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翼腭窝的骨性通道与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孙光孝;朱亚文;陶高见

关键词:翼腭窝, 翼腭神经节, 翼腭神经阻滞, 解剖结构, 穿刺路径
摘要:目的:探讨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应用进展.方法:通过pubmed、中国知网等平台查询1990年~2010年国内外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以及神经阻滞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文献分析,通过翼腭窝进行神经阻滞可有效地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蝶腭神经痛、丛集性头痛、变应性鼻炎、肿瘤疼痛等.结论:了解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方法,为翼腭窝的神经阻滞提供理论基础.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手指解剖结构的三维建模及临床意义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CAD)建立手指解剖结构的三维模型.在计算机上实现手指解剖结构的三维演示.方法:根据手部解剖图谱及相关资料,应用3ds max的放样、多边形等算法建立三维模型.结果:应用上述方法成功地建立了手指解剖结构及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瓣的三维模型.该模型可在电脑屏幕上自由旋转,隐藏不感兴趣结构.结论:应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手指解剖结构的三维演示是可行的,它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解剖结构,进行手指手术设计.

    作者:潘俊博;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田恒;王增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CT引导下放射粒子治疗少血供型肝癌的研究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粒子治疗少血供型肝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通过3期CT增强扫描并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血供型肝癌53例,行CT引导下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结果:53例治疗后3月、6月、12月、24月AFP下降率依次是100%(53/53)、100%(53/53)、100%(44/44)、97.6%(41/42),肿瘤局部控制率依次是100%(53/53)、100%(53/53)、97.7%(43/44)、95.2%(40/42),生存率依次是100%(53/53)、100%(53/53)、83.0%(44/53)、79.2%(42/53).结论:CT引导下放射粒子125I治疗少血供型肝癌,定位准确,是提高治疗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尹成彬;张文杰;胡效坤;HU Xiao-kun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异常血管束致腓浅神经卡压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右小腿及足背发凉、酸痛10 a,休息时加重,活动后明显减轻,夏天右小腿需要穿棉裤,夜间休息时需要在小腿周围放置热水袋,夜间静息休息近2 h后症状严重,不能忍受,需行走才能缓解,故不能连续睡眠2 h以上.按腰椎管狭窄治疗多年.

    作者:顾少光;杜心如;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下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下骨折(SFF)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2009年6月,对29例老年性SFF行闭合复位加长型PFN内固定术治疗,根据Russel-Taylao分型,IA型9例,IB型7例,IIA型10例,IIB型3例.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处均获得骨性愈合.2例畸形愈合,2例远端锁定断裂,1例股骨头螺钉切割股骨头,2例髋关节功能差,无感染病例.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93%.结论:加长型PFN治疗老年性SFF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防旋转功能好等优点,是老年性SFF较理想的内固定.但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作者:宋财;袁建华;梁西俊;马成才;刘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来源变异1例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点高,行程复杂,现报道如下.该例标本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于腹腔干,垂直向下走行1.7 cm,在胰颈背面分出2个分支,经左肾静脉前方,于胰颈下缘穿出,其中右支向右下行,经肠系膜上动、静脉后方分布于胰头及十二指肠降部;左支偏左下行,分出下级分支分布于十二指肠水平部.

    作者:蔡君强;陈秋晨;洪雅丹;洪艳;黄海漫;刘文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创伤性凝血病诊疗进展

    目的:探讨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因素及治疗进展.方法:在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Pubmed中检索近年来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创伤性凝血病的病因及治疗.结果:引起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因素复杂.损伤控制复苏和纠正严重创伤伴发的低体温、酸中毒是处理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要措施.结论:创伤性凝血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了解其发病机制对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勇;刘云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腰臀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

    骶尾部褥疮比较常见,我们自2006年10月~2010年4月,采用以第三、第四腰动脉后支为血供的腰臀部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12 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46~91岁,平均年龄78.4岁.外伤性脊髓损伤截瘫5例,多发性骨折3 例,外伤性截瘫合并糖尿病1例,骶骨巨细胞瘤术后1例,脑外伤昏迷2例,均并发Ⅲ~Ⅳ褥疮,褥疮范围16.8 cm×10.4 cm~24.7 cm×16.5 cm.

