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恩华;赵智慧
采用中医内服配合中药温痹散场效应仪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5例,结果治愈 43例,好转 38例,显示本疗法对症状缓解与功能康复有良好作用.
作者:包力;陈志婵;孔令新;徐新玉;刘跃民;卓鹰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研究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探讨其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大鼠麻醉后,在背部脊柱两侧1.5 cm处切除两个直径约1.6 cm的圆形,以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其中一个创面局部涂抹白芨胶溶液;或在背部脊柱两侧1.5 cm处各切开一约8 cm长的全皮层切口,埋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绵,随机数字表法选择一侧注入白芨胶溶液.结果:伤后3(或5),7,10,14,21 d白芨治疗组创面残留面积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提前2.5 d,创面组织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伤后3,5,7 d白芨组伤口巨噬细胞数量也显著提高.结论:白芨提高创面愈合的速度和愈合的质量,增加伤口巨噬细胞数量可能是其促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仁山;陈晓红;程天民;冉新泽;阎国和;粟永萍;刘荣卿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通过检测瘢痕疙瘩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各12例,并分别取正常皮肤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正常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旺;蒋游晖;李友良;林子豪;江华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多椎间孔间隙单侧钩突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按正常组,手术组,在2 N@m纯力偶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运动方向上,手术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0.05,t前屈=-1.932,t右伸=-1.447,t左弯=-1.772,t右弯=-2.768,t左旋=-1.743,t右旋=-1.753),差异无显著性.②运动范围的总和,手术组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F=17.448).结论: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在颈椎运动范围总和的增加,对某一方向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徐达传;钟世镇;马向阳;黄文华;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29期
对5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刀治疗,经1疗程治疗治愈35例,显效14例,有效2例.
作者:赵淑灵;刘忠建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探讨抗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34单抗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与垂体腺瘤分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对患者选择更有效和安全有利于患者社会生活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998-05/2001-07 4l例垂体腺瘤组织及5例正常垂体组织中CD3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41例垂体腺瘤组织中平均MVD为20.9±8.0,5例正常垂体组织的平均MVD为12.2±2.4,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4.P<0.05).其中平均MVD(个/高倍视野)值在23例侵蚀型垂体腺瘤组(Ⅲ~V级)为27.0±4.8,在18例封闭型垂体组织(Ⅰ~Ⅱ级)为13.2±2.6,侵蚀型垂体腺瘤组的平均MVD与封闭型垂体腺瘤组和正常垂体组织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t=10.9,P<0.01).而封闭型垂体腺瘤组和正常垂体组织组平均MVD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CD34单抗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垂体腺瘤的临床分级密切相关,可反映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的使用指标,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更为切实、安全及对患者生理、心理、精神和主观感受都有益处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继乐;田刚 刊期: 2003年第29期
正骨通痹丹为作者家传验方,经临床实践证可明治疗骨坏死,骨质疏松等病症.以口服正骨通痹丹对骨质疏松症( PMOP)患者进行 1~ 3个疗程的治疗,并进行药效对比观察.
作者:周成刚;乔溪梅 刊期: 2003年第29期
为观察电员针配合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治疗组 105例及对照组 50例分别应用电员针-运动疗法和综合疗法治疗.通过分值评定、疗效优良率比较,发现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作者:张新宽;王秋凤 刊期: 2003年第29期
近年来采用青龙摆尾针刺法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4例 ,经两个疗程治疗各项功能恢复正常 68例.
作者:张连媚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冻干骨松质与转染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能否在体内更有效地成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BMSC体外培养扩增,然后用脂质体的方法将VEGF转染入该BMSC,再使其附着于同种异体冻干骨松质,并植入自体肌袋.8周后取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三色法染色观察.结果:8周时可见到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软骨和骨质形成,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出现,并有类骨质形成,而单纯植入冻干骨松质组仅有大量纤维包裹.结论: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具有较好成骨活性,优于单纯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
作者:张鹏;马保安;范清宇;龙华;范德刚;杨连甲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负性情绪对下肢长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 ADL)的影响,寻找进行干预的可能性. 方法 :41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发病后半年进行了步行能力、膝关节活动度( ROM)和 ADL(使用改良的巴氏量表)评估,同时还使用临床精神卫生自评量表( SCL-90)测试了精神心理表现. 结果 :1例长骨骨折患者中,步行能力≤ 4级者的躯体化( 1.25± 0.53)、人际关系( 1.25± 0.50)、抑郁( 1.38± 0.47)、焦虑( 1.29± 0.32)、敌对( 1.48± 0.59)和精神病性( 1.34± 0.38)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步行能力 5级者( t=2.136~ 2.363; P均 < 0.05). ROM< 120°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 ROM≥ 120°者( t=2.146~ 2.307; P均 < 0.05). ADL< 75分者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 ADL≥ 75分者,( t=2.026~ 2.274; P均 < 0.05). 结论 :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发病后的步行功能、 ROM和 ADL与负性情绪表现密切相关,对前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陈坤峰 刊期: 2003年第29期
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在外科手术和疼痛治疗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某些并发症.其中穿刺操作可引起各种损伤:①组织损伤: 常见为气胸,发生率差异较大.②血管损伤: 动、静脉的损伤可继发神经损伤.③神经损伤:穿刺针可对神经造成直接损伤,另外还与穿刺针的型号、斜面和方向有关.
