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飞;赵洪全;姜召福;彭磊;张丽芬;刘建宁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2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脊柱外科治疗的55例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六钉固定,其中开放组31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24例采用 Sextant 系统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腰背痛改善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微创组与开放组相比,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但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组内术前比较,术后伤椎后凸角、Cobb 角明显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术后开放组矢状面指数明显大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Cobb 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附加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开放手术在对伤椎畸形的矫正方面无差异,是治疗无神经障碍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卉敏;张锴;王衡;郭新军;单朝;刘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椎间盘退变(IDD)的相关研究成果,为BMSCs 治疗 IDD 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 CNKI 数据库和 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限定时间为2000—2014年,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和“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ell therapy,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从检索所得的论文中选择近期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与 BMSCs 治疗 IDD 密切相关的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Meta 分析以及综述类文章,主要从 BMSCs 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BMSCs 向椎间盘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BMSCs 体内移植治疗 IDD 的研究等方面对所纳入的文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BMSCs 能取得足够量的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分化潜能,以其作为 IDD 基因治疗靶细胞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改善退变椎间盘内的微环境、一定的支架材料的培养体系、细胞因子的刺激诱导、与椎间盘细胞共培养等条件下,BMSCs 可以向髓核细胞分化,表达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无论是自体还是同种异体,甚至是异种 BMSCs 移植均可以在退变椎间盘内长期存活、增殖,促进椎间盘细胞基质分泌,从而有效缓解 IDD 进程。结论随着对 BMSCs 和细胞治疗的研究,目前对 BMSCs 移植治疗 IDD 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真正将其应用到临床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作者:赵泽;张洋;王娟;陈长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VA)变异 CTA 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烟台业达医院影像科2013年1月—2014年8月200例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头颈部 CTA 资料,测量 VA 管径,观测 VA 管腔对称性,观测 VA 起源、行程、数目、异常吻合等多种解剖变异,统计分析VA 变异类型。结果200例 CTA 中,102例 VA 未见明显解剖变异;余98例(49.0%,98/200)至少存在1种 VA 变异,多见的是 VA 单纯管腔发育细小69例(34.5%,69/200)72条,其次为不同类型的行程变异28例(14.0%,28/200)30条,单纯 VA 开窗1例。98例变异中,多发复合变异(MCV)19例(9.5%,19/200),其中6例(3.0%,6/200)存在3种及以上变异;MCV 多见的表现形式是各节段行程变异合并其他部位和类型的变异(7.5%,15/200)。结论通过 CTA 能够较好地观察 VA 与各椎骨的关系,以及判定血管行程变异等多种复杂变异,从而提高对 VA 多种变异及其复杂性的认识水平和诊断技术,对临床分析后循环缺血原因,以及外科和介入放射学手术避免血管损伤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玉飞;赵洪全;姜召福;彭磊;张丽芬;刘建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手术入路与椎间孔、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椎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 MRI 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 X 线图像资料。选取 L2/3~ L5/ 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 MRI 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椎间孔宽度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入路靶角(Js°、Ji°)。选取 L4/5和 L5/ S1节段正侧位 X 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入路靶角(Ra°、Rb°)。结果 MRI 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 Gs 均> Gi,其中 L4/5节段 Gi 小[(2.72±1.40) mm],L2/3节段 Gs 大[(5.16±1.53) 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近。 L2/3和 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 L4/5和 L5/ 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 Is < Ii,其中 L4/5节段 Is 近[(-2.55±4.94) mm], L5/ S1节段 Ii 远[(-8.23±11.11) mm]。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入路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 L2/3和 L3/4节段 Js°> Ji°;L4/5和 L5/ S1节段Js°< Ji°。