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李绪斌;马菊香;罗厚丽;叶兆祥
目的 探讨血吸虫性阑尾炎的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血吸虫性阑尾炎17例,另随机选取30例非血吸虫性阑尾炎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两组CT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血吸虫性阑尾炎组与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间阑尾增粗、阑尾壁增厚、阑尾周围脂肪条纹影征象的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阑尾石征象在两组出现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轨道状阑尾石更常见于血吸虫性阑尾炎(P<0.05),结肠壁钙化也更常见于血吸虫性阑尾炎(P<0.05).结论 CT平扫联合多平面重组(MPR)对血吸虫性阑尾炎有较高诊断价值,轨道状阑尾石及结肠壁连续性钙化有助于鉴别血吸虫性阑尾炎与非血吸虫性阑尾炎.
作者:李明晋;杜伟;段文帅;唐艳隆;周舟;杨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技术研究帕金森病(PD)脑白质微结构的损害.方法 PD患者31例和健康对照组34名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磁共振平扫和DTI,通过TBSS技术比较PD组与对照组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寻找FA值有显著性差异的脑白质纤维束,并分析PD组白质纤维束损伤与MoCA、MMSE、HAMD、ADL和UPDRSII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PD组有多个纤维束FA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主要包括胼胝体、上纵束、扣带束、视辐射、额叶及颞叶皮层下弓形纤维、脑干及内囊的白质束.其中胼胝体压部、左上纵束、右上纵束、小脑中脚FA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右上纵束、左皮质脊髓束、左小脑上脚、右皮质脊髓束和小脑中脚FA值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胼胝体压部、左上纵束、右上纵束FA值与ADL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磁共振DTI的TBSS技术能够发现PD患者白质微结构的损害及其与认知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研究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的发生机制.
作者:江名芳;谢生辉;牛广明;高阳;石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基于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计算出的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头颈部鳞癌(HNSCC)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间HNSCC及良性淋巴结增生(LNH)患者46例临床资料,其中26例确诊HNSCC患者(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48岁)为A组,20例确诊LNH患者(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1岁)为B组.所有患者均进行3.0 T MR扫描,并于MR检查结束后2周通过手术或穿刺取得病理结果.IVIM-DWI采用13个b值.使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间D,D*,f和ADC值,用ROC曲线评价ADC、D和D*值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共检出33个淋巴结,B组共检出22个淋巴结(小直径均>5 mm).A组ADC值为(1.08 ±0.26) ×10-3mm2/s,和B组(1.25 ±0.19)×10-3mm2/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5).A组的D值为(0.57 ±0.12)×10-3mm2/s,B组为(0.74±0.21) ×10-3 mm2/s,A组较B组显著降低(P<0.01).A组的f值为0.20 ±0.02,B组为0.32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D*值为(120.89 ±26.94)×10-3mm2/s,B组为(68.78±17.71)×10-3mm2/s,A组较B组显著增高(P<0.01).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2,大于D值(0.78)和ADC值(0.67).结论 IVIM DWI技术在HNSCC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中是可行的,恶性淋巴结中降低的D值反映了高核浆比,而升高的D*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恶性淋巴结增多的新生血管与组织灌注.
作者:梁龙;陈文波;张斌;董羽颢;梁长虹;张水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CTA)意外检出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5月临床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38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意外检出PAVM的部位、形态及大小.结果 意外检出PAVM 8例,占0.21‰.共发现9个病灶,全部为单纯型,其中,病灶位于左肺上叶舌段3个,左肺下叶3个,右肺中叶2个,右肺下叶1个,且病灶多较小,直径5 ~ 22 mm.结论 CCTA上PAVM的意外检出率为0.21‰.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CCTA检查冠状动脉未见有意义狭窄,扫描野内见肺静脉提前显影和/或畸形的肺血管时,影像医师应常规扩大扫描野评价是否存在肺血管病变.
作者:贾学燕;王照谦;王浩;李雪;杨志强;贾崇富;孙喜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 男,21岁,左侧睾丸增大2年余,左侧阴囊肿痛1周.4年前行“左侧隐睾下降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2年多前发现左侧睾丸增大,未予重视,1周前出现左侧阴囊持续性胀痛.体检:左侧腹股沟可触及一约2 em×2 cm肿物.双侧阴囊皮肤颜色正常,皮温正常,左侧睾丸质硬,可触及结节,右侧睾丸正常.实验室检查:总促绒毛膜性腺激素(β-HCG)、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增高.
