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赵瑾;许志强;张猛;王延江;邓娟;周华东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为我国研究脑血管疾病提供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基础.方法: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阳性患者259例,对其斑块的发生部位以及与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状态等合并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锁骨下动脉.27.6%合并糖尿病,24.1%合并高脂血症,58.7%合并高血压.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疾病,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多病变、双侧共同病变及复杂病变为主.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生长因子与下颌骨牵张成骨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指在骨缝处或截开骨段处用牵引装置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而产生的骨间隙中形成新骨.1973年,Synder等第1次完成狗半侧下颌骨牵张延长的实验研究;1992年,McCarthy等首次将牵张成骨技术用于治疗下颌先天畸形患者.

    作者:朱永云;李光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相关解剖定位标志在经单鼻孔-蝶窦垂体腺瘤显微外科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相关解剖定位标志在经单鼻孔一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2例垂体腺瘤经单鼻孔一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术中根据蝶嵴、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隆凸等解剖标志进行定位.结果:蝶嵴是术中确认手术入路中线的可靠标志,蝶窦开口是蝶窦前壁的重要标志,鞍底隆凸可作为蝶窦腔内鞍底定位标志.62例术中依靠相关解剖标志,均准确定位蝶窦及鞍底,未出现偏差.肿瘤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4例,1例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相关解剖标志,有助于该术式的准确定位,从而安全实施手术.

    作者:牛朝诗;丁宛海;黄冠敏;计颖;凌士营;姜晓峰;魏祥品;傅先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周围动脉瘤的外科和介入治疗

    目的:总结周围动脉瘤的诊断、外科和介入治疗体会.方法:20例周围动脉瘤患者,2例行腔内修复治疗,1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后者中损伤动脉管壁裂口直接修补3例,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1例、人造血管移植3例,股深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及动静脉瘘结扎1例;1例合并髂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者同时行髂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合并下肢缺血患者行胭动脉切开取栓,1例并发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者行切开减压术.结果:2例腔内修复治疗者一期治愈出院.18例手术患者,16例一期治愈出院;1例出现远端肢体缺血行动脉切开取栓后痊愈出院,另1例小腿骨筋膜切开减压者行二期植皮,并遗留部分腓总神经缺血症状.随访17例,随访时间4个月~5年(平均15个月),均未发现肢体远端明显缺血症状和动脉瘤复发.结论:周围动脉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腔内修复治疗周围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聂中林;高涌;余朝文;周为民;陈世远;卢冉;余立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标本CT成像的不同载体氧化铅填充剂研究

    管道灌注及其灌注材料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有的灌注材料研究绝大部分是应用于管道铸型、示踪和X线摄影;随着多排螺旋CT和显微CT的兴起和广泛使用,可获得标本的整体数据集,并可利用数据进行标本的三维重建;相应标本内的管道使用填充剂灌注后还可获得其三维图像.

    作者:伍中华;范立新;周小兵;周坤;蒋蕙斌;任家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胸背血管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胸背血管蒂皮瓣修复躯体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胸背血管蒂皮瓣修复头、颈、胸、上肢等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其中带蒂胸背血管蒂皮瓣修复4例,游离胸背血管蒂皮瓣修复6例.结果:术后9例胸背血管蒂皮瓣均存活良好,修复效果满意,1例游离胸背血管蒂皮瓣坏死.随访1月~3 a,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胸背血管蒂皮瓣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形式灵活,是修复组织缺损常用的皮瓣之一.

    作者:李旭文;张莉;徐静;高嵩;葛树星;王怀谷;熊竹友;王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肌性斜颈改良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肌性斜颈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肌性斜颈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保护颈丛、胸锁乳突肌松解、切断及切断点标志物的选择等改良手术方法,术后随访1 a,进行疗效分析.结果:92例患者术后1 a进行疗效评价,手术疗效优良率达87%.结论:改良的手术方法可提高对肌性斜颈的疗效,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作者:常成;高晓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回顾性总结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断要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巨大纵隔肿瘤30例,其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2例;肿瘤完整切除27例,分块切除3例.结果:30例手术均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心肺功能不全3例,复张性肺水肿2例,经治疗均恢复良好.随访1~6a,1例恶性淋巴瘤术后1 a死于广泛转移,6例失访,余均健在.结论:巨大纵隔肿瘤诊断主要依据胸部X线、CT、MRI及B超等检查,并对麻醉选择、手术体位及手术方式提供帮助;术中仔细探察,尽快解除瘤体压迫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是保证手术成功和预防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关键;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王学民;郑华;姜格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腹腔干分支变异1例

