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红;李敏红;柯祺;杨延斌;冯有丽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的术前准确诊断及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搜集59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术前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38例术前行颈动脉CTA检查,31例术前行MRA检查;共置入支架65枚,54例患者术中使用脑保护伞.结果 术前CTA、MRA检查结果与术中DSA基本一致.59例均成功行支架置入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肌力减退,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术前结合超声、CTA、MRA等检查,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性质进行准确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确切,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高.
作者:卢浩浩;郑传胜;梁惠民;韩萍;熊斌;冯敢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 男,48岁.平素体健,体检B超发现膀胱后方实质性包块入院.CT示:盆腔内见一软组织肿块,界清,其内可见粗条状钙化,实性软组织部分密度较均匀,CT值约为25 HU(图1);盆腔、腹膜腔见多发肿大淋巴结.MRI扫描示:盆腔上份(膀胱直肠间隙)肿块,大小约为5.0 cm×5.18 cm ×6.52 cm,界清,T1WI、T2WI肿块内均可见粗条状极低信号(结合CT为钙化),余实性软组织成份信号均匀,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与同层面臀肌相比)(图2、3),扩散轻度受限表现,ADC图上呈稍低信号(图4),增强扫描,实性软组织成份显著均匀强化,与同层面髂外动脉强化一致(图5);盆腔内另可见多发散在肿大淋巴结,弥散及增强表现与盆腔内肿块一致.术前CT及MRI诊断为间叶源性肿瘤.
作者:蔡仁慧;赵新湘;王燕;张颖雪;吴文芳;陈思颖;狄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于扩散加权成像(DWI)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99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搜集患者入院的一般临床资料、DWI-ASPECTS评分、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根据患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良好转归组(0~2分)和不良转归组(3~6分).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和影像学指标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后将有独立预测因素的变量与EQ-5D进行The 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 本组研究共99例患者,良好转归组68例,不良转归组31例.与不良转归组比较,良好转归组患者年龄更年轻(61.51vs 68.69;P =0.001),入院至MRI检查时间更长(13.4 vs 10.16;P=0.000),入院时NIHSS分值更低(7.31 vs13.10;P =0.000),DWI-ASPECTS分值更高(7.72 vs 3.94;P =0.00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83,95% CI 1.013~1.158,P=0.020)、入院时NIHSS分值(OR 1.296,95% CI 1.106~1.520,P=0.001)、DWI-ASPECTS分值(OR 0.697,95% CI 0.553 ~0.879,P=0.002)均是不良转归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经ROC曲线进一步分析显示DWI-ASPECTS分值曲线下面积为0.878(95% CI 0.784 ~0.971),DWI-ASPECTS分值预测不良转归的佳临界点为6.50,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1.3%.Spearman相关检验示DWI-ASPECTS评分与EQ-5D效应值、EQ视觉模拟量表(EQ-VAS)均呈正相关(r=0.65、r=0.60,P<0.01).结论 DWI-AS-PECTS评分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预后转归的一种重要标志物.
作者:姜亮;陈慧铀;殷信道;毛存南;石国美;王丽萍;周俊山;张颖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联合同机CT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分化程度的价值. 方法 对54例临床疑诊为原发性肝脏肿瘤且均为单发病灶的患者进行PET/CT及同机CT增强检查.将PET图像中病灶的FDG浓聚程度分成3种类型,Ⅰ型(阳性):病灶FDG摄取程度高于周围肝组织;Ⅱ型(可疑):病灶FDG摄取程度与周围肝组织相近;Ⅲ型(良性):病灶FDG摄取程度低于周围肝组织.CT增强检查阳性诊断标准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及平衡期强化降低.按照不同的诊断方法分成四组:Ⅰ型、Ⅰ型+Ⅱ型、Ⅰ型+增强CT、Ⅰ型+Ⅱ型+增强CT进行分析,分别计算约登指数并评价其诊断效能;分别计算肝脏本底及病灶的SUV max值及比值SUVT/N并评价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54例肝脏单发病变患者,原发性肝细胞癌45例,肝脏其他病变9例.四组方法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111、0、0.156、0.244.高中低分化三组间SUVmax值两两比较,仅高中分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高中低分化三组间SUVT/N两两比较,三组间均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 PET/CTⅠ型+Ⅱ型+增强CT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高,临床应用价值大;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SUVmax与SUVT/N值均显著增高,但SUVT/N较单纯SUVmax值更敏感.
