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恶性肿瘤氩氦刀术后CT表现及其变化特点的分析研究

李靖;陈学军;吴越;汪颖姝;郑琳;赵妍;黎海亮

关键词:肺肿瘤, 经皮冷冻疗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探讨肺部恶性肿瘤氩氦刀术后多个时间点CT表现及其变化特点.方法 前瞻性于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接受氩氦刀治疗的26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共29个结节)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包括14例单发肺癌患者和12例共15个结节的肺转移瘤患者.两名阅片者独立阅片,测量大横截面积和平扫及增强CT值,配对t检验比较相邻时间点病灶大小和CT值差异,并观察有无空洞、边缘低密度环和并发症.结果 12个月随访周期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6.2%(25/29).术后1个月,10个(34.5%)消融区内形成空洞.术后1天,16个(55.2%)消融区边缘形成气体样低密度环,并在术后3个月吸收.有效组术后消融区面积持续缩小,术后平扫CT值逐渐下降且无明确强化.4个PD组病灶表现为面积增大,平扫CT值增高并强化,未见空洞和边缘低密度环征象.结论 消融区面积逐渐缩小,平扫CT值持续下降且增强扫描CT值增幅<15 HU,术后消融区边缘存在低密度环、空洞形成等有助于判断病灶进展,CT在识别消融区及动态反映其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幕上脑叶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二例

    例1 女,26岁.头痛数月、加重3天就诊.MRI检查:右顶叶见一大小约27 mm×22 mm×36 mm的长T1、长T2信号病灶,T2 FLAIR呈混杂等信号,其中伴条状高信号,周围白质伴片状水肿,增强呈明显环样强化、后壁局部欠规则(图1).手术所见:剪开硬脑膜即可见肿瘤显露,肿瘤组织呈灰红色,囊实性,腔内充满暗红色液体.肿瘤表面血供丰富,质地较脑组织略坚韧.肿瘤中线侧与脑组织分界尚清晰,肿瘤皮质侧与脑组织界面不清.

    作者:林洪平;肖大春;张涛;胡智斌;岳慧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正常面神经与Bell面瘫面神经MR增强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面神经与Bell面瘫面神经各节段的强化方式.方法 选取17例临床诊断为Bell面瘫的患者为面瘫组,12例年龄相当的无面神经症状而由于其他脑部病变前来做脑部MR增强的患者为正常面神经对照组.面瘫组与正常组均进行横轴位快速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FSPGR) T1WI平扫及增强、横轴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横轴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FIESTA).将面神经分为用于评估强化程度的5个节段,并对各节段面神经强化程度进行0~3级的分级标识.结果 面瘫组76.5%(13/17)患侧面神经内听道底段强化,88.2%(15/17)患侧面神经迷路段强化,而健侧面神经此两段强化率分别为17.6%(3/17)、11.8% (2/17);健侧与患侧的膝状神经节强化率均为70.1%,但是强化程度却大不相同;35.3% (6/17)患侧面神经鼓室段强化,29.4% (5/17)健侧面神经鼓室段强化;41.2% (7/17)患侧面神经乳突段强化,35.3% (6/17)健侧面神经该段强化.正常面神经对照组双侧正常面神经强化节段及强化程度均一致.其中膝状神经节75%(9/12),鼓室段16.7%(2/12),乳突段50%(6/12),内听道段和迷路段均为8.3% (1/12).结论 正常面神经膝状神经节易强化,且各节段强化程度均为双侧对称性;Bell面瘫患侧面神经较对侧均有异常强化节段,且易见于内听道段底段,迷路段及膝状神经节.

