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王涛;于长路;韩宇欣;汤漪凡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分流道失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搜集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行TIPS术(采用Fluency覆膜支架)的肝硬化患者,术后3年内发生分流道失效的30例为病例组,术后3年未发生分流道失效的30例为对照组(通过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门静脉造影确定分流道是否失效),对两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先对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支架形态、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等20项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对20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否合并门静脉血栓(癌栓)、支架形态及术中是否行曲张静脉栓塞等3项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上述3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支架放置后的支架形态及术中是否进行曲张静脉栓塞与TIPS术后分流道失效有关(P<0.05).结论 支架形态不良(包括扭曲折角、支架两端盖帽)为TIPS术后分流道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4.244),而术中曲张静脉栓塞是TIPS术后分流道失效的保护因素(OR值为0.131).
作者:马富权;李培杰;李伟之;刘梦莹;米琛;薛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T2WI在包膜期脑脓肿和囊性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3例包膜期脑脓肿和24例脑囊性转移瘤患者的MRI常规平扫、增强及DWI检查资料,b值取0、500 s/mm2、1000 s/mm2,根据信噪比(SNR)及图像质量指数(QI)取佳b值的DWI,分别测量病灶囊变区、囊壁、对侧正常脑组织平均ADC值并计算3项rADC值,两组间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包膜期脑脓肿T2WI低信号暗带及靶环征是鉴别囊性转移瘤的MRI特征性表现.取b值1000s/mm2时,脑囊性转移瘤囊变坏死区DWI呈低信号22例,高信号1例,囊变坏死区、囊壁、对侧正常脑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0.64±0.14)×10-3mm2/s、(1.56 ±0.17)×10-3mm2/s、(0.79±0.18)×10-3mm2/s,脑囊性转移瘤囊壁rADC值、病灶rADC值、囊液rADC值分别为1.19±0.37、0.48 ±0.25、2.74±0.75.包膜期脑脓肿囊液DWI呈高信号,包膜期脑脓肿囊变区、囊壁、对侧正常脑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2.10±0.28)×10-3mm2/s、(1.51±0.09)×10-3mm2/s、(0.81±0.15)×10-3mm2/s,包膜期脑脓肿囊壁rADC值、病灶rADC值、囊液rADC值分别为1.37±0.48、1.49±0.62、0.95±0.50.包膜期脑脓肿与脑囊性转移瘤囊液ADC值、病灶rADC值、囊液rADC值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囊壁ADC值、囊壁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包膜期脑脓肿壁上T2WI特征性的低信号暗带及靶环征有别于囊性转移瘤,b值=1000 s/mm2时囊液DWI、囊液ADC值、病灶rADC值、囊液rADC值能有效反映包膜期脑脓肿与囊性脑转移瘤的不同囊液性质,DWI结合T2WI对包膜期脑脓肿与囊性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国平;李德炯;钟平;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皮质脊髓束(CST)不同程度华勒变性(WD)微结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7例单侧运动区脑梗死患者,依据CST信号和体积是否异常将WD分成三组,Ⅰ组:CST白质纤维束无信号及形态学改变,共17例;Ⅱ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但无萎缩,共12例;Ⅲ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伴萎缩,共18例.所有患者DTI数据经分析处理,在CST患侧和健侧内囊后支、大脑脚、中脑、延髓层面走行区获取FA、MD、λ1、λ2+3值,将各组WD不同部位健侧与患侧DTI各参数指标行t检验,将大脑脚层面神经生物学指标与NIHSS和MI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Ⅰ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λ1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1、λ2+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Ⅰ组患者大脑脚区CSTrλ1与NIHSS评分存在负相关(r=-0.747,P<0.01),rλ1与运动力指数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 DTI判断CST WD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特征,其中λ1可以作为早期发现WD微结构变化以及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神经生物学指标.