    作者:徐文联;郭涛;祝宗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髋关节结核手术治疗12例

    临床上髋关节结核较脊柱结核、骶髂关节结核发病率低,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也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或延误治疗,以致患者髋关节功能不可逆损害.我们对2000年2月~2009年11月我科收治的12例髋关节结核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认为髋关节结核早期确诊治疗较为重要,分期治疗,控制感染后再行关节置换至关重要.

    作者:张春浩;邢叔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bFGF、MMP-2在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幼猪动物模型远端肺血管发育中的作用

    目的:采用球囊扩张人工房间隔造口+肺动脉环缩术建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幼猪动物模型,探讨肺血减少时远端肺血管形态学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将出生1~2个月的幼猪20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6):右胸小切口制成一过性肺血减少;轻度-中度肺动脉狭窄组(T1组,n=7):经右心房表面送入球囊扩张器,行人工房间隔造口+肺动脉Banding环缩术,控制收缩期肺动脉环缩处压差(Trans-PABP)为20~30 mmHg;重度肺动脉狭窄组(T2组,n=7):术中Trans-PABP≥30~50 mmHg.三组于术后2个月取右肺中叶外侧段1.0 cm×0.8 cm×0.8 cm大小的肺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远端肺细小动脉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含量.结果:T1、T2组行房间隔造口+肺动脉环缩术均获成功.术后2个月,T1、T2两组肺细小动脉内径均大于C组(P<0.05),肺细小动脉数目(NAPSC)均少于C组(P<0.05).血清bFGF 、MMP-2含量,T1、T2两组较C组升高(P<0.05),而C组手术前后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幼猪,肺组织细胞外基质发生构型重建,肺细小血管发育不良或退化,其发生基质重塑的基础是肺血减少时引起一系列酶和细胞因子等成分的变化.

    作者:王安生;刘学刚;王康武;施超;刘戈;张雷;宋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后外侧入路高脱位髋关节假体重建软组织处理

    目的:探讨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假体重建的软组织处理方法.方法:对11例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假体重建术,其中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52.5岁(48~71岁).Crowe分型III型9髋,IV型2髋.后外侧入路,依层次松解显露,髋臼基床及股骨髓腔处理,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于适当位置后行必要的软组织重建.结果:术后11例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6~24个月),髋关节疼痛消除,畸形步态基本矫正,关节活动度增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4.1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6分,近期优良率为90.9%.结论:术中避免盲目松解并行必要的软组织重建,可大限度地减少相关并发症.

    作者:王皓宇;黄明;高明杰;王开明;廖亮;杨德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翼腭窝的骨性通道与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应用进展.方法:通过pubmed、中国知网等平台查询1990年~2010年国内外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以及神经阻滞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文献分析,通过翼腭窝进行神经阻滞可有效地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蝶腭神经痛、丛集性头痛、变应性鼻炎、肿瘤疼痛等.结论:了解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方法,为翼腭窝的神经阻滞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孙光孝;朱亚文;陶高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腔镜巨大子宫切除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巨大子宫的可行性.方法:对7例巨大子宫(体积如孕5个月)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通过上移进腹穿刺点、凝切子宫动脉后,使用电动子宫旋切器切除宫体.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3~156 min,平均(139±11)min;术中出血量105~214 ml,平均(167±21)ml.术后随访2~18个月,平均(8.9±2.7)个月.无穿刺孔感染,无输尿管、膀胱、肠管损伤,阴道残端愈合良好.结论:腹腔镜切除巨大子宫,通过上移穿刺点和凝切子宫动脉后立即使用电动子宫旋切器切除宫体两项措施,能有效地为手术创造操作空间,有助于提高腹腔镜切除巨大子宫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袁建寰;王希红;方芙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罕见小腿肌肉变异1例

