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LAGL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及其机制

项振飞;陆妙珍;张欢乐;张三典

关键词:PLAGL1, 结直肠肿瘤,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摘要:目的:研究PLAGL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PCR(RT-PCR)、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PLAGL1在结直肠癌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通过MTT增殖实验、克隆形成、细胞周期等实验探讨PLAGL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结果:PLAGL1在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和DLD1中呈完全甲基化,在SW620、SW480中呈半甲基化,在RKO中为非甲基化状态;PLAGL1在10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64.4%;PLAGL1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NM分期显著相关(P<0.001),同时PLAGL1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1),而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未见显著相关性;PLAGL1的恢复表达可以明显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P<0.05),HCT116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在PLAGL1恢复表达后明显减少;恢复表达PLAGL1后HCT116细胞在G1期的比率明显增加。结论:PLAGL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受DNA甲基化的调控,恢复表达PLAGL1后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并使HCT116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PLAGL1在结直肠癌中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6例成人CBD患者,分为CBD合并AP组(AP组)和CBD不合并AP组(NAP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CBD合并AP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胆管结石、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与A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管结石是CBD并发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设CBD合并胆管结石为A组(大结石为A1组,小结石为A2组),单纯胆管结石为B组(大结石为B1组,小结石为B2组),A2组AP发病率高,显著高于B2组和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管小结石是CBD合并AP的危险因素。

    作者:管华琴;谢赛丽;孙学成;陈仁聘;陈超;吴建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液白细胞参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在血液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液中的白细胞参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的联合检测,在血液感染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用2012年1月-2013年6月临床确诊为血液感染的患者279例进行血培养,同时做白细胞参数、CRP及PCT的检测。结果:279例患者中白细胞参数阳性率为30.1%,CRP阳性率为43.7%。PCT阳性率为87.4%。三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3.9%,PCT的阳性率与三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CRP和白细胞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培养阳性结果中,在革兰阴性菌感染PCT浓度均值为17.5 ng/mL,远高于革兰阳性菌PCT和假丝酵母菌PCT的浓度均值(分别为1.45和1.4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参数、CRP、PCT三者对血液细菌感染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早期用药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PCT是一个反映细菌感染特异性较高的指标,同时对临床疗效观察也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张金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TOPO IIα启动子调控因子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苯中毒致造血毒性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拓扑异构酶(TOPO)IIα启动子调控因子(SP1、ATF-2、SP3、NF-YA、NF-M、P53、C-MYB、C-JUN、ICBP90)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苯中毒致造血毒性中的作用。方法:25例临床慢性苯中毒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为病例组,25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为对照组,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ChIP)技术探讨TOPO IIα启动子各调控因子组蛋白甲基化水平的变化,RT-PCR法测定TOPO IIα启动子各调控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TOPOIIα启动子调控因子NF-M、C-JUN组蛋白H3K4甲基化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1、ATF-2、SP3、NF-YA、P53、C-MYB、ICBP90组蛋白H3K4甲基化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SP1、NF-M组蛋白H3K9甲基化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TF-2、SP3、NF-YA、P53、C-MYB、C-JUN、ICBP90组蛋白H3K9甲基化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TOPOIIα启动子调控因子SP1、NF-YA、C-MYB、NF-M及C-JUN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TF-2、ICBP90 mRNA表达水平不变(P>0.05),SP3、P53 mRNA表达水平则升高(P<0.05或P<0.01)。结论:①慢性苯中毒TOPO IIα启动子调控因子组蛋白化学修饰水平的改变伴随着调控因子mRNA水平的变化。②TOPO IIα启动子调控因子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苯中毒所致的造血毒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施益芬;郑周懿;陈晶晶;钱珊瑚;历嘉琪;俞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戈谢病1例报告

    戈谢病(又称高雪病)是溶酶体贮积症中常见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戈谢病的分布有种族差异性,来自东欧的犹太人(Ashkenazi Jews)较为多见[1],国内较罕见,国人的发病率约1/50万~1/100万[2],多好发于儿童,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现1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晓海;姚荣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医院内空气中微生物

    目的: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医院内空气环境进行检测,了解医院内不同科室空气中常见微生物的分布特点。方法:利用恒流负压收集器采集北京医院门诊、急诊、外科监护室、呼吸监护室4个科室的空气样本,提取微生物DNA样本,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科室空气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可一次性检出上千种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其优势在于对真菌的鉴定。在外科监护室、呼吸监护室,致病性真菌占空气中真菌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0.37%、81.59%,而在门诊、急诊,该比例稍低,分别为53.25%、58.98%。在真菌菌属分类中,霉菌中的曲霉,酵母菌中的隐球菌和念珠菌所占比例较高。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医院环境监测,可提供更多机会性感染的病原菌信息,对改进医院环境监控的技术方法及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控水平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李燕明;佟训靓;许宏涛;田埂;郎继东;肖飞;蔡虻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HCMV-UL138 CTL表位肽重组酵母菌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应

