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灵敏;宫剑;金献江
目的:探讨宫颈环切术(LEEP)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的诊治价值,积累术后再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因宫颈HSIL在我院接受LEEP治疗的50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宫颈CIN 2级367例,CIN 3级130例,原位癌2例,可疑原位癌及浸润癌4例.结果:503例HSIL患者中,LEEP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为38.2 %(192/503);级别升高占14.9%(75/503),其中检出20例浸润癌,占3.98 %.LEEP术后行子宫切除或宫颈癌根治术26例,病理转阴9例,病变残留8例,浸润癌5例,病理不详4例;病变持续存在4例,行第二次LEEP治愈;复发3例.LEEP治疗HSIL 的初次治愈率为95.8%(482/503).结论:LEEP可弥补阴道镜活检的不足,减少宫颈浸润癌的漏诊;其次,通过LEEP标本的二次病理,防止过度治疗,为部分患者保留子宫提供可能;对LEEP术后病理升级的患者,排除浸润癌后,可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周凯;瞿文珍;杨孝军;施铮铮;郑飞云;杨开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在急性肝衰竭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及乌司他丁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及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乌司他丁干预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钙蛋白酶/钙蛋白酶抑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D-Gal/LPS联合注射成功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钙蛋白酶及钙蛋白酶抑制蛋白表达增加(P<0.05),但经乌司他丁干预后,钙蛋白酶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P<0.05),而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钙蛋白酶活性,同时保持钙蛋白酶抑制蛋白活性,从而减轻肝脏炎症损伤.
作者:商振球;陈永平;谷甸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温州医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核心作者情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报>1959-2008年载文作者的篇数及分布情况.统计指标包括作者发文数量、合作情况、机构分布、核心作者;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统计<学报>1979 年至2008年论文所有署名作者的人数及署名次数及其排序.结果:<学报>1959-2008年刊载作者署名论文4913篇,共有署名作者14 657人次,合作度为2.98,其中独著论文1266篇,占25.77%;合著论文 3647篇,合作率为74.23%.论文作者的机构分布: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占27.8%,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占23.6%,温州医学院校本部占26.1%,其他单位占22.5%.结论:<学报>有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论文作者的合作度和合作率较高,表明论文涉及的学科群体研究及合作能力较强.
作者:毛文明;胡苗苗;丁敏娇;郑俊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机制.方法: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别培养在正常糖浓度(5.5mmol·L -1,对照组)、高糖浓度(25 mmol·L-1,高糖组)及25 mmol·L-1葡萄糖+非诺贝特100μmol·L -1(非诺贝特组).CCK-8测定系膜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Ⅳ型胶原(Col -Ⅳ)、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TIMP-1);明胶酶谱法检测培养上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 -2,9)的活性.结果:高糖组系膜细胞较对照组出现增殖增加,合成基质蛋白Col-Ⅳ,FN增多,MMP-2及MMP-9活性下降,TIMP -1含量增加,TGF-β1分泌增加.与高糖组比较非诺贝特干预后能完全或部分逆转上述变化.结论:非诺贝特能抑制高糖培养的系膜细胞增殖,减少胞外基质合成,增加胞外基质的降解.
作者:倪连松;金洁娜;郑景晨;沈飞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深II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的临床观察及相关对比分析,探讨贝复济喷剂(b -FGF)外用对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1999年1月至2006年6月188例单纯小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以不同时期应用的烧伤创面外用药作为对照,并分A、B、C三组,观察并分析贝复济喷剂外用对烧伤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2005年7月-2006年6月,合理使用贝复济组,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缩短为(16.76±1.61)d,未使用贝复济组,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为(21.79 ± 3.93)d.结论:单纯深Ⅱ度烧伤创面外用贝复济喷剂能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确切.
作者:徐建军;王宏清;耿武军;林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估持续口服小剂量西地那非、佐洛复、百优解治疗早泄及停药后的疗效.方法:191例早泄病人随机归入3组,接受为期3个月的西地那非、佐洛复、百优解治疗.记录各组病人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停药2个月、3个月中国早泄指数评估表(CIPE)评分及性双方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比较各组及组间在各阶段的CIPE评分.结果:3组对象治疗前CIPE分别为(20.77±2.77)、(20.92±2.80)和(20.98±2.53)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39.22±4.56)、(37.53±3.76)和(37.66±3.63)分;停药2个月后为(31.24±5.25)、(22.85±5.67)和(22.47±4.64)分.停药3 个月后西地那非组CIPE为(27.26±5.24)分.3组病人药物治疗3个月后CIPE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组间除佐洛复组与百忧解组差异无显著性外,西地那非组与其它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药物治疗后,3组对象夫妻性生活满意度明显改善,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地那非组、百忧解组、佐洛复组.西地那非组停药2个月后与治疗前CIPE差异有显著性( P<0.05);停药3个月后CIPE仍高于治疗前基线水平,41.5%病人仍具有较好疗效.佐洛复组及西地那非组停药2月后CIPE显著降低,大部分病人症状复发,退出研究,无法继续随访.结论:每日口服小剂量西地那非能有效治疗早泄.在效果上,好于左洛复和百忧解,每日口服小剂量西地那非在治疗停药后大部分病人疗效可达2个月以上.
