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黑色素瘤的MRI表现(附6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乔桂荣;杨吉鹏;邱翔;孙晓枫;吕忠强;李朝晖;于杰罡

关键词:黑色素瘤, 磁共振成像, 脑转移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黑色素瘤患者的影像学、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颞叶,T1 WI呈明显高信号,T2WI及FLAIR呈明显低信号,增强MRI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病变位于右侧小脑半球,T1WI呈稍低、低及稍高混杂信号,T2WI呈高、稍高混杂信号,FLAIR呈等、稍高混杂信号,增强MRI呈欠均匀强化;1例病变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T1WI呈明显高信号,T2WI及FLAIR呈明显低信号,增强MRI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顶叶,T1WI呈等、高混杂信号,T2WI及FLAIR呈低、稍低混昆杂信号,增强MRI呈环形强化.1例病变位于右侧额叶,部分囊性变,T1WI呈高、稍高信号,T2WI及FLAIR呈低、稍低信号,增强MRI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1例病变位于右顶叶,T1WI呈等、稍低混杂信号,T2WI及FLAIR呈等、稍高混杂信号,增强MRI呈明显欠强化.结论 颅内黑色素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黑色素瘤,典型性黑色素瘤MRI检查T1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及FLAIR以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较均匀明显强化;非典型黑素瘤T1WI可呈低或等混杂信号,T2 WI及FLAIR呈高或稍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呈不均匀中度强化或呈出血MRI改变,临床识别较困难.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磁共振成像异源性肝转移瘤影像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异源性肝转移瘤MRI影像特征,提高肝转移瘤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搜集经上腹部MRI平扫、DWI检查及增强扫描诊断为肝转移瘤的患者71例,共检出436个病灶.分析异源性病灶分布及大小,在成像序列上分类,判断其信号特征;在DWI序列上,生成ADC图并测量ADC值,应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1)异源性肝转移瘤平均直径由大到小依次来源于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结肠癌、胰腺癌、胃癌、肺癌、胆囊癌、乳腺癌;肝转移瘤常为多发,多邻近肝边缘,肝右叶多见,卵巢癌来源均位于肝包膜下,胃癌及胰腺癌转移灶易侵及邻近肝叶.(2) MRI一般呈长T1、长T2信号,同时合并“圈饼征”、“靶征”及“反靶征”;DWI呈高信号,各来源转移瘤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与余7类转移瘤两两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余7类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388个病灶动脉期强化.特有信号表现:10个病灶T1WI呈高信号(2个源自结肠癌,4个源自胰腺癌,4个源自黑色素瘤),4个黑色素瘤肝转移灶T2WI呈低信号;6个结肠癌转移灶T2 WI呈轮辐状改变;75个乳腺癌转移灶合并假包膜;来源于黑色素瘤病灶均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减退.(3)结合转移灶与相应背景肝实质的ADC值,应用ROC曲线诊断肝转移瘤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分别为0.923、78.2%、97.5%、0.757.结论 MRI对肝转移瘤的检出具有较大价值,虽有共同表现,但异源性肝转移瘤具有不同的影像特征,依据其在不同序列上的特征往往可以逆向推断原发灶的部位和特性.

    作者:李珊玫;高知玲;吕茜婷;陈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脊柱区副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脊柱区副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此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11例临床病理确诊的副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相对特征的表现.结果 11例脊柱副神经节细胞瘤中7例位于T12~ S1水平椎管内硬膜下,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5例肿瘤周围或内部可见血管影,2例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4例位于T6、T6 ~7、L2和S1~2硬膜外,表现为溶骨骨质破坏或成骨,2例骨破坏区内可见血管影;T1 WI肿瘤呈等信号(7例)、低信号(3例)或高信号(1例);T2 WI呈等信号(5例)、低信号(1例)、高信号(2例)或混杂信号(3例);9例均明显强化,其中4例呈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脊柱区的副神经节细胞瘤可位于椎管内硬膜下或硬膜外,椎管内硬膜下者以腰椎管多见,肿瘤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肿瘤周围或内部血管影相对具有特征性;硬膜外的副节瘤表现为溶骨骨破坏或成骨.

