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是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著录格式是保证论文信息完整、准确、快速传播的重要手段。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以英文文献居多,由于文化差异,英文文献作者姓名的书写与中文作者姓名有很大不同,为此,我国制订 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提出参考文献责任者姓名的一般著录规则: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格式;欧美著者的姓用全大写;名用缩写字母,并省略缩写点。姓、名之间,名、名之间均不使用逗号。
作者:王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细胞裂解液中去铁酮测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方法,体外考察去铁酮与人有机阳离子转运体( hOCTs)及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hOAT1)的相互作用。方法:以Agilent Eclipse Plus C18柱(2.1 mm ×50 mm,3.5μm)为分析柱;0.1%甲酸-水( v/v)和0.1%甲酸-乙腈( v/v)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应用电喷雾离子源( ESI源)、多反应监测( MRM)模式进行检测;应用稳定表达hOCTs及hOAT1的细胞模型( MDCK-hOCTs和MDCK-hOAT1)考察去铁酮对经典底物在细胞内积聚的影响;比较去铁酮在转空载体的mock细胞及MDCK-hOCTs中积聚的差异,以及经典抑制剂对其积聚的影响。结果:去铁酮在5~300 nmol/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大于9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300μmol/L去铁酮使hOCTs经典底物MPP+在MDCK-hOCTs的积聚降低至阴性对照的70.4%~87.1%;去铁酮在MDCK-hOCTs细胞和mock细胞中的积聚无明显差别,且经典抑制剂对去铁酮的积聚无明显抑制作用;100μmol/L去铁酮对hOAT1经典底物6-CF在MDCK-hOAT1细胞中的积聚无显著影响。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适用于细胞裂解液中去铁酮的定量分析;去铁酮对hOCT1和hOCT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hOCT2和hOAT1则无明显抑制作用;hOCTs在去铁酮跨膜转运中不起主导作用。
作者:孔思思;涂美娟;杨希;赵垒;周慧;曾苏;蒋惠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瑞格列奈片中左旋异构体杂质。方法:采用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柱(50μm ×50 cm,有效长度41 cm)为分离通道,运行缓冲液为pH 3.5,30 mmol/L的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含5 mg/ml CM-β-CD。结果:左旋瑞格列奈在浓度为2.00~80.00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3),方法回收率为92.5%~105.0%。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可用于瑞格列奈片中左旋异构体杂质的检测。
作者:袁晓薇;孙嘉仪;王诗卓;郭兴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克隆表达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A1、GSTT1和GSTP1,用于研究化合物的代谢途径。方法:采用反转录PCR得到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A1、GSTT1和GSTP1基因全长cDNA。将测序正确的cDNA连接到pET-28 a阳性表达载体上并在大肠杆菌BL21( DE3)中稳定表达。利用亲和色谱纯化表达得到重组酶,以2,4-二硝基氯苯为底物,测定340 nm波长处吸收度的变化,检测酶活性。结果:PCR产物与克隆载体pMD19-T连接后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目的基因的cDNA序列完全正确。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 DE3)中获得良好的可溶性表达,经镍离子亲和柱纯化后目的蛋白较纯,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所表达的 hGSTA1、hGSTT1和hGSTP1酶比活性分别为17.55、0.02、18.75μmol· min-1· mg-1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A1、GSTT1和GSTP1的原核表达系统,得到的重组酶可用于药物代谢研究。
作者:柴晓鹃;胡海红;余露山;曾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开发一个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呼吸系统常见住院疾病诊断专家系统。方法:采用SaaS架构体系,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工具包中的ASP. NET和C#开发基于浏览器访问方式的网络医学专家诊断系统。其数据库通过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构建,并且采用正向推理的推理机设计。结果:该专家系统拥有高效的数据访问及智能数据分析功能,是一个覆盖多个疾病的医学诊断专家系统。同时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方式进行疾病诊断。结论:该系统可以诊断多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该系统结合了网络技术,可以进行远程医疗服务。
