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弹性软骨细胞增殖和基质形成的影响

陈书军;毛天球;裴国献;陈富林;陶凯;侯锐;林海宁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软骨细胞, 藻酸盐
摘要: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酶消化法从兔耳获取软骨细胞与12 g/L藻酸钠混合,细胞浓度1010 L-1,经注射器滴入125 mmol/L的氯化钙溶液,形成软骨细胞/藻酸钙凝胶微球,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10,50和100μg/L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 d终止培养,进行生物化学分析.观察各组DNA总量、糖胺多糖总量、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含量.结果:①DNA总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3.44±0.23),(4.70±0.22),(6.60±0.35)和(6.82±0.33)μg.②糖胺多糖总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15.35±0.80),(20.63±0.72),(29.72±2.08)和(31.11±2.39)μg.③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含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4.47±0.09),(4.39±0.13),(4.50±0.13),(4.55±0.18)g/g.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促进了软骨细胞的增殖,糖胺多糖合成总量也得到明显提高,但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合成量无明显变化,表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弹性软骨细胞增殖和基质形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酶消化法从兔耳获取软骨细胞与12 g/L藻酸钠混合,细胞浓度1010 L-1,经注射器滴入125 mmol/L的氯化钙溶液,形成软骨细胞/藻酸钙凝胶微球,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10,50和100μg/L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 d终止培养,进行生物化学分析.观察各组DNA总量、糖胺多糖总量、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含量.结果:①DNA总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3.44±0.23),(4.70±0.22),(6.60±0.35)和(6.82±0.33)μg.②糖胺多糖总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15.35±0.80),(20.63±0.72),(29.72±2.08)和(31.11±2.39)μg.③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含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4.47±0.09),(4.39±0.13),(4.50±0.13),(4.55±0.18)g/g.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促进了软骨细胞的增殖,糖胺多糖合成总量也得到明显提高,但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合成量无明显变化,表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陈书军;毛天球;裴国献;陈富林;陶凯;侯锐;林海宁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应用三维有限元建立下颌第一磨牙模型的生物力学特征

    目的:建立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下颌第一磨牙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一个数字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4/12完成.CT扫描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在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实验室进行,样本取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科教学组.选取中国人标准形态的右侧下颌第一磨牙为样本,螺旋CT扫描正常下颌骨得到下颌第一磨牙的24副断层图像,将图像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得到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包括牙齿、牙槽骨、牙周膜在内,共4862个节点,4 051个单元.结论:该模型可满足对该下颌第一磨牙进行牙体修复时的各种力学分析.

    作者:龚春琼;秦新强;吕海鹏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植入人工腰椎间盘后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背景:目前所使用的人工椎间盘结构、材料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与正常生理的椎间盘有着很大区别,因此,人工椎间盘植入后相应脊柱节段的应力传导将发生一定的变化.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腰椎间盘三组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探讨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及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对象:以健康人意外死亡的无任何脊柱疾患的脊柱标本(家属志愿捐献)建立起脊柱运动节段的有关正常椎间盘、人工椎间盘、髓核摘除的三种三维有限元模型作为实验对象.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MSC.MARK,建立正常椎间盘模型,高度为10.00 mm,横截面积1 300.00 mm2,髓核横截面积495.80 mm2;髓核摘除模型,将髓核内压取值为零;人工腰椎间盘及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小关节高度10.53mm,宽度13.37mm,关节面面积135.00mm2.然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进行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上述三种椎间盘的运动节段模型在6种运动状态下小关节应力大小的比较.结果:髓核摘除组小关节的上边缘部、后中部、下边缘部和前中部在前屈、后伸、压缩、侧屈、旋转状态应力大,人工腰椎间盘组的小关节的应力比正常椎间盘高,但明显小于髓核摘除组,但正中部在旋转状态下,人工腰椎间盘小关节的中心部位承受的应力大.结论: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与髓核摘除组相比可降低小关节的应力,但仍高于正常的腰椎间盘组;人工腰椎间盘组的抗旋转能力明显低于正常腰椎间盘组和髓核摘除术后组,由此可见,目前的人工腰椎间盘具有腰椎间盘大部分的力学功能,与真正的腰椎间盘仍有差别.