    男性患者,29岁,身高1.78 m.因牵拉伤导致左侧跟腱完全断裂在我院行跟腱修复术,术中发现其左下肢腓肠肌内侧头内侧深面附着一扁状肌肉.因此类变异极为罕见,故报道如下.患者伤前左侧小腿下端表观无异于常人,踝及足无活动不良及异常活动.伤后查体见患者左侧跟腱部肿胀、压痛,跟腱止点近侧触有明显凹迹,踝关节跖屈无力,被动跖屈正常,临床诊断为左跟腱断裂.

    作者:王伟;孟凡琼;张志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融合影像导航和电生理监测显微手术治疗运动区肿瘤

    目的: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及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DTI-FT)融合神经导航,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在手术治疗颅内运动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运动区肿瘤患者,术前行导航薄层扫描、BOLD-fMRI及DTI-FT,并在导航仪上进行三者影像融合,了解肿瘤、运动区及锥体束相对关系.术中在导航引导下定位肿瘤、运动区及锥体束,结合术中电生理实时定位肿瘤周围脑功能边界,在显微镜内导航引导下切除肿瘤.结果:导航精确成像,BOLD-fMRI与术中电生理提示基本一致,DTI-FT指导切除肿瘤中保护纤维束.15例肿瘤中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 例.术后随访3 ~10个月,术后4 例出现一过性肌力减退加重,随访末期其肢体肌力均基本恢复至术前,其余11例肌力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有好转或不变.结论:MRI、BOLD-fMRI及DTI-FT融合导航,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可实现镜内导航下大程度切除运动区肿瘤的同时尽量避免运动区和锥体束的损伤,有效保护神经功能,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康德智;郑霖飞;林元相;林章雅;余良宏;吴赞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95例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10年8月收治的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同时或择日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经导引导管引入微导管和与之相匹配的微导丝.头端经过塑形的微导管在微导丝配合下置入瘤腔并固定于距瘤颈1/3处,选择大小适合的GDC进行栓塞治疗,依次将GDC填入瘤腔.结果:95例中,84例动脉瘤100%栓塞,8例95%栓塞,2例90%栓塞,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微导管无法到位放弃治疗.94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3例术中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痊愈; 1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见同侧大脑前动脉未显示,立即经引导管罂粟碱推注、40万尿激酶溶栓后再通,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谭玉林;张阳;谢波;袁牧;杨培陪;华元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视神经与蝶窦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的CT研究

    目的:通过CT观察并探讨视神经与蝶窦关系的变化规律,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鼻窦无明显异常的成人头部CT扫描350例,观察视神经隆凸的出现率,根据蝶窦内有无隆凸,将其分为视神经隆凸组和非隆凸组,各组随机选择30例进行蝶窦体积测量,比较两组之间体积的差异.在计算机上用Mimics软件勾画蝶窦、视神经等结构的轮廓,软件自动给出蝶窦的体积和三维重建图.结果:蝶窦腔内有视神经隆凸56例(16%),其中24侧的视神经直接裸露在蝶窦内,35例伴前床突气化.后者中有21侧气化的前床突腔隙与蝶窦腔融合,视神经游离于蝶窦腔内;19侧气化的前床突腔隙与后筛窦融合,视神经行走于筛窦内.无视神经隆凸组的蝶窦体积为(15.26±11.22)cm3,有视神经隆凸的蝶窦体积为(26.72±5.77)c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蝶窦、视神经的三维立体重建模型的观察,其有48%的视神经主要与蝶窦相邻,有52%的视神经主要与后筛窦相邻.结论:视神经隆凸与蝶窦体积相关,体积越大,视神经隆凸的出现率就高,从而提示是否实施经蝶窦的视神经减压术等内镜手术蝶窦体积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受试者的视神经与蝶窦接触较少,如经蝶窦入路有可能难以寻找视神经.