    作者:张立华;刘艳;袁慧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和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PMCT)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术(PEI)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接受TACE联合PMCT和PEI治疗的16例(30个肿瘤)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块型肝癌患者.大病灶直径均> 10 cm,随访分析局部疗效和长期生存率.结果 所有患者的联合治疗成功率为100% (30/30),30个肿瘤完全灭活率为93.3%(28/30),并发症发生率为6.25% (1/16).局部及远处复发率分别为16.6%(5/30)和75%(12/16),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1.2%(5/16)、18.8%(3/16),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14/16)、43.7%(7/16)、18.7%(3/16),中位生存期为15.0个月.结论 TACE联合PMCT和PEI治疗巨块型肝癌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郑玉劲;吴庆德;蒙立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双源双能头颅CTA非线性融合系数的优化选择

    目的 研究双源双能量头颅CTA非线性融合(NLB)技术融合系数的优化选择.方法 对线性融合(LB)图像主观评分≤3分的51例双能量头颅CTA图像行NLB处理.固定融合宽度ω=200 HU,调整不同融合中心λ后,生成NLB 1 ~4组(λ=0、80、150、250 HU);固定融合中心入=150 HU,调整不同融合宽度ω后,生成NLB 5~8组(ω=0、100、200、300 HU).分别比较LB和NLB各组图像脑血管(颈内动脉床突段、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感兴趣区域(ROI)的平均CT值、SD、SNR和CNR,脑干CT值、SD及空气噪声,并在NLB 1 ~4和NLB 5 ~8分别独立选取两组中CNR高和低两组(NLB 1和NLB 4、NLB5和NLB8)行图像5分主观评分对比.结果 NLB血管ROI的CT值、SNR、CNR均高于LB(P值均<0.01),且NLB空气噪声低于LB(P<0.05).其中,NLB 1~3图像血管ROI CT值及CNR高于NLB4 (P <0.05),NLB 1 血管CT值及CNR高.NLB 5 血管ROI CT值及CNR高于NLB 8 (P<0.05),其中NLB 5血管CT值及CNR高.而NLB 1 ~8图像各血管SD和SNR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B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优于LB,且NLB 1较NLB 4对比度主观评分提高0.47分;NLB 5较NLB 8评分提高0.37分.结论 双能量头颅CTA采用NLB可提高图像对比度,改善及提高图像质量,并且选用较低融合中心(0~80 HU)和融合宽度(0~ 100 HU)可获得高CT值和佳CNR.

    作者:黄益龙;韩丹;金弋人;蒋悦;赵雯;赵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颅内黑色素瘤的MRI表现(附6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黑色素瘤患者的影像学、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颞叶,T1 WI呈明显高信号,T2WI及FLAIR呈明显低信号,增强MRI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病变位于右侧小脑半球,T1WI呈稍低、低及稍高混杂信号,T2WI呈高、稍高混杂信号,FLAIR呈等、稍高混杂信号,增强MRI呈欠均匀强化;1例病变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T1WI呈明显高信号,T2WI及FLAIR呈明显低信号,增强MRI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顶叶,T1WI呈等、高混杂信号,T2WI及FLAIR呈低、稍低混昆杂信号,增强MRI呈环形强化.1例病变位于右侧额叶,部分囊性变,T1WI呈高、稍高信号,T2WI及FLAIR呈低、稍低信号,增强MRI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1例病变位于右顶叶,T1WI呈等、稍低混杂信号,T2WI及FLAIR呈等、稍高混杂信号,增强MRI呈明显欠强化.结论 颅内黑色素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黑色素瘤,典型性黑色素瘤MRI检查T1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及FLAIR以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较均匀明显强化;非典型黑素瘤T1WI可呈低或等混杂信号,T2 WI及FLAIR呈高或稍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呈不均匀中度强化或呈出血MRI改变,临床识别较困难.

    作者:乔桂荣;杨吉鹏;邱翔;孙晓枫;吕忠强;李朝晖;于杰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胰腺实性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3.0 T MRI对胰腺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49例胰腺实性肿瘤的病例资料,其中胰腺癌30例,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实性假乳头状瘤7例,转移瘤7例.49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23例行MRCP.总结各种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胰腺癌形态不规则,T1WI低信号11例,略低信号18例,等信号1例;增强动脉期轻度强化16例,无强化14例,实质期及延迟期呈延迟强化;18例MRCP见“双管征”,1例远端胰管扩张.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中,4例高分化者边界清晰,1例神经内分泌癌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4例,1例三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实性假乳头状瘤肿块平均直径6.2cm,实性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6例肿瘤有完整包膜,包膜T1WI、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延迟强化.7例胰腺转移瘤,单发结节3例,多发结节2例,局部胰腺肿大2例;T1WI呈稍低信号6例,1例伴出血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三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5例,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及门静脉期强化减退1例;3例MRCP可见“双管征”.结论 MRI对于胰腺实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曾艳;刘文慧;陶福媛;钱银锋;刘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东芝Aquilion/CX螺旋CT重建故障一则

