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令博;林立勋;韩梅;熊春梅;孔祥荣;肖连祥;王道才;刘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安徽省无为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9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 DHS 组和 PFNA 组。DHS组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龄68~89岁、平均(75.28±5.47)岁;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13例,Ⅲ型13例,Ⅳ型8例,Ⅴ型2例。 PFNA组48例,男16例、女32例,年龄65~91岁、平均(75.29±5.62)岁;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18例,Ⅳ型12例,Ⅴ型4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2组91例患者中,8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5.5个月。 PFNA组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早于DHS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019,χ2=3.028, P 值均<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 PFNA和DHS组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证;而应用PFNA治疗的患者能更早下地行走、更少出现并发症,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上更显优势。
作者:伍先林;方小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主动脉缩窄( CoA)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7月阜外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6例CoA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5~63岁,平均39岁;上肢收缩压165 mmHg(1 mmHg=0.133 kPa),上下肢压差51 mmHg。36例患者均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使用Y形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治疗,其中主动脉瓣替换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6例,Bentall's术15例,Wheat's术7例。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留观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上肢血压和上下肢压差,以及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后人工血管通畅率及再手术率。对手术前后上肢收缩压及上下肢压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9~223 min,平均144 min;术中出血量250~700 mL,平均400 mL;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留观时间18~43 h,平均35 h;住院时间9~15 d,平均11 d。术后早期无死亡病例,无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术后第5天1例患者右侧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其余患者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术后第5天上肢收缩压(132±26) mmHg,上下肢平均压差(10±3) mmHg,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2、3.193,P值均<0.05)。术后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5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上肢收缩压110~135 mmHg,上下肢压差5~12 mmHg,治疗有效率100%,无外科再干预。术后6~12个月行主动脉CTA复查,35例患者双侧人工血管血流通畅;1例术后即出现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无明显变化,无新发血栓形成。结论 CoA合并心脏疾病患者在开放心脏手术同期行升主动脉-双髂外动脉旁路术,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安全有效,是治疗CoA合并心脏疾病的一种选择。
作者:张良;于存涛;赵电彩;常谦;罗新锦;孙晓刚;魏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廖建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骨盆髋臼与髋部骨折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定于2016年7月1—3日在哈尔滨市举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测量MSCT影像成人寰枢正中关节间隙( MADI)的正常值范围,探讨MADI值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4年7月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18岁以上行寰齿关节MSCT扫描的700例患者影像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排除外伤、累及上颈椎各类疾病者,按年龄分为18~24岁、25~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7组,每组入选100例。对寰齿关节正中矢状位CT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并测量寰椎前后结节中点连线经过寰齿关节间隙的长度,即MADI。计算不同年龄组患者MADI值,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MADI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7组由低至高不同年龄患者的MADI值依次为(1.77±0.39)mm、(1.61±0.37)mm、(1.58±0.36) mm、(1.41±0.29) mm、(1.34±0.28)mm、(1.31±0.29) mm、和(1.06±0.47)mm,MADI随年龄增加而递减(r=-0.511, P<0.01)。男性MADI(1.50±0.36)mm,女性MADI(1.38±0.34)mm,MADI 在不同性别之间无相关性(r=0.000, P>0.05)。结论在MSCT正中矢状位上MADI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性别无关。
作者:林令博;林立勋;韩梅;熊春梅;孔祥荣;肖连祥;王道才;刘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27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4 d 于2014年8月6日来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入院前4天安静状态下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持物力弱,能站立行走;持续约10 min左右缓解,肢体无力症状能完全恢复。每天发作1次,共发作4次,每次发作症状相似。患者右利手,有吸烟史。