作者:徐卫华;陈友凌;严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建立同时测定积雪草提取物中羟基积雪草苷、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酸及积雪草酸4种主要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ZORBAX Eclipse XDB -C8色谱柱(4.6 mm ×150 mm,5μm);流动相为1 m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5 nm。结果:羟基积雪草苷、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酸及积雪草酸的色谱响应线性范围良好(R2≥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4%、93.7%、97.5%、99.8%,相对标准偏差值分别为3.4%、1.4%、4.7%、4.4%(n=9)。结论: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建立同时测定羟基积雪草苷、积雪草苷及其苷元的方法高效灵敏、重现性好,可以作为积雪草提取物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
作者:申潜;余露山;周慧;曾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国产盐酸伐昔洛韦中L-对映体杂质的含量,为我国药典制订手性药物杂质限量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CROWNPAK? CR(+)手性柱(4 mm ×150 mm,5μm);检测器波长254 nm;流动相为水-甲醇-高氯酸(19∶1∶0.1);流速0.75 ml/min,进样量10μl。结果:D-伐昔洛韦与L-伐昔洛韦完全分离,分离度为12。不同厂家的8批盐酸伐昔洛韦中L-对映体杂质的平均含量为0.65%~2.62%。结论:各批产品中L-对映体杂质含量均符合美国药典标准,我国药典可以参照此数据。
作者:朱倩颖;余露山;郑国刚;谢升谷;陶巧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嗜铬组织分泌过多儿茶酚胺的肿瘤。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40~60岁人群多见,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稍高于男性。近年研究显示VHL基因、1型神经纤维瘤病基因、琥珀酸脱氢酶基因、跨膜蛋白127基因、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伙伴蛋白X基因突变与嗜铬细胞瘤发病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发现端粒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化酶-2、肾上腺髓质素、血浆嗜铬蛋白A、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等分子标志物对判断嗜铬细胞瘤良恶性及鉴别其来源和分化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近年来嗜铬细胞瘤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宫士坤;刘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日,浙江大学医神经医学研究所段树民院士团队在《自然:科学实验报告》( Nature Protocols )上发表了题为“Analysis of microglial migration by a micropipette assay”的论文( http://www.nature.com/nprot/journal/v9/n2/full/nprot.2014.015.html),阐述了离体培养小胶质细胞的迁移方法。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固有的免疫细胞,在维持大脑微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大脑出现病变或损伤时,病灶周围的小胶质细胞会迅速活化,并快速向病损区迁移,及时吞噬清除坏死组织或病原体。小胶质细胞的趋向性迁移是它们产生免疫反应及行使功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了建立一套简便可行、适用于体外小胶质细胞迁移的方法,课题组成员借鉴了神经元轴突转向实验的方法,应用特制玻璃电极向体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脉冲式注射趋化因子,模拟大脑病损时的释放状态,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浓度梯度,进而诱导周围小胶质细胞向趋化因子释放中心迁移。结合显微实时成像,该法不仅可直接记录细胞迁移的动态过程,而且还可用于观察细胞迁移过程中亚细胞器、胞内钙离子等的同步变化。该法无需复杂仪器系统和昂贵耗材,且适用于研究其他细胞类型如肿瘤细胞、淋巴细胞等的迁移活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成果规划( OM)是一种参与者导向的用于项目规划、监测和评估的新方法。它以不断学习为基础,以个人、团体和组织机构在行为、关系、活动等方面的改变为指标。 OM实践可以明晰政府、管理者、卫生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角色分配,使得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对OM原理与方法的阐述以及OM在卫生资源整合应用中的模拟介绍,展示OM在卫生决策中的应用。