    作者:李华丽;周旭峰;高志翔;何莎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DTI对脑梗死大鼠下调脑区激活的动态评估

    目的 探讨DTI对脑梗死大鼠下调脑区激活的动态评估.方法 1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丁苯酞干预组.选取缺血后1h、3h、6h、12h、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RI扫描,免疫组织化学观察RGM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大鼠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脑半球的RGMa蛋白阳性表达均有所增加.丁苯酞组在相应时间点的RGMa蛋白的表达较MCAO模型组有所降低,在1h、3h、6h、12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MCAO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大鼠小脑半球缺血后1h后,各个时间点FA值较假手术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丁苯酞组大鼠小脑半球FA值较MCAO模型组升高,在3h、6h、12 h、24h时间点两组间的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手术组大鼠的mNSS神经功能评分与小脑半球RGMa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与FA值呈负相关.结论 DTI可以动态评估脑梗死大鼠下调脑区的激活,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卜春晓;张勇;程敬亮;李颜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胸主动脉瘤伴主-肺动脉瘘一例

    患者 女,65岁,主因胸闷、恶性、呕吐、剑突下疼痛一天入院.有长期卧床病史.Bp 87/61 mmHg;HR 114次/分;R 29次/分.心脏听诊可闻P2亢进二入院24小时内死亡.实验室检查:pH值7.257(7.35 ~7.45);二氧化碳分压29 mmHg(35 ~ 45);氧分压79 mmHg(80 ~ 100);实际碳酸氢根13.4 mmol/L(21.4 ~27.3);标准碳酸氢根15.4 mmol/L;血氧饱和度94.心电图V1 ~ V5T波倒置.心脏彩超:双房扩张.降主动脉动脉瘤,宽处管径约为50 mm.肺动脉收缩压约为40 mmHg动脉高压.肺动脉CTA检查:降主动脉起始处扩张明显,内见附壁血栓形成,局部见“漏斗”样管腔与主肺动脉交通,主肺动脉受压,左肺动脉闭塞(图1~4).

    作者:孙伟明;宣建新;朱士铭;刘哲峰;唐洋;滕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儿童麻疹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与PCT相关性

    目的 探讨儿童麻疹肺部感染两种类型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和重视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82例儿童麻疹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等,将肺部感染分为麻疹肺炎和麻疹合并肺炎两种类型,并就两种感染类型的CRP和PCT等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麻疹肺炎(50例).X线胸片:肺气肿31例,肺纹理增多、模糊39例,肺门增大8例,磨玻璃影2例,典型麻疹肺炎22例.CT扫描8例,3例表现为两下肺散在点片状模糊影,1例表现为左舌叶小片状影伴左侧胸膜增厚,J例为右上肺及左下肺的小片状影,其余3例CT检查正常.(2)麻疹合并肺炎(32例).X线胸片:两肺纹理增多、模糊20例,肺门增大4例,小叶性麻疹合并肺炎9例,多肺段或大叶性肺实变23例,磨玻璃影4例,气胸及纵隔皮下气肿3例.CT扫描7例,包括两肺多发片絮状影3例,两肺大片状实变影4例,伴发磨玻璃影4例,气胸及纵隔皮下气肿3例,其中1例合并心包积气.(3)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显示,CRP在麻疹肺炎与麻疹合并肺炎、典型麻疹肺炎与小叶性麻疹合并肺炎之间指标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在麻疹肺炎与麻疹合并肺炎、典型麻疹肺炎与小叶性麻疹合并肺炎之间指标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儿童麻疹肺部感染两种类型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CRP及PCT等检验指标分析,有助于提高对两者的认识和鉴别水平.对于提高诊断水平和指导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正平;李代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MR扩散加权成像定量化分析在预测小肝癌分化程度的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化分析在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经病理证实的36例sHCC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和DWI(b =0,600 s/mm2)检查.测量瘤灶的DWI-ADC值,信号强度(SI)值及信号相对比值(RCR),并探讨其与sHCC不同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36例sHCC患者,包括高分化组(n=20)、中分化组(n=10)和低分化组(n=6).高、中和低分化组的sHCC病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46±0.68)×10-3mm2/s、(1.32 ±0.56)×10-3mm2/s和(1.13±0.63) ×10-3 mm2/s,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和低分化组的sHCC病灶的平均SI值分别为87.73±4.82、72.73 ±8.04和89.13 ±5.98;而平均RCR值分别为1.37 ±0.13、1.57±0.13和1.71 ±0.10.SI值高、低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CR值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ADC值较SI值更有助于区分高分化与中低分化sHCC,其曲线下面积为0.964;当ADC值≥1.39×10-3mm2/s时,判断高分化HCC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3.7%.结论 基于DWI技术的ADC值能有效判断不同分化程度sHCC,而SI值提供相对有限的价值.