    作者:徐义春;刘尚礼;张美超;蔡道章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人退行性变椎间盘组织细胞凋亡与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正常与退行性变(简称退变)椎间盘组织细胞凋亡的观察,探讨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蛋白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开鲁县医院2002-12/2003-12经手术切除的人退变椎间盘12例及正常椎间盘10例组织细胞的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①凋亡指数判定:以平均100个细胞核中含凋亡细胞个数为凋亡指数.②形态学变化判定: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③平均吸光度值测定.结果:①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指数:正常组为24.897±3.620,退变组为49.232±3.440.②椎间盘髓核阳性细胞百分比:正常组Bcl-2为(31.440±4.150)%,Bax为(29.372±2.588)%;退变组Bcl-2为(18.239±2.470)%,Bax为(52.349±3.764)%.③椎间盘髓核细胞内免疫反应产物的平均吸光度值:正常组分别为0.183±0.010,0.203±0.012,0.169±0.005;退变组分别为0.152±0.003,0.310±0.008,0.262±0.014.④两组间凋亡指数均值,Bcl-2和Bax蛋白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减少是通过凋亡的形式实现的,凋亡相关基因Bax表达增高,Bcl-2表达降低.Bcl-2和Bax参与了髓核细胞凋亡的过程并在促进和抑制凋亡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郝凌武;胡明;马远征;才晓军;陈兴;白一冰;李宏伟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相互关系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可靠的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体外培养方法,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2/12在新疆医科大学第1附属医院包虫病临床研究所细胞室完成.将兔骨髓基质细胞悬液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培养后分组:①普通培养基组传代后仍使用普通培养基培养,每3天换液1次.②条件培养基组,分5种情况,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至第3,10,20代后即分别使用条件培养基(Dulbecco's改良的Eagle's培养基中加入地塞米松10-7 mmol/L,p-甘油磷酸钠10 mmol/L,维生素C 50 mg/L)持续培养30 d,每3天换液1次;传代后使用条件培养基持续培养30 d,每3天换液1次;传代后使用条件培养基持续培养30 d,每4天传代1次.形态学观察采用倒置显微镜;碱性磷酸酶染色采用偶氮偶联法;观察钙结节形成采用Von kossa's染色.结果:①各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普通培养基组在形态上与条件培养基组细胞无明显差别.②各组细胞钙结节和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普通培养基培养至第3,10,20代后用条件培养基及传代后用条件培养基(每3天换液)组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达80%以上,表现为成骨细胞形态并形成钙结节,Von kossa's染色阳性;普通培养基组及传代后用条件培养基(每4天换液)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阴性,未能形成钙结节,Von kossa's染色阴性.结论:①贴壁筛选法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分离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②骨髓基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是两个对立的状态.

    作者:刘大鹏;艾合麦提;古丽;穆合甫力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基因治疗实验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转染软骨细胞及其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转染人软骨细胞的可能性及其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并初步判断转基因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构建pcDNA3.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S质粒,将构建质粒在大肠杆菌DH10B中大量扩增后,抽提纯化质粒,并对质粒进行测序鉴定.②将鉴定的质粒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人关节软骨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ren-blot等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在人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③分别将同代软骨细胞与转基因细胞的培养液、软骨细胞与转基因细胞裂解液和二甲基亚甲蓝共孵育后,检测各混合液的吸光度,以此判断同代软骨细胞、转基因细胞、软骨细胞培养液、转基因细胞培养液中的蛋白多糖含量.结果:①质粒鉴定结果:质粒抽提纯化后电泳可见3条DNA条带,符合质粒的电泳图谱;质粒的测序结果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序列完全吻合.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质粒转染软骨细胞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能见到298 bp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mRNA片断的表达;Western-blot可见7.6 ku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蛋白表达条带.③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对软骨细胞分泌蛋白多糖的影响:转基因软骨细胞裂解液和同代的软骨细胞裂解液的蛋白多糖含量分别是(5.23±0.62)mg/L和(2.47±0.31)m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8,P<0.05);转基因软骨细胞培养液和同代非转染软骨细胞培养液中的蛋白多糖含量分别为(9.92±1.04)mg/L和(4.56±0.51)m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7,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转染人关节软骨细胞后能在软骨细胞中表达,并能促进软骨细胞分泌软骨基质蛋白多糖,具有促DNA合成和维持软骨细胞表型稳定的能力.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软骨细胞的研究为体外软骨组织工程和关节软骨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

