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伍四;彭立远;谢世明
背景:腰棘间韧带劳损是腰痛的原因之一,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为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改善腰棘间韧带损伤的方法.目的:探讨封闭联合小针刀剥离治疗腰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农明善;张伟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结合手法和颈椎牵引进行治疗,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出一套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高效综合疗法.方法收集2000-03/2003-03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治愈98例,治愈率达90.7%,显效1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采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优点.
作者:陶思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利用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这种新型支架材料及纤维蛋白胶,体外构建可塑形及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化软骨.方法:制备绵羊关节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并与体外扩增的异体关节软骨细胞及纤维蛋白胶混合,塑成圆柱形,体外培养.结果: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及纤维蛋白胶与异体软骨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软骨细胞生长和分泌功能良好,塑成的复合物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结论:塑成的圆柱形软骨细胞-异体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可于体外形成软骨样组织,可进一步应用于体内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韩雪峰;杨大平;郭铁芳;郝晨光;谷守滨;王立春;张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P53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05/2002-11骨肉瘤标本38个及骨软骨瘤标本20个.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及P53在38个骨肉瘤及20个骨软骨瘤石蜡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55%(21/38),在对照组骨软骨瘤中为90%(18/20),骨肉瘤与骨软骨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62,P<0.05).P53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66%(25/38),在对照组骨软骨瘤中为5%(1/20),骨肉瘤与骨软骨瘤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9.58,P<0.01).结论:抑癌基因PTEN和P53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与骨肉瘤的恶性进展有关.
作者:黄涛;吕刚;高大新;杨茂伟;王岩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将31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留针组(17例)和不留针组(14例).留针组以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不留针组以针刺得气后采用强刺激不留针;两组方法取针时均根据补泻方法严格操作,在取穴上主要以独创穴位为主的经外奇穴,并根据临床症状表现随症配穴.结果留针组的治愈率为35%,不留针组的治愈率为29%,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59,P>0.05).提示留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效果明显强于不留针.
作者:周日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呼吸链电子漏、呼吸控制率、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评价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3-nitro-N-methy solicylamide,NSM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8-10/2000-05在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完成,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5只健康Wistar大白鼠,饲养环境清洁,合格证号军医动字第B98008号.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缺血2 h、缺血2 h再灌注1 h、缺血2 h用NSMA再灌注1 h、缺血6 h、缺血6 h灌注1 h、缺血6 h用NSMA再灌注1 h),选取不同时点骨骼肌标本,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抗氰呼吸、经皮测量动脉氧分压及局部相对血流量、测定骨骼肌丙二醛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缺血2 h(1.45±0.10)、缺血2 h再灌注1 h(1.49±0.13)、缺血6 h(0.79±0.08)、缺血6 h灌注1 h(1.32±0.07)RCR比对照组(2.82±0.25)、缺血2 h用NSMA再灌注1 h(2.93±0.47)、缺血6 h用NSMA再灌注1 h(2.19±0.38)显著下降(P<0.01);缺血2 h用NSMA再灌注1 h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与对照组相似,缺血6 h用NSMA再灌注1 h组与相应的缺血2 h、缺血2 h再灌注1 h、缺血6 h、缺血6 h灌注1 h组明显提高;缺血2 h(3.02±0.24)、缺血2 h再灌注1 h(3.30±0.08)、缺血6 h(3.36±0.22)、缺血6 h灌注1 h(3.74±0.21)组抗氰呼吸分别比缺血2 h用NSMA再灌注1 h(0.22±0.05)、缺血6 h用NSMA再灌注1 h(1.46±0.30)组增加(P<0.01);随缺血的时间的延长,丙二醛浓度显著增加(P<0.01),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丙二醛仍继续增加(P<0.01),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持续升高(P<0.01),相应肢体组织的PO2在阻断期0~1 mm Hg,2 h后再灌注的初2 min血流量先恢复随即减慢,但在阻断6 h再灌注时血流基本停止,此时被阻断的肢体无痛觉反应;病理改变在缺血再灌注后为严重,缺血后预先应用NSMA再灌注骨骼肌大部分线粒体完整.结论:伴随着电子漏增加、线粒体活性降低,丙二醛浓度增加和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高与组织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NSMA能影响呼吸链电子传递,使氧自由基减少,进而维持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线粒体的功能活性,使细胞进行正常的氧化磷酸化,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夏舒萌;张德琛;吴小晶;于卫江;史辛波;陈立芳;郑戈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急性软组织损伤多因剧烈运动、负重不当或姿势不正确等过度扭转所致的颈、肩、腰、膝、踝等处的肌肉、肌腱、韧带损伤,临床表现为损伤部位红肿、胀痛、关节运动障碍等.以往治疗多以休息为主,配合常规针刺疗法、理疗和痛点阻滞等方法,一般疗程长,功能恢复较慢.
