,条索状影13例,磨玻璃样影11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5例,空气潴留4例,实变2例.支气管改变8例,胸膜病变3例.CT对纵隔内较小淋巴结及肺内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胸片.结论: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胸部结节病诊断容易;不典型者诊断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及治疗后随访.

    作者:向东;罗天友;吴景全;史斌;袁书伟;吕发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T图像质量主要参数及其检测方法

    自1972年CT诞生以来,便以其突出的临床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得以飞速的发展和迅速的更新换代,CT质量保证系统随之也逐渐的发展和完善起来.而CT的质量保证是通过对CT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价来实现的.这些参数主要分为三类:图像质量参数、机械性能参数和电器性能参数.本文主要对CT图像的质量参数和测试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

    作者:李萍;占杰;余晓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脏纤维瘤变性坏死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75岁.临床表现:右中腹部发现肿块约35岁,未作处理,近一个月来,出现无痛性血尿伴消瘦来诊.体查:右中腹部可扪及约15 cm×10 cm的软组织肿块,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好.尿液分析:WBC(+)、RBC( ).

    作者:李阳;林宜生;郭玉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脾动脉栓塞后上消化道出血分析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原因.方法:对4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脾动脉栓塞,脾实质栓塞面积为30%~60%左右.结果:7例患者栓塞后在1~3d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均为轻度.结论:脾动脉栓塞能有效的降低门脉压力,缓解脾功能亢进.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张文伟;刘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CT、MRI及脊髓造影对照分析

    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是指髓核碎块突破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硬膜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相对于一般椎间盘突出症较少见,检查方法较多,但CT是检查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常常由于扫描方法不正确,而导致漏诊及脱出部位分型与临床不符合.提高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有助于选择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比较CT、MRI及脊髓造影术对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黄科峰;赵国宏;李发军;曾社平;张林村;伍玉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上腔静脉综合征侧支循环解剖及CT诊断研究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8 syndrome,SVCS)又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或纵隔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全性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阻塞,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口].其侧支循环是近年来SVCS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现就其解剖及CT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陈天武;王朝华;谢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患者99mTc-奥曲肽显像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两年前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服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治疗至今,病情未见好转,现仍有心悸、气短、手抖、全身乏力等症状.

    作者:李险峰;段练;陆克义;张承刚;吴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溶栓治疗前评估中的价值

    自从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被肯定以来,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越来创越重要的作用[1].因为对急性缺血性脑中风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估是进行溶栓治疗的前提,也是保证溶栓治疗疗效的根本条件[2].

    作者:孔令琦;谢敬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