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富氧室对低氧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崔建华;杨海军;张西洲;邢国祥;马勇;王伟;哈振德;张芳

关键词:迷宫, 学习, 记忆, 运动, 大鼠
摘要:目的:研究海拔5 400m富氧室改善低氧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3月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平原组、低氧1组、富氧1组、低氧2组、富氧2组,低氧组在模拟海拔5 400m的低压舱内24 h,富氧组在模拟海拔5 400 m的低压舱内12 h,然后富氧(270 mL/L的氧混合气)12 h.平原组、低氧1组、富氧1组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低氧2组、富氧2组进行力竭性负重游泳试验.结果:与低氧组比较,富氧组寻找平台潜伏期的时间缩短(t=14.79,P<0.01),力竭负重游泳时间延长(t=4.31,P<0.01).低氧组运动水迷宫游泳呈周边型,富氧组呈向平台型.结论:富氧能改善缺氧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提高低氧环境运动作功能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脉冲微波照射后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延迟效应

    目的: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电磁场暴露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发病有一定关系,通过动物实验验证EMF暴露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延迟效应.方法:2月龄Kn小鼠随机分为照射组和假照射组,照射组接受20minEMF照射,平均功率密度8.1 mW/cm2,全身平均电磁波能量吸收比值(SAR)为2.4 W/kg.分别于照射后3 d,照射后8个月,照射组和假照射对照组每组随机抽取5只动物,进行脑病理形态学观察,包括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图像分析定量研究.结果:辐照前直肠温度(36.40±0.25)℃与辐照后(36.50±0.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8 0,P=0.403 2).照后3 d,照射组和对照组相比,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没有明显变化.照后8个月,照射组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较对照组增多(P<0.01),胶质细胞卫星化现象增多.胼胝体和杏仁核区皮质除了数量增多外,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变化明显,表现在胞体增大,突起延长、增粗;胼胝体微血管周GFAP阳性染色加深;杏仁核区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成群聚集现象增多,且成群聚集的胶质细胞的突起向心化明显,认为这种现象是老年斑在形成.结论:微波照射造成了脑内延迟性损伤,或者加速了脑的老化.

    作者:牛富生;王德文;祝西里;解恒革;王鲁宁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c-Fo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和神经保护

    目的:研究c-Fos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尼莫地平脑保护作用的时机.方法:采用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90 min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60 min造模,18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6组:对照组,Ⅰ-R组,预防组,缺血治疗组,Ⅰ-R治疗组,再灌注后治疗组.尼莫地平颈内动脉给药,再灌注后24 h行脑功能障碍评分,再灌注72 h处死测量脑组织梗死体积,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c-Fos,GFAP免疫组化染色.另选18只动物,Ⅰ-R组9只和Ⅰ-R治疗组9只各再分为再灌注后2,24和48 h,行苏木精-伊红染色,c-Fos,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示预防组,Ⅰ-R治疗组,再灌注后治疗组较之Ⅰ-R组缺血半暗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再灌24 h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为:缺血治疗组(2.3±0.8)分≥Ⅰ-R组(2.2±1.0)分>再灌注后治疗组(1.8±0.6)分>预防组(1.5±1.2)分>Ⅰ-R治疗组(1.3±0.5)分>对照组(0.8±1.1)分,治疗组中除缺血治疗组外均较Ⅰ-R组梗死体积小,但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皮质缺血半暗带,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均较Ⅰ-R组少(P<0.05),但齿状回减少程度较轻;给药后皮质缺血半暗带以及海马各区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GFAP在再灌注2 h大量表达,48 h达高峰,且反应性星型胶质细胞居多,72 h持续表达;c-Fos 2 h反应为强烈,24 h仍大量表达,48 h后明显下降,72 h少量表达.结论:预防性及再灌注早期尼莫地平动脉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治疗效果较好;反应性胶质细胞对脑缺血后神经元存活起着重要作用;c-fos基因参与了脑缺血损伤的信号转导.

    作者:白万胜;高国栋;贺采芳;赵虎威;颜华儒;李宝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急性脑卒中首次发作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调查

    目的调查首次发病的脑血管病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脑血管病患者和非心脑血管疾病息者,男70例,女60例,平均年龄(63.83±14.09)岁.于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抽血,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elico bacter Pylori,Hp).结果脑血管病患者的Hp抗体阳性率为71%,其他疾病患者的阳性率为41%,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X2=9.482,P=0.002),危险度为3.4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自茂;张盘德;杨光;黄文清;刘景辉;范小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在尺神经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对23例尺神经病变患者31条尺神经、31条正中神经1条桡神经,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拇短肌各31块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结果2例尺神经在损伤的局部传导减慢,21例为肘部尺神经病变患者中,NCV均有异常改变;肌电图小指展肌及第一骨间肌均呈神经元性损害.提示在尺神经病变中肌电图、NCV可提供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程度,同时可预测预后.