    解剖一具60岁老年男尸,观察发现腹腔干及基分支有较大变异,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作者对其主干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分、走行、长度及起始部位、外径等作了详细观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思训;王鹏;何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癌(PCa)病理生理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例正常前列腺组织、15例BPH患者的前列腺组织以及9例前列腺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结果:BPH组与PCa组中iNOS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前列腺上皮细胞及前列腺癌细胞胞浆内,间质平滑肌细胞内及正常前列腺组织内均未见表达,iNOS在PCa组织中的表达低于BPH组(P<0.05).结论:iNOS产生的NO在BPH及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iNOS在前列腺肿瘤发病机制的确切作用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锦烽;贾瑞鹏;许露伟;苏江浩;曹志刚;李文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食管癌切除术后影像检查误诊吻合口瘘3例

    从2000年~2006年,我院胸外科采用食管癌切除、食管一胃主动脉弓上端侧吻合方法,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患者481例.手术后均行食管、胸胃造影检查,因为解剖改变、造影剂在胸胃内分流,481例患者中3例被放射科医师误诊为吻合口瘘,报道如下.

    作者:闫召华;许孝新;窦恒利;王杨;张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颅后窝内外面有关骨性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与斜坡区、桥小脑角区、及颈静脉孔外侧区手术人路有关的骨性结构,探讨其定位解剖和临床意义.方法:20具干性成人头颅标本,移去颅盖骨,观察、测量颅后窝内外面有关骨性结构.结果:硬脑膜窦角(STP)点距内耳门距离左侧(32.99±2.72)mm、右侧(37.84±2.58)mm,距颈静脉孔距离左侧(35.27±3.25)mm、右侧(34.63±3.25)mm.颈静脉孔上方约5mm为内耳门,下方约20mm为舌下神经管内口,前方为斜坡区.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三者近似在一条直线上.乳突尖距颈静脉孔距离左侧(22.62±1.90)mm、右侧(22.33±2.30)mm,距枕髁后外缘距离左侧(29.42±2.15)mm、右侧(29.08±2.29)mm,距枕大孔距离左侧(39.39±2.03)mm、右侧(38.47±1.96)mm.结论:SIP点、颈静脉孔、内耳门是颅后窝内面重要骨性结构,乳突是颅后窝底外侧一个重要骨性标志结构;STP点、内耳门、颈静脉孔、乳突尖可作为颅后窝手术重要的定位标志.

    作者:陈光贵;牛朝诗;韩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婴幼儿桡动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积累婴幼儿桡血管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婴幼儿桡动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婴幼儿尸体上肢防腐标本上和32例64侧婴幼儿活体上肢上,分别解剖和超声观测桡动脉、桡静脉和桡神经浅支的位置关系及血管的内径.结果:(1)桡动脉两侧有伴行桡静脉,桡神经浅支偏向桡动脉的外侧;超声诊断仪显示桡动脉、桡静脉无重叠现象.(2)桡动脉在前臂前区下1/3部变浅,可供穿刺的桡动脉暴露长度为(50.6±5.1)mm.(3)桡动脉、桡静脉的内径18~24月龄及25~36月龄分别为(1.43±0.08)mm、(1.52±0.07)mm及(0.78±0.07)mm、(0.87±0.12)mm.(4)皮肤表面距桡动脉前壁的深度18~24月龄及25~36月龄分别为(5.21±0.19)mm及(5.54±0.19)mm.结论:穿刺部位宜选在桡动脉暴露段上1/3处.

    作者:应志国;卢洪煊;史晓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概况

    直肠癌是乙状结肠一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癌的第2位.在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使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直肠癌的发病率以年均4.2%的速度上升[1].

