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CT特征

徐敏;董鹏;孙永红;李进;辛顺宝

关键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小网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病例,着重观察小网膜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1)肝胃韧带淋巴结增大20例,均表现为均匀强化,并部分融合;增大淋巴结包绕胃小弯侧血管弓2例;(2)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增大20例,并部分融合;其中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19例(95%),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合并坏死1例(5%).包绕门静脉主干和/或肝动脉6例.(3)肝食管韧带和肝膈韧带淋巴结增大分别为13例和6例,均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可全面显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解剖细节及淋巴结的病理改变.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平片漏诊的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片对腰椎平片漏诊的腰骶移行椎的诊断作用.方法:184例(男99例,女85例)腰腿疼患者接受脊柱全长影像检查.利用脊柱全长影像资料,明确是否存在Castellvi分型之外的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结果:9例(4.9%)非矩形化完全型腰椎骶化依据腰椎平片无法辨出,其中6例L5与S1椎板融合,3例L5~S1椎板间结构残留.12例(6.5 %)S1完全腰化为L5样外观,出现S1~2间盘及椎板间结构,横突宽度小于19 mm,腰椎平片会漏诊.结论:临床上存在两种单纯腰椎平片可能漏诊的腰骶移行椎,一种是非矩形化完全型腰椎骶化,(可进一步分为L5~S1椎板残留与椎板融合两种亚型),一种是双侧横突均小于19 mm的彻底型骶椎腰化,只能通过脊柱全长片发现.

    作者:侯黎升;崔洪鹏;阮狄克;史丽静;白雪东;何勍;李海峰;谢雁;赵程;李威;徐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皮穿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

    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经皮穿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3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35例,女2例,年龄18~55岁,平均32岁;右侧30例,左侧7例.均为闭合骨折.按照王亦璁[1]对拇指掌骨骨折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均为关节内骨折,其中Bennett骨折31例,Rolando骨折6例.伤后至就诊时间2 h~5 d.

    作者:王洁伟;宁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内听动脉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内听动脉的应用解剖及病理变化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中外文献,对内听动脉的形态学及其相关疾病病理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内听动脉作为内耳的主要供血血管,与突发性耳聋、耳蜗前庭神经压迫综合征、内听动脉瘤的关系密切.结论:通过对内听动脉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对突发性耳聋、耳蜗前庭神经压迫综合征、内听动脉瘤的认识,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作者:池涨才;戴培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66例74足,其中Sanders II型12足,III型37足,IV型25足.应用影像学检查和Maryland评分系统进行结果评价.结果:术后获15.1个月(12~24个月)随访.85%的患者获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X线测量示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恢复为健侧的95.8%.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74足跟骨骨折行解剖型跟骨板固定者总优良率为73.0%.结论: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严力军;廉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脊柱全长片在腰骶移行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片判定腰骶移行椎的准确性.方法:采用143例脊柱全长影像资料,分析其腰椎骶化(SZ)与骶椎腰化(LZ)分布情况,L5椎体与Tuffier线的关系及矩形化表现.结果:L5椎体在Tuffier线以下者男82.1%,女 79.7%.6例 IIIB型SZ椎体无矩形化表现,7例完全型LZ双侧横突高度小于19 mm.12例T12肋缺如单凭腰椎平片可能误为存在腰骶移行椎(LSTV).结论:单纯腰椎平片无法避免漏误诊LSTV.只有脊柱全长片才能准确判定LSTV.

    作者:侯黎升;白雪东;阮狄克;史丽静;崔洪鹏;何勍;林井副;李威;惠战强;赵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复杂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复杂Pilon骨折的不同手术方法、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复杂Pilon骨折32例,根据Reudi-Allowger分型,Ⅱ型20例、Ⅲ型12例,其中10例为开放性骨折,分别采用有限内固定、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及分期治疗等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踝关节功能按Mazur系统评估,其中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1.2%.结论:复杂Pilon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庆;柴益民;顾文奇;唐浩然;胡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解剖关系变异1例

    本解剖室在解剖1具男尸的臀部肌肉时,发现其坐骨神经与梨状肌解剖学位置关系发生变异,现报道如下.男性尸体标本,年龄70岁,身长160 cm,体重60 kg,臀部皮肤未见明显外伤及手术疤痕.打开右侧臀大肌时发现:坐骨神经分为两支,其中1支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另1支神经穿梨状肌肌腹,并在坐骨结节平面汇成坐骨神经主干.剥离坐骨神经外膜,继续向下追踪,发现这两股神经伴行至腘窝上角处分开,从梨状肌下孔穿出的1支沿腘窝中线下行,进入小腿后内侧区,是胫神经;而从梨状肌肌腹穿出的1支沿股二头肌腱内侧向外下行,是腓总神经.

    作者:肖海祥;陈敏;吴庚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闭合复位经皮交叉穿针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16例儿童股骨髁上骨折.手术方式为在C形臂X光机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并给予患肢长腿前后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8个月(8~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8周.根据Merchan评定标准,优10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3.8%.结论:闭合复位经皮交叉穿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方法简单等优点.