    作者:黄建荣;刘尚礼;李卫平;李建华;沈慧勇;宋卫东;韩运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不同胚胎起源骨质贴附骨移植后宿主骨变化的计量学分析

    目的:应用荧光素双标记和不脱钙骨切片,以骨计量学指标对宿主骨变化进行组织学和动态计量分析,以进一步探明不同胚胎起源骨质贴附移植后宿主骨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3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二级动物实验室完成.选取新西兰兔10只,分别截取5 mm×10mm大小的颅骨(膜内成骨)和髂骨(软骨成骨)各一块,植入兔口鼻部骨膜下,于术后第33,41天分别肌注四环素50 mg/(kg·次),进行荧光素双标记,术后第45天处死动物,将移植骨与宿主骨一同取下,制成5 μm的不脱钙骨切片,保留平片,其余行Giemsa和Von Kossa染色.选用类骨质宽度、骨矿化沉积率指标,对宿主骨变化进行组织学观察和计量学分析.结果:实验纳入新西兰兔1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膜状骨和软骨成骨贴附移植后组织学观察:膜状骨移植区宿主骨侧可见明显的成骨细胞排列,宿主骨内及界面类骨质沉积部位较多,可见明显的荧光双标记线及标记区,荧光双标记线距宽.而软骨成骨移植区宿主骨侧可见部分成骨细胞活动,类骨质沉积及荧光标记区少,双标计线窄,增生活跃程度明显较低.②膜状骨和软骨成骨贴附移植后宿主骨区骨计量学的比较:膜状骨移植宿主骨区的骨矿化沉积率、类骨质宽度均明显优于软骨成骨移植区宿主骨区[(3.19±0.37),(2.18±0.36);(14.35±3.48),(5.92±1.68);P均<0.01].结论:不同胚胎起源骨质移植后的宿主骨,在骨质修复再生速度与成骨量上产生了明显不同的变化,膜内成骨优于软骨成骨,提示膜状骨在口腔颌面部应用时对宿主骨有着更为明显的诱导成骨作用.

    作者:杨斌;段闽江;鄢雷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等高投影法辅助矫正颌面的不对称畸形

    目的:建立一套简单实用的面部不对称畸形计算机化三维测量和实体模型制作手术预测分析系统.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实验室完成.利用等高线投影仪获取面部正位等高云纹图,将图像资料输入计算机,用专门软件将图像转化为等高线图,利用正中垂线做镜像处理,进一步分析后,输出图样,直接进行植入体的制作.结果:建立了一套快速经济实用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术前预测系统,舍去面模制作,制作的缺损区植入体十分接近与健面侧对称的效果.结论:该方法能够忠实地反映颜面局部三维轮廓,在此基础上获得面部两侧形态差的实体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制作迅捷、经济实用的特点.

    作者:柴鉴深;杨茂进;陈渝斌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肥厚性瘢痕胶原酶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