    目的: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载体,制备含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8 CTL表位肽的重组酵母菌并分析其免疫效应。方法:根据蛋白质数据库获得HCMV-UL138氨基酸序列,综合应用SYFPEITHI、Net-CTL及HLA-Bind方法筛选富含CTL表位的UL138多肽,插入到乙肝表面抗原前S2(PreS2)1-9区末端再与HBsAg 序列连接,在不改变氨基酸密码的前提下,根据酵母偏爱密码子优化序列,进行全序列合成,克隆入pPIC3.5K酵母载体,构建pPIC3.5K/PreS2-HBsAg-UL13815-27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Bgl II处理线性化后,电转化至GS115菌株中,构建PreS2-HBsAg-UL13815-27重组酵母,阳性整合菌株经甲醇诱导后,通过Western blot及ELISA方法鉴定目的蛋白表达。鉴定的重组酵母菌经灭活后,全菌体皮下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法检测HBsAg特异性血清IgG抗体;UL13815-27 CTL表位肽(VMLVLIVAILCYL)刺激免疫小鼠的脾细胞,通过检测IFN-γ表达分析诱导产生的CTL反应。结果:PCR、酶切和测序分析表明成功构建了pPIC3.5K/PreS2-HBsAg-UL13815-27重组质粒。重组酵母经甲醇诱导后,酵母裂解液中可检测到HBsAg特异性抗体识别的、分子量约33 kD目的蛋白。表达PreS2-HBsAg-UL13815-27灭活全菌体免疫小鼠后,可检测到HBsAg特异性抗体,免疫小鼠脾细胞经UL13815-27 CTL表位肽刺激,IFN-γ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重组酵母全菌体成功表达了PreS2-HBsAg-UL13815-27重组蛋白,且重组酵母菌全菌体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UL13815-27特异性的细胞免疫。

    作者:张跃进;柳献云;陈向敏;田晓娟;李文姝;薛向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CT灌注成像鉴别肺癌与炎性结节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炎性结节与肺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欲行手术切除的孤立肺结节患者,先行肺部结节CT灌注成像检查,通过灌注软件计算肺癌和肺炎性结节患者的灌注参数,包括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渗透系数(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测量强化峰值(PH)、达峰值时间(TTP)、结节-主动脉强化峰值比(PHSPN/PHAA);用Mann-Whitney法比较2组间参数有无差异。结果:32例患者中肺癌26例和炎性结节6例,炎性结节组BF、PH、PHSPN/PHAA均大于肺癌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结节组与肺癌结节组的BV、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BF=78 mL·min-1·100 g-1作为炎性和肺癌结节区分阈值,其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6.7%,准确度为90.6%。以PHSPN/PHAA=8.5%作为炎性和肺癌结节区分阈值,其敏感度为80.8%,特异度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5.5%,阴性预测值为50.0%,准确度为81.3%。结论:CT灌注成像对炎性结节及肺癌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

    作者:傅钢泽;陈勇春;谢福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凝血因子Ⅶ与Ⅹ联合缺陷患者误食鼠药导致的表型变化及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FVII)与因子X(FX)联合缺陷症患者误食敌鼠钠后实验室表型特点及其相关分析。方法:对1例误食敌鼠钠患者进行止凝血指标初筛试验和凝血因子促凝活性的多次检测,并在多个疗程(大于1年)治疗后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相关凝血因子基因分析及抗原等测定,同时选择10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患者敌鼠钠中毒后治疗前实验室检查首次结果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分别为102.4 s和88.5 s;凝血因子II、VII、IX、X促凝活性明显减低,分别为7%、3%、8%和2%;在1年多治疗期间多次复查PT、APTT仍明显延长, FVII、FX促凝活性为5%左右,而FII、FIX促凝活性在治疗1周后逐渐回升,12周后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患者F7基因分析g.11267C>T的纯合突变导致Arg277Cys,F10基因g.28139G>T的纯合突变导致Val384Phe,其父亲、母亲、姐姐均存在F7基因g.11267C>T和F10基因g.28139G>T杂合子。患者FVII及FX抗原分别为7%、30%。结论:遗传性FVII与FX联合缺陷症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极似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症,基因分析是区别两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谢耀盛;金艳慧;谢海啸;杨丽红;朱丽青;王明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转向的问题与思考

