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
背景:成年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存有神经前体细胞,其基本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多向细胞分化和维持自身数量稳定.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反应过程,探讨神经前体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材料:实验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成年Wistar大鼠67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损伤后1,3,7,14,30 d组,每个损伤组12只.以上每个损伤组再随机分为人工脑脊液组2只,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5只和神经营养因子-3组5只.方法:各损伤组制作液压冲击性脑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仅开颅,不致伤.各损伤组每次腹腔内注射BrdU 50 mg/kg,处死前2 h注入后一次,其中损伤后1 d和3 d组每天注入3次,损伤后7 d和14 d组每天注入1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日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总量360 ng,神经营养因子-3组每日灌注神经营养因子-3总量240ng,人工脑脊液组每日灌注液中不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灌注4 μL.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estin和BrdU的表达.BrdU标记方法确定增殖的神经前体细胞;Nestin的表达用于确定神经前体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Brdu,GFAP+/Brdu+和GFAP-/Brdu+在各组大鼠脑损伤不同时相中的表达.结果:67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伤侧皮质、海马及室下区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于伤后1 d明显增多[(3.1±1.1),0个/视野;(5.5 ±0.9),(1.3 ±0.8)个/视野;(8.1±0.9),(2.3±0.8)个/视野,P<0.05],7 d达高峰[(7.5±1.2),(10.2±1.5),(13.6±1.2)个/视野],30 d消失[0,(1.2±0.9),(2.1±0.8)个/视野].②伤侧皮质、海马及室下区的BrdU阳性细胞数于伤后3 d达高峰[(12.6±1.5),(9.9±1.1),(13.4±1.0)个/视野],而7 d以后逐渐减少.③室下区BrdU阳性细胞及Nestin阳性细胞经胼胝体向对侧迁移.结论:液压冲击性脑损伤可激发成年大鼠脑皮质、海马及室下区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及迁移,其中Nestin阳性细胞数于伤后7 d多,BrdU阳性细胞数于伤后3 d多.
作者:张相彤;王忠诚;董丽萍;张亚卓;戴钦舜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应用腰椎牵引治疗的方法较多,在临床治疗上应如何解决其准确的定位和量化的标准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万方数据1984-01/2004-12与腰椎牵引相关的文章,对腰椎牵引疗法的机制、牵引方法及与其他疗法配合综合治疗的进展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①腰椎牵引疗法的机制:牵引法能减轻椎间盘压力,使椎间增大,后纵韧带紧张,对脱出的椎间盘形成一种向前的压应力,有利于突出髓核不同程度回纳或改变与神经根相对位置关系.在间断的牵引过程中,对椎间盘所施的拉力形成负压,起到类似吸吮作用而使椎间盘回纳.②腰椎牵引疗法的技术进展:目前有许多样式的机械牵引,包括:自动脉冲牵引治疗床;振动牵引床;立式自动控制腰椎牵引床;成角旋转快速腰椎牵引床等.③腰椎牵引与其他疗法配合的综合治疗:有成角旋转牵引与其他疗法配合进行综合治疗,如骶管注药后成角旋转牵引,成角旋转牵引后配合推拿治疗,旋转牵引过程中同时使用手法;腰椎小关节针刀松解配合牵引治疗;加热牵引法;微电脑控制牵引加微波透热组合整体治疗等均收到较好效果.结论:目前腰椎牵引的方法和种类较多,但还未真正做到牵引时对病椎的准确定位,以及对不同节段牵引角度的统一定量.