    作者:孙佳琦;宋慧慧;罗香;张铖;朱习文;李月峰;赵晨晧;顾丙新;马丽;朱海涛;石晓云;徐金;王冬青;姜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内镜下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前方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颅颈交界区前方椎动脉走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内镜下经口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时防止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4例完整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在显微镜和内镜下自咽后壁开始对颅颈交界区进行逐层解剖,重点对椎动脉走行特点进行观察.选取31例接受颅颈交界区CTA检查的成人影像资料,在CT机上进行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及椎动脉的重建,在CT轴位片上测量各节段椎动脉距中线的距离,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经口入路手术中骨性解剖标志与椎动脉的确认有密切关系;在枢椎节段椎动脉走行变异多,部分隐藏于枢椎侧块内.本项研究提出枢椎外侧三角概念,三角形的3个点均为恒定的骨性解剖标志.在颅颈区CTA重建片上观察,31例62侧中有41侧(66%)椎动脉在该三角内,21侧(34%)在三角外,进入三角内的椎动脉均集中在该三角的外侧角,未进入该三角内的椎动脉有14侧进入枢椎侧块内,进入侧块内的椎动脉总侧别数在55侧(89%).结论:内镜经口入路处理枢椎病变时要避免损伤隐藏在枢椎侧块内的椎动脉.此区域手术前必须行CTA以明确椎动脉的具体走行.

    作者:陈革;张秋航;李茗初;魏宇魁;凌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基于CT断层影像的颅骨解剖结构三维重建

    目的:基于CT颅脑断面连续影像,利用Mimics 8.01软件对颅骨进行三维重建,为解剖学教学和研究提供模型.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CT颅脑影像中的骨组织进行自动阈值分割后,对重建出的颅骨进行自动分割,分割出舌骨结构.对于其他颅骨结构,在Mimics软件中的三个方位CT图像中,利用定位线结合解剖学中的颅骨毗邻关系,找出区分毗邻颅骨之间的定位点.然后,根据事先规划的不同结构的分割颜色,人工描出相应的颅骨所在区域.随后,对分割出的各个颜色区域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出主要的脑颅骨和面颅骨结构,并分别在计算机上对上述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成功对颅骨的结构分别以不同颜色进行分割,并分别重建出额骨、颞骨、枕骨、顶骨、蝶骨、筛骨、鼻骨、泪骨、上颌骨、下颌骨、腭骨、舌骨结构,在计算机中进行任意角度和单独观察.结论:基于CT颅脑断面影像可以对颅骨进行三维重建,为数字化颅骨解剖教学及颅脑手术导航奠定基础.

    作者:吴辉群;吴兴;严培培;耿兴云;张远鹏;蒋葵;韩笑;吕广明;董建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胆脂瘤中耳炎并发颅内外并发症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胆脂瘤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方法:胆脂瘤中耳炎并发颅内、外并发症患者30例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乳突凿开+Ⅱ期乳突根治术9例,乳突根治术21例;1例同时行双耳单纯乳突凿开+Ⅱ期乳突根治术.并发面瘫的8例患者同期行面神经减压,并发脑脓肿5例患者协同脑外科医生行穿刺抽脓或脑脓肿切除术.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1~3 a,治愈20例,好转8例,无效 2例,治愈率66.67%.8例面瘫患者,6例显效,2例无效.结论:胆脂瘤中耳炎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手术治疗是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者:王伟;孙敬武;詹晓东;强化龙;程忠强;舒继红;蒋成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方法:应用Pubmed、中国知网医学全文期刊等数据库,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与治疗的方法.结果: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参考MRI以及结合临床查体等,治疗方法主要为关节镜下行韧带重建术.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诊治工作已开展多年,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锋;周利武;赵建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