作者:刘艳丽;魏新华;吴可通;罗沛霖;王海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内疝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8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腹部CT平扫,同时将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所需的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方位的多平面重组,由2名腹部放射学副主任医师用双盲法评价图像.结果 28例患者术前CT均提示小肠梗阻,肠管绞窄6例,10例提示腹内疝(十二指肠旁疝5例,大网膜裂孔疝1例,盲肠周围疝1例,肠黏连束带内疝3例).所有患者均行剖腹探查,手术证实所有患者均有小肠梗阻,肠管绞窄12例,腹内疝类型包括十二指肠旁疝7例(左侧5例、右侧2例),肠系膜裂孔疝1例,大网膜裂孔疝1例,盲肠周围疝2例,肠黏连束带内疝17例.各型腹内疝的共有CT表现和一系列个体征象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共有征象有:肠管异位(100%)、局限性肠梗阻(100%)、占位征象/周围脏器移位(100%)、鸟嘴征(85.71%)、缆绳征/漩涡征(89.29%)、肠缺血(71.43%).结论 腹内疝早期临床诊断困难,及时行CT检查并正确诊断至关重要,熟悉其影像征象早期诊断不难.
作者:阮志兵;焦俊;闵定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MPNST的CT和MRI征象.8例均行CT检查,6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病变发生于颈椎层面1例,腰椎层面5例,腰-骶椎层面2例.CT表现:8例均表现为椎管内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匀,内含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肿瘤跨2个以上椎体层面且与脊髓分界不清;8例椎管周围骨质皆有不同程度浸润性破坏,其中6例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不规整,骨质破坏较为明显,局部亦可见骨质硬化;2例软组织肿块形态较规则,边缘呈浅分叶状,骨质破坏以压迫吸收为主,但可见局部浸润,破坏区边缘较规整;8例均合并椎间孔扩大.MRI表现:6例平扫均表现为椎管内T1WI等、低信号和T2WI高、低混杂信号,病变内部见不均匀分布的斑片样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病变破坏椎管向周围肌肉、脂肪间隙浸润;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不规则或浅分叶状肿块跨越两个椎体以上、包绕脊神经并椎间孔扩大、浸润性骨质破坏并周围肌肉脂肪浸润、CT密度及MRI信号不均匀,以及明显不均匀强化是椎管内MPNST较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作者:李洋;石祥龙;郝大鹏;侯丽花;郑园园;刘吉华;徐文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比较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与标准b值DWI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中信号特征,探讨高b值DWI在CNSL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CNSL患者资料,分析病灶在标准b值及高b值DWI上分布部位、数目、信号特征[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增强率(CR)]及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标准b值DWI上共发现42个病灶,而在高b值DWI上49个病灶均能清晰显示;与标准b值DWI相比,高b值DWI上病灶SI、SNR、CNR均明显下降,而CR明显提高;高b值DWI上病灶ADC值均低于标准b值ADC值.结论 高b值DWI能使CNSL病灶显示更为清晰、可信;同时也能够显示出标准b值DWI无法显示的CNSL病灶.
作者:孟云;程敬亮;张勇;张好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小值和平均值与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术前MRI图像.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及DWI成像.根据磁共振增强图像,感兴趣区(ROI)尽量避开瘤内坏死灶及血管,分别测量肿瘤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和小ADC值.比较不同病理级别间肿瘤实性部分平均ADC值和小ADC值的差异及其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小ADC值区分低分化与非低分化HCC的佳临界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低、中、高分化HCC肿瘤实性部分平均ADC值依次为0.99×10-3 mm2/s、1.14×10-3mm2/s、1.14×10-3 mm2/s;小ADC值分别为0.84×10-3mm2/s、0.98×10-3 mm2/s、1.02×10-3 mm2/s.低分化组平均ADC值及小ADC值均低于中分化组和高分化组(P均<0.05);肿瘤小ADC值与肿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s=-0.118,P <0.05),平均ADC值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rs=-0.09,P>0.05).以小ADC值≤0.925×10-3mm2/s为阈值,诊断低分化HCC的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70%,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结论 HCC DWI肿瘤小ADC值有助于术前预测评估肿瘤病理分级.
