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娜娜;刘希胜;徐青;王德杭;张也乐;王建伟
目的 评价颈外动脉栓塞术联合鼻内镜切除术治疗富血供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鼻内镜切除术进行对比分析.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收治的富血供鼻咽部血管纤维瘤患者33例,其中采用颈外动脉栓塞术联合鼻内镜切除术治疗20例(A组),单纯鼻内镜切除术治疗13例(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切除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对术后1年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A组切除术中失血量为( 154.5±84.3)ml,手术时间为(75.0±30.9)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3.5±1.3)天,动脉栓塞术后6例发生轻度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消失,随访1年有1例复发;B组切除术中失血量为(623.1±142.3)ml,手术时间为(100.8±62.2)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7±2.1)天,随访1年有1例复发.结论 颈外动脉栓塞术联合鼻内镜切除术是治疗富血供鼻咽部血管纤维瘤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纯鼻内镜切除术相比,具有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作者:任玲;夏永辉;杨会军;徐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并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5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及MSCT表现.5例均为男性,年龄28~67岁,平均45.8岁.前纵隔2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鞍区1例,均为单发.结果 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例位于纵隔者,病灶较小者,呈类椭圆形改变,边界清楚,有包膜.病灶较大者,呈分叶状改变,向周围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病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腹膜后1例,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影,边界不清,包绕腹主动脉,并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盆腔1例,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影.位于鞍区者,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及条片状钙化影.MS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4例行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 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极为罕见,MSCT可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以及向周边组织浸润的程度,但缺乏特异性,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等临床特点,可进一步提高对其术前诊断准确率,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作者:刘冬;沈海林;付芳芳;孙羽;尚海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淋巴造影在评估下肢淋巴水肿淋巴管形态及功能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Philips Achicva 3.0 T高场强超导型MR机,对25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34侧患肢)行三维动态增强MR淋巴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淋巴管形态改变,测量对比剂注射后5、10、15、20、25、30 min淋巴管感兴趣区相对信号强度(RSI),绘制淋巴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计算峰值时间及洗净率.结果 34侧不同分期的患肢中,动态增强MR淋巴造影能显示淋巴管形态改变、确定淋巴管阻塞部位及反映淋巴管病理生理过程;淋巴管呈延迟强化,时间均超过30 min,且不同分期淋巴管强化的峰值时间、洗净率及各时间点的R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淋巴造影能为不同分期的下肢淋巴水肿患者提供淋巴管形态和功能信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新技术.
作者:周国兴;汪波;陶晓峰;王轶彬;吴颖为;宗根林;徐峻;吕良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 女,48岁.发现肉眼血尿1周,伴左腰及腹部疼痛1天.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畏寒发热,在当地医院经抗炎止血治疗稍好转.入院前1天出现左腰部和四肢胀痛,伴恶心呕吐.体检: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左肾区叩痛.
