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五种菌液两种保存方法的比较观察

王晖;刘桂萍;王雁霞

关键词:五种菌液, 室温, 菌落数
摘要:菌种是活的微生物,在菌种的使用保藏过程中需要定期传代,并防止变异,微生物检查所用菌种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在应用前,应对菌种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微生物在使用和传代过程中容易发生污染、变异甚至死亡,因而常常造成菌种的衰退,并有可能使优良菌种丢失.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喉癌术后咽瘘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咽瘘是喉癌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7.6%~65%不等[1].为此,作者回顾分析了1998-01/2007-12月本院123例喉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探讨咽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提出处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行齐;杨长亮;孙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舒芬太尼诱导对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其镇痛强度为芬太尼的5~10倍,其突出的优点是心血管的稳定性[1].本试验旨在观察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与定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吴世贵;云菲;夏小生;陈尔标;李淑梅;刘吉生;张力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钙通道阻滞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维拉帕米治疗组.观察动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e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SAP大鼠血清中IL-1、IL-6和TNF-α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肺损伤严重.维拉帕米治疗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肺病理损害程度显著减轻(P<0.05).结论 维拉帕米可抑制SAP大鼠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的产生和释放,减轻肺损伤的程度.

    作者:高友兵;胡逸林;刘伟;汪训实;蔡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运动单位数目测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运动单位数目测定(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上海海神公司NDI-200P+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86例DPN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测定和MUNE,同时对102例健康人进行MUNE.结果 ①对照组:MUNE值在性别和侧别均无显著性差别;②DPN患者,临床和神经传导检测显示有运动受损者,MUNE值显著低于年龄匹配健康人群的正常值;临床和神经传导检测仅有感觉异常者,MUNE值在正常范围.结论 MUNE无创、简便、省时、痛苦小,对运动受损的DPN有独到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真真;罗巧云;欧阳文纬;卢祖能;李静;陈月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比色法测定大蒜总皂苷含量

    目的 建立一种大蒜总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以薯蓣皂苷元为对照品,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比色法测定大蒜总皂苷含量.结果 对照品在1.67~13.34 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14 C-0.012(R=0.999),平均回收率97.8%,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1.98%.方法 学考察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 总皂苷测定方法简单,准确性、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作为大蒜总皂苷质量控制手段.

    作者:罗红;刘福玉;李慧;高钰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联合检测抗CCP抗体、AKA与GPI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多肽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anti-CCP) 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 和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的价值.方法 对58例RA患者、60例非RA患者及50例健康正常人进行3项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A患者的3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RA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项指标单独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依次为anti-CCP抗体> GPI >AKA,特异性依次为AKA >抗CCP抗体>GPI;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下降,特异性却升高甚至达到100%.结论 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特异性,有利于临床确诊.

    作者:许育兵;张速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CDK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TEN、CDK6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内膜增生、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和CDK6蛋白.结果 非典型性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中PTEN和CDK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46.7%和40.0%、66.7%,两组中PTEN阳性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内膜和子宫内膜增生组(P<0.001),而CDK6则显著增高(P<0.003),二者在非典型性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中的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r=-0.384 5,P<0.04;r=-0.472 5,P<0.002).癌组中PTEN阳性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级(P<0.04)、肌层浸润深度或伴有转移(P<0.02)及临床分期有关(P<0.03).CDK6的阳性表达与肌层浸润(Ρ<0.05)和临床分期有关(Ρ<0.03).肿瘤的复发与PTEN的低表达和CDK6的高表达有关(P<0.05,P<0.02).结论 PTEN表达缺失和CDK6的过表达可能涉及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二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预测肿瘤复发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于江;王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腹压护理标识预警系统在腹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 为客观评估、及时甄别和追踪管理腹部创伤病人的临床信息,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提供腹部创伤病人救治依据.方法 实行多维培训方法,建立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对206例腹部创伤病人采用自制设立的腹压标识预警(红、黄、绿)与护理对策系统.结果 206例腹部创伤病人经应用腹压标识预警(红、黄、绿)与护理对策系统的连续动态监护,其中186例黄色标识者得到及时重症监控,在动态观察中有103例继续加重予以红色标识者得到了及时手术减压治疗,98例获得救治成功,有效利用了医护人力资源,为临床救治提供了有力时机,护士对腹部创伤病人病情的观察能力及护理救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论 腹压护理标识预警系统的护理管理为腹部创伤救治提供了可靠科学数据和抉择手术时机,具有可行性.