    传统的EGP教学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转向是英语教学改革今后发展的方向。本文重点探讨了要实现这一转向需解决的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课程设置、师资、教材、评估等关键问题。

    作者:王丽;戴建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线粒体DNA缺失宫颈癌细胞及其转线粒体细胞的建立与初步分析

    目的:探讨溴化乙锭(EB)诱导法建立人线粒体DNA(mtDNA)缺失宫颈癌Hela S3细胞,以及再转入线粒体构建融合细胞的可行性,并对转线粒体细胞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低剂量(100 ng/mL)EB诱导法建立mtDNA缺失的ρ0 Hela S3细胞,通过普通PCR、荧光定量PCR(qPCR)进行mtDNA缺失鉴定。采用聚乙二醇(PEG)介导细胞融合法,以正常人血小板为mtDNA供体转入ρ0 Hela S3细胞,构建转线粒体细胞(transmitochondrial cybrids),并通过PCR、qPCR和透射电镜观察进行初步分析和鉴定。结果:普通PCR和qPCR结果证实EB诱导法能够成功建立ρ0 Hela S3细胞,同时结合透射电镜证明转线粒体细胞能够恢复线粒体正常结构。结论:采用EB诱导法可成功建立ρ0 Hela S3细胞,且通过细胞融合构建的转线粒体细胞能够恢复mtDNA复制和正常线粒体结构,为研究mtDNA突变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关系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

    作者:温超玮;叶薇;周怀彬;吕建新;李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上肢AVF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8±13.2)岁;瘘管平均使用时间(16.5±13.8)月,患者平均透析时间(31.5±30.2)月。所有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PTA,术后每3个月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AVF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90.0%,其中17例自体AVF和10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术后27例患者首次开通率3个月为100%,6个月为91.3%,9个月为79.5%,12个月为72.6%,15个月为62.2%;术后AVF首次通畅率的单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瘘管类型、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瘘管使用时间、透析时间等临床因素对总生存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PTA是治疗AVF狭窄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近期效果明显。

    作者:郑尘非;孙文学;贾秀芬;缪克凯;潘慧君;刘毅;黄朝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骨刀应用于牙冠延长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超声骨刀与高速球钻在牙冠延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67颗牙体缺损达龈下但又不超过龈下4.0 mm的具有保留价值的患牙,随机分成2组,一组采用超声骨刀组30例34颗,另一组采用高速涡轮球钻组30例33颗,并分别记录2组病例术前、术后1周和8周、修复后6个月缺损低处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牙松动度(TM)等指标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组术后1周和8周、修复后6个月的PD和SB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比较,术后1周PD和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8周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6个月的各项指标情况同术后8周。结论:2种术式对牙体缺损至龈下需冠延长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超声骨刀组骨损失更少、牙周创面更小、修复更好。

    作者:步中琦;顾海佳;姚斯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两种翻瓣术在拔除下颌阻生智齿中的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比较两种牙龈翻瓣术在下颌高、中位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临床不良反应,评价两种翻瓣术的优越性。方法:选取中位阻生智齿患者60例,30例采用常规角形切口翻瓣术(设为三角瓣组),另30例采用L形龈瓣翻瓣术(设为改良瓣组),观察比较2组病例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改良瓣组不良反应比三角瓣组明显减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形龈瓣翻瓣术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可减轻局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效果更优,而对于低位阻生及低位埋伏阻生的牙齿,仍应采用常规的角形切口翻瓣术。

    作者:张玉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PLAGL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PLAGL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PCR(RT-PCR)、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PLAGL1在结直肠癌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通过MTT增殖实验、克隆形成、细胞周期等实验探讨PLAGL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结果:PLAGL1在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和DLD1中呈完全甲基化,在SW620、SW480中呈半甲基化,在RKO中为非甲基化状态;PLAGL1在10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64.4%;PLAGL1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NM分期显著相关(P<0.001),同时PLAGL1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1),而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未见显著相关性;PLAGL1的恢复表达可以明显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P<0.05),HCT116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在PLAGL1恢复表达后明显减少;恢复表达PLAGL1后HCT116细胞在G1期的比率明显增加。结论:PLAGL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受DNA甲基化的调控,恢复表达PLAGL1后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并使HCT116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PLAGL1在结直肠癌中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

