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44v6和E-上皮黏附素表达与胆管癌预后的相关性

谷化平;尚培中;周翠玲

关键词:胆管癌, 钙粘糖蛋白类,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CD44v6和E-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ED)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催化信号放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ED蛋白表达,综合分析了CD44v6和ED蛋白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在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E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和53%.CD44v6高表达、ED低表达与胆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CD44v6和ED表达提示胆管癌生物学行为不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

    目的:建立理想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以达到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目的.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二步消化法获取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细胞融合率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二步消化法适用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获取.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增殖旺盛;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细胞分化良好,可融合成肌管.α-sarcometric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骨骼肌卫星细胞弱阳性,肌管强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作者:魏宽海;裴国献;金丹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颈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多椎间孔间隙单侧钩突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按正常组,手术组,在2 N@m纯力偶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运动方向上,手术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0.05,t前屈=-1.932,t右伸=-1.447,t左弯=-1.772,t右弯=-2.768,t左旋=-1.743,t右旋=-1.753),差异无显著性.②运动范围的总和,手术组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F=17.448).结论: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在颈椎运动范围总和的增加,对某一方向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徐达传;钟世镇;马向阳;黄文华;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体外诱导大鼠破骨样细胞形成及促进骨吸收的实验

    目的:通过大鼠四肢长骨骨髓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观察1.25-(OH)2D3对破骨样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4周龄SD大鼠长骨骨髓细胞悬液接种于预置盖玻片或牙本质片的24孔培养板内,试验组加入诱导剂1.25-(OH)2D3(1×10-8mol/L)而对照组不加,每3 d换液1次,培养2周.结果:培养1周左右光镜下可见有多核破骨样细胞形成,胞体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阳性,牙本质片上有骨吸收陷窝形成.证明所形成多核细胞为破骨样细胞.结论:1.25-(OH):2D3(1×10-8mol/L)可诱导大鼠骨髓破骨样细胞的形成.

    作者:王峰;林珠;李永明;杨美祥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截肢患者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目的 :对 1例截肢患者进行病例讨论,以明确康复评定、康复计划及康复目标. 方法 :康复干预前后进行康复团队讨论. 结果 :患者为经股骨( transfemoral, TF)下位截肢,处于假肢前期,存在髋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幻肢痛.经 2周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实用功能均改善.已佩带长腿假肢.讨论内容涵盖了一般评定、截肢特征、康复计划、具体方法和目标等. 结论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完善截肢的康复任务.

    作者:李放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经皮神经电刺激法治疗儿童难治性逼尿肌不稳定效果初探

    目的 :评估经皮神经电刺激法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在难治性逼尿肌不稳定儿童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 :在一项前瞻性调查中对 32例经过 2年以上泌尿专科和 /或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逼尿肌不稳定儿童患者采用 TENS治疗, 6周 1个疗程,每隔 6周对儿童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排尿缓急程度、白天尿失禁次数、排尿频率、尿流率曲线和膀胱容量. 结果 :该组儿童患者经过 6个疗程取得了满意疗效. 28例表现为尿急症状儿童患者中, 7例症状完全消失, 10例儿童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 23例表现为白天尿失禁症状儿童患者中, 4例治愈, 12例症状缓解; 19例表现为排尿频率紊乱(小于 4次 /d或大于 8次 /d)儿童患者中, 16例恢复正常( 4~ 6次 /d); 21例儿童患者治疗前尿流率曲线异常,治疗后 9例恢复正常.膀胱平均容量由 185.16提高至 279.19 mL. 结论 :TENS对儿童逼尿肌不稳定所引起的尿频、尿流率曲线和膀胱容量改变有显著疗效.

    作者:陈昊;吴雄飞;金锡御;刘宏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bcl-2及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脊髓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Allen WD法以25 gcf致伤SD大鼠脊髓制作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0.5,1,2,3,4,6,12,24,48 h导管注入bFGF20uL(含bFGF 200 U);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术后2,6,12,24,48 h取损伤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Bcl-2、Bax蛋白和bcl-2 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应用bFGF显著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2,6,12,24,48 hBcl-2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65±0.020,0.254±0.081,0.312±0.017,0.415±0.021,0.304±0.031,(P<0.01,t=2.729~9.279),Bax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34±0.021,0.184±0.014,0.204±0.014,0 216±0.027,0.180±0.013(P<0.01,t=4.601~6.376),提高Bcl-2蛋白的含量,降低了Bax蛋白的水平,每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FGF通过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脊髓组织,这可能是bFGF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文革;王锋;林佳俊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中药正骨通痹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正骨通痹丹为作者家传验方,经临床实践证可明治疗骨坏死,骨质疏松等病症.以口服正骨通痹丹对骨质疏松症( PMOP)患者进行 1~ 3个疗程的治疗,并进行药效对比观察.

