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价值的研究

李娜;李红;赵丹丹

关键词:不孕症, 子宫内膜容受性, 血流灌注, 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厚度、内膜下灌注参数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和MR灌注加权成像(PWI)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 对22例不孕症(不孕组)及15名健康女性(对照组)分泌中期行MRI平扫及PWI,分别测量内膜厚度、内膜及内膜下灌注参数正性增强积分(PEI)、达峰时间(TrP)、平均强化时间(MTE)、大增强线性斜率(MSI),比较两组各血流灌注参数间的差异.两组间内膜厚度及各灌注参数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内膜厚度与PEI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 不孕组与对照组内膜厚度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54,P<0.01).内膜两组灌注参数PEI、MSI、MTE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5、2.12、2.23,P<0.05),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05);内膜下两组各灌注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2、1.00、2.03、1.75,P>0.05).子宫内膜厚度与PEI值进行回归分析,两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763,P<0.01).结论 MR-PWI能够定量反映子宫内膜及内膜下的血流灌注状态,且内膜厚度与血容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对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有一定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病理切片对照下国人前列腺癌MRS诊断阈值的可靠性研究

    目的 对照前列腺癌(Pca)根治术后病理切片,探讨国人Pea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的诊断标准及其可靠性.方法 根据5例行Pca根治术患者的术前MRS的大横径层面切取前列腺标本兴趣层,依照MRS兴趣层内诸体素将标本层切块,制备成与MRS结果一一对应的病理切片,分析病理结果中全部有癌区及与之对应区域的MRS的(胆碱+肌酐)/枸橼酸盐(cc/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得CC/C诊断Pea的佳诊断阈值.采用SPSS 11.5分析软件,计算本组数据在CC/C值>0.86标准下诊断Pe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法选择本研究数据诊断Pca佳CC/C值,并计算在此标准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本实验共得病理结果90个,无癌区20个,有癌区70个,得到CC/C值90个,在CC/C值>0.86标准下,MRS诊断无癌区25个,有癌区65个,与病理对照诊断正确区域分别为14个和59个,MRS诊断Pea的准确性为CA=81.1%,敏感性为Se=84.3%、特异性为S.=70.0%.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基于本研究CC/C值的诊断阈值(Cut-off值)以0.88佳,以此标准计算MRS诊断Pea的准确性为CA=80.0%,敏感性为Se=81.4%,特异性为S=75.0%.结论 CC/C值>0.88较国际标准的>0.86可能更适合于国人的Pea MRS诊断.

    作者:赵阳;李辛子;韩悦;程紫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脑海绵状血管瘤3.0T常规MRI与SWI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CA)常规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评价SWI在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CA患者的常规MRI(T1WI、T2WI)、SWI资料.53例均行常规MRI、SWI,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直径为数值型变量,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个数在Excel 2003做直方图描述.结果 T1WI检出病灶共55个,T2WI检出60个;15例表现为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38例在T1WI、T2WI上表现为网状高、低混杂信号,32例T2WI灶周具有典型“黑环征”.SWI检出病灶84个;53例SWI显示为单发或多发斑片状、结节状低信号.7例合并静脉畸形,表现为“水母头”样低信号或强化.SWI显示病变范围比T1WI、T2WI范围更大,微病灶显示更多.CA大瘤体直径SWI与T1WI、T2W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较常规MRI能检出更多微小病灶,提高病灶显示率,在脑CA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亚男;张体江;刘衡;江林;廖大伟;张国明;朱克文;彭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螺旋CT表现及其消除措施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单层和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运用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消除.方法 搜集短期内(<1个月)分别进行单层和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资料50例,观察其主动脉CT图像,分别统计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检出率,及其发生部位、宽度、长度、边界是否清楚及伪影的连续性,并进行对照研究.其中20例同期进行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扫描,调取其冠状动脉积分平扫图像观察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显示情况,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50例患者升主动脉搏动性伪影在单层和多层螺旋CT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74.0%和80.0%,其中假内膜片样伪影显示率均较高,以左前壁和右后壁相对多见.通过统计分析升主动脉搏动性伪影的宽度(t=0.198)、长度(t=1.793)、伪影的边界清晰(X2=0.005)和连续性中断征象(X2=0.956),在单层和多层螺旋CT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例同期进行多层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冠脉平扫,对照其胸部平扫图像,有50%(10/20)的伪影被消除.结论 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单层和多层螺旋CT显示率均较高,差异性不明显,利用心电门控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伪影的出现.