作者:汤敏;张鑫;闵智乾;雷晓燕;王莉;张小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正常泪囊一鼻泪管移行部压迹的MRI表现和生理学意义.方法 对52名104侧正常泪囊鼻泪管行MRI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部泪道系统.扫描方位有轴面、冠状面和斜冠状面;轴面平行于眼眶下缘;冠状面平行于泪囊鼻泪管的冠状面,主要依赖泪囊鼻泪管的连续轴面图定位;斜冠状面垂直于移行部压迹的弦,主要依赖移行部的连续轴面图定位.扫描序列为常规T2WI、增强3D FIESTA-C、脂肪抑制增强T1 WI和脂肪抑制重T2WI.用无间隔、连续薄层厚.结果 正常泪囊鼻泪管104侧,每侧泪囊-鼻泪管移行部的后外侧壁都存在局部管壁向腔内的凹陷,即有压迹形成,长约4 mm,深度不一致;压迹处横断面和管腔呈现半月形,局部管腔狭窄.在17侧增强扫描和40侧平扫中发现移行部与眶脂体间有小血管相连.泪囊鼻泪管的管腔狭小,泪囊中的泪液多于鼻泪管;管腔的形态和大小(关闭与开放)在不同的平面而不同;28.8% (30/104)的泪囊、64.4%(67/104)的移行部和22.1% (23/104)的鼻泪管管腔处于关闭状态.结论 正常泪囊-鼻泪管移行部后外侧的压迹是固有的解剖结构,是该处生理性管腔狭窄的根本原因;在正常泪液引流过程中,压迹结构起重要作用.
作者:司建荣;张雅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GSI)技术在学龄儿童腹部增强检查中的佳单能量图像.方法 搜集2015年2月至7月于本院行GSI腹部增强CT扫描的学龄期儿童38例,男22例,女16例,其中小年龄6.0岁,大年龄14.0岁,平均(8.7±3.9)岁.以GSI模式进行增强CT扫描.注药60s后进行扫描.用标准重组模式GSI处理/重组平台重组图像,获得41组单能量图像(从40 keV至80 keV,间距1 keV)及14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肝、脾与竖脊肌进行CT值测量,首先评价客观指标评价,包括图像信噪比(SNR)及噪声;然后在高SNR单能量图像以及混合能量图像中进行主观指标评价,包括脏器显示、肌肉脂肪间隙显示及噪声,均分为4个等级,得出图像质量评分.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脾的SNR随能量变化的趋势一致,在40 ~ 55 keV时呈平直线,后逐渐增高,至65 keV时达到高峰,随后SNR逐渐下降,止于40 keV时水平.噪声在40 keV时出现高值,后逐渐下降,在54 keV时下降幅度增大,在68 keV时达到低值后缓步上升,其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65 keV单能量图像主观评分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9,P<0.001).结论 学龄儿童腹部GSI增强检查中,观察肝、脾的佳单能量图像为65 keV,噪声低的佳单能量图像为68 keV.
作者:闫淯淳;杨洋;袁新宇;孙海林;辛海燕;曹志会;沈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x)在微钙化检测与特征提取基础上的分类对于导管原位癌(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发现微钙化并经病理学证实的623例患者影像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78例,DCIS 245例.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分析采用计算机方法提取的每个微钙化特征对于这两类病变判别的诊断效能,和应用所有微钙化特征集合并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的CADx的分类诊断效能.结果 CADx对于良性病变和DCIS这两类病变微钙化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53;特异度、准确率、敏感度分别为70.1%、82.1%、90.7%,高于单个微钙化特征的诊断效能.结论 采用CADx对于DCIS微钙化能较好的检测与定位,对乳腺癌早期病变的识别能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谭婉嫦;王金花;蔡洪明;杨曦;李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 (DCE-MRI)功能成像参数对肝细胞肝癌(HCC)和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HCC和肝转移瘤46例患者资料,其中HCC患者28例,肝转移瘤18例.患者术前均行腹部DCE-MRI检查.运用肝脏双血供Extended Tofts双室模型拟合计算肝脏微血管渗透性参数[微血管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血浆容积分数(Vp)]和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对28例HCC、18例肝转移瘤的病灶实性部分的DCE-MRI参数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HCC和肝转移瘤间不同参数值间的差异.筛选出HCC和肝转移瘤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构建新的参数,绘制单项参数及新构参数的ROC曲线,评价DCE-MRI成像参数鉴别HCC和肝转移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比较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HCC和肝转移瘤病灶间的Ktrans、Vp、HP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V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Vp未进入模型,绘制Ktrans、Vp、HPI、Ktrans一HPI鉴别HCC和肝转移瘤的ROC曲线,预测概率新变量Ktrans-HP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大于Ktrans、Vp、HPI的AUC(0.861、0.824、0.803).结论 DCE-MRI功能成像参数值的测定对于HCC与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参数应用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章俞;胡红杰;赵振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对比研究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术联合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所致腰腿痛疗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化学消融术后残留痛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 将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在CT导向下进行手术;A组常规行椎间盘臭氧联合胶原酶化学消融术;B组患者在行椎间盘臭氧联合胶原酶化学消融术3天后,再行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术.术后1个月和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等方式,应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分组进行统计.结果 A、B两组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均得到门诊或电话随访.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组VAS评分在术后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为82.1% (78/95),术后6个月为86.3%(82/95);B组优良率术后1个月为92.7% (90/97),术后6个月为95.8% (93/97).4、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及椎间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两种方法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CT导向下腰大肌间沟阻滞联合椎间盘化学消融术较单纯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疗效好.