    作者:何家伟;徐志锋;侯诗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肺恶性肿瘤氩氦刀术后CT表现及其变化特点的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肺部恶性肿瘤氩氦刀术后多个时间点CT表现及其变化特点.方法 前瞻性于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接受氩氦刀治疗的26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共29个结节)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包括14例单发肺癌患者和12例共15个结节的肺转移瘤患者.两名阅片者独立阅片,测量大横截面积和平扫及增强CT值,配对t检验比较相邻时间点病灶大小和CT值差异,并观察有无空洞、边缘低密度环和并发症.结果 12个月随访周期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6.2%(25/29).术后1个月,10个(34.5%)消融区内形成空洞.术后1天,16个(55.2%)消融区边缘形成气体样低密度环,并在术后3个月吸收.有效组术后消融区面积持续缩小,术后平扫CT值逐渐下降且无明确强化.4个PD组病灶表现为面积增大,平扫CT值增高并强化,未见空洞和边缘低密度环征象.结论 消融区面积逐渐缩小,平扫CT值持续下降且增强扫描CT值增幅<15 HU,术后消融区边缘存在低密度环、空洞形成等有助于判断病灶进展,CT在识别消融区及动态反映其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靖;陈学军;吴越;汪颖姝;郑琳;赵妍;黎海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脊柱金属内固定术后IDEAL与频率选择脂肪抑制FSE图像质量对比

    目的 比较IDEAL序列和FS-FSE序列对减轻脊柱金属内固定相关伪影面积大小、脂肪抑制均匀性、椎管内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 选取脊柱金属内固定术后行脊柱MRI检查的患者40例,所有受检者脊柱内固定均为含量89%的钛六铝四钒(美敦力枢法模).分别选取矢状位和轴位IDEAL-T2WI、FS-FSE-T2WI正中层面图像对金属伪影面积进行测量分析.脂肪抑制效果评价和椎管内结构显示效果评价均采用3分法.图像噪声评价测量脊髓ROI和背景ROI区域的信号强度与标准差,计算信噪比和对比度噪声比.结果 累及3个腰椎椎弓板总的金属伪影面积在矢状位和轴位IDEAL-T2WI和FS-FSE-T2WI上分别为(2168±1454) mm2、(4278±1259) mm2(P<0.003)和(1327±321)mm2、(2777 ± 1185)mm2 (P <0.001);IDEAL-T2WI和FS-FSE-T2WI的脂肪抑制评分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1.83±0.39、0.60 ±0.81 (P< 0.05)和1.90±0.30、0.48±0.60(P<0.05);IDEAL-T2WI和FS-FSE-T2WI的椎管内结构显示评分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1.25 ±0.78、0.65 ±0.89(P <0.05)和1.40±0.67、0.60±0.78(P<0.05);图像噪声SNR和CNR在IDEAL-T2WI和FS-FSE-T WI分别为97.13±33.55、42.11±12.53(P <0.05)和38.52 ±21.05、46.52±17.44(P >0.05).结论 相较于FS-FSE,IDEAL能显著减轻脊柱内固定金属相关伪影,提供更加均匀的脂肪抑制图像,提高椎管内和周围软组织结构的显示效果.

    作者:张宇;查云飞;陆雪松;李亮;胡磊;杨仁杰;林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肌内黏液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肌内黏液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肌内黏液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2~ 66岁,中位年龄47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信号或密度、强化方式及周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例中位于四肢9例,盆部2例,胸壁2例,腹壁2例,肩部1例.大径约2.1~11.4 cm,平均(5.1 ±2.3)cm.13例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3例形态不规则、局部边界不清.6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3例周围软组织可见脂肪帽;3例CT增强扫描中,2例表现为边缘轻度环形强化,1例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并内部结节状强化.9例病灶T1 WI表现为低信号,11例病灶T2WI及T2抑脂序列均表现为显著高信号;MRI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其中2例伴分隔线状强化;1例表现为显著强化;6例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其中3例多期增强扫描可见渐进性强化.9例T2抑脂系列病灶周围软组织可见水肿信号,5例T1WI病灶周围软组织可见脂肪沉积信号.结论 肌内黏液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大块肌肉内类似囊样肿块,不均匀延迟强化、边缘环形强化或分隔线状强化,周围软组织伴脂肪沉积及灶周水肿,可提示肌内黏液瘤的诊断.