    作者:朱玉春;王建良;吴志娟;周伟;张怀信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成人下咽部环后区正常MRI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场MRI上下咽部环后区的正常影像解剖结构以及正常结构与年龄和性别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发现下咽部病变提供帮助.方法 搜集111名正常成人志愿者下咽部MRI图像资料,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共分为5个组.观察环后区黏膜层、黏膜下脂肪层、下咽腔及环后区周围毗邻脂肪组织的显示情况.将环后区分为环状软骨上部、中部及下部层面,测量正中矢状面上环后区前壁厚度、后壁厚度、前后径和横径.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环后区前壁由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逐渐增厚.后壁的厚度较前壁厚约1.1 mm,3.5 mm和1.9 mm分别为后壁和前壁的上限值.前后径若>7.0 mm就应高度重视是否存在异常.横径从环状软骨上部层面至下部层面依次变小(F =52.98,P<0.01).前后径及横径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后径t=2.16,2.01,3.15;P<0.05.横径=8.74,10.32,11.23;P <0.01).黏膜层、黏膜下脂肪层、下咽腔以及周围毗邻脂肪组织的显示情况随环状软骨层面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结论 在高场MRI上可以很好地显示环后区的正常解剖结构.熟悉环后区的正常影像解剖对于早期发现下咽部病变或邻近病变侵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勇华;张忻宇;刘士锋;陈志章;李红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影像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CT和MRI影像特点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21例肿瘤均单发,11例位于右侧,10例位于左侧卵巢;肿瘤体积大小不等,大径平均值为(12.58 ±4.71)cm;肿瘤边界均较清晰,呈椭圆形(12例)或分叶状(9例).14例行MRI,T1WI呈等信号(3例)、低信号(8例)或混杂信号(3例),T2WI呈低信号(2例)或高低混杂信号(12例);CT示1例密度较均匀,6例不均匀.继发的囊变、出血、黏液变性、钙化或骨化是导致信号或密度多样的主要原因.15例行CT或MRI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均为渐进性.21例仅2例术前确诊.结论 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和CT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其病理变化,可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作者:张立华;李帅;刘剑羽;贺豪杰;杨绍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胸部CT检查中两种低辐射剂量技术应用研究

    目的 验证基于检查类型和受检者体型的CT管电压自动调节技术(CARE kV)和基于原始数据的正弦图确认迭代重建技术(SAFIRE)对提高胸部CT检查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的效果.方法 胸部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年龄30 ~ 80岁,平均(56.9±11.8)岁,体重质量指数(BMI) (23.4 ±3.3)kg/m2.分两组,每组30例,使用Siemens Somatom Flash CT机行胸部CT增强扫描.组1:采用常规120 kV扫描条件,数据经过滤波反投影技术(FBP)重建获取图像;组2:采用CARE kV功能启用的扫描条件,数据经过FBP(组2a)及SAFIRE(组2b)两种重建方式进行重建并获取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双盲对图像用5分法进行主观评估(等级由5分到1分,分别代表图像质量极好到图像质量无法满足诊断要求).图像的密度及噪声由另外一名医师进行测量,并由此计算出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记录每例患者基础信息:如性别,年龄等;经过扫描获得的剂量信息:如kV、有效剂量等.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3组图像平均得分分别为3.83、3.60、4.33,K=0.749,P=0.003).组2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低于组l约17.1%(t =3.111,P=0.003);有效放射剂量(2.26 ±0.77) mSv较组1[(2.82±1.15) mSv]降低约19.7%(t =3.370,P=0.001).组2a(13.3±3.3)、2b(18.4±4.7)对比噪声比平均高于组1(11.4±3.9)分别约16.7%(t=2.065,P=0.043)、61.2%(t=6.312,P<0.001).结论 联合使用CARE kV和SAFIRE可以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同时提高CT图像质量.