作者:杨少华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观察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4-06/2004-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Wistar成年大鼠150只,雌雄不拘.②大鼠自体移植静脉模型的建立:将大鼠麻醉后,显露并游离左颈总动脉及左颈外静脉长约1.5 cm,游离并切取静脉长约1.0 cm,肝素生理盐水冲洗,阻断并切取动脉0.8 cm,将静脉端吻合于左颈总动脉.③实验过程中有4只大鼠因出血而死亡,有6只大鼠因移植静脉阻塞而不符合模型要求,随机将剩余140只大鼠分为2组,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70只.缬沙坦组于造模前2天开始用缬沙坦灌胃[3 mg/(kg·d)],对照组造模前2天开始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直至取材.两组动物分别于造模后1,3d及1,2,4,6,8周取材备检,每组每个时间点10只.④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计算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表示内膜增生程度;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选择素的表达.光镜下观察,400倍高倍镜下,随机选取4个视野,计数单位视野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百分比,并取平均值.⑤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过程中有4只大鼠因出血而死亡,有6只大鼠因移植静脉阻塞而不符合模型要求,终进入结果分析140只,缬沙坦组、对照组各70只.①移植静脉新生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造模后2,4,6,8周缬沙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2752±0.0061,0.783 6±0.005 8,0.880 9±0.005 0,0.760 9±0.005 3;0.699 9 ±0.004 8,1.613 1±0.005 6,1.933 9±0.007 1,1.789 7±0.009 1,t=173.35,325.29,382.91,308.95,P<0.01).②移植静脉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造模后1,2,4,6周缬沙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6.88±6.28)%,(30.45±6.80)%,(16.20±3.57)%,(5.37±1.34)%;(35.33±8.34)%,(40.49±10.04)%,(20.87 ±4.51)%(9.29±2.44)%,t=2.56,2.62,2.57,4.45,P<0.01].③移植静脉p-选择素阳性细胞百分比:造模后1,2,4,6,8周缬沙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6.41±2.61)%,(12.82±3.71)%,(23.46 ±7.75)%,(30.33±7.78)%,(18.61±5.90)%;(9.88±3.05)%,(18.41 ±5.33)%,(34.61±11.19)%,(40.11±7.36)%,(28.71±5.58)%,t=2.73,2.73,2.59,2.88,3.93,P<0.01].结论:自体静脉移植后,移植静脉发生了内膜增生性变化;缬沙坦可抑制静脉移植术后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选择素的表达,从而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达到抑制内膜增生的目的.
作者:朱智涛;刘宏宇;李君权;姜雪松;朱丽滨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建立一套简单实用的面部不对称畸形计算机化三维测量和实体模型制作手术预测分析系统.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实验室完成.利用等高线投影仪获取面部正位等高云纹图,将图像资料输入计算机,用专门软件将图像转化为等高线图,利用正中垂线做镜像处理,进一步分析后,输出图样,直接进行植入体的制作.结果:建立了一套快速经济实用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术前预测系统,舍去面模制作,制作的缺损区植入体十分接近与健面侧对称的效果.结论:该方法能够忠实地反映颜面局部三维轮廓,在此基础上获得面部两侧形态差的实体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制作迅捷、经济实用的特点.
作者:柴鉴深;杨茂进;陈渝斌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通过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异性抗体,阻断其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作用,以期达到预防或减少神经瘢痕的产生,提高神经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采用微量加样器于神经吻合口间隙内注射质量浓度为50 mg/L的Anti-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溶液0.1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e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瘢痕成分的评估: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进开、进裂、感染现象.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术后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减轻,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②两组术后12周神经组织切片Masson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轴索增生活跃,胶原纤维形成较少,以神经外膜为主;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生长排列紊乱,连续性差,被胶原纤维包裹,胶原沉积较多,神经外膜肥厚.③术后12周两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41.112±11.065),(49.561±8.097),P<0.05],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基本相似[(34.223±7.130),(32.284±5.497),P>0.05].神经再生功能的评估:①术后12周两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9.090±22.493),(-28.660±22.649),P<0.05].②两组术后12周电生理学检查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9.603±3.972),(16.215±4.619)m/s,P<0.05].③两组术后周围神经纤维的镀银染色及周围神经髓鞘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髓鞘厚度和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均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36±0.23),(0.93±0.48);(9.40±0.86),(7.99±0.36)μm;P均<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端或对端的吻合治疗中,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够抑制或减少局部神经胶原瘢痕的产生,从而有效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吴斗;刘强;陈君长;安奇君;龚强;韩小强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瘢痕过度增生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皮肤标本来源于2002-07/2003-07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5例美容手术或植皮手术患者,取冗余全层皮肤组织,患者知情同意.体外培养3~8代的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异搏定组:包括1×10-3,1×10-4,1×10-5,1×10-6,1×10-7,1×10-8,1×10-9,1×10-10 mol/L组,分别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 mL相应浓度异搏定的培养液;氢化可的松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 mL浓度为1×10-7 mol/L氢化可的松的培养液;对照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 mL体积分数为0.005的新生牛血清的Dulbecco's改良的Eagle's培养基.检测细胞活力采用锥虫蓝染色;细胞增殖状况测定应用3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掺入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率[抑制率(Ⅰ%)=(阴性对照组每分钟脉冲数值-实验组每分钟脉冲数值)/阴性对照每分钟脉冲数值],取各例样本的平均值.结果:①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动力学结果:对照组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在接种12 h开始增殖,24 h达到高峰,48 h又逐渐降低.②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的浓度效应:各浓度的异搏定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1×10-6 mol/L异搏定与1×10-7mol/L氢化可的松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t=0.135,P=0.896>0.05).③浓度为1×10-6mol/L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的时间效应:氢化可的松在24 h时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6,12,48 h时[(60.67±18.94)%比(-19.69±21.26)%,(10.89±11.61)%,(37.03±12.17)%,q=10.867,6.732,3.197;P<0.05];异搏定在24 h时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6,12,48 h时[(51.42±15.30)%比(-16.83±16.90)%,(1.09±11.62)%,(17.41±13.41)%,q=10.566,7.791,5.265;P<0.05];在药物作用48时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低于氢化可的松(t=2.423,P=0.042<0.05).结论:不同浓度的异搏定对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异搏定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达到治疗瘢痕过度增生的作用.