    作者:乐洪波;张慧红;吴先衡;尹晶晶;马树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CT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8例为多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3例为单发病灶;分别有4例可见钙化或分隔;4例病灶为囊性,3例为实性,3例为囊实性,2例为囊性及实性病灶混合存在.囊性病灶病理以淋巴管成分为主,增强扫描无强化,实性病灶病理以血管成分为主,动脉期及静脉期均为轻度强化.结论 脾血管淋巴管瘤可为囊性、实性、囊实性或混合性,可伴或不伴钙化及分隔,肿瘤强化方式与其血管及淋巴管成分所占比例不同有关,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本病的确诊方式.

    作者:路涛;蒲红;陈光文;杨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噪声指数在学龄前儿童胸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噪声指数在儿童胸部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0~1岁、1~3岁、3~6岁胸部CT检查患儿各200名,每年龄段随机分为10组,每组20名,预设噪声指数范围为9~18,均采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0~ 200 mA,FBP重建,比较分析不同噪声指数条件下影像信噪比、影像噪声、CTDIvol、DLP、ED等,并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寻找满足诊断要求各年龄段患儿的适噪声指数.结果 0~1岁噪声指数范围在9~ 12时,1~3岁噪声指数范围在9~15时,3~6岁噪声指数范围在9~17时扫描重建的影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各年龄段患儿随噪声指数增大其信噪比、CTDIvol、DLP、ED等值减小,图像噪声增大.结论 0~1岁、1~3岁、3~6岁的患儿采用噪声指数分别为12、15、17时所扫描重建的图像既可满足诊断需求,又可显著降低患儿单次辐射剂量.

    作者:唐世龙;刘先凡;周瑜;程卓;许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原发性颅内多发生殖细胞瘤一例

    患者 女,27岁.于15年前月经来潮起即出现月经紊乱,按医嘱使用黄体酮等药物后月经停止.7年前生育后月经紊乱自行好转,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闭经,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肢体乏力,持重物困难.体检:一般状况可,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无亢进,其余神经系统体征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泌乳素(PRL)597.4 mIU/L.

    作者:孙秀娟;戴平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腹盆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MRI特征及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腹、盆部局灶型Castleman病(LCD)的MRI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腹、盆部LCD的MRI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形态、边界、MRI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分析LCD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1)术前误诊5例,2例诊断为副神经节瘤,1例诊断为神经鞘瘤,1例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诊断为富血供肉瘤.(2)7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胰腺体尾部前下方,1例位于盆腔.透明血管型8例,其中1例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浆细胞型1例.(3) MRI平扫8例透明血管型LCD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信号肿块,T1WI呈等、稍低信号,T2 WI抑脂呈稍高信号(与同层面肌肉相比),其中盆腔1例LCD内合并散在多发粗条状钙化,T1WI及T2WI均呈散在多发低信号表现;1例浆细胞型LCD边界模糊,中心为稍短T1、稍短T2信号,周边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上5例未见弥散受限,4例弥散轻度受限,呈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8例透明血管型LCD均表现为动脉期中度至明显强化,肿块边缘呈延迟期强化;1例浆细胞型LCD动脉期轻度强化,边缘呈延迟强化,与透明血管型一致.结论 腹、盆部LCD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由于相对少见,易误诊,对腹盆部境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边缘强化、弥散无受限或轻度受限者,要考虑到Castleman病的可能性,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曾道兵;赵新湘;常婵;朱黎;宋林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MRI在产前胎儿卵巢囊肿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产前MRI诊断胎儿卵巢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胎儿卵巢囊肿MRI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产后进行比较,分析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信号特征.结果 13例胎儿卵巢囊肿,10例内部呈均匀囊性信号,1例信号混杂不均匀,1例内可见分隔,1例可见分层.MRI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胎儿腹部囊性包块,边界光滑,位置可出现变化.结论 胎儿卵巢囊肿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RI能在产前超声的基础上对胎儿卵巢囊肿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黄煌;陈文俊;陈丽娟;郭庆禄;刘永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右肾包膜外神经鞘瘤误诊为右肾肿瘤一例