    作者:张敏;蒋萍;胡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2例疗效分析

    作者医院1998/2008年共收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44例,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者(简称中西医组)132例,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简称对照组)112例.现将两组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陈珠成;刘宏;钟琳;陈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豆皂甙对大鼠血脂代谢及血浆TXA2和PGI2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豆皂甙对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血浆前列腺素I2 (prostacyclin I2,PGI2) 和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 水平的影响,为防治高脂血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50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 正常饲料组、高脂饲料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实验Ⅲ组,每组10只,饲养8周,分别于实验的中、末期处死动物,测定大鼠血中脂质PGI2、TXA2 的含量.结果 大豆皂甙能显著抑制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TXA2 升高,同时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 大豆皂甙具有明显的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扩张的作用.

    作者:舒秋霞;石元刚;聂磊;廖苇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同期前后入路颈椎手术35例围术期护理

    成功的手术以及有效的护理既能降低各类颈椎手术的患者死亡率,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作者医院2005-06/2008-06月共施行35例同期前后入路颈椎手术,本文对围术期护理实践进行回顾.

    作者:唐莉;余凤翔;高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用工性质护士生命质量的调查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一个有文化依赖性的多维概念,它指的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生命质量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个体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作者:高伟民;陈俊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震灾救援官兵心理应激变化规律及启示

    目的 探析抗震救灾官兵在不同救援阶段的心理应激变化规律,为今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搞好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现场收集资料,了解官兵心理应激状况及部队开展心理疏导较成功的做法.结果 抗震救灾初期官兵心理应激反应较严重,属于急性心理应激;抗震救灾后期官兵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担忧心理、厌战心理、焦虑心理和失落心理.有效缓解官兵心理应激的措施包括:紧贴任务特点,排解官兵不良心理反应;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跟踪观察分析,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论 抗震救灾过程中官兵心理应激状况有其特殊性,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应根据救援官兵实际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作者:李权超;陈星伟;杨阳;刘诚;于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医疗救护的展开实践

    目的 探讨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医疗救护的展开效果,提高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方法 野战医疗所的10、15、50和120人的编组构成与展开流程的实践回顾.结果 本组2314例伤病员中,存活2213例(96%),死亡101例(4%);伤后1 h以内死亡23例(23%),24 h以内死亡59例(58%);死于创伤合并症者99例(98%),中暑死亡者2例(2%).结论 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在非战争行动时医疗救护的实践,提高了突发事件救护的快速反应能力、整体配合能力和救护水平,丰富了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的救护经验.

    作者:谢培增;陈大军;汪先兵;刘剑;林煜;周菲;刘妲;邵建清;朱红胜;朱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NF-κB在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PNS)发病机制中的意义,研究PN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NF-κB活性对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 以28例确诊PNS的成人患者(PNS组)和25例健康成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抽血、提取PBMC并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两组的NF-κB活性吸光度 (optical density,OD)值及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L-8的浓度.再分别用NF-κB的特异性激动剂IL-1β和糜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甲苯磺基-L-苯乙胺酰氯甲基酮(N-tosyl-L-phenylanyl chloromethyl ketone,TPCK)进行干预后,分别检测两组的NF-κB活性吸光度和IL-8的浓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NS组NF-κB活性及IL-8浓度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NF-κB活性的增强和抑制,IL-8的浓度也相应升高和降低,两者有直线相关关系(P<0.05),而正常对照组无此相关关系.结论 NF-κB在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中有重要意义,可能是通过调节IL-8的浓度而发挥其致病作用.