作者:顾恩华;赵智慧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 :评估经皮神经电刺激法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在难治性逼尿肌不稳定儿童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 :在一项前瞻性调查中对 32例经过 2年以上泌尿专科和 /或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逼尿肌不稳定儿童患者采用 TENS治疗, 6周 1个疗程,每隔 6周对儿童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排尿缓急程度、白天尿失禁次数、排尿频率、尿流率曲线和膀胱容量. 结果 :该组儿童患者经过 6个疗程取得了满意疗效. 28例表现为尿急症状儿童患者中, 7例症状完全消失, 10例儿童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 23例表现为白天尿失禁症状儿童患者中, 4例治愈, 12例症状缓解; 19例表现为排尿频率紊乱(小于 4次 /d或大于 8次 /d)儿童患者中, 16例恢复正常( 4~ 6次 /d); 21例儿童患者治疗前尿流率曲线异常,治疗后 9例恢复正常.膀胱平均容量由 185.16提高至 279.19 mL. 结论 :TENS对儿童逼尿肌不稳定所引起的尿频、尿流率曲线和膀胱容量改变有显著疗效.
作者:陈昊;吴雄飞;金锡御;刘宏 刊期: 2003年第29期
对腋窝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采用局部皮瓣转移加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及康复治疗,随访观察结果局部皮瓣及移植皮片成活良好.肩关节外展和旋转正常.
作者:易朝辉;王甲汉;邓建林;李杰 刊期: 2003年第29期
从 1895年伦琴发现 X线到 Howard Kelly 首次把镭应用到宫颈癌治疗中,前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渗透到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国内从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开展 X线全身外照射 (TBI)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前的一种预处理的手段,已有 30 年的历史,方法和技术日臻完善.利用直线加速器开展 TBI,经过几年的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颜廷秀;韩俊庆;李学芹;孟丽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绝大多数腰肌筋膜炎患者是因腰部损伤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以及劳损、外感风寒等因素所造成,疼痛敏锐,而且广泛、难愈.采用电针和温针治疗腰肌筋膜炎 51例,治愈 33例,好转 14例,无效 4例.
作者:蔡玲;冯常武;吴汉军 刊期: 2003年第29期
针对慢性腰肌劳损具有迁延不愈,容易复发或急性发作,难以彻底治愈等特点,采用传统推拿及运动疗法治疗129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推拿手法和运动疗法同时进行,有效解除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缓解痉挛、松解粘连.
作者:宁俊忠;廖军锋;范秀华;陈耀平 刊期: 2003年第29期
对骨折患者采取不同分期实施辨证施护、功能指导,不仅可减少并发症,而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施金玉 刊期: 2003年第29期
目的:观察聚丙烯(Polypfopylene,PP)和复合材料(Polypropylene+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PP+ePTFE)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组织学反应,客观地评价两种材料的特点,以便为临床选用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分为PP全层修补(PP-T)组、PP保留腹膜(PP-PR)组和PP+ePTFE全层修补(PP+ePTFE-T)组.切除1.5 cm(2.0 cm的前腹壁,分别以相同面积的两种补片修补缺损,于术后14,30,60和120 d进行腹腔内粘连评分及组织学检查.结果:PP+ePTFE组动物术后各期腹腔粘连明显轻于PP+T组(分别P<0 05).PP+PR组动物腹腔无粘连.术后14 d,两种材料周围均以炎性反应为主,但PP+ePTFE组腹腔面反应很轻.30 d后,在PP和PP+ePTFE非腹腔面周围成纤维细胞和胶原逐渐增加.PP+ePTFE材料的腹腔面逐渐形成一间皮层.结论:PP材料与组织掺和好,但与腹腔粘连重.PP+ePTFE材料既有组织掺和好,又具有抗腹腔粘连作用.腹膜是防止PP材料与腹腔脏器粘连的好屏障.
作者:李基业;邓群;黎沾良 刊期: 2003年第29期
脊髓损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重疾病.脊髓损伤患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是极其严重的.因此,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成为了目前世界各国科研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目前研究的成果认为:脊髓损伤后限制神经轴突生长或再生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神经营养因子和支持引导神经生长的基质成分缺乏;二是脊髓断端产生的囊腔和瘢痕组织以及一些抑制性生长因子等抑制轴突生长.近年来,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特别是在脊髓移植治疗、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阻断抑制性因子的作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的实验结果令人鼓舞,为截瘫患者燃起了希望.
作者:李民;李强;伍亚民 刊期: 2003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