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癌发病与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感染的相关性

朱岩

关键词:官颈肿瘤, 聚合酶链反应, 乳头状瘤病毒, 人
摘要:将官颈癌患者治疗前的活检组织,包括子宫颈鳞癌(n=38),腺癌(n=43),使用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生产的HPV DNA PCR检测试剂盒及美国PE公司PCR扩增仪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81例宫颈癌中64例HPV为阳性,检出率为79.0%;子宫颈鳞癌HPV16型阳性20例(52.6%),HPV18型阳性8例(21.1%);子宫颈腺癌HPV16型阳性8例(18.6),HPV18型阳性28例(65.1%).宫颈癌与HPV感染高度相关(P<0.05).感染了HPV18型较多向腺癌转化,感染了HPV16型较多向鳞癌转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R1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从基因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α R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方法:以正常瘢痕为对照,利用RT-PCR技术检测1年以上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中TNF-α R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年以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 R1mRNA的表达稳定,与正常瘢痕比较含量明显下降.结论: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TNF-α R1的表达低下有一定关系.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提高早期增生性瘢痕中TNF-α的含量或者提高靶细胞膜上TNF-α R1的数目与活性可能为增生性瘢痕的康复治疗的有效途径.

    作者:章建林;林子豪;江华;袁相斌;赵耀中;吴建明;朱晓海;吴宏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周康复程序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86例(88髋)患者在术后进行康复指导,制定详细的训练方案,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

    作者:马明阳;路宝民;华凯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膝关节内骨折后疼痛与负性情绪及疗效的相关性

    研究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疼痛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寻找进行干预的可能性.选择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CVRS疼痛评估方法作为调查工具,对45例膝关节内骨折后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SCL-90评分进行比较,疼痛程度重组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评分均有显高于疼痛程度轻组(P均<0.05),同时骨折治疗疗效佳组的CVRS疼痛评分明显小于疗效差组(P<0.05),这些提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骨折治疗疗效.

    作者:王长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腰背肌功能锻炼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作用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2例,20例采取药物及理疗为对照组,22例在常规治疗措施上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为治疗组.疼痛基本缓解时间、正常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腰背肌功能锻炼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蓝桂森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手背皮神经分布与静脉穿刺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手背静脉又是常选用的静脉穿刺部位.但这种治疗方法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操作,它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目前还较少有人从手背静脉与手背皮神经分布、走向规律与穿刺部位疼痛性关系进行研究.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程度低的佳部位,减轻患者疼痛.设计: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资料收集于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所选取的对象有12例24侧成人防腐标本和在本院住院及门诊静脉穿刺的3 011例次患者.方法:首先对24侧成人手背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找出手背静脉与皮神经分布规律,进行分区.以随机方式对本院2000-08/2001-02就诊留医患者2 980例按不同分区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采用双盲法对穿刺患者进行疼痛评分(简化Megill疼痛评分法).分组进行相互对照,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解剖观测结果及静脉穿刺疼痛评分结果.结果:手背解剖研究发现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神经分布稀疏(可称为乏神经区),此区域内静脉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P<0.01).结论:乏神经区内神经分布稀疏,是减少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佳部位.

    作者:张萍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人类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化学萃取方法的研究

    背景:研究表明:应用化学消化剂处理同种异体神经可以有效地清除细胞、髓鞘而不出现宿主免疫排斥反应,但目前这种方法仅在小动物及低等哺乳类实验中取得成功,离临床应用尚有差距.目的:清除人类周围神经中的细胞和髓鞘,萃取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移植物.设计:非随机非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四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急性脑外伤死亡者,男,26岁,体质量75 kg,死者家属同意遗体捐献.干预:切取年轻男性遗体捐献者的长段尺神经,以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按一定浓度和程序进行化学处理.萃取神经及新鲜神经行HE染色、髓鞘染色及纤维素染色,以观察细胞、髓鞘及神经基底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显示许旺细胞基底板层;行半薄切片及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超微结构.主要观察指标:去细胞神经的物理形状,组织学观察和超微结构.结果:去细胞神经的延展性及神经外膜的韧弹性良好.细胞和髓鞘被彻底清除,神经基底膜被保留;许旺细胞基底板层保留完好;去细胞神经为一种没有细胞髓鞘及其碎片的空的神经基质管.结论:Triton X-100及脱氧胆酸钠化学处理方法,可有效清除人类周围神经中的细胞及髓鞘,萃取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该神经移植物保持了网管柱状组织结构,保留了许旺细胞基底板层及其主要成分一板层素.