作者:张坤;李绪斌;马菊香;罗厚丽;叶兆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和病理对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不典型影像表现并与组织学对照,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3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包括巨大血管瘤(21例),离心性强化血管瘤(3例),含有多发液平面的血管瘤(1例),带蒂的血管瘤(2例),肝血管瘤病(3例).结论 不典型肝脏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结构,了解其影像表现对于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和提高肝内病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翠宇;赵大伟;王欣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初步探讨优化扫描范围(FOV)对冠状动脉CT成像(CTA)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50例.A组FOV为气管分叉处至心脏下缘1 cm;B组FOV根据平扫图像确定,即冠状动脉树上缘1 cm至心尖部心包即将消失的层面.记录患者增强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选择冠状动脉不同节段测量其对比剂增强水平.分析A、B两组的FOV、有效辐射剂量(ED)及图像质量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FOV、ED分别为(15.31±1.51)cm、(15.10±2.00) mSv,均高于B组的(13.51±1.68)cm、(12.02±1.40)mSv,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显示冠状动脉1303个节段,A组669个节段,B组634个节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及左回旋支(LCX)近段CT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平扫图像优化冠状动脉CTA FOV,既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又能保证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参考信息.
作者:张伟杰;张惠英;陈伟彬;宫凤玲;马春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 男,32岁.于2014年1月出现左眼持续性视物模糊,同年3月上述症状加重且出现进行性右眼视物模糊.5月至本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可,专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脑MRI(图1A ~D):第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可见类圆形稍长T2信号,信号稍欠均匀,内可见囊性长T1、长T2信号,DWI高b值(b=1000)实性部分扩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相邻脑组织及脑室受压.幕上脑室系统扩张.增强后扫描,松果体区病变呈不均匀强化,病变大小约36 mm× 24 mm×28 mm.提示:松果体区占位;梗阻性脑积;间质性脑水肿.结合临床考虑为生殖细胞瘤,遂行放射治疗.
作者:李舒曼;程敬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对照分析胸壁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以期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胸壁神经鞘瘤患者资料,均行CT平扫和增强,着重分析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均质性、瘤肺界面、压迹、钙化及强化方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例神经鞘瘤均为良性单发肿瘤,边界清晰.位于右侧胸壁5例,左侧胸壁4例.肿瘤平均大径为3.7 cm(2.3 ~6.0 cm),肿块形态呈圆形(3例)和椭圆形(6例).平扫质地均匀6例,增强后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和明显强化各1例,镜下以Antoni A细胞为主;质地不均匀3例,均呈外周高、中间偏低密度,增强后表现为外周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中央稍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镜下以Antoni B细胞为主.瘤肺界面8例光整,1例模糊,1例伴有钙化,邻近骨质压迫弧形压迹3例,肋间隙增宽2例,无胸腔积液.结论 把握胸壁神经鞘瘤的CT表现和病理基础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朱玉春;王建良;邢伟;刘煌辉;沈纪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回波采集T2WI三维梯度回波(ESWAN)技术在定量分析成人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RLS)患者脑内灰质核团铁含量改变及其与国际不宁腿综合征研究组(IRLS)评分的相关性,评估其与RLS患者病情程度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 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符合RLS临床诊断标准的35例患者和与35名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ESWAN及常规扫描.应用GE Medical Systems Functool 4.4工作站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并测得相应的幅度值和相位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RLS组和对照组实验数据,并与RLS组患者临床评分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对RLS患者病情程度敏感性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RLS组的红核(P =0.004)、黑质致密部(P=0.002)、丘脑(P =0.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红核(r=0.836,P=0.000)、黑质致密部(r=0.763,P=0.000)、丘脑(r=0.797,P =0.000)的幅度log值与临床评分具有相关性,即与RLS的病情呈正相关.丘脑的相位值与临床评分具有正性相关(r=0.399,P=0.018).(3)以丘脑的幅度log值绘制的AUC大为0.949.结论 ESWAN技术能定量评价RLS患者脑内灰质核团铁含量变化、评估病情程度等,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于建华;肖新兰;唐小平;孙小余;王志强;魏景景;徐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介入法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SVC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35~63岁.20例患者均伴有颜面、上肢水肿等临床表现.全部患者使用支架置入,治疗前后测量梗阻流入端血管内压力.4例患者随后行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2例行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术.结果 20例患者均完成支架置入术.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支架置入术后梗阻流入端静脉压力由(35.48±7.65) cmH2O降至(7.53±2.30) cmH2O,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患者术后行125I粒子植入术或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术,复查提示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2例.结论 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SVCS的方法,介入治疗能够参与原发病灶的治疗.