正侧位 X 线图像分析显示 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 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 L4/5节段。结论下腰椎(L4/5和 L5/ S1)椎间孔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入路靶角变大变陡,手术入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间孔,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作者:徐宝山;Yuvraj Hurday;杜立龙;郭林;曹毅;万业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男,30岁,因“脑瘤术后4年,左侧枕骨后部疼痛1月余”于2015年4月27日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视力改变,视物倾斜,至当地医院颅脑 CT 示:左侧大脑半球占位病变。患者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术后病理示骨外尤文肉瘤。6个月前患者肿瘤复发,于当地医院再次手术治疗,术后予放疗3个月。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枕骨后部肿块来我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言语迟钝,表达时有不清。左枕骨后部肿块,大小5.2 cm ×5.4 cm,质硬,压痛阳性,活动度较差,皮温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2014年12月22日外院头颅 CT:左侧颈后上部肿块(图1)。
作者:刘磊;韩猛;汤浩;马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例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 CT 证实7例甲状腺癌患者均合并颈内静脉瘤栓。5例行根治切除,其中2例切除颈内静脉及内部瘤栓、3例切除瘤栓而保留颈内静脉;2例行姑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4例为未分化癌,3例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结果4例未分化癌患者(2例行根治切除,2例行姑息切除)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于广泛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分别随访了39、40、44个月,均存活且无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甲状腺癌合并颈内静脉瘤栓的患者,CT 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根据瘤栓的位置制定手术方案;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尽量行根治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倪松;朱一鸣;李德志;刘文胜;刘绍严;王晓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DSA 成像血管测量参数在预测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 DSA 肺动脉造影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30 mmHg (1 mmHg =0.133 kPa);无肺动脉栓塞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PASP <25 mmHg。在 DSA 图像上测量主肺动脉、升主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以及右下肺动脉直径,计算主肺动脉直径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rPA)。应用 t 检验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血管径线之间的差异,并应用 ROC 曲线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血管参数进行分析,评估各参数诊断和预测肺动脉高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对照组主肺动脉直径、左肺动脉直径、右肺动脉直径、右下肺动脉直径测量值以及 rPA 分别为(27.19±2.59)mm、(19.84±1.73)mm、(21.82±1.97)mm、(11.77±1.19)mm、0.83±0.07,均小于研究组的(32.99±3.96)mm、(22.49±2.83)mm、(25.18±3.87)mm、(13.12±1.78)mm、0.97±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主肺动脉直径以及 rPA 在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0.929(P值均<0.01),所有血管参数中 rPA 的诊断价值高。结论 DSA 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可以通过主肺动脉直径及 rPA 等血管参数的研究预测肺动脉高压,能为临床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作者:朱蕻潮;魏宁;徐浩;崔艳峰;许伟;张庆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在难治性鼻出血的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8月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难治性鼻出血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5~75岁,病程7~10 d。发生鼻出血次数3~8次,每次出血量10~200 mL。均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探查及电凝止血术治疗。术中先找到出血点并电凝之,黏膜糜烂处用纳吸棉填压。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一次电凝手术成功止血。术后随访6个月,患侧均未再出血,鼻腔通气功能无影响,无一例继发嗅觉障碍或鼻腔粘连。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探查及电凝止血术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可靠方法之一。
作者:刘成珠;徐松波;吴目武;洪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改良的同轴脊柱内镜操作系统(YESS)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技术要点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单个医生连续收治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男93例,女41例,年龄14~84岁。局部麻醉下,应用改良的 YESS 技术行椎间盘摘除术,采用后外斜入路96例,椎板间孔入路38例。通过对比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应用 MacNab 评分对患者中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给予补液支持治疗后缓解,并完成手术。134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诊时间平均(69.5±3.0)个月。内镜术后开放返修3例,返修率2.23%(3/134)。术前 VAS 中位数为8(7,9)分,术后即刻为1(1,2)分,术后6个月为1(0,1)分,术后1年为1(0,1)分,术后5年为1(0,1)分,术前与术后5年 VA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10.082, P <0.01)。末次随访 MacNab 评分,优108例,良17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93.3%(125/134)。结论应用改良 YES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较好,因其手术技术简便、手术时间短、患者耐受程度高,从而有利于该手术的推广和实施。
