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冻干骨松质与转染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内成骨实验

张鹏;马保安;范清宇;龙华;范德刚;杨连甲

关键词:骨生成, 干细胞, 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冻干骨松质与转染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能否在体内更有效地成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BMSC体外培养扩增,然后用脂质体的方法将VEGF转染入该BMSC,再使其附着于同种异体冻干骨松质,并植入自体肌袋.8周后取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三色法染色观察.结果:8周时可见到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软骨和骨质形成,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出现,并有类骨质形成,而单纯植入冻干骨松质组仅有大量纤维包裹.结论: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具有较好成骨活性,优于单纯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干细胞移植过程中X线全身照射的应用

    从 1895年伦琴发现 X线到 Howard Kelly 首次把镭应用到宫颈癌治疗中,前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渗透到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国内从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开展 X线全身外照射 (TBI)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前的一种预处理的手段,已有 30 年的历史,方法和技术日臻完善.利用直线加速器开展 TBI,经过几年的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颜廷秀;韩俊庆;李学芹;孟丽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bcl-2及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脊髓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Allen WD法以25 gcf致伤SD大鼠脊髓制作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0.5,1,2,3,4,6,12,24,48 h导管注入bFGF20uL(含bFGF 200 U);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术后2,6,12,24,48 h取损伤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Bcl-2、Bax蛋白和bcl-2 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应用bFGF显著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2,6,12,24,48 hBcl-2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65±0.020,0.254±0.081,0.312±0.017,0.415±0.021,0.304±0.031,(P<0.01,t=2.729~9.279),Bax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34±0.021,0.184±0.014,0.204±0.014,0 216±0.027,0.180±0.013(P<0.01,t=4.601~6.376),提高Bcl-2蛋白的含量,降低了Bax蛋白的水平,每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FGF通过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脊髓组织,这可能是bFGF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文革;王锋;林佳俊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截肢患者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目的 :对 1例截肢患者进行病例讨论,以明确康复评定、康复计划及康复目标. 方法 :康复干预前后进行康复团队讨论. 结果 :患者为经股骨( transfemoral, TF)下位截肢,处于假肢前期,存在髋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幻肢痛.经 2周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实用功能均改善.已佩带长腿假肢.讨论内容涵盖了一般评定、截肢特征、康复计划、具体方法和目标等. 结论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完善截肢的康复任务.

    作者:李放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预构血管化骨与非血管化骨游离移植的比较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预构血管化骨游离移植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束植入预构血管化骨的过程及预构血管化骨游离移植后的骨生长及代谢变化.方法:通过将兔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干中,预构血管化骨,然后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测,酶组织化学技术及组织学观察等技术对预构血管化骨与非血管化骨游离移植术后骨组织生长,代谢及血供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结果:SPECT检测后,预构血管化骨可以在移植后继续保持移植骨的血供,维持骨的正常代谢.骨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研究显示:早期观察骨细胞的SDH的变化可了解移植骨组织的成活与生长情况.而移植骨组织学观察表明:血管化骨移植术后骨组织连续保持正常结构和活性,而非血管化骨组织移植后则出现吸收,坏死等改变.结论:预构血管化骨可以作为血管化骨游离移植,在游离移植后,提供血的血供,保持骨的正常结构和继续生长,可用作骨缺损的功能性修复.

    作者:谭学新;宫相芹;徐中飞;邓春富;王绪凯;王玉新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CD44v6和E-上皮黏附素表达与胆管癌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CD44v6和E-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ED)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催化信号放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ED蛋白表达,综合分析了CD44v6和ED蛋白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在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E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和53%.CD44v6高表达、ED低表达与胆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CD44v6和ED表达提示胆管癌生物学行为不良.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周翠玲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蜂毒制剂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迁延,病情错综复杂,一般认为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有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的作用.采用蜂毒制剂刮痧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陈潮;程林兵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直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初步评价

    直肠癌疾病本身及手术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可以全面客观的评价疾病及治疗对患者造成的身体、心理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赵海;张亘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伤口液对电离辐射复合创伤大鼠成纤维细胞迁移和增殖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伤口液刺激成纤维细胞(FB)活性的变化,探讨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的伤口修复启动受抑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创组、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组,分别于伤后3,6,12,24,48 h取伤口液,观察伤口液刺激培养的FB增殖、诱导FB迁移及促进培养FB划痕伤口闭合的活性变化.结果:伤口液刺激FB增殖和诱导FB迁移的活性在伤后3~48 h逐渐升高,但24 h以前复合伤组伤口液的这些作用强于单创组,伤后48 h明显低于单创组,促进培养融合的FB伤口闭合的作用也显著低于单创组.结论:生长因子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激活伤口周围静止的成纤维细胞.电离辐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起始阶段就存在着生长因子分泌紊乱,从而对修复的启动和发展不利,终影响伤口修复.

