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carboxyethygermanium sesquioxide,Ge-132)是近30年研究较多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有机锗化合物,临床试验性用于老年痴呆症和及其他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有机锗对神经系统作用环节及机制尚未见文献报道较少.目的:探索Ge-132对大鼠颈上神经节细胞及烟碱传递过程的影响.设计:非随机自身对照实验性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神经药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Wistar大鼠30只,雌雄兼用.干预:大鼠急性处死后,迅速将颈上神经节连同节前神经离体,用950mL/LO2和50 mL/L CO2混合气饱和的,pH为7.4±0.05的克氏溶液,恒温(35±0.5)℃持续灌流.用内充灌3M-KCl溶液的玻璃微电极穿刺离体颈上神经节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所有的药物均用Kreb液中配成相应浓度直接灌流神经节.主要观察指标: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结果:①Ge-132在1×10-4mol/L或更高浓度,可逆地抑制刺激节前神经引起的FEPSP的幅度,并可使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减少.②对乙酰胆碱(ACh)引起的膜除极反应无显著的影响.③对细胞膜被动膜性质无明显的影响.结论:Ge-132对烟碱传递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使突触前ACh释放减少所至.
作者:莫宁;王鲁;侯华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110例患者145耳神经性耳聋进行了疗效观察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45耳经药物及高压氧等治疗后听力改善60耳,治疗有效率为41.4%.听力改善与患者年龄、耳聋程度无明显关系,但与患病时间、有无伴随其他症状和轻重程度有明显相关.
作者:乔秀艳;王淑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建立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动物模型,并观察神经干细胞对AD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体质量250~300g)被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10)、对照组(n=10)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n=10),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用ALZET微型渗透泵侧脑室内慢性灌注Okadaic acid(OA);对照组灌注等量的磷酸缓冲液.56 d后神经干细胞治疗组在海马处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76 d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3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旷场实验观察3组大鼠探究活动能力和紧张度;随后处死大鼠,分别用硫磺素-S法和镀银法检测3组大鼠海马中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情况.结果:模型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mean escapelatency,MEL)第1天为84 s,第4天为60 s;对照组的MEL第1天为66 s,第4天为15 s;治疗组的MEL第1天为68 s,第4天为18 s.模型组通过的格子数为21个,对照组为69个,治疗组为61个.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和探究活动与对照组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神经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微镜下,模型组大鼠在海马可见到大量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神经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少量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而对照组大鼠未见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结论:通过微型渗透泵侧脑室内慢性灌注OA可成功地建立AD动物模型;神经干细胞可提高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并可减少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
作者:吴树亮;金连弘;李竹英;李呼伦;王广友;宋铁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图像进行分析并与其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0例均有异常MRI影像改变.证实MRI技术对比分辨率高且没有骨伪影,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清楚,为Wilson病脑部病变的早期检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戴建宁;贾建军;王鲁宁;汤洪川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海拔5 400m富氧室改善低氧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3月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平原组、低氧1组、富氧1组、低氧2组、富氧2组,低氧组在模拟海拔5 400m的低压舱内24 h,富氧组在模拟海拔5 400 m的低压舱内12 h,然后富氧(270 mL/L的氧混合气)12 h.平原组、低氧1组、富氧1组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低氧2组、富氧2组进行力竭性负重游泳试验.结果:与低氧组比较,富氧组寻找平台潜伏期的时间缩短(t=14.79,P<0.01),力竭负重游泳时间延长(t=4.31,P<0.01).低氧组运动水迷宫游泳呈周边型,富氧组呈向平台型.结论:富氧能改善缺氧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提高低氧环境运动作功能力.
作者:崔建华;杨海军;张西洲;邢国祥;马勇;王伟;哈振德;张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21例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并发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早期变换体位,保持关节功能位置,被动运动,以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结果21例患者5~12 d内肢体功能障碍症状消失,提示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王效民;尤伟;顾雁;丁孝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采用Feeney法自由落体撞击脑损伤动物模型,观察纳洛酮对脑损伤大鼠脑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损伤后分别给予纳洛酮或生理盐水,采用Neurotrend系统观察脑组织氧分压、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脑组织pH值和HC03-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脑损伤后,纳洛酮治疗组脑组织氧分压[(2.75±0.95)kPa比(5.12±0.65)kPa]显著升高(t=2.989 59,P<0.01)、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9.32±0.98).kPa比(7.03±1.62)kPa ]显著降低(t=2.462 74,P<0.01)、脑组织pH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有显著改善脑组织氧代谢的作用.
作者:宋祖军;余厚友;郭亮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应用通心络胶囊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23例(治疗组),并与仅进行功能训练的26例病情相似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6周后治疗组吞咽障碍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提示通心络胶囊可有效缓解脑梗死后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
作者:汪荷;马燕;刘妍琼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神经肽类物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注血组,通过枕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皮质脑血流量的变化来判定脑血管痉挛的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注血组大鼠注血前及注血后30 min,2,4,7 d血浆中神经肽Y和心钠素含量分别为(216.61±14.17,321.37±10.10,373.60±13.98,435.05±13.81,558.42±22.60)ng/L和(140.43±3.76,142.39±3.87,175.34±6.21,227.00±10.62,321.19±11.63)ng/L,注血组大鼠注血前及注血后2,4,7 d脑脊液中神经肽Y和心钠素含量分别为(264.71±14.60,523.73±28.33,841.14±35.29,1 036.74±82.39)ng/L和(32.75±2.48,69.35±2.09,143.29±10.23,192.47±9.93)ng/L,注血组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P<0.01),且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常见的并发症,神经肽Y是继发脑血管痉挛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作者:刘彦龙;吴白甫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及合理使用物理因子对急性面神经炎的影响.方法利用分期针刺配合微波、电脑中频对127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综合治疗10~20次,治疗前后分别评测患者面瘫肌力等级进行疗效对照.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痊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分期合理使用理疗对急性面神经炎所致面瘫有显著的康复作用.