作者:曾磊;徐静;房娜;王艳丽;吴增杰;崔新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于组织相似度图谱(TSM)MR灌注成像(PWI)评价脑胶质瘤血流灌注情况的可行性及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脑肿瘤(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7例)患者的MR常规及灌注成像资料.经TSM算法软件和MRI工作站PWI后处理软件将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TSM图和脑血容量(CBV)图.分别测算肿瘤实质区和正常脑白质区(WM)的CBVPWI值或CBVTSM值,然后计算出脑胶质瘤的rCBVPWI值、rCBVTSM值,并分别对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rCBVPWI值和rCBVTSM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Ⅱ级、Ⅲ级和Ⅳ级胶质瘤的rCBVPWI值和rCBVTSM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Ⅱ级胶质瘤的rCBVPWI值(1.83 ±0.48)显著低于Ⅲ级(5.95±2.52) (P =0.002)和Ⅳ级(6.47±2.30)(P=0.001).Ⅲ级和Ⅳ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1).同样,Ⅱ级胶质瘤的CBVTSM值(2.18 ±0.38)显著低于Ⅲ级(6.06 ±2.81) (P =0.007)和Ⅳ级(6.27±2.76) (P =0.006).Ⅲ级和Ⅳ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结论 基于TSM的MR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脑胶质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能于术前对胶质瘤进行分级诊断.
作者:胡粟;王希明;郝光宇;张静;姚沉非;朱默;胡春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栓塞肿瘤肝外侧支动脉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原发肝癌介入治疗,其中采用TACE联合栓塞肿瘤肝外侧支动脉40例(A组),只接受单纯肝动脉TACE 39例(B组),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甲胎蛋白(AFP)及肿瘤变化,随访生存时间.统计学分析采用PASWl 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手术前后数据之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Kaplan-Meier计算中位生存期;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B两组6个月时AFP下降(例)27/32对比20/33,x2=4.580,P=0.039.肿瘤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反应(CR +PR +SD)情况为35/40对比32/39,x2=0.458,P=0.518;32/38对比23/37,x2=4.653,P=0.029.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A组为6 ~56个月,平均(24.85 ±11.68)个月,B组为6~48个月,平均(17.46±6.56)个月,f=3.048,P=0.004.结论 TACE联合栓塞肿瘤肝外侧支动脉较单纯肝动脉TACE疗效明显优,肝外侧支动脉是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重要因素,采取规范、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治疗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支动脉,可提高原发性肝癌中远期疗效.
作者:唐延卫;刘清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鼻窦炎颅眶并发症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证实的儿童急性鼻窦炎颅眶并发症的影像资料,16例行CT平扫检查,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结果 26例患者中眼眶并发症23例,颅内并发症3例.根据Chandler对儿童急性鼻窦炎眼眶并发症的分型,眶隔前蜂窝织炎2例,CT表现为眼睑、面颊部肿胀,MRI肿胀的软组织T1 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眶隔后肌锥内外间隙清晰;眶隔后蜂窝织炎5例,CT表现为眼睑、面颊部肿胀并眶隔后肌锥内外间隙模糊不清,MRI炎性水肿组织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肌锥内外间隙脂肪信号存在,增强后,病变累及范围内有强化;骨膜下脓肿16例,CT表现为眼眶内下象限肌锥外间隙软组织密度影,多呈梭形,11例眼眶内壁、下壁骨质有不同程度破坏,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强化.儿童急性鼻窦炎颅内并发症主要为脑膜炎及硬膜下脓肿,CT表现为前颅底、额部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MRI脓腔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内外壁均明显强化,脑表面见脑沟回样强化.结论 CT和MRI的联合检查可明确儿童急性鼻窦炎颅眶并发症的类型、范围、部位,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随访观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永哲;杨本涛;鲜军舫;陈光利;燕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西门子双源CT FAST DE技术在去除腰椎金属内固定物伪影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35例我院腰椎金属内固定物置入术后复查的病人,行双源CT的双能量扫描模式,并选择FAST DE序列,得到100 kV、140kV、混能图像及FAST DE的图像.将FAST DE图像设置为A组,100 kV、140 kV图像用单能谱技术后处理得到120keV的图像设置为B组.由2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两组图像进行评分,并对A、B两组图像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A、B两组均能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且两组图像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但A组较B组的优势在于省去了繁琐的后处理工作,更快速更高效的完成检查.结论 双源CT的FAST DE技术在去除腰椎金属内固定物伪影方面,在相同的图像质量前提下,比单能谱技术更快速、便捷.