    背景:肥厚性瘢痕是是烧伤和创伤后局部胶原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胶原异常聚集的结果.目的:观察胶原酶影响裸鼠移植肥厚性瘢痕胶原降解的过程,以及其对肥厚性瘢痕的治疗作用.设计: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理疗科.对象:实验于1995-07/1997-04在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肥厚性瘢痕标本10例,均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肥厚性瘢痕,术前已征得患者同意.实验动物:BAVB/C裸鼠15只,雄性8只,雌性7只.共移植肥厚性瘢痕组织15只,一次存活10只,余2次移植,存活动物2只,死亡3只.将存活裸鼠随机分为胶原酶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方法:将整形手术切除的肥厚性瘢痕移植于裸鼠背部创面,建立肥厚性瘢痕裸鼠移植模型.胶原酶治疗组局部注射1%胶原酶于瘢痕组织,对照组局部注射胶原酶溶解液,1次/周,共4周,治疗结束后取材行肉眼观察、光、电镜观察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肉眼观察结果.②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光镜观察结果.③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电镜观察结果.结果:移植瘢痕后实验裸鼠存活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胶原酶治疗组6只,对照组6只.①胶原酶治疗组瘢痕面积变小、高度变低、质地变软,与对照组相差十分显著.②在苏木精-伊红染色、Van Gieson氏胶原纤维染色方法和复合染色法切片上,胶原酶治疗组真皮层变薄,胶原纤维结构模糊,排列较疏散;而对照组瘢痕组织真皮层肥厚,含丰富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排列紊乱.③在电镜下观察,胶原酶治疗组胶原纤维被破坏,结构不清.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横纹明显,结构清楚.结论:胶原酶使肥厚性瘢痕胶原被降解,瘢痕变小变软,提示局部注射胶原酶可能是治疗肥厚性瘢痕较好的方法.

    作者:武继祥;刘青山;周贤丽;汪琴;刘宏亮;吴宗耀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腰椎间隙突出髓核内压力与相邻神经根的受压程度

    背景:有关突出髓核占位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程度及手法治疗的观察比较多见,尚缺乏从突出髓核内压力入手的相关量化研究.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对神经根受压程度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空军总医院全军正骨疗法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3-12空军总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正骨疗法中心行手法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干预:①30例手术患者根据直腿抬高试验分为直腿抬高阳性组、直腿抬高阴性组,测量术中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大小;手术前后直腿抬高高度.②15例手法治疗患者,手法治疗后当即测量直腿抬高高度的变化.③椎间盘突出髓核大小测量为CT和/或MRI上横截面椎间盘突出顶点到椎体后缘的大垂直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内压力,突出髓核大小.②患者直腿抬高高度.结果:纳入30例手术治疗患者,15例手法治疗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内压力,突出髓核大小:手术患者直腿抬高阳性组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2.119±0.753),(0.483±0.420)kPa,P<0.01].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患者突出髓核大小无明显差异[(4.688±1.991),(4.857±2.033)mm,P>0.05].②患者直腿抬高高度:手法治疗患者治疗后直腿抬高高度明显高于治疗前[(54.000±16.388)°,(72.668±15.338)°,P<0.01],手法治疗前后CT或MRI显示突出髓核大小无改变(P>0.05).结论:①椎间盘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内压力有关,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大时患者直腿抬高受限,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小时直腿抬高不受限.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大小尚未见明显影响.②推测:手法治疗可以通过降低突出髓核内压力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受压,可能不是仅依靠改变突出髓核空间占位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冯宇;卫杰;高燕;冯天有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异丁基壳聚糖多功能创面敷料的生物学效应

    目的:观察以壳聚糖衍生物-异丁基壳聚糖为基质材料的多功能创面敷料的局部止血、镇痛、抗感染和促愈合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6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新西兰大白兔54只,Wistar大白鼠6只,昆明种小白鼠14只.采用:①兔肝叶剪损法观察该敷料的止血效果即平均止血时间.②热板法检测该敷料对小鼠的镇痛效果即涂药前、后平均舔足时间.③用家兔伤口污染模型,观察该敷料对伤口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影响,以观察其局部抗菌消炎效应.④用大鼠背部切割伤模型,观察该敷料对伤口闭合指数和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从而考查其对伤口愈合的作用.结果:局部止血试验:新西兰兔6只,用药组实验数据为11个,对照组实验数据为13个;局部镇痛试验:昆明种小白鼠14只,所得数据两组均为14个;局部促愈合试验:用大白鼠6只,得用药组和对照组1周的伤口闭合指数各6个,局部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数据各6个;局部抗菌消炎试验:新西兰兔48只.①用药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55,6±7.4),(147.9±49.9)s].②涂药前小白鼠平均舔足的时间明显较涂药后短[(19.57±3.63),(39.50±7.98)s].③兔污染伤口实验结果显示:伤后24 h,对照组体温明显高于用药组,两组白细胞变化没有明显差异:伤口局部细菌培养显示对照组菌落数明显多于用药组;用药组伤口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在72 h,7 d时,用药组痂下无脓,有肉芽生长,而对照组痂下有大量脓,无肉芽生长出来;两组各时相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局部肌肉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无明显差异.④用药组1周的伤口闭合指数为(60.5±12.8)%,而对照组为(39.1±11.3)%;用药组局部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为(60.5±5.4)mg/g,对照组为(17.7±4.9)mg/g.结论:异丁基壳聚糖多功能创面敷料具有明显的局部止血、镇痛、抗菌消炎和促愈合作用.