    作者:衷鸿宾;侯树勋;徐莹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佩带腰围的指导

    掌握脊柱后路纤维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佩带腰围的注意点,可保持腰椎的稳定性,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杨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持续性兔脊髓缺血损伤的病理与行为功能变化规律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脊髓缺血损伤实验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性.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腹膜后人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制模后,将动物分为3组(A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 d;B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3 d;C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7 d).采用Jacobs法对兔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对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评分,并取脊髓级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3,7 d Jacobs分级和Reuter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的空泡变性、核固缩的程度和范围于术后I d已趋于稳定.结论: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可建立稳定而科学的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作者:李民;李强;伍亚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物理因子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9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76例,治疗组采用超短波+直流电离子导入+半导体激光综合治疗,对照组用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治疗+电脑中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痊愈67例,显效29例,有效30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观察证明发病早期尽早合作物理因子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作者:沙达提;古丽那孜;周谦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子宫动脉栓塞围治疗期硬膜外镇痛和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2 g/L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子宫动脉栓塞(UAE)围介入治疗期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不良反应和对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自愿行UAE介入治疗的子宫肌瘤或腺肌病患者80例(ASA I~Ⅱ级),随机分成3组,L组(n=30):采用PCEA法,镇痛药2 g/L左旋布比卡因(LBup)+0.04g/L吗啡(Mor)+0.02 g/L氟哌利多(Dro),PCA以LCP模式给药,即负荷剂(6 mL)+持续剂量(2 mL/h)+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0 min;R组(n=30):镇痛药为2 g/L罗哌卡因(Rop)+0.04g/L Mor+0.02 g/L Dro,PCEA方法同L组;C组(n=20,对照):用传统口服药物或肌注盐酸哌替啶法镇痛.双盲观察各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CS舒适评分、Ramesay评分、术后恢复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情况.结果:UAE手术操作期间C组患者盆腔疼痛和继发性痛性痉挛发生率为90%,远高于L组和R组;介入治疗后L组和R组VAS评分、BCS评级明显优于C组(P<0.05).L组和R组术后下床时间平均为(15.1±4.6)h,C组则为(27.9±6.7)h(P<0.05);L组和R组平均总住院时间为(10.3±2.7)d,而C组平均总住院时间为(13.6±3.9)d(P<0.05);围介入治疗期C组患者烦躁不安发生率较L组和R组多;恶心发生率C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UAE围介入治疗期2 g/L左旋布比卡因用于PCEA法镇痛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可改善康复质量.

    作者:佘守章;许学兵;许立新;陈春林;刘继云;谢晓青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外源过氧化氢酶基因在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氧化能力

    目的:构建外源过氧化氧酶基因表达载体并使其在晶体上皮细胞中稳定表达,从而提高晶体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少白内障的发生.方法:克隆过氧化氢酶基因,测序确定.构建过氧化氢酶基因plRESneo3表达载体.利用转染的方法将过氧化氢酶基因导入晶体上皮细胞SRA01/04中,筛选稳定表达克隆.以SRA01/04细胞和稳定转染过氧化氢酶基因的SRA01/04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过氧化氢为处理因素,MTT方法测定过氧化氢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半数致死量.结果:经上述方法处理后,获得过氧化氢酶高表达晶体上皮细胞SRA01/04-CAT,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水平是SRA01/04细胞的3.5倍.过氧化氢对SRA01/04细胞的IC50是32.24 μmol/L,对SRA01/04-CAT的IC50是85 32 μmol/L,转染过氧化氢酶基因后SRA01/04细胞对过氧化氢的耐受能力提高2.65倍.结论:外源过氧化氢酶基因能够在晶体上皮细胞中稳定表达并使晶体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提高.

    作者:李立梅;刘戈飞;张一新;张劲松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21例术后功能训练指导

    膝关节屈膝功能不足70°时,就会对人的生活有较大影响,应积极治疗,行关节松解手术.术后做好康复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改善关节功能的关键.21例关节僵直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功能训练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书勤;郭春燕;曹献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脊髓半切伤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变化与脊髓半切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30只大鼠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以及10只对照组大鼠血清的ALT和AST的浓度.结果: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血清中ALT,AST活性分别为(51.01±11.08)和(56.08±20.12)nkat/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急性期活性[(36 01±8.79),(30.57±12.98)nkat/L,t=1.32,0.56,P<0.01].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比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活性[48 05±18.06),(51.09±11.08)nkat/L]明显升高.结论:ALT,AST在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呈反应性升高,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叶晓健;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引导骨再生修复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国产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及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在引导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12条,于双侧股骨干骺端内侧面各植入4枚种植体,分别于种植体周围预备宽1 mm和2 mm的环沟状骨缺损,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1枚种植体不盖膜做对照组.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骨缺损区的骨再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开始盖膜的种植体周围即有骨再生,环沟状骨缺损区为类骨样组织充填;对照组则为结缔组织长入骨缺损区.至术后12周,盖膜的种植体完全发生骨结合,而对照组种植体周仍有骨缺损.新骨高度及新骨所占比例盖膜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相差显著.不同宽度的骨缺损之间及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与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三者之间骨量相差不显著.结论: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可以通过膜技术引导骨再生修复;国产的聚四氟乙烯膜及几丁糖膜可起到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作者:王新木;刘宝林;董研;马威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局部氧气干预对高温复合创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大鼠腹部创伤动物模型,用局部氧气干预创面的方法,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创面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及局部氧气干预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伤口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4只创伤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NEC)、常温氧疗组(NEO)、高温对照组(HHE)、高温氧疗组(HHO)4组,每组6只.在相应干预后的不同时间对各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创面愈合时间、细菌学定量、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HHE组较NEC组创面肿胀程度严重,创面愈合时间长,HHO组较HHE组创面肿胀程度轻,创面愈合时间短.光镜和电镜观察到HHE组创面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NEC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性加重,HHO组肌肉组织损伤程度较HHE组轻.细菌学定量检测HHE组创面细菌数在同一时相比NEC组高,且随时间的延长呈显著增长趋势,HHO组创面细菌数量与HH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创面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细菌繁殖快,感染时间提前且严重,创面愈合速度慢;局部氧气干预可抑制创面组织细菌繁殖,对大鼠腹部刀割创面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

