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体外退行性变的机制研究

刘斌;瞿东滨;金大地;王岩松

关键词:软骨, 细胞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低温保藏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模型,观察其演变,探讨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长枫杂交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200 mL/L胎牛血清的杜尔伯克改良基础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中培养,建立体外软骨终板细胞培养模型.以光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以甲苯胺蓝、番红O、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终板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冻存后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接近体内细胞,多次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经染色证实此细胞具有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冻存细胞复苏后,细胞形态及其分化、增殖能力与冻存前基本相同.结论:猪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可为体外研究软骨终板的退行性变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伤口液对电离辐射复合创伤大鼠成纤维细胞迁移和增殖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伤口液刺激成纤维细胞(FB)活性的变化,探讨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的伤口修复启动受抑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创组、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组,分别于伤后3,6,12,24,48 h取伤口液,观察伤口液刺激培养的FB增殖、诱导FB迁移及促进培养FB划痕伤口闭合的活性变化.结果:伤口液刺激FB增殖和诱导FB迁移的活性在伤后3~48 h逐渐升高,但24 h以前复合伤组伤口液的这些作用强于单创组,伤后48 h明显低于单创组,促进培养融合的FB伤口闭合的作用也显著低于单创组.结论:生长因子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激活伤口周围静止的成纤维细胞.电离辐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起始阶段就存在着生长因子分泌紊乱,从而对修复的启动和发展不利,终影响伤口修复.

    作者:陈晓红;孙仁山;程天民;冉新泽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颈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多椎间孔间隙单侧钩突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按正常组,手术组,在2 N@m纯力偶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运动方向上,手术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0.05,t前屈=-1.932,t右伸=-1.447,t左弯=-1.772,t右弯=-2.768,t左旋=-1.743,t右旋=-1.753),差异无显著性.②运动范围的总和,手术组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F=17.448).结论: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在颈椎运动范围总和的增加,对某一方向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徐达传;钟世镇;马向阳;黄文华;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不同取穴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对5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刀治疗,经1疗程治疗治愈35例,显效14例,有效2例.

    作者:赵淑灵;刘忠建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探讨其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大鼠麻醉后,在背部脊柱两侧1.5 cm处切除两个直径约1.6 cm的圆形,以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其中一个创面局部涂抹白芨胶溶液;或在背部脊柱两侧1.5 cm处各切开一约8 cm长的全皮层切口,埋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绵,随机数字表法选择一侧注入白芨胶溶液.结果:伤后3(或5),7,10,14,21 d白芨治疗组创面残留面积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提前2.5 d,创面组织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伤后3,5,7 d白芨组伤口巨噬细胞数量也显著提高.结论:白芨提高创面愈合的速度和愈合的质量,增加伤口巨噬细胞数量可能是其促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仁山;陈晓红;程天民;冉新泽;阎国和;粟永萍;刘荣卿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p53基因突变的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瘢痕疙瘩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各12例,并分别取正常皮肤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正常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旺;蒋游晖;李友良;林子豪;江华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震刺疗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

    近年来采用青龙摆尾针刺法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4例 ,经两个疗程治疗各项功能恢复正常 68例.

    作者:张连媚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中药内服外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

    采用中医内服配合中药温痹散场效应仪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5例,结果治愈 43例,好转 38例,显示本疗法对症状缓解与功能康复有良好作用.

    作者:包力;陈志婵;孔令新;徐新玉;刘跃民;卓鹰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直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初步评价

    直肠癌疾病本身及手术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可以全面客观的评价疾病及治疗对患者造成的身体、心理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赵海;张亘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预构血管化骨与非血管化骨游离移植的比较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预构血管化骨游离移植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束植入预构血管化骨的过程及预构血管化骨游离移植后的骨生长及代谢变化.方法:通过将兔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干中,预构血管化骨,然后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测,酶组织化学技术及组织学观察等技术对预构血管化骨与非血管化骨游离移植术后骨组织生长,代谢及血供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结果:SPECT检测后,预构血管化骨可以在移植后继续保持移植骨的血供,维持骨的正常代谢.骨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研究显示:早期观察骨细胞的SDH的变化可了解移植骨组织的成活与生长情况.而移植骨组织学观察表明:血管化骨移植术后骨组织连续保持正常结构和活性,而非血管化骨组织移植后则出现吸收,坏死等改变.结论:预构血管化骨可以作为血管化骨游离移植,在游离移植后,提供血的血供,保持骨的正常结构和继续生长,可用作骨缺损的功能性修复.

    作者:谭学新;宫相芹;徐中飞;邓春富;王绪凯;王玉新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距小腿关节捩伤

    采用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距小腿关节(踝关节)捩伤60例,经1次治疗治愈43例.其余17例2次治疗治愈.

    作者:蔡和益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腰神经根损伤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在神经肌肉接头部的表达

    目的:研究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在神经肌肉接头部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confocal iaserscaring microscopy)技术,观察了大鼠胚胎期,出生后14 d,成年期以及L5神经根受压后10,20,和30 d,大鼠比且鱼肌神经肌肉接头部N-CAM的分布变化.结果:大鼠胚胎期,肌管的表面和神经肌肉接头部N-CAM呈强烈着染,在发育过程中其浓度逐渐减退,至成年肌肉时几乎消失.而当肌肉失神经支配后可导致N-CAM重新再现.结论:N-CAM在肌肉中的表达是通过神经支配状况调节的.

