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帆;杨振中
目的:探讨适合临床实际应用的大脑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检查方法.方法:23名健康受试者,平均年龄(36±5)岁.采用熟悉(n=23)与不熟悉(n=23×4)的人名作为诱发ERPs的任务,记录30导ERPs.让受试者按检查者的要求自己设计实验中的刺激内容.检测者在单盲的条件下通过分析记录的ERPs和ERPs地形图来判定出受试者熟悉的人物名字.结果:熟悉人名与不熟悉人名认知比较,头顶中线部位P3波幅高,为(7.56±3.55)μV,不熟悉人名为(4.02±2.37)μV,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84,P<0.01).通过顶部Pz点波幅可以正确判断出19名受试者所熟悉的人物名字,其他4名受试者被正确判断概率由20%增至50%.进一步的ERPs地形图分析显示,熟悉人名诱发的头顶Pz部位电位高,不熟悉人名诱发的前额电位高.结论:在认知熟悉人名和不熟悉人名的过程中,存在不同信息处理机制过程.人物名字作为靶刺激的ERPs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用于诊断脑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贾渭泉;贾桂梅;刘焱;李永昌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23例尺神经病变患者31条尺神经、31条正中神经1条桡神经,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拇短肌各31块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结果2例尺神经在损伤的局部传导减慢,21例为肘部尺神经病变患者中,NCV均有异常改变;肌电图小指展肌及第一骨间肌均呈神经元性损害.提示在尺神经病变中肌电图、NCV可提供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程度,同时可预测预后.
作者:宋春莉;高淑敏;洪晓军;赵冬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解毒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运用解毒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并设60例口服克芦丁(维脑路通)治疗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60例自愿参加观察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5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解毒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作者:魏爱翔;安玉兰;常学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确诊为VD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6个月,观察组同时口服石杉碱甲6个月.结果治疗组VD患者记忆功能、认知功能和精神神经功能改善较为明显,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为(24.2±2.1)分,临床痴呆程度量表评分为(1.8±0.3)分,日常生活自理量表评分为(40.1±7.4)分,优于对照组(18.6±2.3),(2.0±0.3),(49.2±6.0)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石杉碱甲对VD患者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服用方便.
作者:王瑞萍;赵政凯;胡黎立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为评价多媒体表达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功能的影响,对35例脑卒中失语患者(观察组)在传统方法训练的基础上,更注重进行多媒体表达训练,并与20例进行传统方法训练的同类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提示时应用多媒体表达训练系统是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成功的关键.
作者:胡荣东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为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将43例脑卒中后频繁呃逆超过72 h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针灸)23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20例,结果观察组3 d内呃逆完全终止12例,1周时23例患者呃逆全部终止,而对照组1周时仅13例完全终止,提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作者:严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腹针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调整深浅和补泻的手法,根据<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前后患者进行评分.结果50例中,基本痊愈19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46/50).
作者:陈丽贤;丁晓虹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42例患者存活.术后早期行康复治疗.8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有手术指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早行微创手术治疗,并于术后早期行康复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残障程度.
作者:刘晓帆;杨振中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4 h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坏死神经元的数目,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丹皮酚治疗组坏死神经元百分率[(25.85±3.93)%]低于对照组[(31.13±4.58)%,t=2.770,P<0.05].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数治疗组[(15.40±2.59)个/视野]较对照组[(19.10±2.81)个/视野]显著减少(t=3.063,P<0.01).ICAM-1的表达治疗组[(13.90±2.18)条/视野]较对照组[(16.20±2.30)条/视野]下调(t=2.290,P<0.05).结论:丹皮酚可能具有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减轻了神经元损伤.
作者:孙文芳;王朝晖;高金霞;臧玉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使患者在掌握生物反馈技术的同时,保证血压稳定在一定水平,当环境改变时使血压波动范围较小,从而促进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作者:冯亚茹;由冬杰;赵晓丽;杨桂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采用Feeney法自由落体撞击脑损伤动物模型,观察纳洛酮对脑损伤大鼠脑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损伤后分别给予纳洛酮或生理盐水,采用Neurotrend系统观察脑组织氧分压、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脑组织pH值和HC03-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脑损伤后,纳洛酮治疗组脑组织氧分压[(2.75±0.95)kPa比(5.12±0.65)kPa]显著升高(t=2.989 59,P<0.01)、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9.32±0.98).kPa比(7.03±1.62)kPa ]显著降低(t=2.462 74,P<0.01)、脑组织pH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有显著改善脑组织氧代谢的作用.