    作者:宫伟;李炳钻;钟黎娟;王建嗣;张朝春;张发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22例腰骶移行椎影像学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的影像学形态特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腰骶移行椎222例,根据横突形态特点,按Castellvi法进行分类,并对病变节段进行分析.结果:Ⅰ型79例,占35.6%,其中L4~5突出8例,L5~S1突出15例,L4峡部裂、滑脱3例;Ⅱ型51例,占23%,其中L4~5突出20例,L3~4突出4例,L4峡部裂、滑脱12例;Ⅲ型80例,占36%,其中L4~5突出38例,L4峡部裂12例,L3~4突出3例;Ⅳ型9例,占4.1%,其中L4~5突出4例;特殊类型3例,占1.3%,均为L4~5突出.结论:Ⅰ型移行椎L4~5,L5~S1均可能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正常腰椎无明显区别,Ⅱ、Ⅲ、Ⅳ型只发生L4~5和L3~4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而不发生L5~S1椎间盘突出,即移行椎以上的节段可发生病变.本组中没有L5峡部裂及滑脱病例,均为L4峡部裂和L4~5以上节段滑脱,据此提出了腰骶移行椎的特殊类型,即单纯椎间融合型.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顾少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膝关节半月板和冠状韧带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解剖观察膝关节冠状韧带的结构特点,为解除半月板滑动障碍松解膝冠状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成尸膝关节标本32侧,观测胫骨髁与半月板及膝冠状韧带的形态、长宽和厚度.结果:(1)外侧半月板向前滑动(5.6±1.3)mm,向后滑动(8.7±1.7)mm;内侧半月板向前滑动(5.5±1.4)mm,向后滑动(7.4±1.8)mm.(2)外侧膝冠状韧带周长(87.2±9.6)mm,上下宽(15.4±3.0)mm,韧带厚(0.9±0.3)mm.(3)内侧膝冠状韧带周长(91.9±7.9)mm,上下宽(15.9±3.2)mm,韧带厚(0.8±0.2)mm.(4)外侧膝冠状韧带前外侧微创进刀点,在膝关节外侧中点向前(26.4±3.7)mm范围内,膝关节前正中点向外(20.2±5.8)mm范围内不宜进刀,两者之间为前外侧进刀点.(5)内侧膝冠状韧带前内侧微创进刀点,在膝关节内侧中点处宽(7.0±2.0)mm范围内不宜进刀,由此处向前至髌韧带间为前内侧进刀点.另在膝关节内侧中点之后(29.1±4.5)mm,与半膜肌、半腱肌腱止点间为后内侧微创进刀点.结论:膝冠状韧带位于半月板外周缘连于胫骨内、外侧髁外周缘,从膝关节上述三个点进刀是微创切断松解膝冠状韧带的理想部位.

    作者:高雨琴;单娜娜;任仲一;金海超;胡道川;高富合;李伯森;杨德慧;张玉和;单云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卵磷脂络合碘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玻璃体混浊

    目的:观察口服卵磷脂络合碘--沃丽汀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玻璃体混浊的疗效.方法:选择因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术后不同程度玻璃体混浊的患者216例(216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神经营养剂及口服沃丽汀治疗,分别在给药后的1周,1月及3月随访.对照组仅予神经营养剂治疗.结果:试验组1月内玻璃体混浊减轻、眼底明显清晰、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者36例(33.3%),3月内有明显改善者64例(59.3%),3月以上改善不明显者11例(10.2%);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有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对照组1月内玻璃体混浊减轻、眼底明显清晰、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者14例,3月内有明显改善者28例(25.9%),3月以上改善不明显者41例(38%).术后3月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沃丽汀能够有效减轻视网膜脱离术后玻璃体混浊的程度.

    作者:李仲群;薛春燕;赵蕾;张丽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与多形性腺瘤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及恶变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细胞间黏附分子与多形性腺瘤复发及恶变间的可能关系.结果:E-cad、NCAM、β-cat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不是判断涎腺多形性腺瘤预后的有效指标;而CD44和MUC1的表达异常可能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和恶变有关.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一种可靠的预测多形性腺瘤复发与恶变的黏附分子,而且国内外学者对同一种黏附分子在多形性腺瘤复发与恶变中所起的作用意见并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结论:研究黏附分子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以及基因的改变等因素的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涎腺多形性肿瘤的复发与恶变机制.

    作者:刘杰;赵云富;廖建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4例治疗分析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药物间接导向溶栓和手术取栓的疗效,为DVT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下肢(DVT)患者共74例.发病<7 d 45例中,手术治疗23例(手术组),药物溶栓治疗22例(药物组1);发病>7d 29例(药物组2)均采用药物溶栓法治疗.手术组23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药物治疗51例采用尿激酶间接导向溶栓治疗.结果:手术取栓23例,15例发病时间<3 d者,临床治愈率为93.3%,显效率为6.7%;另8例发病3~7 d者中,临床治愈率为50%,显效率为37.5%;不同发病时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溶栓组51例,临床治愈率为23.5%,显效率为41.2%,进步率为35.3%,不同发病时间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药物组1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35.3%(18/51),手术组为21.7%(5/23).结论:治疗时机和方法均会影响疗效,治疗时间较早疗效越好;发病7 d内手术取栓疗效优于药物溶栓.