作者:李兵;徐晓雪;杜勇;李杨;郑后军;张川;杨汉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疑似肺癌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双能量CT增强扫描.观察50例患者常规CT平扫图像与VNC图像,测量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平均CT值,计算信噪比(SNR),评价图像质量.使用Liver VNC软件程序获得肿块的VNC CT值及增强净增值.以CT值净增值≥20 HU为诊断肺癌的标准,对本组50例患者进行评价,计算诊断准确率.比较常规扫描与双能量扫描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50例患者降主动脉的常规CT平扫与VNC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VNC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常规平扫图像与VNC图像的质量评分平均得分无统计学意义.以净增值≥20 HU诊断肺癌为标准,34例经过终病理证实为肺癌的病灶CT值的净增值为(38.69±18.3)HU,准确率为94.1% (32/34);其余16例病灶CT值的净增值为(11.38±9.52) HU,假阳性率为6.25% (1/16).比较常规扫描与双能量扫描辐射剂量,虽然VNC的CTDIvol、DLP、ED均稍高于常规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运用VNC技术节省一次常规平扫剂量,平均每例患者可减少2.29 mSv有效剂量.结论 双源CT双能量VNC技术应用于胸部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并能确保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江勇;王荣品;骆科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磁共振波谱(MRS)在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4例胶质瘤术后复发和20例放射性坏死患者采用Siemens Verio 3.0 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I、DWI、PWI或MRS检查.分别测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rADC值、PWI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MRS的代谢物参数,利用两样本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并联合筛检DWI、PWI和MRS各自的佳参数.结果 rADC值、rCBV和Cho/NAA分别是DWI、PWI和MRS的佳诊断参数,对两种疾病鉴别诊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Youden指数大值作为诊断临界点,rADC值诊断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72.9%.rCBV诊断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5%和94.7%.Cho/NAA诊断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100%.联合rADC值、rCBV和Cho/NAA诊断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和100%.结论 DWI、PWI和MRS在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联合佳参数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邢振;曾峥;佘德君;刘颖;黄欣瑶;熊美连;张宇阳;曹代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RI对凶险性前置胎盘(PPP)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nPPP)及并发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75例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前置胎盘患者,绘制MRI诊断PPP及nPPP(1组)、PPP并胎盘植入(2组)以及nPPP并胎盘植入(3组)的ROC曲线,获得2、3组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Youden指数.应用确切概率法分析比较PPP与nPPP发生胎盘植入的差异.结果 MRI诊断l组、2组、3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817、0.509;MRI诊断PPP和nPPP发生胎盘植入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20.0%,85.7%、81.8%,0.635、0.018,96.6%、50.0%,42.9%、52.9%;比较PPP与nPPP发生胎盘植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17.237,P=0.000,<0.05.结论 MRI在诊断PPP与nPPP、PPP并胎盘植入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PPP合并胎盘植入的发生率高于nPPP.