    作者:田昆仑;刘良明;范小青;廖自福;刁有芳;李东红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儿童疼痛的行为评估

    由于儿童患者生理功能尚不完善,对疼痛的认知和表达能力缺乏,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如何运用恰当的儿童评估工具是治疗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作者:王会先;刁艳平;乔季;孙咏梅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骨关节炎Ⅰ号方预防氢化可的松对兔软骨细胞的损伤作用

    背景:骨关节炎Ⅰ号方中的补肾活血祛风湿中药具有治疗骨关节炎、预防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作用.目的:建立体外兔关节软骨细胞培养体系,观察骨关节炎Ⅰ号方预防氢化可的松对软骨细胞的损伤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材料:实验于2003-11/2004-03在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分子实验室完成.关节炎Ⅰ号方由仙灵脾、巴戟天、川芎、三七、祖师麻组成.用胶原酶Ⅱ消化兔关节软骨,建立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在软骨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骨关节炎Ⅰ号方与氢化可的松的混合液,根据加入的药物浓度不同随机分成2组,一组加入1.25g/L氢化可的松和/或150g/L骨关节炎Ⅰ号方,另一组加入2.50 g/L氢化可的松和/或300 g/L骨关节炎Ⅰ号方.每组再分为4个亚组,各组再分别分为对照组、氢化可的松组、氢化可的松+关节炎Ⅰ号方组、关节炎Ⅰ号方组,每组5孔.方法:①1.25g/L氢化可的松+150g/L关节炎J号方组:每孔分别加入1.25 g/L氢化可的松和150g/L骨关节炎Ⅰ号方混合液0.1 mL.②1.25g/L氢化可的松组:每孔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和1.25 g/L氢化可的松的混合液0.1 mL.③150g/L骨关节炎Ⅰ号方组:每孔分别加入150g/L骨关节炎Ⅰ号方药液0.1 mL.④对照组1:每孔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0.1 mL.⑤2.50g/L氢化可的松+300g/L骨关节炎Ⅰ号方组:每孔分别加入2.50g/L氢化可的松和300 g/L骨关节炎Ⅰ号方的混合液0.1 mL.⑥2.50g/L氢化可的松组:每孔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和2.50g/L氢化可的松的混合液0.1 mL.⑦300 g/L骨关节炎Ⅰ号方组:每孔分别加入300g/L骨关节炎Ⅰ号方药液0.1 mL.⑧对照组2:每孔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0.1 mL.⑨上述各组加药培养24h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软骨细胞形态变化.④采用四氮唑蓝比色法检测各孔软骨细胞的A值,以反映软骨细胞增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骨关节炎Ⅰ号方与氢化可的松联合用药对兔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软骨细胞形态:倒置显微镜观察见对照组软骨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贴壁生长,1.25和2.50 g/L氢化可的松浓度培养24 h的软骨细胞呈固缩或漂浮状态,各浓度氢化可的松+骨关节炎Ⅰ号方组、骨关节炎Ⅰ号方组的软骨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贴壁生长与对照组无差异.②软骨细胞A值:1.25 g/L氢化可的松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7 6±0.001 8,0.015 2±0.002 6,t=5.374 0,P<0.01);1.25 g/L氢化可的松+150 g/L关节炎Ⅰ号方组和150g/L关节炎Ⅰ号方组明显高于1.25g/L氢化可的松组(0.065 6±0.016 9,0.086 6±0.019 0,t=7.630 9,9.255 9,P<0.01);2.50 g/L氢化可的松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53±0.0014,0.0153±0.0023,t=8.304 5,P<0.01);2.50 g/L氢化可的松+300 g/L关节炎Ⅰ号方组和300 g/L关节炎Ⅰ号方组明显高于2.50 g/L氢化可的松组(0.0858±0.015 0,0.092 6±0.016 8,t=11.948 3,11.579 4,<0.01).结论:高浓度氢化可的松可导致软骨细胞已严重损伤或死亡,而氢化可的松加中药培养的软骨细胞生长良好,骨关节炎Ⅰ号方有预防氢化可的松对软骨细胞的损伤作用.

