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彪
概括目前国内外与颈部手法治疗相关的新解剖学研究进展,重点从解剖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对临床手法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探讨和评价,对指导临床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义凯;李军朋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的作用及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20只制成单侧缩窄性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在痛觉超敏期,随机抽签法分为二组.向蛛网膜下腔分别植入不同内容物.实验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悬液10 μL;对照组:生理盐水10 μL.2周后,观察动物疼痛阈值的变化及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C1~2)后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动物在细胞移植后两周痛敏现象消失.两组动物c-Fos蛋白主要分布于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脊髓后角Ⅰ~Ⅱ层,实验组c-Fos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髓质后角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兴奋性而实现的.
作者:丁丽华;于生元;周宏军;李宗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临床评价初始剂量的丁丙诺啡含片对癌痛的镇痛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各类型晚期癌症中度顽固性疼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舌下含服丁丙诺啡含片0.2 mg(实验组)80例,0.4 mg(对照组)80例,连续用药1周,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丁丙诺啡片用于缓解癌症中度疼痛,初始剂量0.2mg,6~8 h/次,可使85%的疼痛患者得到中度以上缓解.丁丙诺啡片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恶心、呕吐等.其发生率0.4 mg丁丙诺啡组略高于0.2 mg丁丙诺啡组.结论:丁丙诺啡含片对晚期癌痛确有明显镇痛效果,药效维持时间长,且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轻,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魏青;壬昆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的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培养、诱导培养基培养和新鲜兔骨碎粒的共培养3种条件下的成骨分化特性,观察3种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Ⅰ型胶原、骨钙素.结果:共培养及诱导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同期ALP活性及细胞内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1),诱导培养高;经过诱导培养及共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弱阳性、骨钙素免疫组化阴性.结论:诱导培养及共培养条件呈现促间充质细胞向成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诱导培养短期能使ALP、骨钙素达到较高水平.
作者:陈光兴;杨柳;周红星;顾祖超;段小军;李忠;李晓东;林炎水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观察低温冷敷早期增殖性瘢痕的变化.将23例分做Ⅰ,Ⅱ,Ⅲ不同类型瘢痕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自身相应部位来做冷敷治疗的瘢痕组织做对照.各治疗组瘢痕组织,采用已预冷理疗冰袋贴敷,0.5 h/次,每天四五次,观察3个月.结果为23例中,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说明低温冷敷防治早期增殖性瘢痕有良好效果.
作者:洪宝顺;卢才教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慢性腰背痛及体位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岁以上老年患者87例,其中骨折性(椎体压缩)慢性腰背痛患者28例,非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34例和非腰背痛患者25例.骨折组采用坐位、侧卧位、俯卧位,其他组取坐位,分别测量肺活量和第1秒时间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in 1 s,FEV1),进行校正处理.结果:老年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肺活量和FEV1占正常值的百分数值明显低于非骨折慢性腰背痛组,也明显低于非腰背痛组.非骨折性腰背痛组的肺活量和FEV1均低于非腰背痛组.骨折组内俯卧位组的肺活量和FEV 1明显低于坐位组及侧卧位组.结论:慢性腰背痛可降低老年患者肺功能,脊柱骨折时尤其明显;俯卧位不利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肺功能恢复.
作者:柯珍勇;邓忠良;冉金伟;熊书梅;陈文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对121例晚期肿瘤疼痛患者分为观察组A 42例、观察组B 39例、观察组C 40例,3组患者在WHO三阶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500,750,1000 mL/L不同含量的乙醇硬膜外腔注射,分别对A,B,C组进行止痛治疗,止痛效果采用数字分级法评定,生活质量按Karnofsky记分标准进行评定.A组的止痛效果差,止痛持续时间短;B组止痛效果明显,并发症少;C组止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重.