作者:张琳;张西峰;侯克东;杨华东;蒋续钢;李凝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保留黄韧带与不保留黄韧带干预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预后及硬膜外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微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206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其中 A 组91例行切除黄韧带常规 MED,B 组115例行保留黄韧带 MED。在术前1 d 与术后4周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直腿抬高角度(SLR)评估患者的腰腿疼痛、功能恢复及神经松解程度,并在术后4周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定。术后1年进行标准化调查问卷的填写以评价患者满意度,以 CT 扫描评定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程度。结果 A 组和 B 组术前1 d VAS 评分、ODI、SLR 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是(7.75±1.23)分和(7.84±1.27)分,71.8%±9.4%和72.3%±9.1%,25.1°±2.33°和24.6°±2.28°,(50.59±5.59)min 和(51.03±6.18)min,(43.56±8.02)mL 和(42.88±8.76)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0.512、0.386、0.893、0.529、0.574,P 值均>0.05)。 A、B 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42、0.042,P 值均>0.05)。术后4周,A 组和 B 组 VAS、ODI、SLR分别是(3.13±1.24)分和(2.32±1.20)分,29.4%±6.7%和23.3%±7.6%,65.2°±4.84°和74.4°±4.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4.741、6.025、13.423,P 值均<0.01)。 A、B 组患者术后4周的 VAS、ODI、SLR 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术后4周, B 组患者疗效等级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58,P <0.01)。术后1年,A 组硬膜外纤维化程度 CT 评分等级明显差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5.435,P <0.01);且标准化问卷统计结果显示,A 组手术治疗满意率为75.8%(69/91),B 组为92.2%(10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3,P <0.01)。结论 MED 髓核摘除术无论保留黄韧带与否,与术前自身相比,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保留黄韧带较不保留黄韧带的手术方式预后更好,硬膜外纤维化程度更低。
作者:戴建辉;林海滨;李星;吴育俊;张怀志;胡洪新;陈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强制性脊柱炎(AS)并发肺大疱、气胸的胸部高分辨率 CT(HRCT)特征,以提高临床对该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5年7月福建省厦门市第三医院呼吸一科收住的8例 AS 并发肺大疱、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观察其胸部 HRCT 特征,同时对其误诊情况及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胸部 HRCT 提示:8例均有双肺尖纤维化、双肺多发巨大型肺大疱,其中5例肺大疱破裂并发气胸;矢状位多平面3D 重建显示,8例均有胸椎曲度变直、椎体增生呈竹节样改变。8例均合并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时胸部 HRCT 显示两下肺斑片实变影),其中3例为重症感染;5例治愈,1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胸部 HRCT 表现为双肺巨大型肺大疱和/或气胸,同时又有中轴关节炎症等表现的中老年患者,要注意对 AS 的筛查。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单纯气胸经过胸腔闭式引流后多能治愈,预后主要取决于肺部感染及心肾等器官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作者:孙志强;左翠云;陈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泌乳素腺瘤的疗效。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内镜组200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132例泌乳素腺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6例,女76例;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45岁;腺瘤直径0.5~5.5 cm。均行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按照肿瘤大小及侵袭性将患者分为微腺瘤组(≤1 cm,34例)、非侵袭海绵窦大腺瘤组(>1 cm,70例)、侵袭海绵窦大腺瘤组(28例),对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血浆泌乳素水平(PRL)正常率、肿瘤全切除率、视力视野、手术并发症、死亡与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32例泌乳素腺瘤中,微腺瘤全切除率为97.1%(33/34),术后 PRL 正常率为97.1%(33/34);非侵袭海绵窦大腺瘤全切除率为95.7%(67/70),术后 PRL 正常率为72.9%(51/70);侵袭海绵窦大腺瘤全切除率为3.6%(1/28),术后 PRL 正常率为0;术前48例视力障碍患者中,术后视力完全恢复18例(37.5%),视力改善12例(25.0%),视力无改变18例(37.5%),无视力恶化病例;无颈内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无永久性尿崩病例,4例暂时性尿崩;术后脑脊液漏患者12例(9.1%);鼻出血2例;无垂体功能不全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病例;132例患者住院时间为5~7 d;术后随访11个月~12年,平均5年7个月;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微腺瘤复发3例(8.8%),大腺瘤复发15例(15.3%)。