作者:乔薇;陈东明;黄辉;鲍卫汉;赵霞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观察软脑膜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年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系实验中心完成.从脑组织分别分离和培养软脑膜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并进行两种细胞的共培养,同时按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和鉴别神经干细胞在软脑膜细胞提供的微环境下的分化状态.结果:自然分化条件下,微管相关蛋白-2ab阳性的神经元、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的星型胶质细胞和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阳性的寡突胶质细胞在神经干细胞后代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4.6±4.5)%,(11.3±3.8)%和(73.6±18.7)%.而在共培养条件下,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在神经干细胞后代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5±15.8)%,(44.6±16.7)%和(15.3±4.1)%.结论:软脑膜细胞可诱导神经干细胞高比例分化为微管相关蛋白-2ab阳性的神经元.
作者:娄淑杰;顾平;王铭维 刊期: 2005年第38期
背景:成纤维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种子细胞,通过电镜对各代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以期为组织工程皮肤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目的:观察正常人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超微结构的改变.设计:自身对照观察.单位: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材料:实验于2000-09/2002-09在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6-8岁正常男性儿童20例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健康包皮组织,均征得监护人同意自愿提供.方法:将正常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进行连续传代培养,以不同代次的细胞为实验对象,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各代细胞进行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的细胞的形态学改变.②透射电镜观察的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结果:①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的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可传65~70代,成活280~300 d.45代以内的细胞生长较迅速,45代后的细胞生长逐渐缓慢,65代细胞几乎无增殖趋势.②透射电镜观察的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40代以内细胞的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41~65代细胞出现核膜内折,细胞核/浆比例减小,细胞表面突起和微绒毛减少.结论:体外培养的各代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程度不同,41代后变化明显.提示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宜选用40代以内的成纤维细胞为种予细胞.
作者:高学军;蔡霞;赵典朋;张鹏;唐胜建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时细胞能否进入心肌组织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方法:成年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移植组,移植组于移植前一天抽取骨髓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约为2×108).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培养基.6周后处死动物,比较其心肌梗死面积、瘢痕区毛细血管数量、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各死亡4只犬,分别有8只犬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犬心脏标本病理研究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率约为50%;移植6周后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内能够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的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9%和35.0%,但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瘢痕区每个高倍视野(0.2 mm2)的毛细血管数量,移植组为5.33±0.58,明显高于对照组2.03±0.46(P<0.01).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6周时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大下降速率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3 039±1 164)比(1 569±618)mm Hg/s,<0.01;(2951±793)比(1465±647)mmHg/s,P<0.01;(1.88±0.33)比(1.41±0.29)L/min,P<0.05].③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6.01%,35.28%,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在实验中仅在移植组1例实验犬的细胞注射部位观察发现一炎性包块,移植后6周时观察未见明确的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及肿瘤组织形成.结论: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行且安全,它能够促进梗死区的新血管生成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作者:杨国胜;杨跃进;窦克非;王清峙;徐新林;阮英茆;赵红;任晓庆;高润霖;陈在嘉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在屈肌腱损伤修复后应用和不应用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两种情况下,术后不同时期屈肌腱的粘连情况和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东南大学修复重建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选取健康成熟的三黄鸡40只,以右足第2,3趾深屈肌腱横断后修复作为肌腱粘连的动物模型,取右足第2趾为实验趾、第3趾为对照趾.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术后3,4,8周分别取材.通过生物力学、大体观察、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观测肌腱愈合情况、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屈趾功能及假鞘结构.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实验鸡39只.①实验趾肌腱的屈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趾[术后3周:(10.53±1.07),(7.78±0.37)mm,术后4周:(14.96±1.51),(9.37±1.35)mm,术后8周:(19.93±0.81),(11.47±0.15)mm,P<0.05].②大体观察实验趾在各时间段肌腱与腱周组织的粘连均较对照趾轻,肌腱为内源性愈合,并形成具有正常滑膜A、B型细胞的假鞘结构,与肌腱间有间隙.结论: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通过刺激周围组织形成假鞘,阻止来自腱周的粘连,且不影响肌腱正常愈合,是较理想的预防肌腱粘连材料.