作者:陈洪德;谢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在MRI上测量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骨性标志,研究股骨前轴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骨性标志的可靠性.方法:78侧正常成人膝关节,行磁共振扫描,在横断面图像上定位经股骨上髁轴、Whiteside's前后轴、股骨后髁轴和股骨前轴.测量Whiteside's前后轴、股骨后髁轴、股骨前轴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旋转的角度,比较它们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的可靠性.结果:股骨前轴相对于STEA内旋(9.61±3.36)°,相对于CTEA内旋(13.32±3.27)°.Levene检验提示股骨前轴分别与股骨后髁轴、Whiteside's前后轴相比,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的变异性有显著差别.结论:股骨前轴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标志的可靠性差.
作者:吴剑彬;潘骏;王逸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综合征,其基本表现是非心源性肺水肿,导致严重低氧、危及生命的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50%~70%[1].而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yperleucytic acute leukemia,HLAL)是指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大于100×10 9单位的白血病,为一高危组白血病,其并发ARDS时,预后极差,患者可迅速死于呼衰.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我院诊治10例HLAL 并发ARDS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爱弟;孙文瑞;王海治;杜英美;田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温州地方株HPV16 L1基因结构特点,分析其结构蛋白L1基因多态性及蛋白特性变化,为基于L1基因工程疫苗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HPV16型L1基因特异性引物,从宫颈癌组织标本提取DNA,进行PCR扩增鉴定,PCR产物直接测序;进一步用Vector NTI 8.0和DNAStar软件分析HPV16型L1基因多态性及蛋白特性变化情况.结果:测定的序列与标准基因序列(NC 001526)比较,温州地区宫颈癌感染的HPV16型L1基因同源性为99.1%~99.8%,分别形成8种突变模式,其中3 处由于核苷酸的改变,翻译的氨基酸也相应发生变化,但其编码蛋白在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及抗原性上与标准株相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温州地方株HPV16 L1核酸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作者:陈俊;董海艳;朱珊丽;欧琴;张丽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脑活素(施普善)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大鼠海马中 caspase-3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八臂迷宫训练后清洁级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施普善1 mL/kg组和施普善2.5 mL/kg组.采用八臂迷宫观察干预前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中caspase-3明显增高.与模型组大鼠比较,2种剂量施普善干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且海马中caspase -3的表达减少.结论:施普善具有改善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作用,可能与抑制海马中 caspase-3表达有关.
作者:林巍;王小同;李宁;徐漫欢;杨汉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颞颌关节运动障碍,开口和咀嚼时关节疼痛,张口受限或偏斜,关节弹响,咀嚼肌酸胀无力,常同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既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同时发病.多属关节功能失调,但极少数病例也可发生器质性改变.症状易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我科应用物理疗法(超短波/中频电流/TDP)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取得的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鲁月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神经科卒中单元病房及普通病房住院,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在Ⅲ级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普通病房组患者按照<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进行处理及常规基础护理,卒中单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治疗3~4周后比较二组吞咽障碍的疗效、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近期预后.结果: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吞咽障碍,痊愈24例,有效90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1.4%,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组( P<0.05).卒中单元组肺部感染43例,感染率为30.7%,而普通病房组肺部感染72例,感染率为50.7%,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4周后卒中单元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明显增高,与普通病房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近期预后好.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明显,肺部感染率低,近期预后好.
作者:池丽芬;池万章;易兴阳;周强;林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寻找阴道毛滴虫的特异蛋白质并探讨白头翁对其蛋白质差异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固相pH梯度二维凝胶电泳分离阴道毛滴虫总蛋白,凝胶用银染显色,PDQuest7.4.0软件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找到蛋白质点平均(435±17)个,匹配率为92.5%;白头翁组找到蛋白质点平均(343±9)个,匹配率为94.9%.定性分析,正常组和白头翁组共有58个表达差异点,其中只在正常组中表达的点有45个, 只在白头翁组表达的点有13个;定量分析,白头翁组和正常组比较,表达增加大于2倍的点有43个,降低50%以上的点有50个.结论:建立了阴道毛滴虫正常组和白头翁组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识别了15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白头翁杀灭阴道毛滴虫的过程中上述蛋白质发生了质或量的改变.
作者:张琼;黄慧聪;梁韶晖;潘长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ZAP-70(70-kD zeta-associated protein,ZAP-70)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不同类型B-NHL中ZAP-70,CD38蛋白的表达,利用Spearman's等级相关检验方法分析2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60例B-NHL中,16例小B细胞淋巴瘤ZAP-70的表达比例高,占75.0 %,且ZAP-70的表达与CD38标记有明显相关性(P<0.01).10例套细胞淋巴瘤中有2例(占20.0%)存在ZAP-70蛋白的表达,13例MALT(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中有2例(占15.3%)表达ZAP-70,5例Burkitt's 淋巴瘤中有1例(占20.0%)存在ZAP-70的表达,1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和6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均无此蛋白的表达.结论:ZAP-70蛋白主要表达在小B细胞淋巴瘤中,对小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其与良性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其他部分B-NHL中也存在ZAP-70蛋白的表达.
