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帕金森病猴三重基因共转导的初步实验研究

沈扬;樊东升;康德瑄;王立军

关键词:帕金森病, 基因疗法, 腺病毒, 猴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多巴胺合成酶基因的三重共转导对帕金森病猴基因治疗的效果.方法: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enthyl-phenyl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发帕金森病猴模型,以复合感染的方式将分别构建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droxylase,TH)、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AADC)和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GTP cyclohydrolase,GCH)基因的腺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通过立体定向法注入帕金森病猴一侧壳核内.观测基因转导后猴行为改善的情况达1个月,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H,AADC和GCH基因在猴纹状体内的表达.结果:组织学依据显示AAV载体所介导的TH,AADC和GCH基因均可在猴纹状体内有效表达;三重基因转导可引起帕金森病猴显著的行为改善.结论:不同种类的AAV载体介导的3种治疗基因共转导对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将可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面神经功能诊断对指导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意义

    文章对面神经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指出针灸治疗面神经炎时,应注意评价面神经功能,进行面神经损伤的定位、定量诊断;主张根据病变部位的高低、神经变性的轻重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认为疗效的优劣、疗程的长短已及是否有后遗症等,均与面神经变性程度有关.认为只有正确评价面神经功能状态和损害程度,才是抓住了面神经炎康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对疾病的康复及临床科研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章玲;黄德晖;刘丽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脑卒中患者早期心理障碍特征调查

    为了解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特点,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脑卒中患者和正常人的心理状况,结果总症状分、抑郁和焦虑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分均高于对照组.根据总症状分把脑卒中患者按心理健康水平正常与异常分两组,评价其与早期康复的关系,结果心理正常组康复情况优于异常组.提示脑卒中患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对早期康复有巨大影响.

    作者:赵文静;赵雪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诱发电位的3种变异

    目的: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3种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d potential,BEP)的变异.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型脑诱发电位仪,采用光、声刺激和Click短声刺激,检测75例PTSD患者(研究组)和46名健康军人(对照组)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和脑干听觉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结果:①VEP: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4.4±4.1)和(9.0±5.2)μV,t=5.40,P<0.01],P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5.1±4.0)和(8.1±4.5)μV,t=3.82,P<0.01].②AEP:Oz脑区的P3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330.2±30.7)和(298.1±27.4)ms,t=5.81,P<0.01],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8±1.7)和(4.5±1.8)μV,t=5.22,P<0.01],C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高于对照组[(4.2±2.1)和(2.2±1.0)μV,t=6.05,P<0.01].③ABR:P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5.8±0.3)和(5.4±0.2)ms,t=8.01,P<0.01],O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短于对照组[(6.4±0.3)和(6.9±0.3)m,t=8.90,P<0.01].Pz脑区的波Ⅳ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24 ±0.12)和(0.40±0.10)μv,t=7.57,P<0.01],Oz脑区的波Ⅱ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38±0.11)和(0.51±0.12)μV,t=6.10,P<0.01].结论:BEP的变异特点可作为PTSD辅助诊断的一个脑电生理学标志.

    作者:甘景梨;高存友;杨代德;胡兴焕;李晓琼;张伟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肝豆状核变性病的脑MRI特征与病变部位、预后的相关性

    对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图像进行分析并与其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0例均有异常MRI影像改变.证实MRI技术对比分辨率高且没有骨伪影,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清楚,为Wilson病脑部病变的早期检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戴建宁;贾建军;王鲁宁;汤洪川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在尺神经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对23例尺神经病变患者31条尺神经、31条正中神经1条桡神经,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拇短肌各31块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结果2例尺神经在损伤的局部传导减慢,21例为肘部尺神经病变患者中,NCV均有异常改变;肌电图小指展肌及第一骨间肌均呈神经元性损害.提示在尺神经病变中肌电图、NCV可提供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程度,同时可预测预后.