作者:宋祖军;余厚友;郭亮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建立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动物模型,并观察神经干细胞对AD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体质量250~300g)被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10)、对照组(n=10)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n=10),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用ALZET微型渗透泵侧脑室内慢性灌注Okadaic acid(OA);对照组灌注等量的磷酸缓冲液.56 d后神经干细胞治疗组在海马处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76 d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3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旷场实验观察3组大鼠探究活动能力和紧张度;随后处死大鼠,分别用硫磺素-S法和镀银法检测3组大鼠海马中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情况.结果:模型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mean escapelatency,MEL)第1天为84 s,第4天为60 s;对照组的MEL第1天为66 s,第4天为15 s;治疗组的MEL第1天为68 s,第4天为18 s.模型组通过的格子数为21个,对照组为69个,治疗组为61个.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和探究活动与对照组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神经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微镜下,模型组大鼠在海马可见到大量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神经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少量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而对照组大鼠未见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结论:通过微型渗透泵侧脑室内慢性灌注OA可成功地建立AD动物模型;神经干细胞可提高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并可减少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
作者:吴树亮;金连弘;李竹英;李呼伦;王广友;宋铁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应用通心络胶囊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23例(治疗组),并与仅进行功能训练的26例病情相似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6周后治疗组吞咽障碍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提示通心络胶囊可有效缓解脑梗死后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
作者:汪荷;马燕;刘妍琼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110例患者145耳神经性耳聋进行了疗效观察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45耳经药物及高压氧等治疗后听力改善60耳,治疗有效率为41.4%.听力改善与患者年龄、耳聋程度无明显关系,但与患病时间、有无伴随其他症状和轻重程度有明显相关.
作者:乔秀艳;王淑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文章对面神经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指出针灸治疗面神经炎时,应注意评价面神经功能,进行面神经损伤的定位、定量诊断;主张根据病变部位的高低、神经变性的轻重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认为疗效的优劣、疗程的长短已及是否有后遗症等,均与面神经变性程度有关.认为只有正确评价面神经功能状态和损害程度,才是抓住了面神经炎康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对疾病的康复及临床科研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章玲;黄德晖;刘丽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小脑脑桥角手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颅进行测量,观察了小脑脑桥角内回返穿通动脉与中间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回返穿通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位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之间有32侧(80%),88%位于面听神经中外2/3,位于中间神经外侧的28侧(70%),中间神经内侧的4侧(12%).结论:为小脑脑桥角手术中神经及血管的保护起指导意义.
作者:乔胜铎;葛前进;黄维国;邱建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康复训练的同时综合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8例符合多模式方法(multimodel approach,MMADD)内心症状抑郁状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治疗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MMADD及简式Fugl-Meyer评估(FMA)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心理治疗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41.16±8.63)分和(37.59±10.33)分,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2.73±9.91)分和(30.48±15.76)分;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6,4.39,P<0.01);心理治疗组MMADD中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3.84±0.59)分和(4.01±0.67)分,对照组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6.13±0.57分和(5.96±0.9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6.48,P<0.01).结论: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
作者:苏晓琳;肖学长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选择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恩即复)和脑复素治疗.两组给予相同的康复训练,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用Fugl-Meyer评价疗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平均提高(37.0±7.8)分,脑复素组平均提高(32.0±7.6)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42,P<0.05),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受损伤神经断端的芽生效果显著.
作者:姜涛;刘萍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前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主要是传统头针、体针、电针及水针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的研究,虽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多中心大样本观察较少见.能够按严格的科研设计进行随机盲法多中心大样本观察,规范针刺操作,才能提高针刺治疗的研究水平.
作者:蒋红玉;邓世芳 刊期: 200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