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玉;邓世芳
对21例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并发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早期变换体位,保持关节功能位置,被动运动,以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结果21例患者5~12 d内肢体功能障碍症状消失,提示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王效民;尤伟;顾雁;丁孝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年龄依赖性神经变性病,是痴呆中常见类型.国外文献报道,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2%~7%,而美国高达10.3%,临床上以缓慢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近事遗忘)为主要特征.就AD的病因、病理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丁新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探讨两者对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关系.方法50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检测CRP和FIB,对初诊患者治疗前检测CRP和FIB,治疗中每2 d监测1次,直到患者康复出院.结果无意识偏瘫患者的CRP和FIB要高于有意识的患者,中央脑动脉及前支脑动脉大栓塞的患者CRP和FIB要高于对照组.结论CRP和FIB是与脑梗死预后康复预测有重要关系的指标.
作者:陈渝宁;秦海明;万楠;丁雪松;刘姗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5例),对照组(4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另外康复组进行综合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治疗,对每例患者分别在入选时、第2周、第4周后进行ADL的测试.结果康复组3次评价Barthel指数(BI)分别为:27.34±10.48,44.21±10.15,59.68±14.12;对照组分别为:28.03±11.24,43.04±12.32,47.54±12.04,两组间前两次评价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ADL的提高.
作者:范俊生;王廷国;宋冬云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电磁场暴露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发病有一定关系,通过动物实验验证EMF暴露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延迟效应.方法:2月龄Kn小鼠随机分为照射组和假照射组,照射组接受20minEMF照射,平均功率密度8.1 mW/cm2,全身平均电磁波能量吸收比值(SAR)为2.4 W/kg.分别于照射后3 d,照射后8个月,照射组和假照射对照组每组随机抽取5只动物,进行脑病理形态学观察,包括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图像分析定量研究.结果:辐照前直肠温度(36.40±0.25)℃与辐照后(36.50±0.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8 0,P=0.403 2).照后3 d,照射组和对照组相比,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没有明显变化.照后8个月,照射组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较对照组增多(P<0.01),胶质细胞卫星化现象增多.胼胝体和杏仁核区皮质除了数量增多外,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变化明显,表现在胞体增大,突起延长、增粗;胼胝体微血管周GFAP阳性染色加深;杏仁核区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成群聚集现象增多,且成群聚集的胶质细胞的突起向心化明显,认为这种现象是老年斑在形成.结论:微波照射造成了脑内延迟性损伤,或者加速了脑的老化.
作者:牛富生;王德文;祝西里;解恒革;王鲁宁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稳态白噪声对听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听觉诱发电位技术,采用双耳分别负荷不同强度单周正弦波铃声和稳态白噪声(sound pressurelevel,SPL)的方法,观察不同强度稳态白噪声对不同强度铃声诱发的听觉脑干电反应(auditory brainstemresponses,ABR)振幅的影响.结果:40dB稳态白噪声可使0 dB SPL(阈刺激)铃声诱发的ABR各波振幅减小,各波振幅比的均值均小于1;但对40,70,75dB SPL铃声诱发的ABR各波振幅几乎无影响,各波振幅比的均值均接近1.证明40dB SPL稳态白噪声仅对猫ABR阈值有干扰作用.75d BSPL稳态白噪声对0,40,70dB SPL和75dB SPL铃声诱发的听觉脑干电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各波振幅比的均值均小于1.结论:利用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可清晰地观察到不同强度稳态白噪声对0~75dB SPL铃声诱发的听觉脑干电反应振幅的影响,噪声对听力的干扰作用及其影响程度与强度相关.
作者:李玉生;安玉香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多种疾病可致认知功能障碍.对认知功能的测评需一系列认知功能测评量表.如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检查表(NCSE)、卒中患者智能状态检查表(SUMSE)、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认知功能筛选测验(CASI)、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语言障碍诊治仪ZM2.1(ZM2.1)、中国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Halstead Reitan成套心理测试(HR)、扩充痴呆量表(ESD)等.文内按简单筛查、详细测评分类,按发表年限排序,分析比较各量表的检测能力、项目、信度、效度、适用范围等.
作者:唐桂华;陈卓铭;李冰肖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对癫痫诊断及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脑电图、AEEG及双局部密集AEEG对512例有临床发作癫痫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及分析脑电变化.结果①常规脑电图,其中136例正常;87例弥散性慢波,未见明显痫样波发放;146例呈弥散性双额颞叶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不能准确定位;143例显示一侧额颞部癫痫样波发放.②AEEG检查:根据常规脑电图行AEEG,其中45例正常;48例双侧半球弥散性慢波,未见显著痫样波发放;91例弥散性双额颞叶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328例显示一侧额颞部癫痫样波发放.③局部密集AEEG:对139例不能明确定位者检测,其中107例一侧额颞部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发放显著;15例呈双颞大脑半球棘波或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发放,一侧略显著,但不能准确定位;17例双侧半球弥散性慢波,未见明显痫样波发放.结论采用多形式脑电图尤其是AEEG及局部密集AEEG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及定位诊断有较大帮助,同时对临床诊治尤其是手术切除癫痫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国材;吴南;李飞;陈鹏;王小锋;杜源;冯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缺血发生后超早期应用弥散成像(DWI)技术发现病灶、定病灶的范围和大小的可行性.方法56例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DWI扫描,同时应用常规MR检查,比较梗死灶发现率.结果56例患者中经DWI扫描,均发现梗死病灶(100%),而其中有12例是发病在6 h以内的患者;而经过常规MR扫描,SE序列T1,T2加权像未发现异常信号的有12例(21%,12/56),都是发病在6 h以内超急性期的患者.结论DWI可在超早期发现脑缺血,早于常规T1和Y2加权像.