    作者:张德健;徐卓东;徐向英;李晓;陈晨;赵晨;赵宁;李海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T机扫描架脉冲电路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 CT机扫描中断,重启数次仍然不能正常运行.错误日志显示(Error log):11-1002-0E.故障检修及分析 重启扫描架电源后,继电器正常上电.选择轴扫方式,点击扫描键,扫描架旋转,曝光灯不亮.点击结束扫描后,发现扫描架仍然转动,较正常时延长3~5s,扫描架停止转动,报错:11-1002-0E(图1).笔者根据手册分析,当轴扫时,扫描架是在0°或180°初始化,而系统是通过方位编码器和扫描架脉冲1识别方位角.

    作者:周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对照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部IMT,术前均经CT检查,对照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分析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密度以及CT增强表现.结果 发生于肝脏2例,腹腔3例,脾脏、十二指肠降部上段、胃窦部、胆囊、膀胱各1例.CT表现为囊性肿块2例,囊实混合型3例,实性肿块5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或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囊实混合型其内见不规则样、片状、花环状、分隔样强化,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结论 腹部IMT的CT表现特点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李小会;黄仲奎;龙莉玲;彭鹏;吴椿;唐文伟;管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巨大胸膜腔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男,48岁.反复胸闷不适1个月入院.体检:左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指标(AFP、CEA、CA125、CA199)均未见异常.CT定位相显示左下肺巨大实变阴影,左侧膈面显示不清,左侧肋膈角闭塞(图1),平扫显示左下胸腔内巨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7.6 cm×14 cm× 17.5 cm,边界尚清,密度基本均匀,肿块内见斑片状钙化,平扫CT值约43HU(图2、3),肺窗显示左下胸腔被肿块大部分占据,左下肺部分肺组织受压不张,紧贴肿瘤边缘,右下肺见局限性肺大泡(图4),增强后动脉期显示肿块轻度强化,CT值增加10~20 HU,并见一支粗大的肿瘤血管显示(图5、6),实质期冠状面重组显示病灶更完整,肿块内缘紧贴左心缘及心膈角,外缘紧贴左侧胸腔内缘,占据整个左下胸腔(图7),容积再现显示肿瘤血管来源于腹腔干动脉上缘(图8).

    作者:朱玉春;王建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双侧颈内静脉狭窄一例

    患者女,48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头痛3个月余.疼痛部位不固定,多为双侧颞部胀痛.持续时间不定,偶持续数天.无呕吐、恶心,发热及头晕不适.体检:Bp140/80 mmHg(l mm-Hg =0.133 kPa),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MRI:右侧基底节区见一小点状等T1、稍长T2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像上呈高信号,余未见异常.拟诊: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

    作者:沈正林;方喻;张居中;胡道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MR特异性对比剂肝功能评价研究

    目的 探讨MRI特异性对比剂对肝功能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至2012年行肝脏MRI检查的33例肝功能障碍患者资料.行肝脏常规MRI平扫、肝脏MRI特异性对比剂[钆贝葡胺(Gd-BOPTA)26例,钆塞酸二钠(Gd-EOB-DTPA) 10例]增强,对肝胆排泄期的各级胆管显示情况进行5级评分,再根据各级胆管显示总评分进行肝功能MRI分级.结果 33例患者的肝功能MR分级与临床Child-Pugh分级一致性良好(K=0.570,P=o.ooo),其中10例Gd-EOB-DTPA增强肝功能MR分级与临床Child-Pugh分级吻合程度极佳(K=0.804,P=0.000).结论 观察肝脏MRI特异性对比剂增强肝胆排泄期的胆管显示情况,可以评价整个肝脏肝功能情况.

    作者:冯汝静;黄仲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肛瘘磁共振成像:探讨直肠球囊双腔导管在肛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中使用直肠球囊双腔导管(BRDCC)在肛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于术前行MRI,其中18例使用BRDCC,另18例未使用.对36例患者瘘管、内口、分支及脓腔进行计数.所获结果被用于评估肛瘘MR诊断分型,并同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处理软件分析数据,根据MRI图像对36例瘘管末端位置、内口、分支及脓腔分别进行计数和分型,与手术结果对照计算准确率及运用Chi-square检验观察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18例使用BRDCC的肛瘘患者MRI上共发现瘘管20支、内口21个、分支10支以及脓腔9个.Park,s分型中8例为括约肌间型,9例为经括约肌型,1例为括约肌外型.与手术结果比较,分型与手术结果一致,瘘管(20/21)、内口(21/22)、分支(10/10)和脓腔(9/9)的准确性分别为95.24%、95.45%、100%和100%;没有1例高低位误诊.18例未使用球囊导管的患者,MRI共发现瘘管26支、内口21个、分支15支以及脓腔6个,Park,s分型中6例为括约肌间型,10例为经括约肌型,1例为括约肌外型,1例为括约肌上型.与手术结果比较,瘘管(26/28)、内口(21/27)、分支(15/16)和脓腔(6/6)的准确性分别为92.86%、77.78%、93.75%和100%,有4例高低位误诊.使用BRDCC对肛瘘患者高低位的显示要显著优于未使用BRDCC者(x2=15.9,P=0.033).结论 通过使用BRDCC,MRI能够获得更多有关瘘管及其走行的信息.