    作者:周成刚;乔溪梅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直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初步评价

    直肠癌疾病本身及手术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可以全面客观的评价疾病及治疗对患者造成的身体、心理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赵海;张亘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根据骨折患者不同分期实施辨证施护的体会

    对骨折患者采取不同分期实施辨证施护、功能指导,不仅可减少并发症,而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施金玉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探讨其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大鼠麻醉后,在背部脊柱两侧1.5 cm处切除两个直径约1.6 cm的圆形,以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其中一个创面局部涂抹白芨胶溶液;或在背部脊柱两侧1.5 cm处各切开一约8 cm长的全皮层切口,埋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绵,随机数字表法选择一侧注入白芨胶溶液.结果:伤后3(或5),7,10,14,21 d白芨治疗组创面残留面积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提前2.5 d,创面组织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伤后3,5,7 d白芨组伤口巨噬细胞数量也显著提高.结论:白芨提高创面愈合的速度和愈合的质量,增加伤口巨噬细胞数量可能是其促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仁山;陈晓红;程天民;冉新泽;阎国和;粟永萍;刘荣卿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p53基因突变的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瘢痕疙瘩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各12例,并分别取正常皮肤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正常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旺;蒋游晖;李友良;林子豪;江华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获得和诱导成软骨培养

    目的:研究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探究新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来源.方法:从引产胎儿(家属自愿捐献)髂骨获得骨髓,体外培养从骨髓中获得的MS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将传代后的MSCs在诱导培养液中培养,检测软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结果:从胎儿骨髓得到的细胞表达MSCs的表面标志物,并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后细胞变为多伪足的多边形细胞,扫描电镜见细胞表面有丰富的交联,透射电镜观察见大量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甲苯胺蓝染色见细胞内有异染性基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COLⅡ表达阳性.结论:胎儿MSCs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庞永刚;崔鹏程;陈文弦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脊髓损伤的修复治疗策略

    脊髓损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重疾病.脊髓损伤患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是极其严重的.因此,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成为了目前世界各国科研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目前研究的成果认为:脊髓损伤后限制神经轴突生长或再生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神经营养因子和支持引导神经生长的基质成分缺乏;二是脊髓断端产生的囊腔和瘢痕组织以及一些抑制性生长因子等抑制轴突生长.近年来,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特别是在脊髓移植治疗、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阻断抑制性因子的作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的实验结果令人鼓舞,为截瘫患者燃起了希望.

    作者:李民;李强;伍亚民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体外退行性变的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模型,观察其演变,探讨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长枫杂交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200 mL/L胎牛血清的杜尔伯克改良基础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中培养,建立体外软骨终板细胞培养模型.以光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以甲苯胺蓝、番红O、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终板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冻存后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接近体内细胞,多次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经染色证实此细胞具有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冻存细胞复苏后,细胞形态及其分化、增殖能力与冻存前基本相同.结论:猪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可为体外研究软骨终板的退行性变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刘斌;瞿东滨;金大地;王岩松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A20基因抑制人平滑肌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外源性锌指蛋白家族中A20基因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平滑肌细胞同型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 3表达和凋亡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方法:DOTAP脂质体转染pEGFPEHA20-N1于原代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经G418筛选,A20表达经免疫荧光鉴定.Tunnel原位末端标记法、原位杂交检测转染前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及Caspase 3的表达情况.结果:A20基因在平滑肌细胞得到有效表达,正常对照组及转染A20基因组人平滑肌细胞凋亡为(3±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作用后对照组与转染A20基因组凋亡分别为(16±2)%,(5±1)%,两者相差显著(P<0.05).A20基因能显著抑制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Caspase 3的表达.结论:A20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后期能阻止平滑肌细胞凋亡,对防止粥样癍块破裂的治疗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朱楚洪;应大君;糜建红;董世武;张伟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复合人工皮肤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

    目的:探讨复合人工皮肤在修复中国小型猪全层皮肤缺损中的作用.方法:16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于背部正中分别切除全层皮肤至深筋膜的3个创面,3个创面以数字表法分成复合皮移植组(实验组),刃厚皮移植组(对照组1)及全厚皮移植组(对照组2),术后定期留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人工复合皮肤具有表皮,真皮双层结构,在愈合过程中表皮细胞逐步增殖、分化、发育形成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质层.结论:表皮细胞悬液与脱细胞真皮基质重组的复合皮由于含有真皮与表皮双层结构,其组织学形态与超微结构与天然皮肤极为相似;通过表皮细胞培养可扩大皮源,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提供了皮源.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人工复合皮肤,可用于皮肤缺损者的治疗,解决了自体供皮不足.

    作者:徐刚;王永满;孙拥新;冯玉柱;高潮;李春梅;姜海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纤维结合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细胞学特征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方法观察纤维结合蛋白 (fibronectin,FN)对体外培养的牙周韧带( periodontal ligament, PDL)细胞中肌动蛋白微丝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FN组 PDL细胞中肌动蛋白含量明显较对照组增高,且超微结构可见该细胞中微丝成分丰富,排列密集.提示 FN可促进 PDL细胞中微丝的聚合,微丝聚合度增加可促进牙周新附着.

    作者:王晓阳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震刺疗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

    近年来采用青龙摆尾针刺法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4例 ,经两个疗程治疗各项功能恢复正常 68例.

    作者:张连媚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骨盆牵引结合中药薰敷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

    将 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患者分为 2组,观察组 80例,用骨盆牵引结合中药薰药敷治疗,对照组 80例,单用骨盆牵引治疗.结果观察组痊愈 30例,好转 40例,痊愈率为 38%,总有效率为 88%.对照组痊愈 25例,好转 41例,痊愈率为 31%,总有效率为 82%.

    作者:汪崇淼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电针与温针治疗腰肌筋膜炎

    绝大多数腰肌筋膜炎患者是因腰部损伤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以及劳损、外感风寒等因素所造成,疼痛敏锐,而且广泛、难愈.采用电针和温针治疗腰肌筋膜炎 51例,治愈 33例,好转 14例,无效 4例.

    作者:蔡玲;冯常武;吴汉军 刊期: 2003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