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林江;章丽燕;杜立中
垂直传播是儿童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HCV感染不孕夫妇寻求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以获得后代。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HCV的垂直传播现象仍不可避免,了解HCV在母体和胚胎内的存在与风险,有利于在解决生育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控制HCV的垂直传播,预防儿童感染。
作者:尤佳莉;朱依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entifier ,ORCID)是由汤森路透和自然出版集团等单位于2009年共同发起创建的,其意义与科学文献领域的DOI(数字对象标识符)类似:DOI为科技文献的身份证,一文一证;ORCID为科研人员的学术身份证,一人一证。本刊从2015年第3期起在作者信息栏添加ORCID,即http://orcid.org/后16位数字。如贺晶ORCID 为0000-0002-9579-9593,作者信息后加上 http://orcid.org/0000-0002-9579-9593。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极低频电磁场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50 Hz、1 mT 的极低频电磁场作用于人骨肉瘤细胞MG-63,通过MTT法检测MG-63细胞的存活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G-63细胞的凋亡率及活性氧水平,并检测 MG-63细胞给予活性氧抑制剂 N-乙酰半胱氨酸( NAC )及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作用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极低频电磁场处理及NAC干预后MG-63细胞p38 MAPK蛋白水平。结果:极低频电磁场能够显著抑制MG-63细胞的存活率,诱导MG-63细胞凋亡及活性氧生成;给予2.5 mmol/L NAC或SB203580干预后MG-63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极低频电磁场处理MG-63细胞后胞内p38 MAPK表达增多,而NAC干预后磷酸化p38 MAPK减少。结论:极低频电磁场可诱导人骨肉瘤细胞MG-63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活性氧生成增加、p38 MAPK激活有关。
作者:杨敏丽;叶招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由李兰娟、徐建国、高福三位院士主编,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近30位专家参与撰写的《埃博拉病毒病》一书于2015年6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ISBN 978-7-308-14593-0)。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检测骨巨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中S100A8、S100A9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诊治的4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和6例正常成人股骨的骨髓组织,运用半定量逆转录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S100 A8、S100 A9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不同肿瘤影像学表现如CT检查显示的骨质破坏程度,MRI检查显示的实性成分比例及周边水肿程度等关系。结果:43份骨巨细胞瘤组织中有40份表达S100 A8、S100 A9 mRNA及其蛋白,与正常骨髓组织比较,骨巨细胞瘤组织S100 A8、S100 A9 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像学不同实质成分比例的骨巨细胞瘤患者S100 A8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不同骨质破坏程度的骨巨细胞瘤患者S100 A9蛋白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骨巨细胞瘤组织中S100 A8和S100 A9表达增加,并与骨巨细胞瘤骨质破坏程度及实性成分比例、水肿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S100 A8、S100 A9可能参与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廖金生;丁晓毅;许顺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构建再次妊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羊水混浊的预测模型,探讨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再次妊娠住院分娩的ICP孕妇的临床资料及胎儿风险相关资料,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羊水混浊预测模型,分析相关指标对羊水混浊的预测结果和影响权重。结果: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ICP孕妇羊水混浊灵敏度为68.0%,特异性为85.0%,准确率为80.3%。参数权重在10%以上的因素有妊娠合并症、孕妇分娩前血清甘胆酸浓度和孕妇年龄。结论: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构建ICP孕妇胎儿宫内环境即羊水混浊的预测模型;影响再次妊娠ICP孕妇胎儿宫内安全的危险因素有孕妇年龄、妊娠合并症、孕妇分娩前血清甘胆酸浓度等。
作者:何玲非;赵贇;王正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由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办的第15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将于2015年9月11—1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同时来自国际40余位超声专家将进行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讲座。会议内容将涵盖超声专业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国内外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加强对于相关指南和共识的继续教育,对于介入超声、斑点跟踪、弹性成像、实时三维超声显像、腔内超声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将作重点专题研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再发子痫前期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观察再发子痫前期发病特征及远期母子预后。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有子痫前期史孕妇153人,其中可获得完整病史资料及随访资料者共115人,将其按是否再发子痫前期分为再发组和非再发组,分析病史、再发子痫前期病情和母子随访资料。结果:115例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再发子痫前期82例(71.3%),发病年龄、妊娠间隔时间、是否正规产检、孕期体质量增加、体质量指数( BMI)、高脂血症、胎儿生长受限、母系家族史与子痫前期再发密切相关(均P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妊娠间隔时间( OR=1.349,P=0.004)、BMI ( OR =1.249, P =0.004)、胎儿生长受限( OR =9.642,P=0.009)是预测子痫前期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与第一次妊娠时子痫前期比较,再发子痫前期孕妇发病孕周、妊娠终止孕周更早,血压更高,尿蛋白达++及以上例数增加,并发症发生例数增加(均P<0.05);再发子痫前期子代早产(特别是小于34周的早产)发生例数增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更低(均P<0.05)。随访结果,孕妇产后发生远期高血压病例数再发组(47.5%)多于非再发组(23.3%, P<0.05);初次妊娠获得子代发生体质量过大例数再发组(31.25%)多于非再发组(6.70%,P<0.05)。结论:发病年龄、妊娠间隔时间、是否正规产检、孕期体质量增加、BMI、高脂血症、胎儿生长受限和母系家族史与子痫前期再发有密切相关,妊娠间隔时间、BMI和胎儿生长受限是预测子痫前期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再发子痫前期具有更严重的临床结局,母子近期和远期并发症高,需重视预防。
作者:张坚贞;贺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由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17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第9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将于2015年9月10-13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世界肿瘤介入大会( World ConferenceInterventional Oncology, WCIO)是代表世界肿瘤介入治疗领域高水平的会议之一,每年召开一次。2015 年5 月6—9 日2015 年世界肿瘤介入学术大会(WCIO2015)在纽约中城希尔顿大酒店举行。本届会议由日本放射学会、韩国放射学会、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和美国放射介入学会共同主办,邀请了来自美国、欧洲及亚太地区在肿瘤介入诊疗领域享有盛誉的顶级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展示了目前肿瘤介入以及相关领域新治疗指南、学术进展和临床研究成果。