作者:樊斌;杨耀华;史河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MSCT),采用固定噪声指数(NI)的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术后CT造影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随机将本院主动脉夹层术后的患者100例分为2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均采用280 mA.B组采用Z轴ATCM扫描技术,管电流为100~350 mA,根据体重指数(BMI)不同分为两组:BMI> 25 kg/m2者,NI=10;BMI <25 kg/m2者,NI =12,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将所有图像均传输至ADW 4.3工作站,进行三维及二维后处理,同时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lvol)、相应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B组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辐射剂量较A组CTDIvol降低了28.3%、DLP降低了 30.4%.A组CTDIvol均值为(19.13±1.94) mGy;DLP均值为(1205.59±197.12) mGy·cm,B组BMI> 25 kg/m2者CTDIvol均值为(14.82±2.97) mGy; DLP均值为(887.6±177.51) mGy·cm,BMI< 25kg/m2者CTDlvol均值为(12.61±2.17)mGy; DLP均值为(789.86±139.33) mGy·cm,所有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要.结论 64排螺旋CT采用固定NI的ATCM技术在主动脉夹层CT造影中可获得较好图像质量,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同时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作者:孙继全;罗先富;孙骏;韩义;王超;王守安;吴晶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1)探讨维吾尔族维-汉-英多语者接受三种语言刺激任务时,大脑语言功能区激活的异同.资料与方法 20名健康维吾尔族维-汉-英多语者行fMRI检查,受试者均在3~5岁开始学习汉语,汉语通过中国高等汉语水平考试汉八级(HSK).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在10~12岁之间,英语水平全部通过国家大学英语4~6级考试.BOLD-fMRI检查采用组块设计,受试者分别接受维语、汉语及英语认知任务的视觉刺激并进行默读,所得图像数据经SPM5脑功能处理软件处理,生成脑激活图并进行分析,组间数据采用多样本的方差分析.结果 三种语言共同激活了双侧额中回和额下回(BA9、BA 46、47)、左侧颞中回(BA 18)、双侧中央前回(BA 4)、双侧梭状回(BA 37)、左侧顶上下小叶(BA 7/40)、双侧枕中回(BA 19).不同语言任务时右侧颞上回、颞中回(BA 18、BA 38),左侧楔前叶(BA 19),右侧舌回(BA 18)、右侧顶上下小叶(BA 7/40)、双侧的额内侧回、左侧海马旁回、基底节区(豆状核、尾状核)及小脑扁桃体有散在激活.汉语及英语刺激任务时各脑叶激活强度大于维语,三者间有统计学差异.三种语言任务的优势半球均为左侧大脑半球.结论 维吾尔族多语者给予母语、汉语和英语刺激时,三种语言有共同的脐激活区,处理汉语及英语刺激任务时脑激活区激活强度及范围大于母语,三种语言刺激时大脑的偏侧化程度无差异.
作者:王云玲;贾琳;汤伟军;王红;王皓;贾文霄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婴儿长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长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例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9例采用Siemens Novus 0.35 T MR机,12例采用Siemens Avant0 1.5 T超导型MR机对病灶及邻近关节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结果 将婴儿长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为三种类型:(1)骨骺干骺型(16例):病变位于股骨干骺端6例、胫骨干骺端5例、肱骨干骺端5例.16例长骨干骺端病灶合并骨骺及骺板受累、化脓性关节炎,其中2例合并骨膜下脓肿,1例合并骨骺分离,1例合并关节脱位,病灶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PD-STIR及梯度回波序列呈高信号,以PD-STIR显示更明显;(2)干骺型(3例):病变位于股骨干骺端2例,胫骨干骺端1例,无骺板及骨骺受累,病灶呈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3)骨干型(2例):病变位于胫骨及尺桡骨骨干各1例,MRI表现为骨干广泛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2例增强扫描髓腔内病灶及周围软组织见不均匀斑片状强化.结论 婴儿长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有其自身发病特点,认识其病理解剖学基础及MRI表现,对评价骨髓炎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四平;金科;徐和平;陈桦;王海;汪圣;伍光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 男,40岁.患肺结核10余年,因近来胸闷、胸痛、咳嗽、低热就诊.体检:慢性病面容、消瘦、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左侧胸膜摩擦音,左下肺叩诊呈浊音,全身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体温38.0℃.结核菌素试验(++),痰结核菌阴性.