    患者 女,38岁.因体检B超发现右肾占位6天人院.体检:右肾区未扪及明显包块,右侧腰部无压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右肾中上极近肾门区可见一分叶状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影,CT值约30 HU,大小约7.0 cm×6.0 cm ×5.5 cm,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渐进性轻度强化,邻近肾实质、肾盂、肾血管受压改变,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5).CT诊断:右肾肿瘤性病变.

    作者:王亚婷;柏根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肾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肾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CT、MRI影像特点.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盏海绵状血管瘤共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CT平扫8例,增强8例;MRI平扫8例,增强7例.结果 患者均表现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间歇反复发作,其中伴腰痛4例,尿中伴血凝块4例,膀胱镜检查均发现单侧输尿管开口喷血.8例均单发,共8个病灶,左肾3例,右肾5例,其中上组肾盏3例,中组肾盏2例,下组肾盏3例.肾脏大小均正常,局部肾轮廓均无外突,CT平扫均表现为等低密度、分叶分枝状肿块,境界不清,CT值14~30 HU,均无钙化,增强境界均清楚,皮质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22~39 HU,边缘均示受压、移位的血管,不与肿块相通,髓质期及排泄期仍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分别为26~41 HU、28~46 HU,局部肾盏均受压、变形.MRI平扫均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境界清楚,增强表现同CT.结论 肾盏海绵状血管瘤虽少见,但仍具有一定特点,中青年患者,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间歇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无恶病质表现,CT、MRI表现为肾脏不大,肾盏内单发分叶、分支状肿块,密度、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性渐进性强化,周围血管受压、移位,不与肿块相通,肾盏受压、变形.

    作者:周选民;母华国;桑玲;李冰城;刘超;陈学强;陈平友;陈伦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胰周淋巴结结核一例

    患者 女,31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阵发性隐痛.近1周腹痛加重,当地医院MRI检查提示胰头后上方占位,考虑淋巴结结核并融合,转入本院就诊.X线胸片:两肺及心膈未见明显异常(图1).超声:于胰头后方门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可见一大小约4.1 cm×3.3cm ×2.0 cm的低回声光团,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其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光斑,后不伴“声影”,CDFI光团内部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图2);外院MRI:胰头后上方见团块状大小约3.9cm×2.4 cm等T1、混杂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多房囊状强化,邻近腹膜后见多发小淋巴结影.胰腺形态尚可.

    作者:杨梅;王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鼻窦孤立性纤维瘤MRI表现一例

    患者 男,22岁,以“右眶内侧、右侧鼻根部肿块2个月”为主诉入院.出现双眼流泪,风吹后流泪加重,无鼻塞、流涕、发热、头痛等症状.专科检查:鼻腔通气欠佳,各鼻道少许黏性分泌物,各鼻窦区无明显压痛;余各项检查正常.全身其他部位未发现阳性体征.

    作者:汤文瑞;张焱;程敬亮;王莹莹;靳雅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肺门局灶性Castleman病并周围淋巴结肿大一例

    患者 女,57岁.体检发现右肺门占位1个月.1个月前患者体检胸透发现右肺门处占位.病程中患者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无心慌心悸等不适.一般情况可,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明显减轻.

    作者:刘冬;胡春洪;胡粟;黄瑾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右后纵隔占位——请分析其病变性质

    患者 男,55岁,因“体检发现右后纵隔囊性肿块”人院.体检:胸部触觉语颤正常,呼吸音清晰,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腹部平坦,未见异常搏动,腹肌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

    作者:张敏;代岳;徐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