    作者:宋春莉;高淑敏;洪晓军;赵冬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针灸治疗

    为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将43例脑卒中后频繁呃逆超过72 h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针灸)23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20例,结果观察组3 d内呃逆完全终止12例,1周时23例患者呃逆全部终止,而对照组1周时仅13例完全终止,提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作者:严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甲强龙对脑缺血早期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甲强龙对缺血再灌脑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3 h,再灌3 h,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甲强龙60 mg/kg,再灌3 h后,观察行为学指标并评分.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表达. 结果:甲强龙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模型组比较,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5),形态趋于正常,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为(1.14±0.38)分和模型组(2.14±0.69)分比较有所改善(t=2.69,P<0.05),TNF-α的表达和模型组比较数量减少(P<0.05).结论:早期应用甲强龙可以改善脑缺血损伤所致的功能障碍,这一作用和星形胶质细胞有关,也和早期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有关.

    作者:景玉宏;刘锐明;王子仁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果糖二磷酸钠镁保护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果糖二磷酸钠镁对缺血突触体乳酸含量、胞内游离钙浓度及ATP酶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保护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相分离法制备正常大鼠脑突触体,氧糖剥夺培养建立缺血突触体模型,加入1.3 mmol/L的果糖二磷酸钠镁,4.0mmol/L的1,6-二磷酸果糖与之培养60 min后,测定突触体乳酸含量、胞内游离钙浓度及ATP酶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氧糖剥夺培养后使突触体乳酸浓度显著增加,从(0.201±0.014)mmol/L增加到(0.282±0.018)mmol/L(F=11.417 8,P<0.01),突触体内游离钙浓度也显著增加(P<0.01);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增高,从(13.669±1.084)nkat增加至(44.142±1.167)nkat(F=44.847 2,P<0.01);而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加入1.3 mmol/L果糖二磷酸钠镁与之共孵,可使缺血突触体乳酸含量降至(0.204±0.016)mmol/L(F=10.437 1,P<0.01);静息状态和除极化状态突触体内游离钙浓度分别降低(P<0.01),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为(18.654±1.317)nkat(F=28.042 3,P<0.01),而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升高(P<0.01).果糖二磷酸钠镁的作用强于4.0 mmol/L的1,6-二磷酸果糖(P<0.01).结论:果糖二磷酸钠镁保护脑缺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阻止改善脑缺血后脑组织能量代谢,减轻组织酸中毒,阻止细胞内钙超载及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关.

    作者:曾凡新;董志;周岐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接受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出院前测试了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18.6分)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上肢为(65.6±19.8)分,下肢为(36.2±9.2)分]均明显优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18.6分)患者[上肢为(51.5±12.4)分,下肢为(28.3±6.8)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4,2.729,P<0.05),Bathel指数(67.3±15.0)也明显优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患者(56.9±10.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137,P<0.01).结论对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的脑卒中患者,康复处方设计应更有针对性,增加训练时间,提高训练频度.

    作者:李荣继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肝豆状核变性病的脑MRI特征与病变部位、预后的相关性

    对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图像进行分析并与其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0例均有异常MRI影像改变.证实MRI技术对比分辨率高且没有骨伪影,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清楚,为Wilson病脑部病变的早期检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戴建宁;贾建军;王鲁宁;汤洪川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老年脑梗死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类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的关系.方法:入选确诊的脑梗死患者39例,根据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64~79岁;前循环合并后循环脑梗死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60~80岁;后循环脑梗死组共4例,男2例,女2例,年龄62~73岁.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多导睡眠仪监测,并对严重的低氧血症患者进行夜间血氧监测.结果:前循环脑梗死组和前循环合并后循环脑梗死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index,AHI)为21.4±13.0和26.4±19.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08).结论:脑梗死的部位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可能无关.

    作者:袁远;李文娟;高旭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翳风穴电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体会

    双侧翳风穴电针治疗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用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前后对比,证实息者吞咽功能得到很好恢复,有效率93%.

    作者:周志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自体静脉套吻合端套管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面神经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

    背景: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如何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是该领域正在研究的课题.目的: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及脑细胞生长肽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01/2001-12收治44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和1999-01以前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0例.干预:对44例创伤后和腮腺区恶性肿瘤切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神经断端对位吻合,将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在管套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30例面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传统神经端吻合法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及肌电图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的时间,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动态变化.结果:30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快9周,迟13周,平均(11.1±1.1)周,与传统方法(25.8±1.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4.875,P<0.01);14例肿瘤切除面神经立即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快13周,迟15周,平均(13.8±0.8)周,与传统方法(34.8±2.9)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36,P<0.01).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呈递增趋势,表情肌功能恢复时两种方法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均比传统方法效果显著,是一种临床效果比较突出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

