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群;吴兴;严培培;耿兴云;张远鹏;蒋葵;韩笑;吕广明;董建成
骶尾部褥疮比较常见,我们自2006年10月~2010年4月,采用以第三、第四腰动脉后支为血供的腰臀部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12 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46~91岁,平均年龄78.4岁.外伤性脊髓损伤截瘫5例,多发性骨折3 例,外伤性截瘫合并糖尿病1例,骶骨巨细胞瘤术后1例,脑外伤昏迷2例,均并发Ⅲ~Ⅳ褥疮,褥疮范围16.8 cm×10.4 cm~24.7 cm×16.5 cm.
作者:徐文联;郭涛;祝宗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下骨折(SFF)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2009年6月,对29例老年性SFF行闭合复位加长型PFN内固定术治疗,根据Russel-Taylao分型,IA型9例,IB型7例,IIA型10例,IIB型3例.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处均获得骨性愈合.2例畸形愈合,2例远端锁定断裂,1例股骨头螺钉切割股骨头,2例髋关节功能差,无感染病例.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93%.结论:加长型PFN治疗老年性SFF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防旋转功能好等优点,是老年性SFF较理想的内固定.但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作者:宋财;袁建华;梁西俊;马成才;刘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提高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共48例ABP患者,其中胆道梗阻性11例、非梗阻性37例.对梗阻性ABP患者采取早期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腺包膜切开引流、胰腺坏死组织和感染灶清除;对非梗阻性ABP患者早期采取非手术治疗.结果:非梗阻性ABP 37例,其中34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3例出现体温升高、病情恶化者急诊手术,2例痊愈,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1例梗阻性ABP行急诊手术治疗,发生并发症5例,均治愈.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伴有胆道梗阻者早期宜行急诊手术,其它类型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宜非手术治疗.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把握恰当的手术时机,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邱兆磊;王振杰;纪忠;郑传明;崔培元;鲁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方法:应用Pubmed、中国知网医学全文期刊等数据库,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与治疗的方法.结果: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参考MRI以及结合临床查体等,治疗方法主要为关节镜下行韧带重建术.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诊治工作已开展多年,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锋;周利武;赵建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形态学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术前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检查筛选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患者3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3D DSA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动脉瘤的不同解剖学形态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31例患者共36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完全栓塞28枚(77.78%),大部分栓塞8枚(22.22%).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结论:术前根据DSCTA检查资料和DSA图像对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的形态进行分析,能为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形态学特点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史跃;蔡廷江;黄玉杰;王安明;陈凯;高从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右小腿及足背发凉、酸痛10 a,休息时加重,活动后明显减轻,夏天右小腿需要穿棉裤,夜间休息时需要在小腿周围放置热水袋,夜间静息休息近2 h后症状严重,不能忍受,需行走才能缓解,故不能连续睡眠2 h以上.按腰椎管狭窄治疗多年.
作者:顾少光;杜心如;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左前臂远端桡背侧至虎口区麻木、酸痛5 a余.握拳及腕背伸时加重,抗阻力腕背伸症状明显,腕部及手指放松休息时好转.专科查体:左虎口区痛觉减退,前臂远端四分之一的桡背侧神经叩击征阳性,握拳及伸腕时神经叩击征明显阳性,肘部未见阳性体征.颈椎MRI无异常.入院诊断:桡神经浅支卡压症.
作者:顾少光;杜心如;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造瘘经皮肾钬激光碎石取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方法:对38例接受MPCNL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8例均成功进行了经皮微穿刺肾造瘘,在输尿管镜下完成了钬激光碎石术,无中转行开放手术.行I期取石37例,一次取尽结石34例,3例术后残余结石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愈; 1例于术后1周经原造瘘通道行II期经皮肾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愈.平均手术时间140 min,出血50~100 ml;术后肾造瘘管留置时间5~7 d,住院天数平均9 d.无大出血、尿瘘、动静脉瘘、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肾结石总取净率92.1%(35/38).结论:MPCNL联合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较好的微创方法.
作者:方文革;关超;许海斌;谷明利;赵维多;徐卫强;谢海龙;郭园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经验.方法:采用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19例,其中对称型14例,不对称型5例.结果: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8例手术切口一期愈合;另1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及二次缝合后痊愈.随访2个月至2 a,19例矫形板均未取出;患儿生长发育正常,胸廓外形满意,无特殊不适;胸部X线片显示钢板无移位、旋转.近期疗效优15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为94.7%.结论: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效果满意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广泛对称型漏斗胸.