    作者:乐宇民;杜建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P21WAF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P21WAF1基因多态性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实验室完成.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2-01/12及江门市人民医院1995-01/2000-12病理存档蜡块120块,收集同期50块乳腺良性病变标本作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检测120例乳腺癌组织和50例乳腺良性组织P21WAF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分别显示为536 bp和300 bp.②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结果:120例乳腺癌和50例良性乳腺组织P21WAF1基因多态性分别为24.2%(29/120)和6.0%(3/50),乳腺癌组织高于良性乳腺组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存在P21WAF1基因多态性,P21WAF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有关.

    作者:金亦;苏祖兰;邵春奎;唐录英;冯智英;刘勇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三氧化二砷及其不同浓度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和移行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和移行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只,取其角膜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及传代得兔角膜基质细胞,将传至2~3代的兔角膜基质细胞用于实验.向实验细胞中分别加入含不同浓度(100,50,25,12.5,10,6.25,5,2.5,1.25,0.625μmo1/L)的三氧化二砷培养液,同时以加入不含三氧化二砷的培养液作为阴性对照,以加入含0.0025%丝裂霉素的培养液作为阳性对照.用细胞计数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用缺损闭合法观察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基质细胞移行的影响.结果:实验纳入大耳白兔2只,取其4只角膜培养传至二三代的角膜基质细胞均无污染,细胞数量足够实验所需.①细胞计数法观察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低浓度的三氧化二砷(<12.5μmol/L)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12.5μmol/L)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50%以上,且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台盼兰染色显示各组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未见细胞毒性.②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结果与细胞计数法基本一致,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与阳性对照比较,给予25,50,100μmol/L三氧化二砷的角膜基质细胞在加药后6 d其增殖抑制率明显降低(56.4%,45,4%,50.2%,55.4%,P<0.05).③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基质细胞移行的影响:给予低浓度的三氧化二砷(<25μmol/L)及阴性对照药的角膜基质细胞在用药后48 h已有较多的细胞长入,4 d后完全闭合,而给予高浓度三氧化二砷的角膜基质细胞在用药后48 h只有极少数细胞长入缺损区,8 d后仍未见缺损闭合,缺损闭合的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具有抑制兔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和移行的作用,而低浓度的三氧化二砷此种作用不明显.三氧化二砷的浓度在100μmol/L以下时,对角膜基质细胞无明显的毒性反应.

    作者:胡琦;杨宝峰;周文艳;张月桂;李雪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高分子聚乙烯颈椎融合器在山羊体内的应用

    背景:颈椎病手术中常用钛合金颈椎融合器,但其出现下沉等情况常影响疗效.目的:观察自制高分子聚乙烯颈椎融合器在动物体内应用后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材料:雌性未孕山羊20只,年龄在1.1~1.6岁.方法:实验于2001-06/11在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将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②实验组植入自制颈椎融合器,内填塞自体松质骨,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块.③6周后两组山羊分别摄X射线片观察椎间隙高度改变;并在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将部分颈椎标本置于YJ-14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抗压缩力、椎间隙高度及做病理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抗压缩力测试及颈椎椎间隙的高度变化.②两组椎间融合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结果:①两组抗压缩力测试及颈椎椎间隙的高度变化:实验组压缩载荷显著大于对照组[(358.64±15.63),(268.82±11.36)N,P<0.05];两组相比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椎间融合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融合器周围组织切片有大量骨母细胞生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自制颈椎融合器具有很强的支撑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可起到稳定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