作者:王淑贤;万娅敏;谭红娜;郭华;高剑波;刘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 女,8个月10天.发现左小腿及右前臂肿胀伴疼痛并逐渐加重6个月入院.体检:左小腿及右前臂明显肿胀并弯曲畸形,皮肤透亮,触之疼痛,皮温稍高,双肘、膝关节活动可,肢端血运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34×109/L,N 17.6%、L 70.8%,RBC 6.09×1012/L,Hb 108g/L,血小板315×109/L;肝肾功能谷草转氨酶60.23 u/L,谷丙转氨酶48.4 u/L,碱性磷酸酶579 U/L,钙2.64 mmol/L,磷2.20 mmol/L;输血前四项梅毒螺旋体抗体0.08 S/CO,高敏C反应蛋白2.50 mg/L,红细胞沉降率24 mm/h.入院X线检查:右侧尺桡骨、左侧胫腓骨骨干骨膜结节状、层状显著增厚(图1A~D).诊断明确后经对症治疗一周后实验检查恢复正常,带布偌芬口服1ml出院.2月后增生骨膜大部消失、残留骨干髓腔轻度扩张(图1E~H).
作者:范立新;刘建滨;谢安;易正湘;李泽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二十年来,文献巾陆续有关于含囊腔肺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病理基础的报道[1~10],在早期肺癌国际筛查计划(I-ELCAP)中,含囊腔肺癌的发病率约为3.6%[11].由于成因复杂,名称混乱,CT征象不典型,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大挑战性,误诊甚至漏诊时有发生.为加深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现对含囊腔的周围型肺癌影像学与病理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望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DSCT)尿酸盐结晶检测技术(gout)和综合技术(general)在痛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回顾性分析61例(64对部位)关节肿痛患者行DSCT扫描并分别经gout及general两种技术成像,所得图像分别设为A、B组,统计两组方法所显示尿酸盐结晶(MSU)数量,每一个小关节或一处肌腱、韧带为一个计量,并用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中痛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选取长径>5 mm MSU 30个,在两组图像上分别测量同一MSU大截面积,用t检验比较两组面积差异.(3)比较A、B两组微小骨质破坏的检出.(4)比较两组在小灶MSU数量(长径<3mm)的检出.结果 (1)共检测61例(64对部位),符合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关节炎诊断60例,非痛风关节炎4例.其中A组MSU 59例,396处,敏感性92.18% (59/64),特异性80%(4/5).B组MSU 49例,206处.显示MSU敏感性80.3% (49/64),特异性60%(3/5).A、B组均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A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B组稍高,但t检验P>0.05.(2)A组测MSU大截面积(129.26 ±5.16)mm2;B组大截面积(308.47±32.6)mm2;t检验显示两组面积差异有显著性(P =0.036).(3)在微小骨质破坏(<3 mm)显示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4)在小灶(<3 mm) MSU识别方面,A组图像能快速识别和定位病灶;B组图像容易漏诊漏判.结论 DSCT gout和general技术对痛风检测均具有很高敏感性和较高特异性;gout技术优势在对尿酸盐小病灶的快速识别和定位;general技术优势在显示微小骨质破坏.两者联合应用有利于痛风患者MSU负荷评价和骨关节侵蚀评价.
作者:张惠娟;林禾;马明平;杜瑞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 女,60岁.“上腹部饱胀不适2月余”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饥饿时明显,进食后有所缓解,伴黑便.发病后前往本院血液科住院治疗(行输血、抗感染、抑酸等对症),胃镜提示胃窦部占位(图1),遂取活检4块,病检结果示慢性溃疡.既往体健,病史无特殊.超声内镜示(图2)胃窦部见低回声团块,向腔内突起,大小约3.0 cm×1.7 cm,部分黏膜层缺损,后方黏膜下层部分连续性中断,内部回声尚均匀,起源于粘膜肌层.