作者:吴伯勋;徐德安;皮金才;左冠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RI在胎盘成熟度分级及胎盘病变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期间,33例孕龄20周以上孕妇行MRI检查的胎盘图像,其中4例超声诊断胎盘存在病变,余29例胎盘无异常;胎盘MRI,采用T1M、T2WI扫描,观察胎盘的位置、形态及信号特点,并对胎盘无异常者,根据胎盘形态及信号特点,进行成熟度分级,分为0、Ⅰ、Ⅱ、Ⅲ级.结果 4例超声诊断胎盘异常者,MRI诊断与超声诊断相符,其中前置胎盘3例,胎盘早剥1例;余29例正常胎盘,MRI成熟度分级为:0级1例;Ⅰ级13例;Ⅱ级12例;Ⅲ级3例,其中1例Ⅰ级B超诊断Ⅱ级,2例Ⅱ级B超诊断Ⅰ级,其余二者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快速MRI在对胎盘成熟度的分级及胎盘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娟;胡晓华;吴晶涛;陈文新;孔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与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CIS)的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搜集39例患儿首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时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CIS 18例,包括女13例,男5例;ADEM共21例,其中女8例,男13例.平均随访时间4.2年,短随访时间为2年.由一名儿科神经医师对CIS及ADEM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类总结.由一名资深神经影像学医师对患者ADEM及CIS头颅MRI表现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对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应用几种CIS的诊断标准对患儿进行评价,比较分析每种标准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39例儿童ADEM与CIS患者中,ADEM发病年龄小,平均约(6.14±3.41)岁;CIS平均发病年龄(10.05 ±2.87)岁,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DEM临床表现以发热和运动障碍为主,分别占76%和71%,高于CIS的33%和22% (P =0.011,0.004).而CIS中视力障碍及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出现率分别占50%和61%,与ADEM的0%和2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5).随访中儿童ADEM的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不如CIS.影像学特征中,与C1S比较,中央白质病变及脑萎缩在ADEM中表现更为明显,分别占100%和38% (P =0.001,0.023);ADEM病灶分布相对对称.CIS的视神经及脊髓病变出现率分别为22%、17%,ADEM未出现此类病变(P =0.037,P=0.089).“黑洞”在CIS中具有显著特异性,与ADE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7).Callen诊断MS的标准敏感性高,为87%.KIDMUS(2个均满足)MS诊断标准及Callen的鉴别MS与ADEM标准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2%和90%.KIDMUS敏感性差,为33%.Barkhof的成人MS标准在儿童中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分别为22%和57%.结论 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结合,可以帮助早期诊断与鉴别ADEM与CIS.在诊断CIS时应该用Callen诊断MS标准为主,而鉴别ADEM和CIS时可以用Callen的鉴别标准.
作者:肖江喜;赵彩蕾;谢晟;王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颅内胶质肉瘤的MRI影像特征,以及这些影像特征在与颅内其他常见原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4月至2011年4月9例经病理证实的胶质肉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患者年龄30 ~66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9例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及增强扫描,部分患者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扫描.结果 本组9例胶质肉瘤均发生在幕上.MRI平扫,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楚、均匀性或囊实性占位,伴有中重度水肿.T1WI上多呈低信号,T2WI上多呈高信号,FLAIR图像上,4例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为明显环形强化.结论 胶质肉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能清晰显示病变,但与颅内其他原发肿瘤鉴别较困难,多序列成像有助于其鉴别诊断及预后的估计,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作者:刚蔷蔷;许乙凯;扈全慧;林炳权;冯婕;郝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 女,53岁.发现左乳肿块5天.体检:双乳发育对称,无滥液,皮肤表面未见明显异常.左乳内上象限可触及8.0 cm×6.0 cm ×4.0 cm大小的包块,质硬,活动差,边界尚清,酒窝征阴性.右乳未见异常,双侧腋下、双锁骨上下未及肿大淋巴结.既往无外伤,手术史.
作者:晋瑞;陈欣;戚威;马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Joubert综合征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Jouber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MRI及DTI表现.结果 Joubert综合征的MRI表现包括小脑“中线裂”、中脑“臼齿征”和第四脑室扩大.DTI显示小脑上脚纤维束孤立单侧走行,在中脑内缺乏左右走向水平交叉.结论 Jouben综合征的常规MRI征象具有特征性,DTI可以直接观察纤维束走行异常,提供解剖学证据.