    作者:周重建;侯宝兴;王拥军;刘梅;施杞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外周神经阻滞穿刺并发症的预防

    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在外科手术和疼痛治疗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某些并发症.其中穿刺操作可引起各种损伤:①组织损伤: 常见为气胸,发生率差异较大.②血管损伤: 动、静脉的损伤可继发神经损伤.③神经损伤:穿刺针可对神经造成直接损伤,另外还与穿刺针的型号、斜面和方向有关.

    作者:顾恩华;赵智慧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传统中医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

    采用中医点穴、推拿拔筋、疏导牵伸等综合手法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220例,治愈98例;显效79例;好转37例;无效6例.

    作者:黄孝宽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糖皮质激素受体α基因转染在创伤组织修复过程中的意义

    目的:体外观察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基因转染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及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探讨GR促进创伤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内皮细胞株(ECV-304),脂质体法转染GRα基因,24 h后用转化生长因子(TNFα)刺激细胞并收集不同时相细胞,提取核蛋白,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检测NF-κB的核转位活化;同时观测GRα基因转染对NF-κB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单纯TNFα刺激组相比,GRα基因转染能显著抑制TNFα刺激后细胞NF-κB的活化.GRα基因转染可抑制NF-κB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糖皮质激素受体α基因转染能抑制NF-κB的活化及转录调控作用,提示GRα基因转染有利于创伤组织的修复.

    作者:王明海;粟永萍;程天民;刘晓宏;冉新泽;陆建华;李淑蓉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复合人工皮肤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

    目的:探讨复合人工皮肤在修复中国小型猪全层皮肤缺损中的作用.方法:16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于背部正中分别切除全层皮肤至深筋膜的3个创面,3个创面以数字表法分成复合皮移植组(实验组),刃厚皮移植组(对照组1)及全厚皮移植组(对照组2),术后定期留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人工复合皮肤具有表皮,真皮双层结构,在愈合过程中表皮细胞逐步增殖、分化、发育形成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质层.结论:表皮细胞悬液与脱细胞真皮基质重组的复合皮由于含有真皮与表皮双层结构,其组织学形态与超微结构与天然皮肤极为相似;通过表皮细胞培养可扩大皮源,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提供了皮源.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人工复合皮肤,可用于皮肤缺损者的治疗,解决了自体供皮不足.

    作者:徐刚;王永满;孙拥新;冯玉柱;高潮;李春梅;姜海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垂体腺瘤患者微血管密度检测与腺瘤侵袭性评价

    目的: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探讨抗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34单抗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与垂体腺瘤分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对患者选择更有效和安全有利于患者社会生活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998-05/2001-07 4l例垂体腺瘤组织及5例正常垂体组织中CD3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41例垂体腺瘤组织中平均MVD为20.9±8.0,5例正常垂体组织的平均MVD为12.2±2.4,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4.P<0.05).其中平均MVD(个/高倍视野)值在23例侵蚀型垂体腺瘤组(Ⅲ~V级)为27.0±4.8,在18例封闭型垂体组织(Ⅰ~Ⅱ级)为13.2±2.6,侵蚀型垂体腺瘤组的平均MVD与封闭型垂体腺瘤组和正常垂体组织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t=10.9,P<0.01).而封闭型垂体腺瘤组和正常垂体组织组平均MVD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CD34单抗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垂体腺瘤的临床分级密切相关,可反映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的使用指标,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更为切实、安全及对患者生理、心理、精神和主观感受都有益处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继乐;田刚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

    目的:建立理想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以达到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目的.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二步消化法获取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细胞融合率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二步消化法适用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获取.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增殖旺盛;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细胞分化良好,可融合成肌管.α-sarcometric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骨骼肌卫星细胞弱阳性,肌管强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作者:魏宽海;裴国献;金丹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获得和诱导成软骨培养

    目的:研究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探究新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来源.方法:从引产胎儿(家属自愿捐献)髂骨获得骨髓,体外培养从骨髓中获得的MS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将传代后的MSCs在诱导培养液中培养,检测软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结果:从胎儿骨髓得到的细胞表达MSCs的表面标志物,并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后细胞变为多伪足的多边形细胞,扫描电镜见细胞表面有丰富的交联,透射电镜观察见大量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甲苯胺蓝染色见细胞内有异染性基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COLⅡ表达阳性.结论:胎儿MSCs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庞永刚;崔鹏程;陈文弦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纤维结合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细胞学特征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方法观察纤维结合蛋白 (fibronectin,FN)对体外培养的牙周韧带( periodontal ligament, PDL)细胞中肌动蛋白微丝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FN组 PDL细胞中肌动蛋白含量明显较对照组增高,且超微结构可见该细胞中微丝成分丰富,排列密集.提示 FN可促进 PDL细胞中微丝的聚合,微丝聚合度增加可促进牙周新附着.

    作者:王晓阳 刊期: 2003年第29期

  • 截肢患者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目的 :对 1例截肢患者进行病例讨论,以明确康复评定、康复计划及康复目标. 方法 :康复干预前后进行康复团队讨论. 结果 :患者为经股骨( transfemoral, TF)下位截肢,处于假肢前期,存在髋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幻肢痛.经 2周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实用功能均改善.已佩带长腿假肢.讨论内容涵盖了一般评定、截肢特征、康复计划、具体方法和目标等. 结论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完善截肢的康复任务.

    作者:李放 刊期: 2003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