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渝宁;秦海明;万楠;丁雪松;刘姗
目的调查首次发病的脑血管病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脑血管病患者和非心脑血管疾病息者,男70例,女60例,平均年龄(63.83±14.09)岁.于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抽血,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elico bacter Pylori,Hp).结果脑血管病患者的Hp抗体阳性率为71%,其他疾病患者的阳性率为41%,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X2=9.482,P=0.002),危险度为3.4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自茂;张盘德;杨光;黄文清;刘景辉;范小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缺血发生后超早期应用弥散成像(DWI)技术发现病灶、定病灶的范围和大小的可行性.方法56例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DWI扫描,同时应用常规MR检查,比较梗死灶发现率.结果56例患者中经DWI扫描,均发现梗死病灶(100%),而其中有12例是发病在6 h以内的患者;而经过常规MR扫描,SE序列T1,T2加权像未发现异常信号的有12例(21%,12/56),都是发病在6 h以内超急性期的患者.结论DWI可在超早期发现脑缺血,早于常规T1和Y2加权像.
作者:李军;杨本强;尹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年龄依赖性神经变性病,是痴呆中常见类型.国外文献报道,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2%~7%,而美国高达10.3%,临床上以缓慢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近事遗忘)为主要特征.就AD的病因、病理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丁新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为了解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特点,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脑卒中患者和正常人的心理状况,结果总症状分、抑郁和焦虑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分均高于对照组.根据总症状分把脑卒中患者按心理健康水平正常与异常分两组,评价其与早期康复的关系,结果心理正常组康复情况优于异常组.提示脑卒中患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对早期康复有巨大影响.
作者:赵文静;赵雪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自动监测微栓子信号(micro embolic signal,MES),研究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干预作用.方法:入院即时予德国DWL-Embo-dop型TCD监测MES,并对MES自动分析与计数,分为阳性、阴性两大组,两组再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组,并分别于第2,5,7,10,15,20天监测TCD.结果:入院MES阳性组中,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组20例,至第15天有19例MES消失,而对照组18例至第20天时仅有7例MES消失,两组MES消失的概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6.35,P<0.01);入院MES阴性组中,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组至第20天有13例次出现MES,而对照组至第20天有32例次出现MES,两组MES出现的概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3.08,P<0.05);疏血通注射液的抑栓作用在使用第5天即出现,于第7天达高峰,至第10,15天继续作用;但停药5 d后有MES复现的现象.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微栓子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TCD栓子自动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微栓子、评估药物疗效.
作者:顾承志;黄志东;黄怀宇;赵晓晖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果糖二磷酸钠镁对缺血突触体乳酸含量、胞内游离钙浓度及ATP酶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保护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相分离法制备正常大鼠脑突触体,氧糖剥夺培养建立缺血突触体模型,加入1.3 mmol/L的果糖二磷酸钠镁,4.0mmol/L的1,6-二磷酸果糖与之培养60 min后,测定突触体乳酸含量、胞内游离钙浓度及ATP酶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氧糖剥夺培养后使突触体乳酸浓度显著增加,从(0.201±0.014)mmol/L增加到(0.282±0.018)mmol/L(F=11.417 8,P<0.01),突触体内游离钙浓度也显著增加(P<0.01);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增高,从(13.669±1.084)nkat增加至(44.142±1.167)nkat(F=44.847 2,P<0.01);而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加入1.3 mmol/L果糖二磷酸钠镁与之共孵,可使缺血突触体乳酸含量降至(0.204±0.016)mmol/L(F=10.437 1,P<0.01);静息状态和除极化状态突触体内游离钙浓度分别降低(P<0.01),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为(18.654±1.317)nkat(F=28.042 3,P<0.01),而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升高(P<0.01).果糖二磷酸钠镁的作用强于4.0 mmol/L的1,6-二磷酸果糖(P<0.01).结论:果糖二磷酸钠镁保护脑缺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阻止改善脑缺血后脑组织能量代谢,减轻组织酸中毒,阻止细胞内钙超载及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关.
作者:曾凡新;董志;周岐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图像进行分析并与其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0例均有异常MRI影像改变.证实MRI技术对比分辨率高且没有骨伪影,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清楚,为Wilson病脑部病变的早期检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戴建宁;贾建军;王鲁宁;汤洪川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选择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恩即复)和脑复素治疗.两组给予相同的康复训练,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用Fugl-Meyer评价疗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平均提高(37.0±7.8)分,脑复素组平均提高(32.0±7.6)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42,P<0.05),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受损伤神经断端的芽生效果显著.
作者:姜涛;刘萍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noggin对成年大鼠海马5溴-2脱氧尿苷(BrdU)表达与学习记忆相关性及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的影响.方法:侧脑室注射noggin反义寡核苷酸,BrdU标记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成年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刺激海马CA3区Schaffer侧支,在CA1锥体细胞层记录LTP.结果:侧脑室注射noggin反义寡核苷酸后,能明显抑制学习训练引起的海马齿回与颗粒细胞层BrdU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增多效应,使齿回及颗粒细胞层BrdU阳性细胞数减少44.51%(t=82.57,P<0.01)和40.04%(t=68.54,P<0.01).LTP结果显示noggin反义寡核苷酸明显抑制LTP的诱出率,并使群集性峰电位(population spike,PS)的增幅与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斜率增加的百分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提示内源性noggin参与调控学习记忆过程中海马的神经发生.