    故障现象 螺旋扫描结束,系统显示软件错误,重建停止.故障分析 扫描完成,进行原始数据批处理时,屏幕上弹出错误窗口,显示Error in system software.Manualy delete Reconstruction queue,同时序列重建窗口显示HOLD,重建停止.在此状态即使删除当前重建着的序列,其他待重建序列仍不能继续重建图像.此时执行接下来的扫描计划,此错误窗口将再次弹出,扫描不能进行.重新启动系统,执行第一次扫描之后,此错误又一次出现.反复重启系统,发现此错误总是发生在第一次扫描之后,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作者:陈亚静;史进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儿童胸椎内髓外硬膜下滑膜肉瘤影像表现一例

    患儿 男,10岁.因背部疼痛1个月,四肢无力伴感觉异常1天就诊.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疼痛,呈阵发性,未给予处理;1天前出现行走时易跌倒,伴双下肢麻木;半天前双下肢无力加重,不能活动,伴双上肢无力,及脐周、腰背部阵发性刺痛,不能忍受.体检:患儿精神状态欠佳,饮食睡眠差.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正常,脐以下平面感觉丧失,脐以上感觉过敏,左侧踝阵挛阳性.

    作者:汪卫建;程敬亮;张勇;卜春晓;郭亚飞;杨召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乳突浆细胞性肉芽肿累及颅内脑膜一例

    患者 女,28岁.于1年前怀孕过程中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耳鸣,程度较轻,未予重视.近2个月来,左侧头痛加重,左耳屏处触及一隆起,质硬,缓慢变大,伴疼痛,并向左侧头部传导,程度较重.听力检查:左耳听力下降,呈B型曲线.专科检查:左耳屏隆起中央处出现触痛,无溃破,双外耳道通畅;右耳鼓膜完整,左耳鼓膜松弛部见小穿孔,无分泌物及肉芽,中耳难以窥及.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细胞百分比0.4×109/L;红细胞:3.58×1012/L;血红蛋白:96 g/L;血小板计数PLT:347×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6.65 g/L;其余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周智凤;李恒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子宫动脉三维CE-MRA的临床意义及解剖特点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三维CE-MRA的临床意义及解剖特征.方法 搜集35例患者子宫动脉CE-MRA原始数据,利用MIP、VR及原始薄层进行图像后处理.重组后观察子宫动脉开口的佳显示位置及角度.结果 子宫动脉42支起源于髂内动脉的三叉支,18支起源于臀下动脉第1分支,5支起源于臀下2、3分支,3支起源于髂内动脉主干,2支起源于卵巢动脉.双侧子宫动脉开口正位清晰显示率为54%,斜位清晰显示率46%.结论 应用CE-MRA子宫动脉三维重组可清晰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起源、解剖特征及佳投照角度,子宫动脉栓塞前行CE-MRA能更好地指导介入治疗.

    作者:陆建东;张志国;陈欢欢;茅旭平;徐向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颞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颞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搜集整理经病理证实的8例颞骨鳞状细胞癌患者完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CT及MRI特点,其中2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7例行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7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患者在诊断时的平均年龄58岁(中位数),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反复外耳道溢液、流脓;病程数十天至10余年不等.病变累及范围:8例均累及外耳道,累及中耳乳突7例,听小骨受累2例,累及内耳道5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伴颞骨不同程度骨质吸收破坏;MRI表现为不均匀稍长T1、T2信号影,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均出现不同程度颅内浸润,表现为邻近硬脑膜不同程度增厚强化,2例见脑实质内异常强化影.结论 本组颞骨鳞状细胞癌患者以反复外耳道耳流血、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主要发生于外耳道,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累及范围较广泛,中耳乳突、内耳常不同程度受累.MRI和CT对颞骨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病变对周围组织侵犯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段楚玮;何波;沈进;赵卫;周家龙;边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节育术后粘连致腹内疝并绞窄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 女,46岁.因“持续性腹痛伴恶心呕吐20余小时”入院.无发热、畏寒.既往有剖腹产、结扎术史.体格检查:Bp 90/61 mmHg,急性痛苦病容,腹部膨隆,右下腹突出明显;全腹压痛,右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肌紧张(+),Murphy's征(-),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2~4次/min.实验室检查:WBC 12.72×109/L,N:91.9%.