    作者:谢波;钱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手感法行颈椎弓根入口周缘及四壁强度比较的研究

    目的:通过手感法比较颈椎弓根入口(EP)周缘及颈椎弓根四壁皮质强度.方法:采用2具新鲜下颈椎的20侧(C3~7)椎弓根,通过改良Abumi法暴露EP,以椎弓根内壁(MCP)为参照沿椎弓根髓腔钻孔.CT扫描证实EP四周及椎弓根四壁完整后,手持探针分别按压EP四周骨皮质,以感觉其强度差别.而后将探针插入椎弓根孔道内,向四壁撬拨,感受四壁皮质骨的强度差别.然后行CT扫描及肉眼观察证实手感是否正确.结果:EP处与LCP相移行的PCT先穿破,施加更大压力后其它三壁仍保持完好;椎弓根外壁先裂开移位,施加更大撬拨力后,其余三壁仍保持完好.CT扫描和肉眼观察均证实手感正确.结论:EP外侧的:PCT菲薄,力学强度小,寻找EP时应以ACL为参照.椎弓根行径上LCP菲薄,力学强度小,椎弓根髓腔钻孔时,应以MCP为参照.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林井副;何勍;姜丽;张燕群;叶晓健;徐云科;徐成;张荣峰;崔洪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前臂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在手腕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前臂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臂桡动脉、尺动脉、骨间背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肌腱外露创面,供瓣区植皮或直接缝合.结果: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经2个月~2 a随访,皮瓣外形不臃肿,残留功能得以保存.结论:采用前臂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创面,不损伤知名血管,皮瓣外形良好,有利于术后受区的功能恢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金凤;李勇;余勇;卓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趋化因子SDF-1、Eotaxin与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1 概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内的各种炎性细胞的浸润以及它们所释放的炎性介质是引起变应性鼻炎症状的主要原因.其中,趋化因子在招募炎性细胞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少强;郑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T12~L5椎体软组织夹板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T12~L5椎体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学特点,为胸腰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21具脊柱标本上对前纵韧带、膈肌脚、腰大肌、后纵韧带及椎间盘的形态特点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结果:双侧膈肌脚、腰大肌与前、后纵韧带将脊柱胸腰段及腰椎紧密包围其中,形成软组织夹板,各椎间盘将各椎体分隔,形成独立的软组织间室.结论:提出T12~L5椎体软组织夹板的概念,该夹板由双侧膈肌脚、腰大肌与前、后纵韧带组成,诊断胸腰椎骨折时应注意该夹板的完整性;治疗时要利用T12~L5椎体软组织夹板对骨折进行复位,以达到解剖学复位的目的.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刘春生;刘忠金;孔祥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静脉桥接法治疗及预防创伤性神经瘤

    目的:评价静脉桥接法治疗及预防残端创伤性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静脉桥接法治疗及预防创伤性神经瘤14例.根据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局部有无触痛、Tinels征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等对术后效果做出评价.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5 a,自觉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自发性疼痛,局部无触痛.结论:静脉桥接法是治疗创伤性神经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叶永杰;康小平;侯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视神经血供应用解剖的研究进展

    视神经起于视盘,向后穿过脉络膜及巩膜筛板出眼球,经视神经管进入颅内至视交叉前角止,全长约42~47 mm,可分为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四部分.眶内肿瘤或视神经手术中若损伤视神经的血供,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关于视神经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的报道.视神经各段的血供分布各有差异,现综述如下.

    作者:吴云霞;许家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髋总静脉汇合点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及其周围结构与腰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为腹腔镜前路腰椎间盘入路的选择提供血管解剖依据.方法:对36具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血管解剖观察与测量,并分析各测量值在性别、年龄间的差异.结果:CCIV的平均高度为(2.02±1.42)cm,其夹角为(77.08+20.98)°,其高度越大,夹角越小.左髂静脉较恒定的位于髂间三角左侧内面;左髂总静脉(LCIV)比右髂总静脉更斜行地汇入下腔静脉.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IV变异较大,LCIV较恒定的位于髂间三角左侧内面.腹腔镜腰椎间盘手术时应注意两者的特点,并应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术前评估,可以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刘金伟;丁自海;周兵;詹俊峰;董玉科;汪坤菊;杨林林;彭浩;王明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