作者:范晓棠;徐海伟;罗峻;蔡文琴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腹针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调整深浅和补泻的手法,根据<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前后患者进行评分.结果50例中,基本痊愈19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46/50).
作者:陈丽贤;丁晓虹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背景: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如何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是该领域正在研究的课题.目的: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及脑细胞生长肽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01/2001-12收治44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和1999-01以前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0例.干预:对44例创伤后和腮腺区恶性肿瘤切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神经断端对位吻合,将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在管套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30例面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传统神经端吻合法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及肌电图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的时间,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动态变化.结果:30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快9周,迟13周,平均(11.1±1.1)周,与传统方法(25.8±1.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4.875,P<0.01);14例肿瘤切除面神经立即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快13周,迟15周,平均(13.8±0.8)周,与传统方法(34.8±2.9)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36,P<0.01).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呈递增趋势,表情肌功能恢复时两种方法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均比传统方法效果显著,是一种临床效果比较突出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
作者:韩思源;宋涛;王玉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深度昏迷患者的床旁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深度昏迷患者进行床旁2~24 h AEEG监测.结果深度昏迷患者的AEEG异常率为100%,扁平型17例(45%),慢波型16例(42%),α型3例(8%),β型2例(5%).扁平型和β型AEEG改变者均在48 h内死亡;慢波型者有6例成活,均有躯体和语言功能障碍;α型者均有成活.结论:证明扁平型和慢波型AEEG改变是深度昏迷患者的主要表现特征,少数病例为d与β型AEEG;扁平型和β型AEEG改变是深度昏迷脑死亡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而慢波型改变者仍有苏醒的可能.
作者:周迁权;刘斌;刘哲宁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为评价多媒体表达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功能的影响,对35例脑卒中失语患者(观察组)在传统方法训练的基础上,更注重进行多媒体表达训练,并与20例进行传统方法训练的同类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提示时应用多媒体表达训练系统是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成功的关键.
作者:胡荣东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23例尺神经病变患者31条尺神经、31条正中神经1条桡神经,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拇短肌各31块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结果2例尺神经在损伤的局部传导减慢,21例为肘部尺神经病变患者中,NCV均有异常改变;肌电图小指展肌及第一骨间肌均呈神经元性损害.提示在尺神经病变中肌电图、NCV可提供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程度,同时可预测预后.
作者:宋春莉;高淑敏;洪晓军;赵冬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性别因素对下丘脑室旁核中Fos表达的影响,以期揭示应激相关障碍的中枢机制.方法:雌、雄wistar大鼠各15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只,分为雌(A)、雄(B)2组各5只;束缚应激实验组20只,分为雌(C)、雄(D)2组各10只,束缚应激组大鼠束缚在特制的限制器内3 h,对照组不予束缚处理;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应激前后的大鼠室旁核Fos的表达.结果:雌、雄性应激组大鼠下丘脑c-fos基因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1.2±2.5)%,(61.4±2.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66,P>0.05),不同性别大鼠应激后下丘脑室旁核Fos阳性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别.结论:性别因素可能和应激相关障碍无关.
作者:黄欢捷;邵蓓;郑荣远;李剑敏;谢丽微;颜志钦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应用通心络胶囊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23例(治疗组),并与仅进行功能训练的26例病情相似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6周后治疗组吞咽障碍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提示通心络胶囊可有效缓解脑梗死后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
作者:汪荷;马燕;刘妍琼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与脑脊液中生长抑素、精氨酸加压素(AVP)和阿片肽β-内啡肽(β-E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和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脑脊液中生长抑素、AVP,β-EP的含量,用双抗体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脑脊液中NSE的含量.结果:脑脊液中生长抑素、AVP,β-EP,NSE含量,在VD组、无痴呆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而无痴呆脑梗死组脑脊液中AVP(4.98±0.43)ng/L,NSE(22.36±11.42)ng/L显著增高(P<0.01);VD组生长抑素中生长抑素、AVP,β-EP,NSE含量随痴呆程度的加重,呈递减的趋势(P均<0.01).结论:VD与脑脊液中生长抑素、AVP,β-EP,NSE的含量下降呈正相关,对相关指标的监测有助于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亦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作者:吴晓燕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3种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d potential,BEP)的变异.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型脑诱发电位仪,采用光、声刺激和Click短声刺激,检测75例PTSD患者(研究组)和46名健康军人(对照组)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和脑干听觉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结果:①VEP: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4.4±4.1)和(9.0±5.2)μV,t=5.40,P<0.01],P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5.1±4.0)和(8.1±4.5)μV,t=3.82,P<0.01].②AEP:Oz脑区的P3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330.2±30.7)和(298.1±27.4)ms,t=5.81,P<0.01],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8±1.7)和(4.5±1.8)μV,t=5.22,P<0.01],C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高于对照组[(4.2±2.1)和(2.2±1.0)μV,t=6.05,P<0.01].③ABR:P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5.8±0.3)和(5.4±0.2)ms,t=8.01,P<0.01],O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短于对照组[(6.4±0.3)和(6.9±0.3)m,t=8.90,P<0.01].Pz脑区的波Ⅳ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24 ±0.12)和(0.40±0.10)μv,t=7.57,P<0.01],Oz脑区的波Ⅱ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38±0.11)和(0.51±0.12)μV,t=6.10,P<0.01].结论:BEP的变异特点可作为PTSD辅助诊断的一个脑电生理学标志.
作者:甘景梨;高存友;杨代德;胡兴焕;李晓琼;张伟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