作者:谭小燕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CD34+细胞测定方法是ISHAGE单平台法及改进的双平台法,但因其成本昂贵,不太适合国内推广.目的:探索一种对动员外周血中CD34+细胞动态的简便有效的测定方法,以期在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治疗上达到佳移植效果.设计:非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动员外周血样本取自上海市长海医院34例异体或自体干细胞移植供体的病例.干预:由于CD34+细胞含量极少,其位置很容易受到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非特异结合的干扰.采用小鼠源性抗体直接标记法,会有效地减少这种干扰,增加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CD34+细胞在CD45/SSC窗口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利用本方法可有效地测定CD34+细胞的相对含量为0.05%~0.1%,并且在药物动员后的第5,6天,多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达到峰值,某些患者甚至超过1%.结论:本方法可对动员外周血中微量的CD34+细胞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在临床上为适时采集干细胞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宗传龙;宋文刚;Maxewell Poorekhorsandi 刊期: 2004年第17期
选择190例术后胃肠麻痹患者,分为电针治疗组104例与对照组86例;结果治疗组25 d内只有2例未痊愈,平均治疗时间为8.56 d,对照组10~25 d自行痊愈28例,余58例均大于25 d没有痊愈,提示针灸有效促进术后胃肠运动恢复,明显缩短病程,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王新宇;陈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膝关节周围损伤术后,如不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关节的活动往往受到限制.对术后患者进行中药薰洗治疗可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朱明义;王克奇;闻久全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从乳鼠预损伤的坐骨神经中分离培养雪旺细胞.方法:预损伤SD乳鼠坐骨神经,3 d后取损伤的坐骨神经,手术显微镜下分离神经外膜,用胰酶、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除去成纤维细胞,接种培养后对细胞进行计数、MTT活性检测,并用S-100蛋白标记观察.结果:该方法所培养的雪旺细胞形态正常,数量及纯度高,增殖旺盛.结论:此实验为神经组织工程研究中雪旺细胞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涛;秦建强;王宏亮;武雷;杨俊;余磊;许忠;徐如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肩关节脱位并大结节撕脱骨折复位术后常见肩关节功能受限.根据患者年龄、受伤后复位时间及肩部软组织损伤情况和其他合并伤的病情,遵循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可恢复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管廷进;徐春玲;许长彦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用左旋聚乳酸(PLLA),聚羟基乙酸(PGA)等可降解吸收性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纤维状支架材料和海绵状支架材料在软骨组织工程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但这类支架材料存在着弹性模量低,受力时易变形,容易导致种子细胞损伤和降解吸收时间过长等缺陷.目的:研制出可任意调控降解速率且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生物相溶性能和毒理学性能的聚磷酸钙(Calcium Polyphosphate,CPP)纤维,并用该纤维为增强材料研制软骨组织工程复合材料.设计:以不同质量比例分组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兰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研究所完成,基体材料选用PLLA(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合成室提供),增强材料选用自制CPP纤维.干预:以高强度、高模量可设计降解速率的CPP纤维为增强材料,PLLA为基体材料,应用溶媒投放、颗粒滤取技术制备出CPP/PLLA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测试了该支架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体外37℃下Hank's人工降解液中的生物降解特性.主要观察指标:物理力学性能,降解性能.结果:CPP/PLLA支架复合材料具有三维连通、微孔、网状微观结构,微孔分布均匀,微孔尺寸为130~350μm,孔隙率90%;压缩模量随C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降解速率随C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结论:CPP/PLLA支架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性能在体外构建的组织化软骨的早期生物学性能基本满足软骨组织工程的要求,故可用作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石宗利;杜心康;王彦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将官颈癌患者治疗前的活检组织,包括子宫颈鳞癌(n=38),腺癌(n=43),使用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生产的HPV DNA PCR检测试剂盒及美国PE公司PCR扩增仪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81例宫颈癌中64例HPV为阳性,检出率为79.0%;子宫颈鳞癌HPV16型阳性20例(52.6%),HPV18型阳性8例(21.1%);子宫颈腺癌HPV16型阳性8例(18.6),HPV18型阳性28例(65.1%).宫颈癌与HPV感染高度相关(P<0.05).感染了HPV18型较多向腺癌转化,感染了HPV16型较多向鳞癌转化.
作者:朱岩 刊期: 2004年第17期
总结在X射线引导下术后康复锻炼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乔折、防止发生肘内翻及恢复肘关节功能的体会.
作者:齐玉春;华凯;路宝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重建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的方法,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法重建皮瓣感觉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8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4例,皮瓣切取时,保留腓肠神经或髂腹股沟皮瓣营养神经近端足够长一段,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呈30°~45°端侧缝合,于术后2,4,8,16,24周测皮瓣的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4~18个月,皮瓣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部分重建,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神经端侧缝合法可重建失神经皮瓣的感觉功能,操作简便、有效,对手足外科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强;李康华;贝抗胜;黄水云;李雄;唐华军;章良森;刘建平;何小龙;熊英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广泛存在于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具有强大的成骨潜能,其为骨不连接、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体质量2.0~2.5kg新西兰雄性白兔21只.干预:将白兔随机分成4组,建立双侧尺骨中段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7,9周观察结果,配对资料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骨缺损模型治疗后X射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结果:经组织学及X射线检查发现,术后7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9周生物力学测试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的大应力和弹性模量均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 551和2.588(P<0.05).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作者:尹擘;闫景龙;李桂娟;张晶;王春雪 刊期: 2004年第17期
介绍经皮激光汽化减压术(PLDD)治疗单纯颈椎间盘突症,探讨其临床可行性.治疗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平均住院1.7 d,随访1~13个月,疗效可靠.
作者:石宗义;罗明玉;曹松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研究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疼痛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寻找进行干预的可能性.选择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CVRS疼痛评估方法作为调查工具,对45例膝关节内骨折后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SCL-90评分进行比较,疼痛程度重组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评分均有显高于疼痛程度轻组(P均<0.05),同时骨折治疗疗效佳组的CVRS疼痛评分明显小于疗效差组(P<0.05),这些提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骨折治疗疗效.
作者:王长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观察超短波加电脑中频方法治疗距小腿(踝)关节扭伤的效果,并与单纯电脑中频方法治疗进行比较,两组均获较好疗效,但辅加超短波治疗组总治愈率高于单纯采用电脑中频治疗组.
作者:鲁燕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