作者:顾江魁;陶立伟;葛阳;曹冠亚;张忠义;孙涛;陈春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颅颌面骨骼部分参数的测量与分析,寻找出一个或几个特征性参数,有助于确定下颌弓的形态.方法:对20名正常男性自愿者进行螺旋CT扫描,在Mimics 8.1软件中完成颅面骨骼的三维重建,定点并测量部分线距参数.结果:特定线距比值Go-Go(两侧下颌角点间距)/Gf-Gf(两侧关节窝中心点间距)和Go-Go(两侧双下颌角点间距)/Zm-Zm(两侧颧颌缝下缘点间距)等的变异很小,通过测量Gf-Gf和Zm-Zm间距等可计算出下颌弓其它部位的相关数值如下颌角间宽、颏孔间宽等.结论:颅面骨在三维空间生长是按一定比例的,有一定规律可循,线距之间的比值变异很小,可以通过测量Gf-Gf和Zm-Zm间距来获得下颌骨轮廓的相关数据.
作者:龚振宇;李国华;周冰;刘亚雄;李涤尘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因素及治疗进展.方法:在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Pubmed中检索近年来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创伤性凝血病的病因及治疗.结果:引起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因素复杂.损伤控制复苏和纠正严重创伤伴发的低体温、酸中毒是处理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要措施.结论:创伤性凝血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了解其发病机制对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勇;刘云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基于CT颅脑断面连续影像,利用Mimics 8.01软件对颅骨进行三维重建,为解剖学教学和研究提供模型.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CT颅脑影像中的骨组织进行自动阈值分割后,对重建出的颅骨进行自动分割,分割出舌骨结构.对于其他颅骨结构,在Mimics软件中的三个方位CT图像中,利用定位线结合解剖学中的颅骨毗邻关系,找出区分毗邻颅骨之间的定位点.然后,根据事先规划的不同结构的分割颜色,人工描出相应的颅骨所在区域.随后,对分割出的各个颜色区域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出主要的脑颅骨和面颅骨结构,并分别在计算机上对上述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成功对颅骨的结构分别以不同颜色进行分割,并分别重建出额骨、颞骨、枕骨、顶骨、蝶骨、筛骨、鼻骨、泪骨、上颌骨、下颌骨、腭骨、舌骨结构,在计算机中进行任意角度和单独观察.结论:基于CT颅脑断面影像可以对颅骨进行三维重建,为数字化颅骨解剖教学及颅脑手术导航奠定基础.
作者:吴辉群;吴兴;严培培;耿兴云;张远鹏;蒋葵;韩笑;吕广明;董建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CT观察并探讨视神经与蝶窦关系的变化规律,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鼻窦无明显异常的成人头部CT扫描350例,观察视神经隆凸的出现率,根据蝶窦内有无隆凸,将其分为视神经隆凸组和非隆凸组,各组随机选择30例进行蝶窦体积测量,比较两组之间体积的差异.在计算机上用Mimics软件勾画蝶窦、视神经等结构的轮廓,软件自动给出蝶窦的体积和三维重建图.结果:蝶窦腔内有视神经隆凸56例(16%),其中24侧的视神经直接裸露在蝶窦内,35例伴前床突气化.后者中有21侧气化的前床突腔隙与蝶窦腔融合,视神经游离于蝶窦腔内;19侧气化的前床突腔隙与后筛窦融合,视神经行走于筛窦内.无视神经隆凸组的蝶窦体积为(15.26±11.22)cm3,有视神经隆凸的蝶窦体积为(26.72±5.77)c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蝶窦、视神经的三维立体重建模型的观察,其有48%的视神经主要与蝶窦相邻,有52%的视神经主要与后筛窦相邻.结论:视神经隆凸与蝶窦体积相关,体积越大,视神经隆凸的出现率就高,从而提示是否实施经蝶窦的视神经减压术等内镜手术蝶窦体积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受试者的视神经与蝶窦接触较少,如经蝶窦入路有可能难以寻找视神经.