    作者:宋春莉;高淑敏;洪晓军;赵冬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自体静脉套吻合端套管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面神经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

    背景: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如何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是该领域正在研究的课题.目的: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及脑细胞生长肽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01/2001-12收治44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和1999-01以前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0例.干预:对44例创伤后和腮腺区恶性肿瘤切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神经断端对位吻合,将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在管套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30例面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传统神经端吻合法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及肌电图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的时间,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动态变化.结果:30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快9周,迟13周,平均(11.1±1.1)周,与传统方法(25.8±1.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4.875,P<0.01);14例肿瘤切除面神经立即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快13周,迟15周,平均(13.8±0.8)周,与传统方法(34.8±2.9)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36,P<0.01).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呈递增趋势,表情肌功能恢复时两种方法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均比传统方法效果显著,是一种临床效果比较突出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

    作者:韩思源;宋涛;王玉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针灸治疗

    为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将43例脑卒中后频繁呃逆超过72 h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针灸)23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20例,结果观察组3 d内呃逆完全终止12例,1周时23例患者呃逆全部终止,而对照组1周时仅13例完全终止,提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作者:严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急性脑卒中首次发作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调查

    目的调查首次发病的脑血管病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脑血管病患者和非心脑血管疾病息者,男70例,女60例,平均年龄(63.83±14.09)岁.于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抽血,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elico bacter Pylori,Hp).结果脑血管病患者的Hp抗体阳性率为71%,其他疾病患者的阳性率为41%,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X2=9.482,P=0.002),危险度为3.4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自茂;张盘德;杨光;黄文清;刘景辉;范小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

    为探讨电针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对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59例(康复组)给予电针和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仅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30 d后康复组总有效率76%(45/59),高于对照组53%(16/14).提示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有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于桂杰;赫玉芬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性别因素对应激大鼠下丘脑c-f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性别因素对下丘脑室旁核中Fos表达的影响,以期揭示应激相关障碍的中枢机制.方法:雌、雄wistar大鼠各15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只,分为雌(A)、雄(B)2组各5只;束缚应激实验组20只,分为雌(C)、雄(D)2组各10只,束缚应激组大鼠束缚在特制的限制器内3 h,对照组不予束缚处理;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应激前后的大鼠室旁核Fos的表达.结果:雌、雄性应激组大鼠下丘脑c-fos基因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1.2±2.5)%,(61.4±2.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66,P>0.05),不同性别大鼠应激后下丘脑室旁核Fos阳性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别.结论:性别因素可能和应激相关障碍无关.

    作者:黄欢捷;邵蓓;郑荣远;李剑敏;谢丽微;颜志钦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腹针治疗脑梗死50例

    对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腹针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调整深浅和补泻的手法,根据<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前后患者进行评分.结果50例中,基本痊愈19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46/50).

    作者:陈丽贤;丁晓虹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余丹编委介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单盲法检测大脑的认知功能

    目的:探讨适合临床实际应用的大脑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检查方法.方法:23名健康受试者,平均年龄(36±5)岁.采用熟悉(n=23)与不熟悉(n=23×4)的人名作为诱发ERPs的任务,记录30导ERPs.让受试者按检查者的要求自己设计实验中的刺激内容.检测者在单盲的条件下通过分析记录的ERPs和ERPs地形图来判定出受试者熟悉的人物名字.结果:熟悉人名与不熟悉人名认知比较,头顶中线部位P3波幅高,为(7.56±3.55)μV,不熟悉人名为(4.02±2.37)μV,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84,P<0.01).通过顶部Pz点波幅可以正确判断出19名受试者所熟悉的人物名字,其他4名受试者被正确判断概率由20%增至50%.进一步的ERPs地形图分析显示,熟悉人名诱发的头顶Pz部位电位高,不熟悉人名诱发的前额电位高.结论:在认知熟悉人名和不熟悉人名的过程中,存在不同信息处理机制过程.人物名字作为靶刺激的ERPs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用于诊断脑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贾渭泉;贾桂梅;刘焱;李永昌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帕金森病猴三重基因共转导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多巴胺合成酶基因的三重共转导对帕金森病猴基因治疗的效果.方法: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enthyl-phenyl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发帕金森病猴模型,以复合感染的方式将分别构建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droxylase,TH)、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AADC)和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GTP cyclohydrolase,GCH)基因的腺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通过立体定向法注入帕金森病猴一侧壳核内.观测基因转导后猴行为改善的情况达1个月,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H,AADC和GCH基因在猴纹状体内的表达.结果:组织学依据显示AAV载体所介导的TH,AADC和GCH基因均可在猴纹状体内有效表达;三重基因转导可引起帕金森病猴显著的行为改善.结论:不同种类的AAV载体介导的3种治疗基因共转导对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将可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作者:沈扬;樊东升;康德瑄;王立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术后早期康复程序的应用