作者:徐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创伤后膝关节僵硬的有效治疗方法,规范治疗方案及康复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及长期临床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提出创伤后膝关节僵硬的病理机制可分为关节外和关节内两大类10个因素.并由此认为对其治疗应根据造成膝关节僵硬的病理因素的特异性、伤肢局部条件,确定手术方案和术后康复措施.结果: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股四头肌成形术术中或/和术后的并发症主要为伸膝装置损伤、皮肤损害、伸膝无力、再次粘连和罕见的股骨后髁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为适应证选择欠妥、切口失当、操作粗暴、错误延长股直肌腱、粘连松解不彻底、术后引流不畅和功能锻炼失误.结论:推荐应用股外侧切口、股直肌起点剥离、良好关闭关节囊和早期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
作者:许建波;王战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PODN)治疗肺癌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VEGF-ASPODN治疗组,VEGF正义寡核苷酸(SP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 h内,分别皮下注射AS-PODN及SPODN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2次/周,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断颈处死小鼠,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瘤质量[(7.83±0.78)g]比较,VEGF-ASPODN组[(4.49±0.43)g]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1),VEGF-SPODN组[(7.73±0.69)g]则无明显作用(P>0.05).VEGF-ASPODN组和VEGF-SP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2.7%和5.9%.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VEGF-ASPODN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增殖活性.结论:肿瘤原位注射VEGF-ASPODN能抑制小鼠肺癌生长.
作者:成小松;李春艳;王颖;李曦;李景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止痛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在国外已开展了几十年,在中国疼痛医学还是一个新兴学科,刚刚起步,但慢性疼痛治疗技术已显示出多学科干预的趋势,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放射线科、神经介入科、康复医学科、运动医学科、老年病科均积极参与了疼痛治疗技术的应用及开发.2004年9月首届北京国际慢性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的主题就是慢性疼痛治疗与多学科干预,会上知名学者和专家以专题报告形式,展示和讲解慢性疼痛临床治疗新技术,及各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其中微创疼痛治疗技术和微创生物治疗技术向人们展示了疼痛临床治疗学上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视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传统压力疗法强调创面愈合后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瘢痕的增生,但在临床上发现尚有较多增生性瘢痕发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作者:张立明;李德绘;农庆文;韦俊;黎洪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的恢复.方法47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应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分别较术前Frankel分级高1~3级.恢复排便功能有效率为93.6%,恢复排尿功能有效率为91.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积极的术后康复治疗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可达到较理想的恢复.
作者:蒋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临床上肩关节脱位多于全身其他关节脱位,尤其前脱位为常见.其整复手法多种,以单人操作为主.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以单人手法复位治疗的较佳方法.
作者:杨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以往研究脊柱力学与相关症状都围绕着一个如何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问题而进行的,而脊柱的稳定是由其前部及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周围肌群的正常肌力所维持,对于脊柱病变与疼痛的关系,并无完全确定的说法.
作者:李奇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完成.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为对象,用二硫双硝基苯甲酸法检测Hela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四甲基偶氮唑法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肿瘤细胞富含GSH和GSNO,引起Hela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四甲基偶氮唑法显示GSNO(浓度为1 000 μmol/L)作用于Hela细胞时,其增殖活性由(2.021±0.069)μkat/L降到(1.549±0.234)μkat/L.结论:肿瘤细胞可消耗GSH生成GSNO,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阳东;田亚平;董矜;汪德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静脉血管的安全可靠性.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1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动物中心及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超声诊断科完成.成年杂交狗18只,随机分为吻合夹组、针线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一侧股静脉切断,吻合夹组以微型钛血管吻合夹行端端吻合;针线组以9-0丝线行端端吻合;空白对照组分离出股静脉后不做任何处理,关闭伤口.3组分别于术后1,7,14及30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二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随着术后修复时间延长吻合夹组、针线组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吻合夹组下降速度较针线组更快,术后14d及30 d时两组间的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综合评价,吻合夹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情况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血管较针线缝合法具有更好得血流动力学特征,吻合夹吻合血管快速、安全,可靠.