作者:孙佳琦;宋慧慧;罗香;张铖;朱习文;李月峰;赵晨晧;顾丙新;马丽;朱海涛;石晓云;徐金;王冬青;姜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假体重建的软组织处理方法.方法:对11例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假体重建术,其中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52.5岁(48~71岁).Crowe分型III型9髋,IV型2髋.后外侧入路,依层次松解显露,髋臼基床及股骨髓腔处理,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于适当位置后行必要的软组织重建.结果:术后11例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6~24个月),髋关节疼痛消除,畸形步态基本矫正,关节活动度增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4.1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6分,近期优良率为90.9%.结论:术中避免盲目松解并行必要的软组织重建,可大限度地减少相关并发症.
作者:王皓宇;黄明;高明杰;王开明;廖亮;杨德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个干性颅骨标本上对翼腭窝相关孔道和穿刺路径进行解剖观测.应用SPSS17.0分析并比较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不同穿刺测量法测量翼腭窝的长度,分别为:颧弓下法之侧入法,左侧为(54.87±3.44)mm、右侧为(54.79±2.81)mm;颧弓下法之侧前入法,左侧为(52.90±3.39)mm、右侧为(52.98±2.76)mm;颧骨上法,左侧为(47.59±2.93)mm、右侧为(47.34±3.05)mm.穿刺针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的角度上述3种方法依次为:左侧(75.5±6.4)°、右侧为(73.4±4.7)°,左侧(83.0±7.1)°、右侧(82.7±5.2)°,左侧(101.4±7.4)°、右侧(101.9±6.6 )°.结论:翼腭窝神经阻滞术以颧骨上法、颧骨下法应用较多.以颧骨上法风险较小,效果较好.
作者:孙光孝;朱亚文;陶高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10年8月收治的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同时或择日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经导引导管引入微导管和与之相匹配的微导丝.头端经过塑形的微导管在微导丝配合下置入瘤腔并固定于距瘤颈1/3处,选择大小适合的GDC进行栓塞治疗,依次将GDC填入瘤腔.结果:95例中,84例动脉瘤100%栓塞,8例95%栓塞,2例90%栓塞,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微导管无法到位放弃治疗.94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3例术中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痊愈; 1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见同侧大脑前动脉未显示,立即经引导管罂粟碱推注、40万尿激酶溶栓后再通,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谭玉林;张阳;谢波;袁牧;杨培陪;华元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拉力螺纹钉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克氏针加拉力螺纹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1例(42侧),其中Sanders分型II型23侧,III型17侧,IV型2侧.术后4周拔除外露克氏针,术后6~12个月去除拉力螺纹钉.结果:术后并发切口皮缘坏死2例,经清创换药后,局麻下直接缝合治愈.术后随访8.5~25个月,平均12.7个月.所有患者跟骨后关节面复位满意,跟骨外形及高度恢复满意,但部分患者跟骨宽度恢复不满意.根据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本组90~100分18侧,80~90分12侧,70~80分9侧,60~70分3侧.结论:经跗骨窦入路拉力螺纹钉加克氏针内固定术具有显露充分、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软组织创伤小、切口感染风险低等优点,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之一.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吴希瑞;张国川;李衡;焦振清;JIAO Zhen-qing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男性患者,29岁,身高1.78 m.因牵拉伤导致左侧跟腱完全断裂在我院行跟腱修复术,术中发现其左下肢腓肠肌内侧头内侧深面附着一扁状肌肉.因此类变异极为罕见,故报道如下.患者伤前左侧小腿下端表观无异于常人,踝及足无活动不良及异常活动.伤后查体见患者左侧跟腱部肿胀、压痛,跟腱止点近侧触有明显凹迹,踝关节跖屈无力,被动跖屈正常,临床诊断为左跟腱断裂.
作者:王伟;孟凡琼;张志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点高,行程复杂,现报道如下.该例标本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于腹腔干,垂直向下走行1.7 cm,在胰颈背面分出2个分支,经左肾静脉前方,于胰颈下缘穿出,其中右支向右下行,经肠系膜上动、静脉后方分布于胰头及十二指肠降部;左支偏左下行,分出下级分支分布于十二指肠水平部.
作者:蔡君强;陈秋晨;洪雅丹;洪艳;黄海漫;刘文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应用进展.方法:通过pubmed、中国知网等平台查询1990年~2010年国内外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以及神经阻滞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文献分析,通过翼腭窝进行神经阻滞可有效地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蝶腭神经痛、丛集性头痛、变应性鼻炎、肿瘤疼痛等.结论:了解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方法,为翼腭窝的神经阻滞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孙光孝;朱亚文;陶高见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