    作者:陆方;杨烁慧;朱琼;龚志刚;詹松华;杨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磁共振直肠阴道造影对于直肠阴道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直肠阴道造影对于直肠阴道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回顾性分析27例MRI诊断为直肠阴道瘘患者的MRI资料,记录直肠侧内口个数、位置及瘘管支数,以手术、肠镜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27例中22例行手术、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侧内口21个,直肠阴道间瘘管22支,MRI显示内口的准确性为95.5% (21/22),瘘管显示准确性为100%(22/22).MR定位直肠侧内口到肛缘距离与手术及肠镜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8,P>0.05).合并脓肿和肛瘘1例,肛门内外括约肌及会阴深横肌损伤者2例.结论 MR直肠阴道造影能够直观、准确评估直肠阴道瘘,指导手术治疗.

    作者:袁芬;周智洋;练延帮;李文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56层螺旋CT对肺静脉定量正常值与性别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分析正常成人诸肺静脉,提出肺静脉径线、截面积变化与性别及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静脉I型253例符合入组条件患者,256iCT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阴性,对原始图像进行多期重建,确定心脏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分别对诸肺静脉各径线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除左上肺静脉长径外,余右上下及左下肺静脉径线及截面积,45%期相均显示较75%数值增大(t=6.941~20.504,P<0.01).除左上肺静脉长径外,在心动周期同一时相男性肺静脉长径均高于女性组(t=2.796 ~4.932,P<0.01),按照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进行标化,在同一期相诸肺静脉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6~1.124,P>0.05).分别对45%及75%时相提出诸肺静脉95%截面积可信区间的范围.结论 采用256层螺旋CT肺静脉成像可以客观定量测量诸肺静脉径线;肺静脉截面积变化与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有关,与性别无关.多层螺旋CT无创肺静脉成像为临床成功实行射频消融及术后评价肺静脉狭窄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祁永富;李彩英;王青菊;李敬民;刘晓伟;任向杰;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双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MRI表现及其发生机制(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双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的MRI表现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搜集3例双侧HOD患者的MRI与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HOD患者中2例表现为下橄榄核T2WI呈高信号,体积未见异常(发病时间<6个月).1例下橄榄核体积增大且T2WI呈高信号(发病时间为12个月);临床均出现腭肌阵挛、共济失调等症状;原发病变部分为双侧小脑齿状核、中脑中线处及脑桥被盖部.结论 双侧下橄榄核肥大有特定的原发病变部位,MRI表现因发病时间不同而异.

    作者:王倩;伍建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CTA检查中静脉积气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中静脉积气出现原因、可能风险分析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7例CCTA资料,统计静脉积气发生的频率、气体出现部位、形态及气体量,并统计注射对比剂前后其发生的频率.对相关资料采用Chi-Square tests分析.结果 静脉积气发生频率10.7% (170/1586),其中发生于右心房76.5% (130/170)、右心室14.1% (24/170)、主肺动脉36.5% (62/170)、上腔静脉0.6% (1/170),单处78.8%(134/170),多处21.2% (36/170).静脉气体注射对比剂前发现59.4% (101/170),注射对比剂后发现27.1% (46/170),注射对比剂前后均发现13.5% (23/170).共发现387个气体,圆形或类圆形占84.4% (311/387),不规则形占13.7% (53/387),椭圆形占5.9% (23/387).静脉气体量(16.32±25.14)×10-3ml,范围(0.07 ~ 110)×10-3ml.门诊发生频率11.4%(104/915),住院发生频率9.8%(66/671),两者发生频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330 >0.05).男性发生率11.5% (122/1062),女性发生率9.2% (48/524),两者发生频率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O.159 >0.05).64 MSCT检出率9.1% (92/1012),640 MSCT检出率13.6%(78/574),两者设备静脉积气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5 <0.05),640 CT检出率更高.结论 在CCTA检查中,静脉积气患者绝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能有潜在医疗风险,需引起重视.