    作者:杨瑞;李亚洁;宋旭东;罗炳德;李海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湿润烫伤膏联合美宝疤痕平对烧烫伤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美宝疤痕平对烧烫伤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作用,分析其治疗机制.方法对烧伤后伴有刺痛和瘙痒症状增生性瘢痕患者126例,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6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宝疤痕平治疗,用药后随时观察瘙痒症状,用药1,2个月观察瘢痕硬度和颜色及受损关节的活动功能.结果治疗组65例患者的优良率73.84%,关节活动功能达正常范围的46例,对照组61例患者的优良率60.64%,关节活动功能达正常范围的32例,两组间的优良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有明显差异.结论湿润烫伤膏联合美宝疤痕平治疗烧烫伤增生性瘢痕疗效确切,受损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邱世国;邓恩;黄木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聚磷酸钙/左旋聚乳酸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的分析

    背景:用左旋聚乳酸(PLLA),聚羟基乙酸(PGA)等可降解吸收性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纤维状支架材料和海绵状支架材料在软骨组织工程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但这类支架材料存在着弹性模量低,受力时易变形,容易导致种子细胞损伤和降解吸收时间过长等缺陷.目的:研制出可任意调控降解速率且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生物相溶性能和毒理学性能的聚磷酸钙(Calcium Polyphosphate,CPP)纤维,并用该纤维为增强材料研制软骨组织工程复合材料.设计:以不同质量比例分组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兰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研究所完成,基体材料选用PLLA(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合成室提供),增强材料选用自制CPP纤维.干预:以高强度、高模量可设计降解速率的CPP纤维为增强材料,PLLA为基体材料,应用溶媒投放、颗粒滤取技术制备出CPP/PLLA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测试了该支架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体外37℃下Hank's人工降解液中的生物降解特性.主要观察指标:物理力学性能,降解性能.结果:CPP/PLLA支架复合材料具有三维连通、微孔、网状微观结构,微孔分布均匀,微孔尺寸为130~350μm,孔隙率90%;压缩模量随C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降解速率随C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结论:CPP/PLLA支架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性能在体外构建的组织化软骨的早期生物学性能基本满足软骨组织工程的要求,故可用作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石宗利;杜心康;王彦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颗粒状脂肪移植存活率及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解决脂肪移植存活率低的有效途径.方法:在颗粒状脂肪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不同时期实验侧和对照侧移植体剩余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脂肪组织移植后存活良好,实验侧脂肪块剩余体积明显大于对照侧,未见明显液化吸收.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改善颗粒状脂肪移植的存活效果.

    作者:杜学亮;李庆生;罗少军;郝新光;冯祥生;梁杰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兔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及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观察

    目的:探讨兔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取2月龄幼兔臀肌1 g,采用胶原酶,dispase,胰蛋白酶分步消化,针头过滤,差速贴壁法分离肌源性细胞.用锥虫蓝染色细胞计数描记生长曲线,MTF法间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作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肌源性细胞.用分化培养基(DMEM+5 mL/L FBS+50 mL/LHS+10 mg/L BMP2+5 g/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10mg/L地塞米松+10g/L青霉素/链霉素)诱导细胞分化,用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成骨前体细胞.结果: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体积明显小于肌细胞,24 h贴壁,接种后36 h开始增殖,生长有明显的方向性,原代肌源性干细胞对数生长期为7~9 d,16 d汇合.第3代肌源性干细胞接种后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约8 d汇合.细胞汇合后少部分细胞出现双核或三核,甚至出现核链,显示肌细胞分化倾向.约60%~70%的原代肌源性干细胞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用成骨细胞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大部分细胞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显示其成骨前体细胞分化.结论: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并能在体外分化为成骨前体细胞和肌起源细胞,是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即肌源性干细胞.

    作者:张年春;杨志焕;邓志龙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骨折修复的启动与分子水平的调节

    回顾近年来有关骨折修复及其相关因子在此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总结骨折修复启动过程及关系紧密的调节因子的作用,探讨干预此过程的方法.发现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其启动具有明显的特征,启动的同时其相关因子参与其中每一个环节.在分子水平上,骨折修复的启动有其特殊的相关因子如骨形成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等参与调控.

    作者:张斌;黄富国 刊期: 2004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