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泌乳素腺瘤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王飞;宗绪毅;李储忠;姜之全;乌优图;李振业;董程远;张亚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腰间盘切除术(MSLD)与经皮椎间孔镜下腰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256例单节段 LDH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32例采用 MSLD,另外124例采用经 PELD 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估疼痛、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恢复、改良 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对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腰腿疼痛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5~30个月, MSLD 组及 PELD 组患者术后随访平均为(20.3±4.8)个月和(19.5±5.0)个月。与 MSLD 组相比, PELD 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均高于 MSLD 组(P 值均<0.01)。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 VAS 评分、ODI 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值均<0.05);MSLD组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高于 PEL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但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末次随访 OD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SLD 组及 PELD 组患者末次随访时 MacNab 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4.7%(125/132)和94.3%(117/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 P >0.05)。2组均无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MSLD 组2例出现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出现硬脊膜撕裂;PELD 组5例患者出现患肢出口神经根支配区的麻木不适,1例出现术中颈部疼痛,1例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术中出现髓核残留。2组各有2例术后出现复发,均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PELD 与 MSLD 治疗单节段LDH 均可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PELD 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以及术中放射线暴露多、手术时间长、特殊病例处理困难(如巨大突出、钙化及高度脱垂移位)等缺点,但 MSLD 能克服部分困难,是有益的技术补充。
作者:段丽群;张文志;贺瑞;李旭;葛畅;张锋;蔡海平;王立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说明:(1)本索引主题词按汉语拼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的拼音排序,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3)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各(字母)部之首;(4)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后为起页。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并评价再次肝脏部分切除(RH)与射频消融术(RFA)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 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提供的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4年12月 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aborato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根椐纳入标准纳入比较 RH 与 RFA 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后不同时期生存人数的随机对照和病例-对照研究。在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后,分别提取接受 RH 与 RFA 治疗的患者例数及治疗后1、3、5年的生存例数计算比值比(OR),进行系统回顾和 Meta 分析。采用 Q 检验和I2检验确定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同质性好的研究(P >0.05, 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分析,否则认为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纳入研究足够多时,采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终纳入12篇文献,共1176例患者。定性分析显示 RH 较 RFA 能更有效地提高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无病生存率。 Meta 分析评估 RH 与 RFA 的预后效果差异显示,1年、3年、5年的合成 OR 值(95%置信区间)分别为1.81(0.82,4.01)、1.26(0.78,2.01)、1.73(1.02,2.95),1年、3年预后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5年预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中,与 RFA 相比,RH 对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更为有利;虽然 RH 与 RFA 对改善患者早、中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趋势上来说 RH 仍较 RFA的预后效果好,且 RH 较 RFA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晚期预后。综合来看,对于可以接受 RH 或 RFA 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RH 治疗可获得更好的预后。