作者:杨海华;周晓梅;刘立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正常引流肺静脉的解剖变异率及其变异形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220例两侧肺静脉均引流至左心房患者的胸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资料,对肺静脉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大强度投影(MIP)及VR重建,观察段以上肺静脉引流区域,以及双侧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模式。两侧肺静脉分别以上、下肺静脉独立开口于左房,右中叶肺静脉回流至上肺静脉者为正常肺静脉引流模式;一侧单支或多于两支肺静脉引流、跨叶引流者为肺静脉解剖变异。结果220例正常引流肺静脉中,左右肺静脉总变异发生率22.7%(50/220)。右肺静脉解剖变异38例(17.3%,38/220),共见8种变异模式,分别为:(1)上、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中叶静脉汇入下叶肺静脉4例(1.8%,4/220);(2)上、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上叶后段汇入下叶肺静脉2例(0.9%,2/220);(3)上、中、下叶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16例(7.3%,16/220);(4)上叶后段、尖前段、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中叶静脉汇入尖前段肺静脉4例(1.8%,4/220);(5)上叶、下叶背段、下叶基底段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中叶静脉汇入上叶肺静脉2例(0.9%,2/220);(6)上叶、中叶内段、中叶外段、下叶肺分别静脉汇入左心房6例(2.7%,6/220);(7)上叶后段、上叶尖前段、中叶、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2例(0.9%,2/220);(8)上叶、中叶、下叶背段、下叶基底段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2例(0.9%,2/220)。左肺静脉变异12例(5.5%,12/220),共见2种变异模式,即上、下叶肺静脉组成共干汇入左心房8例(3.6%,8/220),上叶、舌叶、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4例(1.8%,4/220)。220例患者中,左右肺静脉解剖变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3,P<0.01)。结论 MSCTA上正常引流肺静脉解剖变异常见,右肺静脉解剖变异发生率显著高于左肺静脉,且变异模式多样。
作者:李国照;高明;谢明伟;张帆;曾伟科;段小慧;沈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今年发生多起国内部分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撤稿事件,对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端正学风,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重申和明确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同研究制定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根据中央领导意见,现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透视下确定顺行股骨髓内钉大转子进钉点的技术方法。方法2007年12月—2008年6月选取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髋部湿标本8具,男5例、女3例,观察股骨大转子解剖特征,标记大转子上臀中肌、梨状肌的附着情况,观察股骨大转子嵴拐点凹陷、髓腔中轴线与梨状窝的解剖关系。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收治的44例股骨转子间及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25~85岁,平均(66.9±15.7)岁。患者均行顺行髓内钉固定术,术中根据标本解剖中发现大转子嵴拐点凹陷和梨状窝的关系,非透视下通过手法触摸确定髓内钉开口位置。结果尸体标本解剖研究发现,股骨大转子在与股骨颈结合部形成一个向外侧凸出类似“C”形的山嵴样结构。股骨大转子嵴呈后方高、前方平坦下降似斜坡样结构,中间凭借手指就可以感觉有一个类似拐点的凹陷切迹。臀中肌附着在大转子嵴的外侧部分,梨状肌腱附着在大转子嵴拐点切迹的内侧部分。梨状窝就是梨状肌附着点的骨质凹陷,梨状窝基本位于髓腔中轴线上、大转子嵴拐点凹陷的内侧。44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中无法满意确定骨折近端髓腔朝向,开口过程中采用X线透视检查髓腔开口器的方向;43例均在非透视的情况下将髓内钉导针置入髓腔,髓内钉均置入良好。术后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8.4个月;除1例股骨干骨折愈合迟缓,动力化后愈合外,其他患者均愈合良好;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髓内钉松动、股骨头切出等并发症。结论在股骨干和股骨转子区骨折采用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术中,非透视下通过手法触摸,可以利用大转子嵴拐点凹陷切迹代替梨状窝参考定位,确定髓内钉开口位置,避免反复透视,降低辐射损害。
作者:李云飞;高生;张秋琴;沈宝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正常肝静脉( HV)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57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肝左静脉( LHV)、肝中静脉( MHV)及肝右静脉( RHV)汇入下腔静脉( IVC)的开口类型、开口的水平位置关系、开口上缘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比较LHV、MHV及RHV开口直径的大小及其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观察膈肌裂孔形态及其与IVC之间的组织结构,比较膈肌裂孔长径、短径的大小。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57例肝脏标本HV的开口类型有4种:IVC壁有2个HV开口(LHV+MHV,RHV)占73.68%(42/57),有3个HV开口(LHV、MHV、RHV)占17.54%(10/57),RHV开口旁存在直接开口于IVC的肝右上静脉占5.26%(3/57),RHV开口处被条索样结构分隔占3.51%(2/57)。 LHV、MHV及RHV开口的直径分别为(9.25±1.84)mm、(8.94±1.52)mm及(14.29±2.84)mm,RHV直径大于LHV及MHV直径(P值均<0.01)。49例LHV或共干(LHV+MHV)开口上缘高于RHV,占85.96%(49/57);8例与RHV开口上缘等高,占14.04%(8/57)。