作者:李胜;肖彬;田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硬化型肝癌(SHCC)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HCC及97例IMCC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表现,分析各自特征及二者间的差异.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SHCC患者发病年龄较IMCC略小(t=-2.735,P=0.007),二者肿瘤平均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1.328,P=0.186),而前者更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患者(x2 =10.810,P=0.001).两种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肝脏边缘为主(x2 =2.933,P=0.087),且多伴有邻近肝包膜皱缩(x2=0.522,P=0.470),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种肿瘤的CT及MRI平扫影像表现无明显差异,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主要分为2种类型,即典型强化和不典型强化,典型强化常见,二者间出现概率无明显差异(x2=0.028,P=0.876).两种肿瘤的不典型强化表现部分重合,但SHCC的不典型强化方式更为复杂且部分具有特征性.动态增强影像表现随肿瘤细胞和纤维间质分布、所占比例、血供情况及肿瘤出血坏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两种肿瘤中门静脉受侵(x2 =0.358,P=0.549)及淋巴结转移(x2=0.000,P=0.982)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而IM-CC出现周围胆管扩张较SHCC更常见(x2=5.011,P=0.025).结论 SHCC与IMCC均为富含纤维间质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二者临床及影像表现相近.充分认识二者影像表现的异同并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枫;赵大伟;赵晶;文硕;李宏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 女,64岁.因“左肺上叶前段占位”在全麻下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术后第2天出现左胸痛,呼吸困难,左肺呼吸音减弱.胸部X线片示:残余左肺见片状密度增高影,部分呈”磨玻璃”样改变,左侧胸腔少量积液;CT平扫示:左主支气管内见液性密度影,管腔阻塞,左肺下叶呈“磨玻璃”样改变、部分肺实变,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术后第3天临床症状加重,行CT肺动脉造影示:左肺动脉主干呈“鸟嘴状”改变,残余左肺内未见肺动、静脉显影,支气管三维重建(VR)见左主支气管远端闭塞,小密度投影(MinIP)、红色通道增益容积重建(VR-RCG)、肺组织容积重建(VR-LUNGS):左主支气管远端闭塞、下叶背段与基底段支气管倒置,CT所示高度怀疑术后肺扭转(图1~6).
作者:黄燕涛;冷媛媛;仲建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24例均经病理证实的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特点.结果 24例患者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5 ~ 78岁,平均55.5岁,病理证实其中23例为腺癌,1例为鳞癌;22例为单发囊腔,2例为多发囊腔;囊腔形态4例类圆形,2例椭圆形,20例不规则形;16例囊腔内有分隔,11例囊腔有分叶,11例囊腔病变有毛刺,15例薄壁伴有壁结节,19例囊腔内壁不规则,7例囊壁规整,20例具有血管集束,18例有胸膜牵拉,12例囊腔周围伴有磨玻璃密度影,7例病灶相邻部分伴实性结节.结论 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尤其对含囊腔形态及周围的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作者:孙筱倩;直强;吴重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静息态不同频段下低频振幅(ALFF)脑自发活动的特点.方法 40例OSAS患者及40名正常睡眠志愿者(GS)进行静息态下脑功能磁共振(fMRI)数据采集.计算两个频段slow-4 (0.027 ~0.073 Hz)和slow-5 (0.01 ~0.027 Hz) ALFF信号值.采用SPM8软件进行两因素水平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及频段间主效应ALFF值的差异.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组间两个频段ALFF值的差异,同时分析ALFF值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的相关性.结果 与GS组相比,OSAS组双侧楔前叶、后扣带回、左侧颞中回、右侧角回及顶下小叶ALFF值显著减低(P<0.05);而双侧颞下回、梭状回、左侧眶部额下回、颞上极及双侧辅助运动区ALFF值显著增高(P<0.05).与slow-5频段相比,slow-4频段左侧颞上极ALFF值显著增高;而左侧眶部额下回,双侧额中回,直回ALFF值显著减低.OSAS患者组slow-4频段比slow-5频段显示更广泛ALFF差异脑区包括右侧角回、顶下小叶,双侧颞中回及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结论 OSAS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神经元内在自发活动异常,部分脑区脑自发活动存在频率依赖性,slow-4频段对检测OSAS患者的脑自发活动更敏感.