    作者:项振飞;陆妙珍;张欢乐;张三典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帕金森病异态睡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合并快速动眼期异态睡眠(RBD)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11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54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帕金森病合并RBD组(PD-RBD组)25例,未合并RBD组(PD-NRBD组)29例,另收集社区健康对照组21例。所有受试者均完成2夜整夜视频多导睡眠监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III(UP-DRSIII)、Hoehn-Yahr分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的评测。结果:①PD-RBD组注意力与计算力、视空间及执行功能、延迟记忆的得分明显低于PD-NRBD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PD-RBD组和PD-NRBD组睡眠效率较健康对照组低,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不宁腿综合征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D-RBD组和PD-NRBD组间睡眠效率及其他睡眠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合并RBD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RBD可以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

    作者:曾婷婷;邬至平;曾敏;邱伟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性生活的家庭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对结直肠造口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来的120例结直肠癌造口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利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评分表和直结肠癌专用生活质量问卷测试表进行评分。对照组仅给予结肠造口患者常规造口护理指导的同时接受性健康教育。干预组不仅给予结肠造口患者常规造口护理指导,还重点加强患者与配偶同步实施性生活健康教育。然后由专业造口治疗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家庭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后患者在性生活量表的变化;分别于术后6个月、9个月和1年对干预效果进行动态测量。结果:通过家庭干预后,2组患者的Olson婚姻质量评分在婚姻满意度和性生活两个因子术后6个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结肠癌专用生活质量问卷测试的功能维度上,身体形象、未来期望和性满意度上术后6个月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功能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维度上男女性问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QLQ30总体生存质量状况较对照组好。结论:对造口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以及与配偶同步实施性生活综合家庭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其性生活的质量,提高婚姻满意度,由此提高了患者造口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诸葛林敏;王奕英;陈爱华;于轶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艾塞那肽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已采用艾塞那肽及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新诊断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不达标时加用地特胰岛素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0月在我科门诊及住院新诊断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经艾塞那肽10μg,早晚餐前60 min皮下注射,二甲双胍1.0 g每天2次联合治疗4周后空腹血糖不达标者共22例,予加用地特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治疗,依据血糖控制目标调整地特胰岛素用量,治疗8周。观察血糖及体质量等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治疗8周后空腹血糖达标(P<0.05),餐后血糖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体质量持续下降。结论:对于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空腹血糖不达标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后可显著改善空腹血糖水平且未增加体质量。

    作者:夏芳;叶立英;阿荣;胡咏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稿约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主要报道温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医学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新进展。设有:论著、研究快报、临床经验、病例分析、技术与方法、综述、护理研究、个案报告等栏目。论著在浙江省评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医学卫生刊物名录中列入一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17β-雌二醇片阴道给药在冻融囊胚移植子宫内膜准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片阴道给药在激素补充疗法(HST)冻融胚胎移植(FET)子宫内膜准备中应用时血清雌二醇(E2)水平、内膜厚度、内膜形态与妊娠的关系,并分析不同剂量17β-雌二醇片对血清E2水平、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就诊于我院生殖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的无排卵型不孕妇女90例,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妊娠组(49例)和未妊娠组(41例),分析胚胎种植结局与血清E2和孕酮(P)水平、内膜厚度及内膜形态的关系;根据17β-雌二醇片给药剂量不同分为2组:A组(1 mg)和B组(2 mg),比较2组患者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内膜转换日E2水平、移植日E2水平、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是否有差别。结果:临床妊娠率为54.44%(49/90),胚胎种植率为34.71%(59/170)。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内膜厚度、内膜转换日E2、移植日E2和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内膜形态比较,妊娠组A型内膜比例明显高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A组患者内膜转换日E2和移植日E2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药物治疗天数、内膜厚度、内膜形态、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7β-雌二醇片阴道给药适合用于无排卵型不孕妇女冻融胚胎移植周期的子宫内膜准备,血清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和临床妊娠率均可达到满意的效果;17β-雌二醇片1 mg可达到与2 mg相当的内膜厚度和妊娠率;内膜形态是影响胚胎种植结局的重要因素。

    作者:池海虹;张慧娜;卢晓声;习海涛;吕杰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编辑谈投稿技巧

    一篇论文凝结了作者的心血,其顺利发表需要作者掌握一定的投稿技巧,如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参照目标期刊的规范撰写论文,及时跟进审稿进度,积极参考意见进行修改,快速有效完成校对,这些均有助于稿件的顺利发表。

    作者:季魏红;毛文明;吴健敏;王小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温州医科大学

主办: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