    作者:洪居陆;李慧;唐秉航;张雪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多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诊断

    目的 探讨多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PCNSLs)的MRI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MPCNSLs的MRI表现,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44岁.结果 7例共21个病灶(每例发现2~5个病灶),病灶平均大小为(2.99±1.25) cm;T1WI上几乎均呈低信号(20个病灶);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等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表现为高、等信号;增强扫描仅有1例(1个病灶)无强化,其余均可见不同程度及不同方式强化.结论 MPCNSLs常规MRI平扫与增强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脑内多发特点可以做出较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黄丽霞;许乙凯;赵茜茜;刘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应用迭代重建技术的低剂量HRCT评估肺磨玻璃密度结节可行性的体模研究

    目的 评价应用不同水平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低剂量HRCT中评估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128排螺旋CT在5种不同的剂量水平(管电压120 kV不变,管电流200 mAs、100 mAs、50 mAs、25 mAs、10 mAs)下对含有9个5~12 mm的pGGN的仿真胸部体模进行HRCT扫描,并分别采用传统的滤波反投影(FBP)和iDose4迭代重建技术(水平分别选4和7)进行数据重建.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对不同剂量水平、不同重建技术下显示的pGGN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用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测量并比较每次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噪声(MSD).结果 对不同剂量水平、不同重建技术下显示的pGGN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两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中等或较好(K>0.4).SD值在不同管电流条件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管电流越小,SD值越大.在同一剂量水平下,SD值在不同重建算法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明显降低SD值,且iDose4所选的水平越高,SD值越小.在管电流低至10 mAs水平时,各组pGGN均能显示,结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25 mAs采用iDose-4/7重建后图像的肺结节可见度评分优于50 mAs FBP重建后的图像(P<0.001).结论 与传统的FBP相比,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明显的改善噪声,且不同的iDose水平降低噪声的能力不一.128排螺旋CT实验条件下10 mAs可以检出≥5 mm的pGGN,结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有利于结节边缘情况的显示.

    作者:李琼;刘士远;于红;范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表现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资料.6例行CT扫描,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MRI,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MR胰胆管成像.分析肿瘤的部位、形态、胆管扩张程度、乳头状结构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等,主要对其大体形态学的影像表现进行分类.结果 5例位于肝左叶胆管,2例位于肝右叶胆管,1例位于肝左右叶胆管,1例位于肝门部胆管.6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瘤”外观(其中4例行MR胰胆管成像者表现为胆管囊状扩张).囊壁可见多发乳头状结节,其中2例“囊内”可见漂浮的乳头状结构,1例仅表现为肝内胆管局限性串珠状扩张.1例表现为肝右叶局限性增宽,其内可见“铸型”肿块影.1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息肉状结节.乳头状结构CT平扫多呈等密度,MRI平扫多呈等T1及等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例乳头状结构表现为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有所降低.1例乳头状结构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持续强化.结论 囊性肿瘤型、胆管内息肉状肿型、胆管黏膜播散生长型、胆管内铸型生长型及胆管内漂浮型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影像表现形式,各种类型可混合存在或相互转化.

    作者:李斌;袁仪浪;石双任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PET/CT与MRI对肝脏转移瘤消融疗效评估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PET/CT与MRI对肝脏转移瘤消融疗效评估,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2例共32个转移灶行射频消融的肝脏转移瘤患者,均在1个月行全身PET/CT检查及MRI增强扫描,两种检查的间隔时间<1周,随访及病理证实后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CHISS软件运行X2检验结果及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相关性,P<0.05为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随访及病理证实治疗后活性病灶20个,完全失去活性病灶12个,MRI平扫加增强判断病灶有活性22例,完全失去活性病灶10例,PET/CT判断活性病灶14例,完全失去活性病灶18例.结论 经过统计分析两种检查方法无明显差别.在目前临床中对肝脏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判断,由于PET/CT对RFA转移病灶摄取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其对病灶活性判断并不优于目前应用较广的MRI平扫加增强扫描.

    作者:洪建平;左长京;张健;王少雁;宛四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