作者:贺小虎;章庆国;李新松 刊期: 2005年第38期
背景:有关突出髓核占位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程度及手法治疗的观察比较多见,尚缺乏从突出髓核内压力入手的相关量化研究.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对神经根受压程度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空军总医院全军正骨疗法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3-12空军总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正骨疗法中心行手法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干预:①30例手术患者根据直腿抬高试验分为直腿抬高阳性组、直腿抬高阴性组,测量术中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大小;手术前后直腿抬高高度.②15例手法治疗患者,手法治疗后当即测量直腿抬高高度的变化.③椎间盘突出髓核大小测量为CT和/或MRI上横截面椎间盘突出顶点到椎体后缘的大垂直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内压力,突出髓核大小.②患者直腿抬高高度.结果:纳入30例手术治疗患者,15例手法治疗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内压力,突出髓核大小:手术患者直腿抬高阳性组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2.119±0.753),(0.483±0.420)kPa,P<0.01].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患者突出髓核大小无明显差异[(4.688±1.991),(4.857±2.033)mm,P>0.05].②患者直腿抬高高度:手法治疗患者治疗后直腿抬高高度明显高于治疗前[(54.000±16.388)°,(72.668±15.338)°,P<0.01],手法治疗前后CT或MRI显示突出髓核大小无改变(P>0.05).结论:①椎间盘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内压力有关,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大时患者直腿抬高受限,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小时直腿抬高不受限.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大小尚未见明显影响.②推测:手法治疗可以通过降低突出髓核内压力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受压,可能不是仅依靠改变突出髓核空间占位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冯宇;卫杰;高燕;冯天有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酶消化法从兔耳获取软骨细胞与12 g/L藻酸钠混合,细胞浓度1010 L-1,经注射器滴入125 mmol/L的氯化钙溶液,形成软骨细胞/藻酸钙凝胶微球,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10,50和100μg/L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 d终止培养,进行生物化学分析.观察各组DNA总量、糖胺多糖总量、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含量.结果:①DNA总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3.44±0.23),(4.70±0.22),(6.60±0.35)和(6.82±0.33)μg.②糖胺多糖总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15.35±0.80),(20.63±0.72),(29.72±2.08)和(31.11±2.39)μg.③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含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4.47±0.09),(4.39±0.13),(4.50±0.13),(4.55±0.18)g/g.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促进了软骨细胞的增殖,糖胺多糖合成总量也得到明显提高,但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合成量无明显变化,表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陈书军;毛天球;裴国献;陈富林;陶凯;侯锐;林海宁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由于儿童患者生理功能尚不完善,对疼痛的认知和表达能力缺乏,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如何运用恰当的儿童评估工具是治疗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作者:王会先;刁艳平;乔季;孙咏梅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实验分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Wistar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中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微镜下记数植片中央区400倍视野中阳性细胞数的平均值,并以植片排斥反应指数及病理学表现作参照.结果:纳入实验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同基因移植组角膜植片中的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微弱表达,表达强度分别为3.16±1.25,2.83±1.54;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分别为16.77±2.76,13.63±1.93;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弱表达,分别为6.77±1.86,4.57±1.91.②各组间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对比观察发现,各组角膜植片中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部位和强度相似,相关性分析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875,P<0.01),且核因子-κB的表达与排斥反应指数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29,P<0.01).结论:核因子-κB可能通过调控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而免疫抑制剂Gs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排斥反应.