    对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42例患者存活.术后早期行康复治疗.8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有手术指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早行微创手术治疗,并于术后早期行康复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残障程度.

    作者:刘晓帆;杨振中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及评价

    为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将60例首发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采用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4周后两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康复组提高更显著,说明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有明显效果.

    作者:宁毅军;杨德玉;胡丹;王海荣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高压氧与通心络胶囊并用促进老年性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功能恢复

    将老年性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106例、高压氧治疗组98例和通心络胶囊治疗组104例,联合治疗组患者在0.2 MPa高压氧下戴面罩吸氧40 min后休息10 min再戴面罩吸氧40 min,1次/d,每24次后休息7 d,联合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通心络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判断.联合治疗组与高压氧治疗组、通心络胶囊治疗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说明老年性脑梗死后遗症采用高压氧与通心络胶囊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纯通心络胶囊治疗和高压氧治疗.

    作者:杨少勇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动态脑电图在癫痫定位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对癫痫诊断及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脑电图、AEEG及双局部密集AEEG对512例有临床发作癫痫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及分析脑电变化.结果①常规脑电图,其中136例正常;87例弥散性慢波,未见明显痫样波发放;146例呈弥散性双额颞叶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不能准确定位;143例显示一侧额颞部癫痫样波发放.②AEEG检查:根据常规脑电图行AEEG,其中45例正常;48例双侧半球弥散性慢波,未见显著痫样波发放;91例弥散性双额颞叶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328例显示一侧额颞部癫痫样波发放.③局部密集AEEG:对139例不能明确定位者检测,其中107例一侧额颞部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发放显著;15例呈双颞大脑半球棘波或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发放,一侧略显著,但不能准确定位;17例双侧半球弥散性慢波,未见明显痫样波发放.结论采用多形式脑电图尤其是AEEG及局部密集AEEG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及定位诊断有较大帮助,同时对临床诊治尤其是手术切除癫痫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国材;吴南;李飞;陈鹏;王小锋;杜源;冯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植物状态和小意识状态的诊断及康复治疗

    意识障碍的诊断和康复治疗是很多临床医生感到困难和困惑的问题,主要存在诊断混淆和治疗方案不明确、不肯定.根据重新提出并划分植物状态和小意识状态的诊断标准及作者的临床经验和公认的临床原则,制定对两种意识障碍的康复治疗措施.同时根据现有的诊断手段和相关的文献报道,判定对两种意识障碍的预后情况.

    作者:冯建斌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石杉碱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36例6个月随访

    目的观察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确诊为VD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6个月,观察组同时口服石杉碱甲6个月.结果治疗组VD患者记忆功能、认知功能和精神神经功能改善较为明显,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为(24.2±2.1)分,临床痴呆程度量表评分为(1.8±0.3)分,日常生活自理量表评分为(40.1±7.4)分,优于对照组(18.6±2.3),(2.0±0.3),(49.2±6.0)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石杉碱甲对VD患者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服用方便.

    作者:王瑞萍;赵政凯;胡黎立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