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山
目的:通过大鼠四肢长骨骨髓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观察1.25-(OH)2D3对破骨样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4周龄SD大鼠长骨骨髓细胞悬液接种于预置盖玻片或牙本质片的24孔培养板内,试验组加入诱导剂1.25-(OH)2D3(1×10-8mol/L)而对照组不加,每3 d换液1次,培养2周.结果:培养1周左右光镜下可见有多核破骨样细胞形成,胞体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阳性,牙本质片上有骨吸收陷窝形成.证明所形成多核细胞为破骨样细胞.结论:1.25-(OH):2D3(1×10-8mol/L)可诱导大鼠骨髓破骨样细胞的形成.
作者:王峰;林珠;李永明;杨美祥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通过检测瘢痕疙瘩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各12例,并分别取正常皮肤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正常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旺;蒋游晖;李友良;林子豪;江华 刊期: 2003年第29期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方法观察纤维结合蛋白 (fibronectin,FN)对体外培养的牙周韧带( periodontal ligament, PDL)细胞中肌动蛋白微丝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FN组 PDL细胞中肌动蛋白含量明显较对照组增高,且超微结构可见该细胞中微丝成分丰富,排列密集.提示 FN可促进 PDL细胞中微丝的聚合,微丝聚合度增加可促进牙周新附着.
作者:王晓阳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直肠癌疾病本身及手术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可以全面客观的评价疾病及治疗对患者造成的身体、心理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赵海;张亘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 (PLID)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 40例正常人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值及 40例 PLID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值. 结果 :40例患者术前血浆 CGRP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01);术后疼痛明显改善,且其血浆 CGRP值明显高于术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1). 结论 :CGRP可能参与了 PLID的发病过程,可能为 PLID的保护因子之一,为找寻 PLID保守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沈为栋;李康华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多椎间孔间隙单侧钩突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按正常组,手术组,在2 N@m纯力偶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运动方向上,手术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0.05,t前屈=-1.932,t右伸=-1.447,t左弯=-1.772,t右弯=-2.768,t左旋=-1.743,t右旋=-1.753),差异无显著性.②运动范围的总和,手术组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F=17.448).结论: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在颈椎运动范围总和的增加,对某一方向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徐达传;钟世镇;马向阳;黄文华;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29期
从 1895年伦琴发现 X线到 Howard Kelly 首次把镭应用到宫颈癌治疗中,前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渗透到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国内从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开展 X线全身外照射 (TBI)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前的一种预处理的手段,已有 30 年的历史,方法和技术日臻完善.利用直线加速器开展 TBI,经过几年的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颜廷秀;韩俊庆;李学芹;孟丽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通过建立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模型,观察其演变,探讨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长枫杂交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200 mL/L胎牛血清的杜尔伯克改良基础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中培养,建立体外软骨终板细胞培养模型.以光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以甲苯胺蓝、番红O、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终板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冻存后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接近体内细胞,多次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经染色证实此细胞具有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冻存细胞复苏后,细胞形态及其分化、增殖能力与冻存前基本相同.结论:猪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可为体外研究软骨终板的退行性变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刘斌;瞿东滨;金大地;王岩松 刊期: 2003年第29期
近年来采用青龙摆尾针刺法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4例 ,经两个疗程治疗各项功能恢复正常 68例.
作者:张连媚 刊期: 2003年第29期
采用中医点穴、推拿拔筋、疏导牵伸等综合手法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220例,治愈98例;显效79例;好转37例;无效6例.