作者:李海军;彭德昌;龚洪翰;聂晓;聂思;戴西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Gd-EOB-DTPA灌注扫描联合肝胆特异期图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符合入组条件的64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三组进行前瞻性对比分析.采用Gd-EOB-DTPA灌注扫描计算定量参数结合肝胆期图像诊断的18例患者为A组;采用Gd-EOB-DTPA常规增强结合肝胆期图像诊断的30例患者为B组;采用Gd-DTPA灌注扫描计算定量参数诊断的16例患者为C组.所有病例均由两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独立诊断,以手术或者穿刺病理结果作为终诊断依据.灌注扫描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诊断符合率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三组病例病灶直径分别为(2.5±0.5)cm;(2.1±1.2)cm;(2.3±0.8)cm,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8,P>O.05).两名医师诊断正确率结果一致性较好(k>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诊断对照,A组符合率为94.4%(17/18),B组符合率为90.0%(27/30);C组符合率为81.3%(13/16).C组诊断符合率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灌注扫描所得的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肝癌的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和iAUC值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脏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EOB-DTPA灌注扫描联合肝胆期图像,有望为肝癌患者提供一站式的精确诊断和肝脏功能方面的信息.
作者:周智鹏;邱维加;张辉阳;成戈;邢腾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指数模型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5例患者行多b值DWI检查(12个b值:0、10、20、30、50、100、200、400、800、1200、1500、3000 s/mm2).22例良性(23个病灶),23例恶性.获得双指数模型参数: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st、慢速表观扩散系数ADCs1ow、快速表观扩散系数ADCfast、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ffast.绘制ROC曲线,比较各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组ADCst(0.747 ±0.145)× 10-9mm2/s、ADCslow(0.585 ±0.132)×10-3mm2/s、ffast(0.307±0.112),明显低于良性组;ADCfast(4.654±1.097)×10-3mm2/s高于良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st、ADCslow、ADCffast、ffas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5、0.917、0.796、0.756.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73.9%、91.3%、82.6%、56.5%,特异度为95.6%、78.3%、60.9%、95.6%.结论 乳腺肿瘤ADC值的下降是由于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的减少和慢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的增加所致,而不是ADCfast值自身的减少所致.ADCslow在良恶性病变鉴别中有价值.
作者:王高燕;杨光钊;董海波;徐凌斌;王波;李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 男,67岁.因左侧腰腿疼痛一周,体检发现左上腹巨大包块,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无发热、腹痛.肾脏CT:左肾上极巨大囊实性占位,考虑囊性肾癌.肾脏MR平扫+增强:左肾实质见混杂团块状长T1、稍长T2信号,左肾上前方见巨大囊性稍短T1、长T2信号,左肾盂、肾盏扩张.增强后左肾实质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左肾上极包膜连续性中断,左肾上前方见巨大囊性病灶未见明显强化,与左肾实质病灶分界不清.腹膜后淋巴结轻度增大.
作者:冯华军;孙秀华;熊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与T1WI动态增强扫描(DCE-T1WI)灌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经肠镜活检或手术证实的直肠癌患者15例,对直肠癌(A组)与正常肠壁(B组)的DCE-T1 WI扫描参数达峰时间(TP)、相对大增强(Emax)、快速上升时的相对增强(Erise)及洗入率(WIR)与IVIM模型的参数D、D*、f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f与Tp、Emax、Erise、WIR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D、D*、f、Tp、Emax、Erise、WIR进行直肠癌诊断的ROC分析.结果 (1)A组TP、Erise、Emax、WIR分别为96.05±41.96 s、(1245.48 ±910.50)%、(1463.23±917.89)%、82.98±57.59(1/s),B组Tp、Erise、Emax、WIR分别为94.82 ±49.44s、(851.92±559.23)%、(1469.19±1072.72)%、74.43±53.97(1/s),A、B组f分别为(10.90±5.55)%、(20.60±14.03)% (P <0.05);(2)f与Erise、f与WIR呈中度相关(r=0.585、0.571,P<0.05);(3)D、D*、f、Tp、Emax、Erise、WIR的ROC曲线分析示AUC D=0.969、AUC f=0.732,D的ROC曲线的AUC大,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当D< 103.79×10-2mm2/s、f<19.59%时,对于直肠癌灶具有提示作用,且D比f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f及DCE灌注参数能反映肿瘤的微血管生成,f与WIR、Erise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IVIM及DCE能否预测直肠癌的治疗效果需在随访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作者:陈菲菲;梁文;梅颖杰;杜天聪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