作者:赵静;黄小芳;杨开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MRH)在动态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dynamic MR hysterosalpingography,dMR-HSG)中临床价值.方法:对17例不孕女性患者先后行dMR-HSG和传统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术(hysterosalpingography, HSG)检查.常规MRI扫描包括横轴位T1WI,横轴位和冠状位脂肪抑制T2WI;在MR磁体内通过导管向宫腔内注射0.9%生理盐水后,利用单次激发厚层投射(single shot fast spin-echo,SS-FSE)水成像技术进行动态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两项检查,dMR-HSG能观察盆腔结构、子宫腔、黏膜、肌层及卵巢结构;dMR -HSG表现为双侧输卵管阻塞者4例,输卵管单侧阻塞者5例,子宫、输卵管正常者8例.传统X线检查示左侧输卵管不通,dMR-HSG提示两侧输卵管通畅者1例,其余病例dMR -HSG和传统X线HSG两侧输卵管通畅性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dMR-HSG图像结合常规MRI不仅能显示输卵管结构,还能显示盆腔病变,有助于不孕症的病因诊断.
作者:朱姬莹;王美豪;闻彩云;许云萍;史蓓蓓;张孝琴;李建策;吴恩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从环境中分离高产脂肪酶的细菌,并克隆其脂肪酶基因.方法:从天然高油脂含量土壤筛选高产脂肪酶的细菌,鉴定菌种后,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脂肪酶基因并进行TA克隆,重组载体转入E.coli DH5α构建工程菌,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脂肪酶基因.结果:经过微生物菌种鉴定获得4株高活力菌,其中一株金葡菌产酶高,利用PCR技术成功扩增脂肪酶基因,该基因经过克隆测序及其双酶切鉴定证实为新发现的突变脂肪酶基因,其二级结构与标准基因(EU310372)有较大不同.结论:成功分离一株高产脂肪酶的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隆的脂肪酶基因为新发现的突变型.
作者:张迎光;施晓聪;林全思;王震;吕建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 targeting-drug delivery system,OCTDS)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充分利用结肠特殊的生理特点(pH梯度、小肠相对稳定的转运时间、高浓度微生物及特殊酶、结肠内的较大的压力)的新型给药方式.
作者:周志彩;赵应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130例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改进前后分为2组(A组、B组),A组30例,B组10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13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3例出现术后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6例皮下瘀斑.B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 P<0.05),两组间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改进手术操作步骤后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殷凯;徐鲁白;周斌;王继生;许家;胡海;蔡景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对引起2002年广州登革热的登革1型病毒分离株(71/02GZ)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方法:采用C6/36细胞培养71/02GZ,分别采用RT -PCR,5'RACE和3'RACE扩增基因组中编码区序列、5'和3 '末端非编码区序列,PCR产物克隆到载体并测序,拼接成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基于 E基因序列、E/NS1连接区240 nt、基因组中10016nt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71/02GZ株基因组全长10735 nt,两端非编码区(NCR)长度分别为94 nt和462 nt.基于E基因序列、E/NS1连接区240 nt、基因组中10016 nt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71/02GZ株和2002年广州分离株(GZ01/02,GZ/218/2002),1995 年广东分离株(GD23/95,GD01/95)、1995年广州分离株(GZ01/95)组成一个基因型;而1999年广东分离株(GD05/99),1997年广东分离株(GD14/97)和1980年广州分离株(GZ/80)属于另一个基因型;另外,71/02GZ株同1998年印度尼西亚分离株(98901530 DF DV-1-ID)的同源性高.结论:71/02GZ株可能是印度尼西亚输入的.
作者:文金生;江丽芳;晏辉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的分布特征.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52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按荨麻疹组(322例)和皮炎、湿疹组(201例)进行分类;应用德国MORA -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吸入、食入、其他变应原检测,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过敏原阳性率荨麻疹组为87.89%,皮炎、湿疹组为83.08%;从过敏原分布特征来看,以多种、多组物质过敏的患者为多;皮炎、湿疹组内少年组与中老年组之间阳性率差异较大.荨麻疹组前十位过敏原是:螨和昆虫(占54.97%)、霉菌(占49.38%)、海鲜类(占31.37%)、组胺(占20.50%)、酵母(占14.91%)、食用防腐剂(占14.29%)、抗氧化剂(占13.66%)、蛋黄(占12.11%)、甜味剂(占9.01%)、香料和药草(占7.45%);皮炎、湿疹组前十位过敏原是:螨和昆虫(占55.22%)、霉菌(占36.82%)、海鲜类(占31.84)、重金属(占15.92%)、抗氧化剂(占13.43%)、组胺(占12.44%)、食用防腐剂(占11.44%)、酵母(占8.46%)、谷类(占7.96%)、蛋黄(占7.46%)、广泛环境毒素(占7.46%).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具有一定特征,可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宣暄;吴灵欧;朱林榆;陈彬;李秉煦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