作者:孔健;沈新颖;张彦舫;陈旭东;窦永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MRI强化特征与乳腺免疫组织化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搜集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85例乳腺癌患者,均行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按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病灶MRI强化特征,分析其与ER、PR、Her-2、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病灶MRI强化类型、强化形态、强化边缘与ER、PR、Ki-67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与Her-2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病灶内部强化特征与Ki-67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与ER、PR、Her-2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ER、Ki-67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R、Her-2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的MRI强化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关联,从影像角度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陶维静;胡春洪;柏根基;郭莉莉;朱亚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术后夹闭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导致夹闭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CTA资料,使用64层螺旋CT扫描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图像后处理技术,并与数字造影血管造影(DSA)对照,评价术后载瘤动脉的CTA表现,尤其是瘤夹的位置、夹闭不成功时残存瘤体的形态.结果 112例载瘤动脉通畅,6例经DSA证实有动脉瘤夹闭不全(5例)和载瘤动脉闭塞(1例).所有钛夹显示清楚,无伪影.动脉瘤夹闭不全在CTA上表现为瘤夹周围残存小结节状、锥状、泡状或囊袋状动脉瘤影,分别位于前交通动脉处(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远端分叉处(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远端分叉处(1例).1例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载瘤动脉闭塞,CTA表现为相应节段的动脉未见显影.结论 64层MS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术后钛合金瘤夹的位置与形态、载瘤动脉的通畅情况以及夹闭不全时残存的动脉瘤.
作者:王江涛;马桂娜;杨君;王万笔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形态及脱氧葡萄糖(FDG)代谢特点,探讨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依据影像、临床或组织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PET/CT资料,总结骨转移瘤的分布、数目、大小、密度及FDG摄取等特点,分析病变大小与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27例中,弥漫性转移11例,其中10例PET与CT检出病灶数目大致相符,1例PET发现病灶明显多于CT;多发及单发转移16例,选择测量病变51个,大小平均(1.9±1.0)cm,SUVmax平均为6.5±3.7,二者呈正相关.48个病变代谢活跃,其中成骨性46个(3个病灶PET浓聚范围大于CT所示),溶骨性1个,1个病灶CT未显示;3个病灶代谢与周围骨质接近,其中1个为成骨性改变,另2个CT未显示.结论 PET/CT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较高,可能会漏诊代谢不活跃的小病灶.
作者:宋乐;袁慧书;张卫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简易标识体表定位在多层螺旋CT(MSCT)引导下介入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1995年1月至2015年3月间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的患者489例,年龄25~ 79岁,其中无标识定位(常规组)221例,大头针标识定位(标识组)268例.两组均采用GE Lightspeed VCT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在确定体表穿刺点及穿刺深度、角度后由临床医师实施穿刺.穿刺及扫描需重复进行,直至取出相应的病理组织或异物、注入适量的药物等材料后结束.比较两组患者扫描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以此判断辐射剂量的高低及穿刺成功率.采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间各部位结果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标识组胸部、腹部CT引导穿刺扫描次数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26、10.78,P<0.05),头颈部及椎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2,P>0.05);标识组各部位CT引导穿刺发生并发症均少于常规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07、0.67、1.83,P>0.05).结论 简易标识MSCT体表定位简便易行,能够减少穿刺中的重复扫描次数以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并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兰永树;漆赤;熊义林;蒲先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18F-FDG PET/CT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到2014年12月间行18F-FDG PET/CT检查的9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AIP患者胰腺内均显示18F-FDG高摄取病灶,其中6例为全胰腺弥漫性18F-FDG摄取;3例为局灶性FDG摄取;标准摄取值的大值(SUVmax)为7.0±2.3(4.0~10.2).8例患者在同机CT平扫上呈现全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呈现胰头局限性增大.所有患者胰腺病灶内均未见液化坏死及钙化表现,均未出现周围血管包埋改变及胰腺周围液体渗出.2例显示胰腺周围包膜样结构.3例患者出现胰腺外受累,包括前列腺受累3例,右肾受累1例,双侧颌下腺受累1例,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受累2例.7例患者伴有胆道梗阻.结论 AIP在18F-FDG PET/CT显像有其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及代谢变化,识别这些特征有助于AIP的诊断.
作者:王绍波;吴湖炳;王全师;周文兰;董烨;季云海;吕梁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