    作者:卞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双吻合法与荷包钳单吻合法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双吻合法与荷包钳单吻合法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优缺点.方法:对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科65例低位直肠癌施行保肛手术患者的两种吻合方式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双吻合法和荷包钳单吻合法各有优缺点,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过程中,双吻合法与荷包钳单吻合法是两种切实可用的吻合方式.

    作者:吴斌;费维国;徐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种多孔磷酸钙骨水泥体外研究比较

    目的:探讨以不同方法制备的三种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的理化特性、生物相容性及强度的差异.方法:将20wt%甘露醇(A组)、5wt%碳酸氢钠(B组)及5wt%明胶微球(C组)分别与CPC粉末混合固化制备多孔CPC.生理盐水浸泡1周、4周后,测定材料孔径率及抗压强度,电镜观察材料断面,X线衍射法检测CPC的转化情况.成骨细胞接种于各组CPC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三组材料浸提液分别与成骨细胞共培养3 d,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浸泡1周后C组孔径率稍低,4周后各组无明显差异;但两个时间点C组强度均高.材料断面扫描A组孔径较大、连通性欠佳,B组孔径极不规则且分布不均匀,C组孔径规则、连通性好.1周后X线衍射显示三组均出现羟基磷灰石衍射峰;4周后C组羟基磷灰石衍射峰强,磷酸四钙衍射峰弱.成骨细胞在各组材料上生长良好,但C组细胞量多,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以明胶微球制备的多孔CPC具有较高的初始强度及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非负重部位骨替代材料.

    作者:厉孟;刘旭东;刘兴炎;葛宝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肝总管、胆总管扩张增粗1例

    笔者在带领学员局部解剖操作过程中,发现1具男尸肝总管、胆总管扩张增粗.此类标本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此具尸体男性,年龄约75岁,身长175 cm.外形较完整,无明显畸形.解剖观察腹腔,可见明显的肝总管、胆总管扩张增粗,经游标卡尺测量:左肝管自然外径12.8 mm;右肝管自然外径12.1 mm;肝总管自然外径32.1 mm;胆囊管自然外径7.6 mm;胆总管自然外径33.8 mm.

    作者:任仲一;单娜娜;张玉和;高富合;单云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腰骶移行椎是否与髂骨相融合或形成假关节?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是否与髂骨相融合或形成假关节,以明确腰骶移行椎的概念及形态特点.方法:在109具腰骶移行椎骨骼标本和2004年至2008年收集的91例腰骶移行椎患者的影像资料上,分析腰骶移行椎的分型,并对腰骶移行椎与髂骨间关系进行观测.结果:腰骶移行椎按Castellvis分型.标本中ⅡA型23具(20.9%),ⅡB型12具(10.9%),ⅢA型7具(6.4%),ⅢB型66具(60%),Ⅳ型1具;腰骶移行椎的横突均未与髂骨后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100%).影象资料中Ⅰ型15例(16.5%,其中ⅠA型1例、ⅠB型14例),Ⅱ型28例(30.8%,其中ⅡA型21例、ⅡB型7例),Ⅲ型41例(45.0%,其中ⅢA型5例、ⅢB型36例),Ⅳ型7例(7.7%);所有病例均无横突与髂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髂腰韧带骨化2例(均为ⅡA病例).结论:腰骶移行椎是发育异常的后节段的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而非与髂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的一种畸形.

    作者:刘春生;王长富;杜心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应用PEEK材料cage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9例83节段,其中单节段6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1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1(10~50)个月,JOA评分术前为平均(8.9±1.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3±2.4)分,平均改善率为(66.3%+5.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优良率为76.9%.颈椎生理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均恢复,以三节段者为佳.椎间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9.7%、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可靠,能够提高和维持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作者:王义生;刘宏建;皮国富;李军伟;娄朝晖;徐玉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CT特征

    目的:探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病例,着重观察小网膜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1)肝胃韧带淋巴结增大20例,均表现为均匀强化,并部分融合;增大淋巴结包绕胃小弯侧血管弓2例;(2)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增大20例,并部分融合;其中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19例(95%),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合并坏死1例(5%).包绕门静脉主干和/或肝动脉6例.(3)肝食管韧带和肝膈韧带淋巴结增大分别为13例和6例,均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可全面显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累及小网膜的解剖细节及淋巴结的病理改变.

    作者:徐敏;董鹏;孙永红;李进;辛顺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腰骶移行椎的概念与相关临床问题

    腰骶移行椎是指后一节腰椎横突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变异,人群发生率为4%~21%,在腰痛病人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人群中发生率为35%~51.3%不等[1,2].由于临床对此变异认识不足,常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定位错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困难等临床问题,故有必要对此进行系统研究.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