作者:范德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解毒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运用解毒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并设60例口服克芦丁(维脑路通)治疗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60例自愿参加观察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5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解毒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作者:魏爱翔;安玉兰;常学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年龄依赖性神经变性病,是痴呆中常见类型.国外文献报道,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2%~7%,而美国高达10.3%,临床上以缓慢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近事遗忘)为主要特征.就AD的病因、病理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丁新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为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将43例脑卒中后频繁呃逆超过72 h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针灸)23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20例,结果观察组3 d内呃逆完全终止12例,1周时23例患者呃逆全部终止,而对照组1周时仅13例完全终止,提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作者:严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总结一起6例急性四乙基铅中毒患者的症状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重点分析了其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特点,并将治疗注意事项做了介绍.
作者:成戎川;郑健;李黔宁;邓志宽;刘勇;周竹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c-Fos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尼莫地平脑保护作用的时机.方法:采用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90 min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60 min造模,18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6组:对照组,Ⅰ-R组,预防组,缺血治疗组,Ⅰ-R治疗组,再灌注后治疗组.尼莫地平颈内动脉给药,再灌注后24 h行脑功能障碍评分,再灌注72 h处死测量脑组织梗死体积,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c-Fos,GFAP免疫组化染色.另选18只动物,Ⅰ-R组9只和Ⅰ-R治疗组9只各再分为再灌注后2,24和48 h,行苏木精-伊红染色,c-Fos,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示预防组,Ⅰ-R治疗组,再灌注后治疗组较之Ⅰ-R组缺血半暗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再灌24 h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为:缺血治疗组(2.3±0.8)分≥Ⅰ-R组(2.2±1.0)分>再灌注后治疗组(1.8±0.6)分>预防组(1.5±1.2)分>Ⅰ-R治疗组(1.3±0.5)分>对照组(0.8±1.1)分,治疗组中除缺血治疗组外均较Ⅰ-R组梗死体积小,但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皮质缺血半暗带,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均较Ⅰ-R组少(P<0.05),但齿状回减少程度较轻;给药后皮质缺血半暗带以及海马各区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GFAP在再灌注2 h大量表达,48 h达高峰,且反应性星型胶质细胞居多,72 h持续表达;c-Fos 2 h反应为强烈,24 h仍大量表达,48 h后明显下降,72 h少量表达.结论:预防性及再灌注早期尼莫地平动脉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治疗效果较好;反应性胶质细胞对脑缺血后神经元存活起着重要作用;c-fos基因参与了脑缺血损伤的信号转导.
作者:白万胜;高国栋;贺采芳;赵虎威;颜华儒;李宝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3种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d potential,BEP)的变异.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型脑诱发电位仪,采用光、声刺激和Click短声刺激,检测75例PTSD患者(研究组)和46名健康军人(对照组)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和脑干听觉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结果:①VEP: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4.4±4.1)和(9.0±5.2)μV,t=5.40,P<0.01],P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5.1±4.0)和(8.1±4.5)μV,t=3.82,P<0.01].②AEP:Oz脑区的P3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330.2±30.7)和(298.1±27.4)ms,t=5.81,P<0.01],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8±1.7)和(4.5±1.8)μV,t=5.22,P<0.01],C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高于对照组[(4.2±2.1)和(2.2±1.0)μV,t=6.05,P<0.01].③ABR:P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5.8±0.3)和(5.4±0.2)ms,t=8.01,P<0.01],O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短于对照组[(6.4±0.3)和(6.9±0.3)m,t=8.90,P<0.01].Pz脑区的波Ⅳ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24 ±0.12)和(0.40±0.10)μv,t=7.57,P<0.01],Oz脑区的波Ⅱ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38±0.11)和(0.51±0.12)μV,t=6.10,P<0.01].结论:BEP的变异特点可作为PTSD辅助诊断的一个脑电生理学标志.
作者:甘景梨;高存友;杨代德;胡兴焕;李晓琼;张伟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康复训练的同时综合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8例符合多模式方法(multimodel approach,MMADD)内心症状抑郁状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治疗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MMADD及简式Fugl-Meyer评估(FMA)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心理治疗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41.16±8.63)分和(37.59±10.33)分,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2.73±9.91)分和(30.48±15.76)分;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6,4.39,P<0.01);心理治疗组MMADD中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3.84±0.59)分和(4.01±0.67)分,对照组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6.13±0.57分和(5.96±0.9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6.48,P<0.01).结论: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
作者:苏晓琳;肖学长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对癫痫诊断及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脑电图、AEEG及双局部密集AEEG对512例有临床发作癫痫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及分析脑电变化.结果①常规脑电图,其中136例正常;87例弥散性慢波,未见明显痫样波发放;146例呈弥散性双额颞叶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不能准确定位;143例显示一侧额颞部癫痫样波发放.②AEEG检查:根据常规脑电图行AEEG,其中45例正常;48例双侧半球弥散性慢波,未见显著痫样波发放;91例弥散性双额颞叶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328例显示一侧额颞部癫痫样波发放.③局部密集AEEG:对139例不能明确定位者检测,其中107例一侧额颞部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发放显著;15例呈双颞大脑半球棘波或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发放,一侧略显著,但不能准确定位;17例双侧半球弥散性慢波,未见明显痫样波发放.结论采用多形式脑电图尤其是AEEG及局部密集AEEG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及定位诊断有较大帮助,同时对临床诊治尤其是手术切除癫痫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国材;吴南;李飞;陈鹏;王小锋;杜源;冯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