作者:余洪华;陆晓和;张永强;袁伟;彭小娟;姚建兵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的蛋白,阐明其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12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以内皮抑制素为诱饵,筛选人肝cDNA文库,寻找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再利用一对一酵母回复性杂交、β-GAL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除假阳性克隆.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表达内皮抑制素基因的载体;酵母双杂交共获得281个克隆,经验证,6个为阳性克隆,测序发现其中一个克隆为未知序列;FAST CAT试验发现阳性克隆中4个克隆可明显的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结论:6个阳性克隆表达的蛋白可能能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并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内皮抑制素调节的血管生成过程.
作者:张宝林;范保星;贾向旭;苑晓玲;冯怡;彭善云;马良;刘又宁 刊期: 2005年第38期
背景:骨关节炎Ⅰ号方中的补肾活血祛风湿中药具有治疗骨关节炎、预防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作用.目的:建立体外兔关节软骨细胞培养体系,观察骨关节炎Ⅰ号方预防氢化可的松对软骨细胞的损伤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材料:实验于2003-11/2004-03在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分子实验室完成.关节炎Ⅰ号方由仙灵脾、巴戟天、川芎、三七、祖师麻组成.用胶原酶Ⅱ消化兔关节软骨,建立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在软骨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骨关节炎Ⅰ号方与氢化可的松的混合液,根据加入的药物浓度不同随机分成2组,一组加入1.25g/L氢化可的松和/或150g/L骨关节炎Ⅰ号方,另一组加入2.50 g/L氢化可的松和/或300 g/L骨关节炎Ⅰ号方.每组再分为4个亚组,各组再分别分为对照组、氢化可的松组、氢化可的松+关节炎Ⅰ号方组、关节炎Ⅰ号方组,每组5孔.方法:①1.25g/L氢化可的松+150g/L关节炎J号方组:每孔分别加入1.25 g/L氢化可的松和150g/L骨关节炎Ⅰ号方混合液0.1 mL.②1.25g/L氢化可的松组:每孔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和1.25 g/L氢化可的松的混合液0.1 mL.③150g/L骨关节炎Ⅰ号方组:每孔分别加入150g/L骨关节炎Ⅰ号方药液0.1 mL.④对照组1:每孔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0.1 mL.⑤2.50g/L氢化可的松+300g/L骨关节炎Ⅰ号方组:每孔分别加入2.50g/L氢化可的松和300 g/L骨关节炎Ⅰ号方的混合液0.1 mL.⑥2.50g/L氢化可的松组:每孔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和2.50g/L氢化可的松的混合液0.1 mL.⑦300 g/L骨关节炎Ⅰ号方组:每孔分别加入300g/L骨关节炎Ⅰ号方药液0.1 mL.⑧对照组2:每孔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0.1 mL.⑨上述各组加药培养24h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软骨细胞形态变化.④采用四氮唑蓝比色法检测各孔软骨细胞的A值,以反映软骨细胞增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骨关节炎Ⅰ号方与氢化可的松联合用药对兔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软骨细胞形态:倒置显微镜观察见对照组软骨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贴壁生长,1.25和2.50 g/L氢化可的松浓度培养24 h的软骨细胞呈固缩或漂浮状态,各浓度氢化可的松+骨关节炎Ⅰ号方组、骨关节炎Ⅰ号方组的软骨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贴壁生长与对照组无差异.②软骨细胞A值:1.25 g/L氢化可的松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7 6±0.001 8,0.015 2±0.002 6,t=5.374 0,P<0.01);1.25 g/L氢化可的松+150 g/L关节炎Ⅰ号方组和150g/L关节炎Ⅰ号方组明显高于1.25g/L氢化可的松组(0.065 6±0.016 9,0.086 6±0.019 0,t=7.630 9,9.255 9,P<0.01);2.50 g/L氢化可的松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53±0.0014,0.0153±0.0023,t=8.304 5,P<0.01);2.50 g/L氢化可的松+300 g/L关节炎Ⅰ号方组和300 g/L关节炎Ⅰ号方组明显高于2.50 g/L氢化可的松组(0.0858±0.015 0,0.092 6±0.016 8,t=11.948 3,11.579 4,<0.01).结论:高浓度氢化可的松可导致软骨细胞已严重损伤或死亡,而氢化可的松加中药培养的软骨细胞生长良好,骨关节炎Ⅰ号方有预防氢化可的松对软骨细胞的损伤作用.