作者:陈冰冰;陈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刊物,登载医学、药学、卫生学、生物医学及相关学科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医学、药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人员。目前为双月刊。本刊创办于1958年,是新中国早期创办的期刊之一。本刊将秉承立足医学前沿、弘扬求是学风的宗旨,敏锐捕捉、科学甄别、及时传播医学创新和转化成果,悉心育人、谨慎著文,致力于中国医药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伏格列波糖片中伏格列波糖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2.1 mm ×150 mm,3.2μm)色谱柱,柱温40℃,流速为0.25 ml/min,甲醇-水(2∶3)为流动相,流速为0.25 ml/min,质谱检测中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检测扫描( MRM)模式。结果:伏格列波糖浓度在1.5804~2.634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中离子对268.2/74.2(r=0.9990)平均回收率为100.2%,相对标准偏差为1.37%( n=6);离子对268.2/92.2(r=0.9976)平均回收率为99.3%,相对标准偏差为1.78%(n=6)。结论: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准确性、重复性均好,可用于伏格列波糖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章向群;吴凌华;陈方军;张伊;陈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运用聚乙二醇6000沉淀筛检血清催乳素( PRL)水平升高患者中巨催乳素血症并进行临床样本验证。方法:运用聚乙二醇6000沉淀去除PRL升高患者血清中的巨催乳素分子(MPRL)。采用Sephacryl S-100HR层析柱联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联合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聚乙二醇6000沉淀血清MPRL的效果。采用聚乙二醇6000沉淀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PRL升高患者血清样本中的MPRL并筛查巨催乳素血症。分析真性高催乳素血症、高催乳素血症+巨催乳素血症、真性巨催乳素血症患者不同临床表现。结果:聚乙二醇6000沉淀后,血清样本中MPRL峰或MPRL杂交信号明显降低,但对大分子催乳素( BPRL)和小分子催乳素( SPRL)无明显影响。1538例血清PRL升高患者中,16.1%(247/1538)为巨催乳素血症,其余83.9%(1291/1538)为真性高催乳素血症。247例巨催乳素血症样本中,93.5%(231/247)为真性巨催乳素血症,6.5%(16/247)为巨催乳素血症+高催乳素血症。508例真性高催乳素血症患者中86.2%(438/508)有月经不调、停经/闭经、不孕不育或垂体瘤疾病,85.7%(6/7)高催乳素血症+巨催乳素血症患者有上述临床表现,真性巨催乳素血症患者仅15.5%(11/71)有上述临床表现。结论:血清PRL升高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真性巨催乳素血症(假性高催乳素血症),运用聚乙二醇6000沉淀检测能简便有效地区分真性或假性高催乳素血症患者。
作者:陈永健;周永列;徐莉;严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国内生产的马来酸噻吗洛尔及其滴眼液中对映体杂质含量,为我国药典制订手性药物杂质限量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为:Chiralcel OD 手性柱(4.6 mm ×150 mm,5μm);检测器波长297 nm;流动相为正己烷-异丙醇-二乙胺(480∶20∶1);柱温25℃;流速1.0 ml/min,进样量5μl。结果:两个对映体的色谱分离度为4.3。不同厂家的两批马来酸噻吗洛尔原料药中的对映体杂质平均含量小于0.67%,3批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中的对映体杂质平均含量小于0.31%。结论:各批马来酸噻吗洛尔产品中对映体杂质含量均符合欧洲药典标准,我国药典可以参照此数据。
作者:朱倩颖;余露山;郑国刚;谢升谷;陶巧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患儿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与否在接受1年高效抗逆转录酶病毒疗法( HAART)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河南省141例AIDS患儿HAART治疗1年前后临床资料,分为HIV+HBV+HCV组( n=78),HIV+HBV组( n=19),单纯HIV组( n=44)。治疗前后分别用逆转录PCR检测血浆HIV RNA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CV抗体和HBV表面抗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水平。结果:HAART治疗1年后,90.34%(127/141)患儿HIV RNA载量下降到检测水平以下( t=2.61, P<0.01), CD4+T细胞数从(170.187±132.405)个/μl上升到(796.014±158.491)个/μl(t=3.17, P<0.01)。 HAART治疗后患儿的转氨酶均升高( t=2.02,均P<0.05),奈韦拉平治疗组的ALT和AST分别由治疗前(18.28±13.74) U/L和(24.23±8.09) U/L升高到(55.35±22.40)U/L和(69.97±26.72)U/L(t=3.80、4.11,均P<0.01),同时奈韦拉平治疗组的 ALT 和AST变化量亦明显高于依非韦伦治疗组(均P <0.01);使用奈韦拉平治疗的HIV+HBV+HCV合并感染患儿ALT和AST的变化量亦显著高于使用依非韦伦治疗患儿(均P<0.01)。结论:无论是否合并HBV/HCV感染,HAART均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使CD4+T细胞计数上升,但同时会一定程度损伤肝细胞,尤见于合并感染者;正确选择用药方案,能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吴丽娟;靳昌忠;白石;梁勇;吴南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基于患者就诊感受和体验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各环节的认同度和完善建议,探索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方法:以上海市5家三甲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检索等方法,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各项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评估,确定测评体系中各级指标的认同度、重要度均值及其权重等测量值。结果:共发放400份问卷,成功回收有效问卷396份,有效率99%。结合各项评估指标给予各题项赋值,提出就医环境、服务流程、服务态度、医疗质量、患者权利5项一级指标和25项二级指标构成患者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结合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特点,基于患者直接就医体验,按照医疗服务项目分类设计的满意度测评体系,不仅适用于多种医疗服务部门的满意度测评,更有利于查找医院服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推进医疗服务持续改进。