作者:靳勇;孙军辉;土尔干艾力;陈新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贵州省医学会、贵州省人民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5(第16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将于2015年9月3—6日在贵州省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脉冲波形的低频率电刺激对海马电点燃癫痫模型小鼠的作用差异。方法:采用电点燃刺激法建立小鼠癫痫模型,观察正弦波、单相方波、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对模型小鼠癫痫行为发作及后放电持续时间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时间点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的抗癫痫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发作等级(2.85±0.27 vs 4.75±0.12,P<0.05)、减少大发作概率(53.6% vs 96.5%,P<0.01)和缩短后放电持续时间[(16.22±1.69)s vs (30.29±1.12)s,P<0.01],而单相方波和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没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常用的单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15 min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发作等级(3.58±0.16,P<0.05)、减少大发作概率(66.7%,P<0.01);但对海马后放电持续时间及大发作持续时间无影响(均P>0.05)。此外,电点燃刺激前预先给予或结束后3 s内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 P<0.05或P<0.01) ,而电点燃刺激结束10 s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则无上述抗癫痫作用。结论:低频率电刺激抗癫痫作用受波形参数的影响,其中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能有效抑制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的发作。
作者:陶安风;许正浩;吴承昊;汪仪;侯伟伟;张世红;陈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由亚洲泌尿外科学会( UA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CUA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第二军医大学承办的第13届亚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 UAA2015)暨第22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 CUA2015)将于2015年9月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亚洲泌尿外科--世界的未来”。此次会议在学术上不仅有前沿概念的提出,还将对泌尿外科亚专业未来走向进行展望。精心设计的亚洲泌尿外科专题将集中展示亚洲泌尿外科学者在泌尿外科发展历程中,在技术、器械、术式、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明创造、突出成绩、杰出贡献。亚洲青年泌尿外科医师论坛和亚洲泌尿外科医师培训体系探讨,将使本次会议成为面向未来、达成共识、有所成果的典范。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成年期心血管疾病除了与遗传和生活方式相关外,还受生命早期营养环境的影响。宫内和出生后早期营养不良及相伴随的追赶生长模式均影响成年期血压、内皮功能等心血管指标。目前已建立多种出生前和(或)出生后营养干预的动物模型研究不同干预方式对成年期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本综述结合“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假说相关概念阐述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营养起源,并对可能的预防措施提出设想。
作者:劳林江;章丽燕;杜立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2015年6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王英杰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Tryptophan derivatives regulate the transcription of Oct 4 in stem-like cancer cells”的研究论文(http://www.nature.com/ncomms150610/ncomms8209fullncomms8209.html),揭示色氨酸的一种代谢产物ITE可以促进肿瘤干细胞的分化。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2015年5月8日,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研究所高建青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控释学会会刊《控释杂志》(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在线发表了题为“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administration of suicide gene express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prodrug-encapsulated liposome on aggressive lung melanoma metastases in mice”的研究论文( http://www.sciencedirect . 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365915003053)。该研究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归巢性质构建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载体传递系统,并联合脂质纳米载体进行共给药,实现了药物-基因的共靶向传递,并在小鼠恶性肺黑色素转移瘤模型上取得了良好的抑瘤效果。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24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按每天肌肉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大剂量组(雌激素200μg/kg+双卵巢切除)、小剂量组(雌激素100μg/kg+双卵巢切除)、模型对照组(仅作子宫内膜移植)。分别于造模后2周及4周后处死各组4只大鼠,采集血液和病灶组织标本,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并对病灶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及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病灶组织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组织类胰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时血清雌二醇水平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病灶体积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无论是2周还是4周,小剂量组甲苯胺蓝染色脱颗粒/肥大细胞总数比值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结论: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相关,而后者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林开清;朱丽波;张信美;林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明胶微粒(GP)粒径及明胶与磷酸钙骨水泥(CPC)质量配比这两大因素对GP/CPC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不同GP粒径(100~200μm、200~300μm)及不同GP与CPC配比(5%GP、10%GP)两两配对后制备GP/CPC复合材料,比较GP/CPC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抗压强度、表面超微结构、体外生物相容性四大理化特性;构建新西兰兔颅骨缺损模型,在相同质控条件下将上述4组GP/CPC复合人工骨材料进行骨缺损填充,观察并比较其骨修复组织学差异及新骨形成率差异。结果:与粒径100~200μm的GP和5%GP配比组比较,粒径200~300μm的GP和10%GP配比制备的GP/CPC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孔径和较高的孔隙率( P<0.05),且在兔颅骨缺损修复中有更高的新骨形成量( P<0.05);而100~200μm粒径、5%GP配比组则具有较强的抗压强度( P<0.05)。结论:不同GP粒径和含量的GP/CPC复合材料理化特性和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不同,其中GP 200~300μm粒径和10%质量比的GP/CPC复合新型材料更具成骨效果。
作者:李耘;刘雁鸣;傅涛;李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2015年6月,肝脏病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肝病学杂志》( Journal of Hepatology)正式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厉有名教授团队的新研究论文“Xanthine oxidas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hyperuricemia:One stone hits two birds”(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827815000501)。该论文在阐明脂肪肝与高尿酸血症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细胞实验和小鼠实验,首次证实了尿酸合成限速酶--黄嘌呤氧化酶( xanthine oxidase )是调节脂肪肝的关键分子,揭示了脂肪肝发病新机制。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