作者:乐宇民;杜建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 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 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 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 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 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 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创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x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x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x2=10.48,P<0.01;x2=5.18,P<0.05;x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x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x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x2=15.87,P<0.01;x2=5.18,P<0.05;X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谷涌泉;张建;齐立行;郭连瑞;汪忠镐;张淑文;李建新;徐娟;苏力;冀冰心;俞恒锡;李学锋;崔世军;罗涛;武欣;董宗俊 刊期: 2005年第38期
背景:颈椎病手术中常用钛合金颈椎融合器,但其出现下沉等情况常影响疗效.目的:观察自制高分子聚乙烯颈椎融合器在动物体内应用后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材料:雌性未孕山羊20只,年龄在1.1~1.6岁.方法:实验于2001-06/11在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将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②实验组植入自制颈椎融合器,内填塞自体松质骨,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块.③6周后两组山羊分别摄X射线片观察椎间隙高度改变;并在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将部分颈椎标本置于YJ-14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抗压缩力、椎间隙高度及做病理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抗压缩力测试及颈椎椎间隙的高度变化.②两组椎间融合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结果:①两组抗压缩力测试及颈椎椎间隙的高度变化:实验组压缩载荷显著大于对照组[(358.64±15.63),(268.82±11.36)N,P<0.05];两组相比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椎间融合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融合器周围组织切片有大量骨母细胞生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自制颈椎融合器具有很强的支撑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可起到稳定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
作者:皮国富;王利民;陈风苞 刊期: 2005年第38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骨膜.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为其基因转移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09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采用聚乙烯亚胺介导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经转染至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中,培养36 h后,采用细胞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等方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生物学活性.结果:①pcDNA3.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的成骨细胞能分泌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至细胞培养液中,表达量约为(1.56±0.08)ng/mL,高于未经转染的细胞培养液[(0.53±0.048)ng/训,(P<0.01)].②经转染的成骨细胞的培养上清可以明显促进3T3细胞的增殖,表明成骨细胞所分泌表达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能够转移至骨膜成骨细胞中,经转染的细胞能够超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作者:张丽君;丁焕文;王捷;郭勇 刊期: 2005年第38期
背景:目前所使用的人工椎间盘结构、材料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与正常生理的椎间盘有着很大区别,因此,人工椎间盘植入后相应脊柱节段的应力传导将发生一定的变化.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腰椎间盘三组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探讨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及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对象:以健康人意外死亡的无任何脊柱疾患的脊柱标本(家属志愿捐献)建立起脊柱运动节段的有关正常椎间盘、人工椎间盘、髓核摘除的三种三维有限元模型作为实验对象.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MSC.MARK,建立正常椎间盘模型,高度为10.00 mm,横截面积1 300.00 mm2,髓核横截面积495.80 mm2;髓核摘除模型,将髓核内压取值为零;人工腰椎间盘及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小关节高度10.53mm,宽度13.37mm,关节面面积135.00mm2.然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进行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上述三种椎间盘的运动节段模型在6种运动状态下小关节应力大小的比较.结果:髓核摘除组小关节的上边缘部、后中部、下边缘部和前中部在前屈、后伸、压缩、侧屈、旋转状态应力大,人工腰椎间盘组的小关节的应力比正常椎间盘高,但明显小于髓核摘除组,但正中部在旋转状态下,人工腰椎间盘小关节的中心部位承受的应力大.结论: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与髓核摘除组相比可降低小关节的应力,但仍高于正常的腰椎间盘组;人工腰椎间盘组的抗旋转能力明显低于正常腰椎间盘组和髓核摘除术后组,由此可见,目前的人工腰椎间盘具有腰椎间盘大部分的力学功能,与真正的腰椎间盘仍有差别.
作者:徐义春;刘尚礼;张美超;蔡道章 刊期: 2005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