作者:沈晓思;张婷婷;陈蓓;陈敏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法检查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中右旋异构体杂质。方法:用磺酸化-β-环糊精( S-β-CD)作为手性选择剂,考察了S-β-CD浓度、pH值和缓冲盐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结果:在30 mmol/L磷酸盐运行缓冲液(含20 g/L S-β-CD,pH 7.0)中,西替利嗪对映体在分离电压为15 kV的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并满足对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检查右旋异构体杂质所需要的条件。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灵敏、可靠,可用于左旋西替利嗪中右旋异构体杂质的检查。
作者:王诗卓;赵允凤;孙嘉仪;郭兴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被法国-美国-英国( FAB)协作组定义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 APL患者骨髓里大量积聚不成熟的早幼粒细胞,妨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更为凶险的是,这类白血病细胞富含的颗粒还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出现严重出血症状,病情非常凶险。上世纪80年代,我国血液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教授针对APL独有的PML-RARα融合基因,提出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长期生存时间。然而,维甲酸治疗只能使大约80%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因此,针对APL治疗的研究并没有放慢脚步。近,来自巴黎第七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PML转化相关蛋白53(PML-transformation-related protein 53,Trp53)的激活是治愈APL的主要机制。 Trp53能够清除APL小鼠模型身上的肿瘤细胞。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导致细胞PML-RARα融合基因发生降解,进一步诱导Trp53发挥作用,使得白血病细胞发生一种类似于衰老的变化,终得以清除。细胞衰老是一种程序性反应,由端粒缩短导致稳定的细胞周期捕获和各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后者能招募效应免疫细胞,终清除衰老细胞。研究人员发现,维甲酸治疗后抑制E2 F通路、诱导p53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这种三基因标签是维甲酸致PML过表达、诱导衰老细胞的特征。维甲酸治疗后,p53蛋白成为了细胞生死的仲裁者,它能够通过PML核体触发细胞衰老。 PML核体是正常细胞中的球形结构,但白血病中的PML/RARα融合蛋白扰乱了它的结构。研究显示,维甲酸和砷剂的治疗可以令PML核体恢复,激活p53并引起细胞衰老。此外,Trp53仅仅在PMLL-RARα融合基因诱导的APL中发挥调定点作用;在一种特殊类型的、由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 PLZF )-RARα融合基因诱导的白血病中, Trp53则不发挥此作用。相关研究(Ablain J,Rice K,Soilihi H,et al.Activation of a promyelocytic leukemia-tumor protein53 axi sunderlie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cure .)发表在2014年第2期《自然:医学》( Nature Medicine)。这项研究拓展了我们对APL治疗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法设计(特别是针对少数难治性病例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全文见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20/n2/full/nm.3441.html,doi:10.1038/nm.3441。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 Nampt )又称内脏脂肪素( Visfatin )和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研究发现,Nampt是催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 NAD )合成的限速酶,也是一种脂肪因子、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代谢和应激等相关生理病理过程;值得关注的是,Nampt参与了一系列与炎症相关的疾病,包括急性肺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肥胖、2型糖尿病、关节炎等,因而Nampt 被认为是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开发新靶点。本文就Nampt在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静;魏尔清;卢韵碧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