作者:黄孝宽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建立理想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以达到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目的.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二步消化法获取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细胞融合率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二步消化法适用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获取.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增殖旺盛;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细胞分化良好,可融合成肌管.α-sarcometric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骨骼肌卫星细胞弱阳性,肌管强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作者:魏宽海;裴国献;金丹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负性情绪对下肢长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 ADL)的影响,寻找进行干预的可能性. 方法 :41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发病后半年进行了步行能力、膝关节活动度( ROM)和 ADL(使用改良的巴氏量表)评估,同时还使用临床精神卫生自评量表( SCL-90)测试了精神心理表现. 结果 :1例长骨骨折患者中,步行能力≤ 4级者的躯体化( 1.25± 0.53)、人际关系( 1.25± 0.50)、抑郁( 1.38± 0.47)、焦虑( 1.29± 0.32)、敌对( 1.48± 0.59)和精神病性( 1.34± 0.38)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步行能力 5级者( t=2.136~ 2.363; P均 < 0.05). ROM< 120°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 ROM≥ 120°者( t=2.146~ 2.307; P均 < 0.05). ADL< 75分者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 ADL≥ 75分者,( t=2.026~ 2.274; P均 < 0.05). 结论 :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发病后的步行功能、 ROM和 ADL与负性情绪表现密切相关,对前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陈坤峰 刊期: 2003年第29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如果下腰部疼痛并伴下肢麻木、疼痛,那么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概率会很高.近几年采用手法治疗128例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张运德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丹参对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丹参治疗组.在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分别给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丹参治疗组大鼠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观测脊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复方丹参治疗14d后,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体积密度(vv)值为8.34±0.3,用药剂量为2 g/(kg@d)时vv值增大,脊髓内髓鞘断裂减轻,吞噬细胞清除组织降解物,神经元变性恢复.结论:丹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及再生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德明;郑红;王文敏;刘曾旭;宋勇;马学强;戴江华 刊期: 2003年第29期
采用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距小腿关节(踝关节)捩伤60例,经1次治疗治愈43例.其余17例2次治疗治愈.
作者:蔡和益 刊期: 2003年第29期
正骨通痹丹为作者家传验方,经临床实践证可明治疗骨坏死,骨质疏松等病症.以口服正骨通痹丹对骨质疏松症( PMOP)患者进行 1~ 3个疗程的治疗,并进行药效对比观察.
作者:周成刚;乔溪梅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观察伤口液刺激成纤维细胞(FB)活性的变化,探讨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的伤口修复启动受抑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创组、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组,分别于伤后3,6,12,24,48 h取伤口液,观察伤口液刺激培养的FB增殖、诱导FB迁移及促进培养FB划痕伤口闭合的活性变化.结果:伤口液刺激FB增殖和诱导FB迁移的活性在伤后3~48 h逐渐升高,但24 h以前复合伤组伤口液的这些作用强于单创组,伤后48 h明显低于单创组,促进培养融合的FB伤口闭合的作用也显著低于单创组.结论:生长因子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激活伤口周围静止的成纤维细胞.电离辐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起始阶段就存在着生长因子分泌紊乱,从而对修复的启动和发展不利,终影响伤口修复.
作者:陈晓红;孙仁山;程天民;冉新泽 刊期: 2003年第29期
对腋窝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采用局部皮瓣转移加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及康复治疗,随访观察结果局部皮瓣及移植皮片成活良好.肩关节外展和旋转正常.
作者:易朝辉;王甲汉;邓建林;李杰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建立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实验模型,进一步探讨马尾神经综合征形成的机制.方法:将纯种健康雄性封闭群清洁级新西兰兔8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1加压组、模型2加压组,应用改良的Eiren Toh马尾神经实验压迫模型,进入椎管矢状径的1/9,2/9,1/2,造成马尾神经压迫产生神经症状,对症状、骶神经功能检测,并进行定量分析、马尾神经、神经根、骶髓做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并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模型2较模型1同等条件下,易导致马尾神经损害;各实验组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1/2d,其马尾神经组织均出现广泛的炎性反应,骶髓前角细胞出现凋亡;骶神经功能综合测定,A1,A2,A3(1.8±0.9,2.0±1.6,6.3±2.1),B1,B2,B3(4.3±1.9,6.4±3.0,9.6±2.7)同对照组和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意义(P<0.05).结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马尾神经损害,双节段压迫比单节段压迫更易出现广泛马尾神经损害;马尾神经压迫点的病理改变向头、尾两端扩散,形成广泛病理损害;骶髓前角细胞出现凋亡,且骶神经损伤症状出现1/2 d时达到高峰.
作者:史建刚;贾连顺;李家顺;蔡凯华;刘颜玲;贾宁阳 刊期: 2003年第29期
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在外科手术和疼痛治疗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某些并发症.其中穿刺操作可引起各种损伤:①组织损伤: 常见为气胸,发生率差异较大.②血管损伤: 动、静脉的损伤可继发神经损伤.③神经损伤:穿刺针可对神经造成直接损伤,另外还与穿刺针的型号、斜面和方向有关.
作者:顾恩华;赵智慧 刊期: 2003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