作者:李军;杨本强;尹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神经肽类物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注血组,通过枕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皮质脑血流量的变化来判定脑血管痉挛的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注血组大鼠注血前及注血后30 min,2,4,7 d血浆中神经肽Y和心钠素含量分别为(216.61±14.17,321.37±10.10,373.60±13.98,435.05±13.81,558.42±22.60)ng/L和(140.43±3.76,142.39±3.87,175.34±6.21,227.00±10.62,321.19±11.63)ng/L,注血组大鼠注血前及注血后2,4,7 d脑脊液中神经肽Y和心钠素含量分别为(264.71±14.60,523.73±28.33,841.14±35.29,1 036.74±82.39)ng/L和(32.75±2.48,69.35±2.09,143.29±10.23,192.47±9.93)ng/L,注血组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P<0.01),且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常见的并发症,神经肽Y是继发脑血管痉挛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作者:刘彦龙;吴白甫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对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42例患者存活.术后早期行康复治疗.8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有手术指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早行微创手术治疗,并于术后早期行康复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残障程度.
作者:刘晓帆;杨振中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解毒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运用解毒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并设60例口服克芦丁(维脑路通)治疗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60例自愿参加观察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5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解毒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作者:魏爱翔;安玉兰;常学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背景: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如何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是该领域正在研究的课题.目的: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及脑细胞生长肽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01/2001-12收治44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和1999-01以前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0例.干预:对44例创伤后和腮腺区恶性肿瘤切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神经断端对位吻合,将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在管套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30例面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传统神经端吻合法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及肌电图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的时间,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动态变化.结果:30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快9周,迟13周,平均(11.1±1.1)周,与传统方法(25.8±1.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4.875,P<0.01);14例肿瘤切除面神经立即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快13周,迟15周,平均(13.8±0.8)周,与传统方法(34.8±2.9)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36,P<0.01).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呈递增趋势,表情肌功能恢复时两种方法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均比传统方法效果显著,是一种临床效果比较突出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
作者:韩思源;宋涛;王玉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为评价多媒体表达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功能的影响,对35例脑卒中失语患者(观察组)在传统方法训练的基础上,更注重进行多媒体表达训练,并与20例进行传统方法训练的同类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提示时应用多媒体表达训练系统是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成功的关键.
作者:胡荣东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背景:神经元的功能状态与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神经元受损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预示着神经元是否有再生.目的:探讨施万细胞移植对损伤的大鼠中脑神经元修复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研究对象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80±2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动物.干预:BrdU标记的新生大鼠施万细胞移植至电针损伤的大鼠中脑区域,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rdU和GAP-43的表达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实验结果.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的施万细胞在脑内的存活时间;损伤神经元的再生情况.结果:施万细胞移植后8个月仍可见BrdU阳性细胞,其数目增加15%,并主要向大脑皮质迁移;移植后1个月损伤的中脑神经元GAP-4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施万细胞移植可促进中脑损伤神经元的修复.
作者:高之宪;翟晶;历俊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初步探讨多巴胺合成酶基因的三重共转导对帕金森病猴基因治疗的效果.方法: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enthyl-phenyl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发帕金森病猴模型,以复合感染的方式将分别构建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droxylase,TH)、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AADC)和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GTP cyclohydrolase,GCH)基因的腺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通过立体定向法注入帕金森病猴一侧壳核内.观测基因转导后猴行为改善的情况达1个月,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H,AADC和GCH基因在猴纹状体内的表达.结果:组织学依据显示AAV载体所介导的TH,AADC和GCH基因均可在猴纹状体内有效表达;三重基因转导可引起帕金森病猴显著的行为改善.结论:不同种类的AAV载体介导的3种治疗基因共转导对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将可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作者:沈扬;樊东升;康德瑄;王立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海拔5 400m富氧室改善低氧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3月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平原组、低氧1组、富氧1组、低氧2组、富氧2组,低氧组在模拟海拔5 400m的低压舱内24 h,富氧组在模拟海拔5 400 m的低压舱内12 h,然后富氧(270 mL/L的氧混合气)12 h.平原组、低氧1组、富氧1组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低氧2组、富氧2组进行力竭性负重游泳试验.结果:与低氧组比较,富氧组寻找平台潜伏期的时间缩短(t=14.79,P<0.01),力竭负重游泳时间延长(t=4.31,P<0.01).低氧组运动水迷宫游泳呈周边型,富氧组呈向平台型.结论:富氧能改善缺氧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提高低氧环境运动作功能力.
作者:崔建华;杨海军;张西洲;邢国祥;马勇;王伟;哈振德;张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小脑脑桥角手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颅进行测量,观察了小脑脑桥角内回返穿通动脉与中间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回返穿通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位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之间有32侧(80%),88%位于面听神经中外2/3,位于中间神经外侧的28侧(70%),中间神经内侧的4侧(12%).结论:为小脑脑桥角手术中神经及血管的保护起指导意义.
作者:乔胜铎;葛前进;黄维国;邱建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