    作者:张越;向述天;苏云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头颈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头颈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罕见部位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头颈部SFT的影像表现.术前行CT检查者5例,4例行增强扫描;行MRI检查者4例,均行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I与CT检查.结果 (1)8例头颈部SFT中,海绵窦区-鞍旁1例,甲状腺1例,椎管内2例,翼腭窝2例,颌下1例,颈部1例.肿瘤直径1.4~6.8 cm,呈圆形或卵圆形7例,浅分叶1例.边界清楚8例.(2)5例CT平扫密度均匀,未见囊变、出血、坏死及钙化.1例周围骨质破坏.(3) MRI平扫T1WI 4例肿瘤主体呈等信号,1例见少许出血灶.3例肿瘤T2WI呈等低信号,1例高低混杂信号,1例等信号.1例少许囊变坏死灶.1例周围少许水肿.1例DWI高低混杂信号.(4)增强扫描,3例病灶动脉期不均匀强化,5例均匀强化,4例见迂曲管影,T2 WI低信号区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渐进性均匀强化.结论 头颈部SF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T2WI信号更为典型,当肿瘤T2WI信号混杂,与DWI信号相对应,且T2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有利于诊断SFT.

    作者:余晨;方磊;曾献军;肖香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巨大先天性肾动静脉瘘伴对侧肾动脉开口低位一例

    患者 男,39岁.主因“左腰背部疼痛3个月”入院.入院后血、尿常规显示:尿潜血(++),尿蛋白(+++);血常规正常.患者无外伤史、手术史.肾动脉CTA显示:动脉期可见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显影(图1).左肾窦显示扩张,动脉期左肾动脉前支、后支末端血管明显扩张呈瘤样改变,周围可见迂曲扩张肾静脉影(图2~5).患者行左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后1周复查,瘤样扩张血管扩张程度减轻(图6).

    作者:刘辉佳;张雪宁;陶应伟;刘美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MRI和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CCSST)的临床、MRI和病理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CCSS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观察其临床、MRI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5例CCSST,肿瘤分别位于大腿、足部、肩部、肘部及腰背部.5例均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T1WI序列上,3例肿瘤信号稍高于肌肉信号,2例合并出血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序列上,4例肿瘤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1例肿瘤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4例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点状无强化出血区,1例明显均匀强化.3例区域淋巴结转移,1例肺转移,1例术后复发.结论 CCSS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四肢,MRI多表现为软组织深部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常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易复发,综合临床及MRI特点,对其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罗振东;贾铭;黄婵桃;陈卫国;沈新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肾钙乳的临床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肾钙乳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MRI检查并经临床随访确诊的18例肾钙乳患者的MRI表现,并与其X线及CT表现对照.结果 18例肾钙乳全部经MRI检查确诊(准确率100%),典型MRI表现为肾实质内圆形囊性病灶,17例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I表现为病灶上部呈明显高信号,病灶下部呈明显低信号,两者之间构成水平状高低信号界面,即典型“半月征”,此征象在压脂T2WI上显示更加清晰.另1例在T1WI上钙乳表现为高信号,其上缘隆起,颇似“盘中盛果”.18例KUB平片(卧位及站立位)分别表现为典型“麻饼征”和“半月征”;18例CT扫描表现为病灶下部为高密度,病灶上部为低密度,两者之间构成水平状高低密度界面,改变体位扫描见高密度钙乳的位置始终位于囊腔低处.结论 肾钙乳具有特征性MRI表现,诊断准确率高,无辐射,是值得推荐的诊断方法.

    作者:粟小芸;王莉霞;舒胜雷;邓先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卵巢来源的粒细胞肉瘤术后并发白血病一例

    患者 女,27岁.主诉反复右下腹痛1月余.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阵发性加重.1个月来症状反复发作,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提示:子宫右侧可探及低回声区116mm×103 mm,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血肿瘤指标CA199、CA125正常.予以抗炎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无明显缓解.后于我院就诊,B超提示:子宫后方见不均质低回声区85 mm× 103 mm×108 mm.妇科检查:盆腔扪及孕16周大小包块.MRI提示:子宫偏左上方占位,子宫略右前倾,偏左前上方及左侧附件区见一椭圆形肿块灶,约13 cm×11cm×11 cm,伴包膜,考虑左侧卵巢来源恶性肿瘤可能(图1~6).CT提示:子宫偏左上方及附件区大的软组织肿块灶伴中间液化坏死拟恶变?周围絮条渗出,网膜、系膜及筋膜增厚、粘连及小点致密灶,盆底少量积液及小淋巴结.