作者:王守界;宋建星;邢新;王茵;张敬德;孙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常规理疗配合口服中药根痛平冲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和疗效对比.方法将2002年度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常规理疗组54例,采用腰椎自动牵引和电脑中频电疗;常规+维生素组67例,常规理疗加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治疗;常规理疗配合口服根痛平冲剂治疗组(简称常规+中药组)58例.结果常规+中药组治疗优良率89%,1周时≥50%的疼痛缓解率93%,随访半年消除患肢局部麻痛感92%,明显好于其他两组.结论常规理疗配合口服根痛平冲剂治疗,能持久改善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并能消除患肢局部麻痛感.
作者:王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与其生物学特征及放射治疗前后的变化率,以进一步明确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反应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方法:随机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03/05经病理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92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后3个月和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时的血清中VEGF水平,并随机选取30例健康人的血清做正常对照.结果: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和放射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93.71±241.03)ng/L和(295.24±136.05)ng/L,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Ⅰ,Ⅱ,Ⅲ期之间以及T1,T2,T3期之间血清VEGF水平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Ⅳ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或Ⅲ期,T4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也明显高于T1,T2或T3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P<0.01).放疗后局部复发者的血清VEGF水平为(398.00±24.01)ng/L,与放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发生远处转移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放疗前(P<0.01),且其放疗后血清VEGF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鼻咽癌患者的血清VEGF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鼻咽癌侵袭生长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高危患者.
作者:李杰恩;李红丽;林欣然;李佳荃;唐安洲;黄光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治疗由烧伤或疾病等引起的大面积全层皮肤缺失为常见的和有效的方法就是皮肤移植修复,但目前面临的大障碍是皮肤供体不足.以自体皮肤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途径.目的:探讨组织工程皮肤动物移植实验的效果.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及皮肤科.材料:实验于1998-09/2001-07在吉林大学细胞工程研究室完成.选用新生Wistar大鼠20只;8周龄雄性裸鼠24只.方法:应用以壳多糖为基质网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复层人工皮肤,对裸鼠大面积(直径20mm)全层皮肤缺损模型进行移植修复.24只8周龄裸鼠分为组织工程皮肤移植(artificial skin,AS)组、壳多糖膜覆盖物(chitosan,CH)组及对照组(control group,CG),术后进行大体观察,并在3,7,14和21 d应用组织学、红外热像扫描分析等手段对修复组织进行动态监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动物大体观察情况.②修复区血供情况的红外热像观察.③组织学观察.结果:AS组在移植第3天,移植的组织工程皮肤与自体皮肤能够很好地融合,有少量毛细血管长入移植物,皮肤移植物颜色与自体皮肤颜色接近;随着时间的延长,移植物中毛细血管的数量逐渐增多,表皮层清晰可见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质层,角化现象加强,有角化物脱落;真皮层细胞数量增多,网架逐渐降解,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份增多;第14天,创面基本愈合;修复区皮肤颜色与正常皮肤颜色非常接近,瘢痕很小,无需进行二次植皮.至移植的第14天,CH组结痂未完全脱落,创面未愈合,颜色较AS组深.对照组的结痂脱落,创面大而深,颜色深红.结论:以壳多糖为基质网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应用于皮肤缺损的移植修复.
作者:周余来;马刚;侯立中;颜炜群;杨同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leave ginkgo biloba,EGb)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甲基强地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进行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06/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SD大鼠54只,以改良Allen氏法制备脊髓挫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测定不同药物处理后12,24 h脊髓组织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浓度以及微循环指标改变,光镜观察用药后1周EGb对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EGb处理后脊髓组织丙二醛浓度明显低于各时相点对照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MP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微循环指标也有所改善.病理检查发现EGb治疗组空泡变性范围减小,炎症反应较轻.结论:EGb可以缓解脂质过氧化反应,防止微血栓形成,具有脊髓保护作用.
作者:彭昊;张忠礼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