    作者:皮国富;王利民;陈风苞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经冠状动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时细胞能否进入心肌组织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方法:成年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移植组,移植组于移植前一天抽取骨髓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约为2×108).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培养基.6周后处死动物,比较其心肌梗死面积、瘢痕区毛细血管数量、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各死亡4只犬,分别有8只犬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犬心脏标本病理研究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率约为50%;移植6周后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内能够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的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9%和35.0%,但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瘢痕区每个高倍视野(0.2 mm2)的毛细血管数量,移植组为5.33±0.58,明显高于对照组2.03±0.46(P<0.01).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6周时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大下降速率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3 039±1 164)比(1 569±618)mm Hg/s,<0.01;(2951±793)比(1465±647)mmHg/s,P<0.01;(1.88±0.33)比(1.41±0.29)L/min,P<0.05].③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6.01%,35.28%,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在实验中仅在移植组1例实验犬的细胞注射部位观察发现一炎性包块,移植后6周时观察未见明确的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及肿瘤组织形成.结论: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行且安全,它能够促进梗死区的新血管生成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作者:杨国胜;杨跃进;窦克非;王清峙;徐新林;阮英茆;赵红;任晓庆;高润霖;陈在嘉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软脑膜细胞诱导神经干细胞高比例分化为神经元的效应

    目的:观察软脑膜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年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系实验中心完成.从脑组织分别分离和培养软脑膜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并进行两种细胞的共培养,同时按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和鉴别神经干细胞在软脑膜细胞提供的微环境下的分化状态.结果:自然分化条件下,微管相关蛋白-2ab阳性的神经元、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的星型胶质细胞和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阳性的寡突胶质细胞在神经干细胞后代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4.6±4.5)%,(11.3±3.8)%和(73.6±18.7)%.而在共培养条件下,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在神经干细胞后代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5±15.8)%,(44.6±16.7)%和(15.3±4.1)%.结论:软脑膜细胞可诱导神经干细胞高比例分化为微管相关蛋白-2ab阳性的神经元.

    作者:娄淑杰;顾平;王铭维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对胶原瘢痕及神经再生的修复作用

    目的:通过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异性抗体,阻断其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作用,以期达到预防或减少神经瘢痕的产生,提高神经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采用微量加样器于神经吻合口间隙内注射质量浓度为50 mg/L的Anti-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溶液0.1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e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瘢痕成分的评估: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进开、进裂、感染现象.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术后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减轻,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②两组术后12周神经组织切片Masson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轴索增生活跃,胶原纤维形成较少,以神经外膜为主;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生长排列紊乱,连续性差,被胶原纤维包裹,胶原沉积较多,神经外膜肥厚.③术后12周两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41.112±11.065),(49.561±8.097),P<0.05],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基本相似[(34.223±7.130),(32.284±5.497),P>0.05].神经再生功能的评估:①术后12周两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9.090±22.493),(-28.660±22.649),P<0.05].②两组术后12周电生理学检查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9.603±3.972),(16.215±4.619)m/s,P<0.05].③两组术后周围神经纤维的镀银染色及周围神经髓鞘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髓鞘厚度和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均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36±0.23),(0.93±0.48);(9.40±0.86),(7.99±0.36)μm;P均<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端或对端的吻合治疗中,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够抑制或减少局部神经胶原瘢痕的产生,从而有效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吴斗;刘强;陈君长;安奇君;龚强;韩小强 刊期: 2005年第38期

  • 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的蛋白及其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分子机制

    目的:探讨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的蛋白,阐明其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12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以内皮抑制素为诱饵,筛选人肝cDNA文库,寻找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再利用一对一酵母回复性杂交、β-GAL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除假阳性克隆.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表达内皮抑制素基因的载体;酵母双杂交共获得281个克隆,经验证,6个为阳性克隆,测序发现其中一个克隆为未知序列;FAST CAT试验发现阳性克隆中4个克隆可明显的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结论:6个阳性克隆表达的蛋白可能能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并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内皮抑制素调节的血管生成过程.

    作者:张宝林;范保星;贾向旭;苑晓玲;冯怡;彭善云;马良;刘又宁 刊期: 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