39例RHV和37例LHV、MHV开口位于膈肌裂孔下方,2例LHV+MHV共干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位于膈肌裂孔下方的LHV、MHV及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短距离分别为(3.19±0.74)mm、(3.62±0.81)mm及(9.03±3.02)mm,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大于LHV、MHV至膈肌裂孔的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膈肌裂孔的长径和短径分别为(26.94±3.47) mm及(19.62±2.80) mm,裂孔长径大于短径( t=10.242, P<0.01),HE染色显示膈肌裂孔处的IVC管壁外分布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正常成人HV汇入IVC的开口类型中以LHV及MHV共干多见,其开口水平位置多高于RHV开口,少部分RHV开口被条索状结构分开;LHV及MHV开口至膈肌裂孔的距离更近,少部分LHV及MHV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IVC与膈肌裂孔之间间隙由纤维结缔组织所充填,而非膈肌中心键直接附着。这些解剖特点将有助于HV流出道疾病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朱蕻潮;徐浩;王德广;陈启鸿;周文杰;王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8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跟骨骨折术后出现钢板及跟骨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均行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旋转点选择外踝上7~9 cm处的腓动脉外踝上第2穿支,术后观察皮瓣成活率及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皮瓣均成活。全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1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耐磨,伤口一期愈合,无骨感染发生。其中12例皮瓣经过二期修整后外形美观,满足穿鞋等要求,感觉恢复达S2级;3例行腓肠外侧皮神经移位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达S3级,但无明确的两点分辨觉。结论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创面,其手术方式安全、可靠,皮瓣修薄后外形美观,适合穿鞋袜等日常要求,可一定程度恢复浅感觉。
作者:胡长青;郭淑芹;连勇;陆芳;张欣;白晓亮;刘智伟;蒋美超;王杰;杨朔;张红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4年5月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21~58岁,平均36.7岁。根据影像学表现出的病理解剖特点及受伤机制,将踝关节按形态分为三柱;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时,三柱均累及,其中外侧柱损伤54处,中间柱韧带损伤26处,中间柱撕脱骨折28处,内侧柱韧带损伤31处,内侧柱骨折23处。54例患者根据损伤的不同柱别选择入路行内固定治疗,其中固定两柱26例,固定三柱28例。术后6个月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后综合评价采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估标准。结果5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13.6周),疼痛VAS评分为0~6分(平均1.4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 AOFAS 踝-后足评分:82~100分,平均96分。综合疗效评定:优52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踝关节骨折三柱分型是一种既简单又全面的分型理论,三柱损伤后固定两柱可以达到稳定下胫腓联合的目的。
作者:王朝亮;黄素芳;朱涛;孙雪生;康颂科;李新霞;申立林;蔺楚;王英振;周东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72岁,因反复发作呼吸困难8年,加重1月于2016年2月18日入院。8年来患者症状反复发作,曾在多家医院诊治,内科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劳动耐力逐渐下降,动辄气喘、胸痛。入院查体:血压160/70 mmHg (1 mmHg =0.133 kPa);颈静脉搏动正常;双下肺少量湿罗音;心界左下扩大,心率80次/min,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收缩期4/6级喷射样杂音,向颈部传导,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四肢外周动脉搏动正常。心电图检查:心房颤动, ST-T改变。经胸和食道超声检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0.6 cm2)伴中度关闭不全,左心扩大;主动脉瓣前向血流大速度4.2 m/s,大跨瓣压差62 mmHg,左心室射血分数40%。入院诊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老年退行性改变)、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欧洲心脏风险评分为21.3%(>20%为外科手术高危),美国心胸外科学会评分系统提示手术的病死率为8.25%。经院内多学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心脏外科、放射科、心脏超声科等科室)联合会诊讨论,一致认为外科手术风险极高危,不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建议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
作者:吴士礼;张恒;刘进军;邵素云;朱艳华;李晓红;吕宏安;施超;王洪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观察低弹性模量Ti2448的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 NALCP)固定股骨粉碎性骨折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1名健康成年男性股骨进行层厚为5 mm(拆薄图像层厚0.625 mm)扫描,获得股骨CT数据,通过Mimics 10.0、Geomagic studio 12.0等逆向工程软件获得股骨有限元模型,模拟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分别采用Ti-6Al-4V(普通弹性模量,为110 GPa)及Ti2448(低弹性模量,为30 GPa)两种弹性模量方案钢板模拟手术固定,加以缓慢行走单腿股骨载荷及扭转载荷,分析两种弹性模量钢板及股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两种载荷情况下,两种固定方案钢板应力分布变化趋势均匀,骨折断端周围为应力集中区域,大应力集中点位置均位于滑槽钢板与主钢板锁定孔,两种方案主钢板应力变化不大。与Ti-6Al-4V钢板方案相比,Ti2448滑槽钢板大应力在缓慢行走载荷和扭转载荷下分别减少了20.6%和15.2%,而骨折块轴向大应力则分别增加了95.8%和95.7%。结论低弹性模量 NALCP既能够为股骨干32-C2.1型骨折提供坚强的力学稳定性,又能增加骨折断端力学刺激,并能有效固定骨碎块。
作者:周江军;赵敏;易蕊;刘达;杨俊;程球新;余专一;付美清;史柏娜;雷雪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