    作者:陈晓红;孙仁山;程天民;冉新泽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冻干骨松质与转染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内成骨实验

    目的:探讨冻干骨松质与转染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能否在体内更有效地成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BMSC体外培养扩增,然后用脂质体的方法将VEGF转染入该BMSC,再使其附着于同种异体冻干骨松质,并植入自体肌袋.8周后取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三色法染色观察.结果:8周时可见到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软骨和骨质形成,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出现,并有类骨质形成,而单纯植入冻干骨松质组仅有大量纤维包裹.结论: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具有较好成骨活性,优于单纯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

    作者:张鹏;马保安;范清宇;龙华;范德刚;杨连甲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马尾神经综合征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成机制

    目的:建立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实验模型,进一步探讨马尾神经综合征形成的机制.方法:将纯种健康雄性封闭群清洁级新西兰兔8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1加压组、模型2加压组,应用改良的Eiren Toh马尾神经实验压迫模型,进入椎管矢状径的1/9,2/9,1/2,造成马尾神经压迫产生神经症状,对症状、骶神经功能检测,并进行定量分析、马尾神经、神经根、骶髓做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并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模型2较模型1同等条件下,易导致马尾神经损害;各实验组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1/2d,其马尾神经组织均出现广泛的炎性反应,骶髓前角细胞出现凋亡;骶神经功能综合测定,A1,A2,A3(1.8±0.9,2.0±1.6,6.3±2.1),B1,B2,B3(4.3±1.9,6.4±3.0,9.6±2.7)同对照组和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意义(P<0.05).结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马尾神经损害,双节段压迫比单节段压迫更易出现广泛马尾神经损害;马尾神经压迫点的病理改变向头、尾两端扩散,形成广泛病理损害;骶髓前角细胞出现凋亡,且骶神经损伤症状出现1/2 d时达到高峰.

    作者:史建刚;贾连顺;李家顺;蔡凯华;刘颜玲;贾宁阳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电员针配合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

    为观察电员针配合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治疗组 105例及对照组 50例分别应用电员针-运动疗法和综合疗法治疗.通过分值评定、疗效优良率比较,发现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作者:张新宽;王秋凤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性腺切除对家兔骨代谢及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切除家兔卵巢、睾丸后骨丢失情况.方法:选择48只家兔,20只切除卵巢,20只切除睾丸,对照组各4只家兔.手术后4,7和10周分别测定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肌苷、骨钙素含量和尿内羟脯氨酸,10周后处死家兔,测定胫骨骨矿含量,骨沉积速度、骨皮质宽度和类骨质宽度.结果:卵巢切除组(OVX)与睾丸切除组(ORX)比较,血清肌苷(μmoL/L)在4周时分别为82±4,66±6;7周时分别为78±4,4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尿内羟脯氨酸和骨钙素含量OVX比ORX降低.OVX骨沉积速度、类骨质宽度大于ORX,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骨质丢失与雌激素之间有密切关系;睾丸切除后对骨质影响时间较短,7周后对骨质影响逐渐消失.