    作者:韩思源;宋涛;王玉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自拟解毒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解毒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运用解毒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并设60例口服克芦丁(维脑路通)治疗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60例自愿参加观察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5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解毒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作者:魏爱翔;安玉兰;常学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内源性noggin对学习记忆过程中海马神经发生的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noggin对成年大鼠海马5溴-2脱氧尿苷(BrdU)表达与学习记忆相关性及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的影响.方法:侧脑室注射noggin反义寡核苷酸,BrdU标记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成年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刺激海马CA3区Schaffer侧支,在CA1锥体细胞层记录LTP.结果:侧脑室注射noggin反义寡核苷酸后,能明显抑制学习训练引起的海马齿回与颗粒细胞层BrdU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增多效应,使齿回及颗粒细胞层BrdU阳性细胞数减少44.51%(t=82.57,P<0.01)和40.04%(t=68.54,P<0.01).LTP结果显示noggin反义寡核苷酸明显抑制LTP的诱出率,并使群集性峰电位(population spike,PS)的增幅与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斜率增加的百分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提示内源性noggin参与调控学习记忆过程中海马的神经发生.

    作者:范晓棠;徐海伟;罗峻;蔡文琴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横切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脊髓再生的观察

    目的:观察脊髓横切大鼠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功能恢复和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情况,以证实其对脊髓损伤后截瘫的治疗作用.方法:从20周人胚胎分离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定后长期培养,培养了6个月的细胞于移植前48 h标记BrdU.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于T11水平行椎板切开术并横切腰段脊髓,单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立体定向注射细胞进入两侧脊髓断端中线的4个部位(薄束、楔束、灰质联合及皮质脊髓束),每个部位注射0.5μL,细胞密度为10 000个/μL,对照组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利用BBB评分客观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移植3个月后利用双标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达到了10个月.移植神经干细胞的截瘫模型大鼠表现为后肢运动功能的逐渐恢复,3个月后BBB评分达到平均13分,对照组评分2.5分,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细胞在宿主体内存活良好,它们向受伤部位迁移.电镜观察发现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大鼠在横切脊髓的部位有再生活跃的髓鞘.结论:人胚胎神经干细胞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对哺乳动物脊髓损伤修复的策略,可能为脊髓损伤后再生带来新的修复手段.

    作者:梁鹏;刘恩重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2例体会

    目的探讨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针灸加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结果治愈8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结论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可获较满意疗效.

    作者:李雪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脑梗死患者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比较

    为观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对脑梗死康复作用及其原理,将脑梗死患者20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操作简单,安全,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肢体肌力的恢复.

    作者:白桦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帕金森病猴三重基因共转导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多巴胺合成酶基因的三重共转导对帕金森病猴基因治疗的效果.方法: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enthyl-phenyl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发帕金森病猴模型,以复合感染的方式将分别构建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droxylase,TH)、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AADC)和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GTP cyclohydrolase,GCH)基因的腺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通过立体定向法注入帕金森病猴一侧壳核内.观测基因转导后猴行为改善的情况达1个月,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H,AADC和GCH基因在猴纹状体内的表达.结果:组织学依据显示AAV载体所介导的TH,AADC和GCH基因均可在猴纹状体内有效表达;三重基因转导可引起帕金森病猴显著的行为改善.结论:不同种类的AAV载体介导的3种治疗基因共转导对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将可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作者:沈扬;樊东升;康德瑄;王立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富氧室对低氧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海拔5 400m富氧室改善低氧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3月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平原组、低氧1组、富氧1组、低氧2组、富氧2组,低氧组在模拟海拔5 400m的低压舱内24 h,富氧组在模拟海拔5 400 m的低压舱内12 h,然后富氧(270 mL/L的氧混合气)12 h.平原组、低氧1组、富氧1组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低氧2组、富氧2组进行力竭性负重游泳试验.结果:与低氧组比较,富氧组寻找平台潜伏期的时间缩短(t=14.79,P<0.01),力竭负重游泳时间延长(t=4.31,P<0.01).低氧组运动水迷宫游泳呈周边型,富氧组呈向平台型.结论:富氧能改善缺氧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提高低氧环境运动作功能力.

    作者:崔建华;杨海军;张西洲;邢国祥;马勇;王伟;哈振德;张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大鼠小脑蚓垂小结毁损对前庭核神经元自发性放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脑传入神经纤维对成年大鼠中枢耳石器神经元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外科吸引术毁损小脑蚓垂和小结,观察中枢耳石器神经元自发性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小脑蚓垂小结毁损后,规则型放电神经元的比例增加,C神经元呈现出规则的和不规则的两种放电类型,而少数Ⅰ神经元表现出规则型放电.同时,各类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均值或增强或减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小脑蚓垂小结毁损后,中枢耳石器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受到了明显影响.提示当动物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功能特性的中枢耳石器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受小脑蚓垂和小结的调控.

    作者:姜斌;黎振航;陈应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