作者:申炜;韦洁勤;尹家瑜;潘洋洋;梁惠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 男,57岁,因“头晕20天,加重伴言语不利10 h”入院.高血压病史10余年;2012年12月因牙疼,自行口服甲硝唑(0.6g/次,3次/d)治疗至今.20天前自感头晕,健忘,反应迟钝,今感头晕加重,走路不稳,晃动感,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言语不利,并伴有右手麻木,双手不能准确取物.
作者:朱亚宁;郑召龙;牛庆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8例直肠肛管周围肌组织感染的MRI表现,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肛提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感染患者的MRI表现,初步分析其与肛管、直肠的关系.结果 1例发生于肛门外括约肌右半部,6例发生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水平,均伴发直肠肠壁炎性肿胀及肠壁外膜破口形成,其中5例破口位于直肠者,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均可见脓肿形成,伴或不伴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病变;2例破口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水平肛管者,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形成感染灶,未见肛提肌受累及,即破口位置高者,直肠肛管周围肌组织感染灶位置亦较高.另外1例位于外括约肌肌浅部,感染灶与邻近中央间隙脓肿分界不清.结论 局部直肠或肛管感染后炎症可播及邻近肌肉组织,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组织并不能阻挡肛周感染的传播.
作者:朱杏莉;郭茂林;张伯英;党秀禅;穆晓耿;丰丽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DW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三者联合检查在乳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乳腺肿瘤患者(恶性29例,良性25例)的DCE、DWI和1 H-MRS表现,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得出以DCE为主,分别联合DWIADC(方法A)、1H-MRS(方法B)及三者结合(方法C)三种方法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并分别评价三种方法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术后病理证实,方法A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72.4%、准确率为77.8%;方法B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75.9%、特异度为84.0%、准确率为79.6%;方法C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9.6%、特异度为88.0%、准确率为88.9%;方法A、B法、C法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分别0.551、0.594、0.777.结论 DCE、DWI和1H-MRS三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明显高于DCE联合DWI或1H-MRS,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好.
作者:祁永红;唐桂波;杨国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临床及CT资料,总结其CT特征,并对术前诊断错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5例PSH,术前CT正确诊断10例,误诊为肺癌6例、结核球1例、炎性假瘤1例、孤立性纤维瘤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另4例考虑良性病变,性质不明.肿瘤位于左肺17例,其中上叶9例、下叶8例;右肺8例,其中上叶3例、中叶5例;中央型8例,周围型17例.病灶大小0.8 cm×0.8 cm~4.8 cm ×3.7 cm,平均约2.7 cm ×2.3 cm.24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11例浅分叶;1例为不规则肿块,边界尚清.CT平扫密度均匀18例,7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7例不均匀强化,中央轻度强化区,边缘明显强化;18例均匀明显强化,净强化值30~80HU,平均52.3 HU.9例病灶内或边缘可见钙化.血管贴边征10例,空气新月征2例,尾征4例,肺动脉为主征3例,血管集中征2例,胸膜牵拉凹陷1例,长毛刺1例,棘状突起1例.结论 PSH表现具有一定CT特征(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尾征等),仔细多平面观察及增强扫描可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作者:李海军;彭德昌;龚洪翰;何玉麟;曾献军;聂晓;聂思;叶成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3.0T常规MRI T2 WI抑脂序列联合三维超长回波链采集FSE(3D CUBE) T2 WI抑脂序列对肛瘘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术前常规MRI T2WI抑脂序列及3DCUBE T2 WI抑脂序列资料.比较两种技术评价肛瘘分型、瘘管支数、内口总数、外口数目、肛周脓肿和瘘管整体的优势,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手术发现33例肛瘘中,经括约肌瘘14例,括约肌间瘘10例,括约肌外瘘8例,括约肌上瘘1例.瘘管支数52个,内口45个,外口48个,肛周脓肿30个.常规MRI T2WI抑脂序列与常规MRI T2WI抑脂序列联合3D CBUE T2WI抑脂序列肛瘘的分型准确率分别为78.8% (26/33)和87.9% (29/3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JP>0.05);瘘管支数显示率分别为71.2%(37/52)和90.4% (47/52),内口总数显示率分别为71.1% (32/45)和91.1% (4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技术显示外口数目和肛周脓肿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常规MRI T2WI抑脂序列联合3D CUBE T2WI抑脂序列能准确显示瘘管支数、内口总数和瘘管整体,优于常规MRI T2 WI抑脂序列,为临床术前提供更详尽的影像解剖信息.