作者:吴黎雳;宦宏波;温旭东;张亮;杨大鹏;夏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黏膜下注射媒介的应用进展。方法在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以“ESD”、“黏膜下注射”为关键词,查阅2008年1月—2014年1月国内外有关不同物质材料作为 ESD 黏膜下注射媒介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传统黏膜下注射媒介中,生理盐水容易被组织快速吸收,行 ESD 治疗时需要反复多次的黏膜下注射;高渗性溶液对组织有明确的损伤作用;透明质酸具有保持较好黏膜下液体垫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可作为 ESD 术中黏膜下注射剂的优先选择;羟甲基纤维素作为一种合成产物可能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纤维蛋白原混合物有传播肝炎和其它病毒的风险。新型黏膜下注射媒介中,二氧化碳气体作为黏膜下缓冲垫注射黏膜下层获得的黏膜抬举时间显著优于生理盐水;海藻酸钠可替代透明质酸作为黏膜下注射媒介;弹性聚合物 iDEEp 黏膜下层抬举高度优于生理盐水,且可有效促进 ESD 术后创面黏膜愈合;光交联壳聚糖水凝胶比透明质酸钠有更强的维持黏膜隆起的能力,但体内降解时间过长,延缓了创面的愈合。结论不同黏膜下注射材料对黏膜下抬举效果不同,且成本和可用性均存在差异。传统黏膜下注射材料存在着不足之处,而新型黏膜下注射材料虽拥有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满足ESD 术的需要。为使 ESD 技术更加安全和高效,需要进一步寻找合适的 ESD 黏膜下注射媒介。
作者:冯春;张旭;黄敏;张群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Denonvilliers 筋膜的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前方切除平面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2年7月—2014年1月对16例健康成人骨盆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全骨盆标本4例,男性3例、女性1例;纵行剖开半骨盆标本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解剖观察Denonvilliers 筋膜头侧、尾侧及侧方附着点位置,Denonvilliers 筋膜与盆腔自主神经位置关系以及与周围筋膜毗邻关系等。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3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6例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男性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术中影像资料完整、直肠癌侵犯直肠前方、Denonvilliers 筋膜完整的直肠切除标本4例,并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及 HE 染色,光镜下观察Denonvilliers 筋膜的层次及结构。结果骨盆标本解剖可见 Denonvilliers 筋膜头侧起自腹膜反折,尾侧融入会阴体,两侧附着于盆壁筋膜2点、10点方向,并穿过盆壁筋膜附着于骨盆肌性结构。Denonvilliers 筋膜与盆壁筋膜附着处下方可见盆腔自主神经丛的泌尿生殖支向前穿行,并与泌尿生殖血管融合形成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在 Denonvilliers 筋膜表面可见盆腔自主神经丛的交通支。在Denonvilliers 筋膜后方0.5~0.8 cm 处可观察到栅栏样组织,连接直肠固有筋膜与盆壁筋膜。而Denonvilliers 筋膜与其余组织之间的关系在靠近会阴处也越发密切,难以游离。直肠癌患者直肠切除标本光镜下可见 Denonvilliers 筋膜主要由交错融合形成的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组成的略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可见神经、血管结构。结论 Denonvilliers 筋膜与泌尿生殖神经关系密切,直肠癌根治术中在确定直肠前方手术切除平面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应充分考虑到 Denonvilliers 筋膜的屏障作用及其与盆丛的关系,以免选择错误的手术切除平面,在切除 Denonvilliers 筋膜时损伤到泌尿生殖神经,导致术后排尿功能、性功能障碍。
作者:王毅;马国龙;梁小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虽然膝关节镜手术技术目前已经成为骨科的基本技术之一,但是它的发展历史仅仅只有40余年。1969年,关节镜的先驱日本学者 Wantanabe 及其同事首次介绍了膝关节镜手术技术[1]。从此之后,多位学者对关节镜的成像系统、光导系统、动力系统和镜下操作器械进行改进,使之从早期的基本的诊断技术逐渐发展为集诊断和多项精细治疗技术于一身的骨科基本手术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不同,膝关节镜手术经过数个直达关节腔的小创口进行,我们称之为“通道(portals)”。为了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通道的建立也要符合膝关节局部解剖的要求并有其相关的手术技巧,本文着重介绍膝关节镜手术入路解剖及相关临床内容。
作者:王志为;林源;曲铁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MISS)技术得以广泛开展。然而,在 MISS 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和问题[1-2]。因此,如何理性、正确地看待 MISS 技术,结合文献和自己有限的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与国内同道们商榷。
作者:郑召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62例肥胖患者 LDH 的临床资料。患者 BMI 均≥28 kg/ m2。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62例患者分为 MIS-TLIF 组(30例)与 PLIF 组(32例)。术前2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差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疼痛 VAS 评分、ODI、JOA、血清 CK 水平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 PLIF 组相比,MIS-TLIF 组手术时间较长[(154±54)min vs (103±31)min,t′=4.489,P <0.01],但术中出血量较少[(134±20)mL vs (357±43)mL,t′=26.350,P <0.01],术后引流量较少[(48±13) mL vs (375±26)mL,t′=61.730,P <0.01],术后卧床时间较短[(4.8±1.3)d vs (8.7±2.9)d,t′=6.760,P <0.01]。与 PLIF 组相比较,MIS-TLIF 组术后第1、3、5天血清 CK 水平明显降低(P 值均<0.01),术后第3天及3、6个月 MIS-TLIF 组腰背痛 VAS 评分低(P 值均<0.01),术后3、6个月 MIS-TLIF 组 OD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术后3、6个月 MIS-TLIF 组 JOA评分增加(P 值均<0.01)。 PLIF 组有3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其中感染1例;MIS-TLIF 组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与传统 PLIF 手术相比,MIS-TLIF 术式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又可以减少术后腰背痛及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亚朋;张为;安纪龙;孙亚澎;丁文元;申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