    作者:周东晓;黄丙仓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家兔眼肌及视神经磁共振三维成像序列研究

    目的 探讨家兔眼肌及视神经的磁共振三维成像效果及序列优选.方法 对10只健康家兔眼眶应用三维各向同性序列行磁共振成像,序列分别为T2加权三维双回波稳态进动序列(3D-DESS),T2加权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T1加权三维容积内插式屏气检查序列(3D-VIBE).总结分析家兔眼肌及视神经在3种三维序列上的成像效果,分析比较3种序列的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并对所得图像的家兔眼肌和视神经的显示效果进行评分,选出家兔眼眶结构佳的磁共振成像序列.结果 3D-DESS的眼肌、视神经SNR与其余两种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D-DESS的眼肌、视神经CNR与其余两种序列比较,除了3D-DESS与3D-SPACE的视神经CNR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眼肌及视神经效果方面3D-DESS显示的完整度、均匀度、轮廓清晰度显著优于3D-VIBE(P<0.05),除了眼肌完整度及轮廓清晰度以及视神经完整度方面3D-DESS没有显著优于3D-SPACE(P>0.05),其余评分均显著优于3D-SPACE(P<0.05).结论 3种3D成像序列相比较,3D-DESS具有良好的SNR及CNR,可以清楚地显示家兔眼肌和视神经的解剖与走行,可作为家兔眼眶和视神经成像的首选序列.

    作者:彭成东;宋良宵;方纪成;李拔森;刘欢;王秋霞;胡军武;张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个体化低对比剂剂量优化研究

    目的 探讨128层双源Flash CT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低对比剂剂量优化时的可行性.方法 将61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B组31例),按照对比剂剂量和体质量的比值分别为0.7ml/kg和0.5 ml/kg,各组的对比剂剂量等于体质量乘以各自的比值.测量肺动脉、主动脉、左心房、左心室、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以及心肌下壁的CT值.采用独立样本£检验评价两组血管、心腔及心肌下壁CT值、对比剂剂量和有效辐射剂量,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显示段数.结果 两组中各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清晰显示,对比剂剂量分别为(47 ±8)ml、(36±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3,P=0.020).升主动脉CT值分别为(454 ±61)HU、(439±77)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4,P=0.430).A、B两组冠状动脉分别有374与386段,评分为Ⅰ级与Ⅱ级的段数分别有368段和378段,所占总冠状动脉段数的百分比分别为98.4%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30,P=0.631).辐射剂量分别为(0.88±0.04) mSv、(0.85 ±0.07) 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87,P=0.087).结论 128层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采用对比剂剂量和体质量之比为0.5ml/kg时,既可以满足临床诊断,又可以大程度的降低对比剂剂量.

    作者:李莉明;刘杰;高剑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MSCT在尘肺病分期诊断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尘肺病MSCT分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对315例可疑尘肺及尘肺患者同期行胸部高仟伏摄影(HKV)和MSCT检查,将MSCT尘肺小阴影密集度自拟为0、0+、1、2、3共5级,其中0级对应HKV胸片0级中的0/-、0/0小级,0+级对应HKV胸片0级中的0/1小级,1、2、3级分别对应HKV胸片的1、2、3级(含各小级);对照《尘肺病诊断标准》对小阴影大小和形态、肺区小阴影密集度、总体密集度、大阴影、尘肺分期进行判定,对肺区小阴影密集度进行计分.结果 MSCT和HKV显示p、s、t型影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和P值分别为128.740、0.001,116.264、0.001,17.471、0.001);两者总体密集度Kappa值为0.335、P值<0.001;MSCT较HKV多检出大阴影45例(14.29%),其中34例尘肺分期均由HKV的不同低级别诊断为尘肺Ⅲ期.去除HKV未显示大阴影的病例,270例MSCT和HKV尘肺分期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0.105,P值为0.916);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分值两上、中、下肺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和P值分别为11.732、0.001,-5.537、0.001,8.318、0.001).结论 MSCT显示尘肺病变更客观、明确,分期诊断可行、更准确.

    作者:李年春;翟荣存;刘晓东;李翔;吉庆书;吴晓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