作者:张芳;陈军;刘四斌;朱云霞;王小双;龚治林;于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对比3DT1-FLASH单倍剂量、双倍剂量、双倍剂量联合磁化传递(MT)增强扫描三种方法对脑转移瘤的显示价值.方法 对60例脑转移瘤患者行MRI增强扫描,每种方法各20例.分别测量图像组织的信噪比(SNR)、转移瘤的SNR、转移瘤的对比噪声比(CNR),并利用5分利克特表对混合信号脑转移瘤(病灶一般>5 mm,实质部分发生囊变、坏死,信号混杂)和单一信号转移瘤(病灶一般<5 mm,实质部分没有囊变、坏死,信号单一)的显示程度分别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中转移瘤的SNR值和CNR值高,双倍剂量扫描中转移瘤的SNR和CNR值次之,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与单倍剂量扫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三组扫描方法对两种转移瘤的成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对单一信号的小转移瘤显示好;双倍剂量扫描对混合信号的大转移瘤成像质量好.结论 双倍剂量增强扫描和联合MT技术扫描对不同大小的脑转移瘤显示价值不同.
作者:钱学江;刘中冲;刘兆芹;张南;王军;张西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ADC值特点及ADC值在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3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影像资料,包括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检查,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2岁)、成人组(≥18岁),对两组不同病理类型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均值比较.结果 儿童组12例,平均rADC值0.94 ±0.52,WHOⅡ型4例,WHOⅡ~Ⅲ型1例,WHOⅢ型7例;成人组21例,平均rADC值1.17±0.36,WHOⅡ型1例,WHOⅡ~Ⅲ型2例,WHOⅢ型18例;WHOⅡ型rADC值儿童组小于成人组;WHOⅡ~Ⅲ型rADC值儿童组小于成人组;WHOⅢ型儿童组rADC值小于成人组,两组间r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9,P=0.00).结论 儿童组、成人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表现不同,rADC值存在差异,儿童组各病理类型rADC值均小于成人组.ADC值在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姗;任翠萍;白洁;李莹;李贝贝;肖翠萍;李飞;程敬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心室壁心肌纤维化程度与心室容积及心室功能变化的相关性,以期通过纤维化程度评估患者预后.方法 搜集依据新ARVD/C诊断指南确诊并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定量测量心室容积和功能,包括心室舒张末容积(EDV)、心室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及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并分别计算左心室壁、右心室壁及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评估其纤维化严重程度.分析心肌纤维化指数与心脏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35例患者确诊为ARVD/C且行CMR检查,CMR评估ARVD/C患者的LVEF为(48.39±11.10)%,LVEDVI为(111.14±28.66) mL/m2;RVEF为(33.51±13.19)%,RVEDVI为(174.74±64.36) mL/m2.CMR评估左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为(19.7±28.4)%,右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为(50.9±37.7)%,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为(26.8±28.9)%.左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与LVEF间呈负相关(r=-0.669,P<0.01),右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与RVEF间呈负相关且相关程度高(r=-0.874,P<0.01);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与LVEF、RVEF间亦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8(P <0.01)、-0.835(P <0.01).右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与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P <0.01)、0.847(P <0.01).结论 CMR可以全面评价ARVD/C患者心肌组织特征变化及心脏功能改变;CMR显示的心室壁心肌纤维化程度与心功能存在相关性,可以间接反映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
作者:钟小梅;罗海营;刘辉;黄美萍;李景雷;梁长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 女,58岁,16年前因“多发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2周前体检发现直肠占位.外院肠镜:距肛门10 cm处可见约2 cm×1 cm糜烂型肿物,周边隆起,质地脆;病理活检示直肠黏膜慢性炎症,腺上皮有轻度异型增生.肛诊(KC位):距肛门8~9cm可触及一质硬肿块,凸入肠腔,肠腔稍狭窄,边缘不清,活动性可,无触痛、压痛,指套退出见暗红色血迹.
作者:黄梦娜;高雪梅;程敬亮;屈昭慧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