    作者:夏亚一;赵慧;孙正义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获得和诱导成软骨培养

    目的:研究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探究新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来源.方法:从引产胎儿(家属自愿捐献)髂骨获得骨髓,体外培养从骨髓中获得的MS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将传代后的MSCs在诱导培养液中培养,检测软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结果:从胎儿骨髓得到的细胞表达MSCs的表面标志物,并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后细胞变为多伪足的多边形细胞,扫描电镜见细胞表面有丰富的交联,透射电镜观察见大量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甲苯胺蓝染色见细胞内有异染性基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COLⅡ表达阳性.结论:胎儿MSCs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庞永刚;崔鹏程;陈文弦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对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丹参治疗组.在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分别给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丹参治疗组大鼠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观测脊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复方丹参治疗14d后,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体积密度(vv)值为8.34±0.3,用药剂量为2 g/(kg@d)时vv值增大,脊髓内髓鞘断裂减轻,吞噬细胞清除组织降解物,神经元变性恢复.结论:丹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及再生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德明;郑红;王文敏;刘曾旭;宋勇;马学强;戴江华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脊髓损伤的修复治疗策略

    脊髓损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重疾病.脊髓损伤患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是极其严重的.因此,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成为了目前世界各国科研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目前研究的成果认为:脊髓损伤后限制神经轴突生长或再生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神经营养因子和支持引导神经生长的基质成分缺乏;二是脊髓断端产生的囊腔和瘢痕组织以及一些抑制性生长因子等抑制轴突生长.近年来,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特别是在脊髓移植治疗、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阻断抑制性因子的作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的实验结果令人鼓舞,为截瘫患者燃起了希望.

    作者:李民;李强;伍亚民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探讨其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大鼠麻醉后,在背部脊柱两侧1.5 cm处切除两个直径约1.6 cm的圆形,以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其中一个创面局部涂抹白芨胶溶液;或在背部脊柱两侧1.5 cm处各切开一约8 cm长的全皮层切口,埋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绵,随机数字表法选择一侧注入白芨胶溶液.结果:伤后3(或5),7,10,14,21 d白芨治疗组创面残留面积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提前2.5 d,创面组织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伤后3,5,7 d白芨组伤口巨噬细胞数量也显著提高.结论:白芨提高创面愈合的速度和愈合的质量,增加伤口巨噬细胞数量可能是其促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仁山;陈晓红;程天民;冉新泽;阎国和;粟永萍;刘荣卿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震刺疗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

    近年来采用青龙摆尾针刺法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4例 ,经两个疗程治疗各项功能恢复正常 68例.

    作者:张连媚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A20基因抑制人平滑肌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外源性锌指蛋白家族中A20基因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平滑肌细胞同型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 3表达和凋亡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方法:DOTAP脂质体转染pEGFPEHA20-N1于原代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经G418筛选,A20表达经免疫荧光鉴定.Tunnel原位末端标记法、原位杂交检测转染前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及Caspase 3的表达情况.结果:A20基因在平滑肌细胞得到有效表达,正常对照组及转染A20基因组人平滑肌细胞凋亡为(3±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作用后对照组与转染A20基因组凋亡分别为(16±2)%,(5±1)%,两者相差显著(P<0.05).A20基因能显著抑制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Caspase 3的表达.结论:A20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后期能阻止平滑肌细胞凋亡,对防止粥样癍块破裂的治疗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朱楚洪;应大君;糜建红;董世武;张伟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中药正骨通痹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正骨通痹丹为作者家传验方,经临床实践证可明治疗骨坏死,骨质疏松等病症.以口服正骨通痹丹对骨质疏松症( PMOP)患者进行 1~ 3个疗程的治疗,并进行药效对比观察.

    作者:周成刚;乔溪梅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垂体腺瘤患者微血管密度检测与腺瘤侵袭性评价

    目的: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探讨抗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34单抗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与垂体腺瘤分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对患者选择更有效和安全有利于患者社会生活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998-05/2001-07 4l例垂体腺瘤组织及5例正常垂体组织中CD3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41例垂体腺瘤组织中平均MVD为20.9±8.0,5例正常垂体组织的平均MVD为12.2±2.4,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4.P<0.05).其中平均MVD(个/高倍视野)值在23例侵蚀型垂体腺瘤组(Ⅲ~V级)为27.0±4.8,在18例封闭型垂体组织(Ⅰ~Ⅱ级)为13.2±2.6,侵蚀型垂体腺瘤组的平均MVD与封闭型垂体腺瘤组和正常垂体组织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t=10.9,P<0.01).而封闭型垂体腺瘤组和正常垂体组织组平均MVD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CD34单抗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垂体腺瘤的临床分级密切相关,可反映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的使用指标,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更为切实、安全及对患者生理、心理、精神和主观感受都有益处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继乐;田刚 刊期: 2003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