    作者:秦永芳;吴晓燕;袁海;徐倩;巩建华;卢丽;高丹;刘晶晶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e,CDFI)和脉冲频谱多普勒(pulse wave Doppler,PWD)超声技术对95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CF,TCCF)和25例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spontaneous CCF,SCCF)患者的颅内外相关血管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两组间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对照.结果 DSA提示TCCF组中有87例为高流瘘,8例低流瘘,SCCF组中有24例为低流量瘘,仅1例为高流瘘.高流瘘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患侧颈内动脉呈明显高流速低阻力频谱;瘘口远端的大脑中、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健侧,盗血明显.而低流瘘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各血流参数相比无明显差异,有11例患侧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呈高流速低阻力改变;颅底各动脉流速、PI值及频谱形态正常且基本对称,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DSA造影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无创、系统地观察到CCF因瘘口引起的颅内外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莫雪红;张小征;陈刚;马廉亭;徐国政;杨铭;潘力;向慧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肺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前炎性因子及细胞亚群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前炎性因子及CD4+T淋巴细胞凋亡在结核病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肺结核患者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TNF-α及 IL-10水平,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的 TNF-α及 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外周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涂阳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涂阴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复治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初治组和对照组; 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TNF-α及IL-10水平呈正相关(P<0.05). 结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TNF-α及IL-10水平呈正相关,均参与了对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病理过程.

    作者:林小田;谢媛琪;王昱;喻云梅;蔡立莉;姜泓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脐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从人脐血中诱导分化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对此类细胞进行鉴定.方法 术中取健康产妇的新鲜脐静脉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应用添加诱导因子的培养基于体外诱导分化,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培养7 d后将贴壁细胞与含Dil-ac-LDL和FITC-UEA-1的培养基进行孵育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表面分子CD34及CD133的阳性率,RT-PCR检测培养细胞表达VEGFR-2 mRNA.结果 体外诱导7 d后90%以上贴壁细胞摄取Dil-ac-LDL呈红色荧光和FITC-UEA-1呈绿色荧光双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及CD133阳性细胞分别为(50.48±5.17)%和(19.12±4.37)%.RT-PCR检验培养细胞VEGFR-2 mRNA呈阳性.结论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脐血中提取MNCs在体外经诱导分化可以形成EPCs.

    作者:徐家行;董永强;殷桂林;朱水波;张晓明;王荣平;刘勇;刘高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我院机动卫勤分队人才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抓好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军队医院落实新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具体表现,而卫勤分队人才队伍建设,是卫勤力量建设的重中之重[1].作者医院对卫勤分队人才建设十分重视,始终将卫勤保障技术力量摆在重要位置,在上级组织的训练和军事演习中,较好地完成了卫勤保障任务.

    作者:阳林俊;张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IL-10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造模组、缝线组、对照组.造模组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缝线组只在回肠末端作手术缝线,对照组只给予麻醉,不作手术.收集距吻合口1~3 cm处末端回肠组织,大体及镜下观察,并采用RT-PCR检测不同时段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术后2周,造模组及缝线组可见组织粘膜充血、水肿,镜下见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术后8周,肉眼见造模组末端回肠肠管粘连、狭窄,镜下见大量淋巴细胞浸及粘膜、粘膜下层,绒毛变粗短变,粘膜出现脱落、糜烂或浅溃疡形成,淋巴管、乳糜管扩张、粘膜下结构破坏、毛细血管增生;缝线组回肠末端组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结构破坏(P=0.000);②术后2周,对照组末端回肠组织IL-10的表达水平较造模组及缝线组均高(P=0.000,P=0.006),缝线组较造模组高(P=0.000);术后8周,造模组回肠末端组织IL-10的表达水平较2周时升高(F=2E+016,P=0.000),较对照组及缝线组低(P=0.000,P=0.002),缝线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③ IL-10与实验性末端回肠炎末端回肠组织的炎性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IL-10参与实验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过程.

    作者:周国华;苏利国;张晖;王为;周红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