作者:李滨;岳云龙;金延方;刘洪亮;梁竸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术前MR诊断为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患者共58例,术后确诊为癌40例、非癌18例,比较两组间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 CC/C)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中央腺体癌组CC/C值及小ADC值分别为2.89+1.26、(0.81 +0.16)×10-3mm2/s,非癌组CC/C值及小ADC值分别为1.28±0.59、(1.02±0.18)×10-3mm2/s,中央腺体癌组与非癌组之间的CC/C值及小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94、-3.862,P值均<0.05).结论 MRS和DWI对于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陆健;王霄英;张学琴;缪小芬;张涛;郭雪梅;李飞宇;刘婧;丁丁;姜吉锋;李玮;蒋学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耳部部分裂、窝、管骨折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通过64层螺旋CT扫描,以横轴位和矢状位互相结合对28例33侧耳部外伤进行研究.结果 有12例12侧岩鼓裂骨折,其中6侧内岩鼓裂、4侧外岩鼓裂、2侧内外岩鼓裂骨折.19例21侧鼓鳞裂骨折,其中5侧内鼓鳞裂、14侧外鼓鳞裂、2侧内外鼓鳞裂骨折.6例6侧砧骨窝和鼓索隆起骨折.1例1侧镫骨肌管骨折.以上诸部位骨折均伴发同侧骨性外耳道骨折.结论 64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显示耳部部分裂、窝、管骨折.
作者:刘颖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平扫[包括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冠状面快速三维容积动态增强(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在低位胆管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64例低位胆管梗阻患者进行MR平扫、MRCP及冠状面LAVA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按三种方法分组:(1)平扫(包括MRCP);(2)冠状面LAVA;(3)MR平扫+冠状面LAVA.对检查结果进行判读与分析,包括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经皮肝内胆管造影术(PTC)结果对照,诊断结果进行McNemar检验,数据不足时采用精确概率法.结果 依据终诊断结果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1)肿瘤性低位胆管梗阻;(2)除结石外良性低位胆管梗阻;(3)结石性低位胆管梗阻.第一组病例中三种方法的定位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而MR平扫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低于冠状面LAVA及MR平扫+冠状面LAVA两种方法(P值分别为0.039,0.021).第二组病例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第三组冠状面LAVA诊断符合率低于其他两种方法(P=0.031).结论 冠状面LAVA对于肿瘤性低位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具有较大优势,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简便易行,可用于筛选检查,对于胆管结石的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孙娜娜;刘希胜;徐青;王德杭;张也乐;王建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确诊的肺MALT淋巴瘤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实变12例(80%),团块9例(60%),结节7例(46.7%),斑片影11例(73.3%),磨玻璃影5例(33.3%),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例(40%),支气管充气征8例(53.3%),均合并分布在实变、团块中,间质纤维化1例(6.7%),胸膜改变14例(93.3%),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4例(26.7%),团块、实变、斑片影合并存在6例(40%).结论 肺MALT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实变、团块、结节、斑片影等,多合并存在,实变团块中多见支气管充气征,团块边缘较模糊.病程较长,病灶可以较长时间没有影像学变化.
作者:马骏;朱晓华;孙希文;彭刚;孙春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成形术的治疗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6例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控制稳定1周后,均以如下介入方法治疗: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必要时肝静脉成形术.术后予以抗凝并随访.结果 6例患者以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压迫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必要时肝静脉成形术治疗,均获成功.近中期临床疗效明显.主要并发症为无症状性肺栓塞,共2例.无手术致死病例.结论 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成形术,对治疗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BCS伴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选择.
作者:牛焕章;高万勤;程敬亮;李云东;黄可;杨海;王超;徐香梅;候民聚;刘保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单发急性脑梗死整体病灶区治疗前与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征,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和治疗平稳期行常规MRI及1H-MRS检查.1H-MRS检测采用单体素或多体素对病灶区行整体取样.对比分析治疗前与后整体梗死病灶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类复合物(Cho)和肌酸(Cr)积分值,记录乳酸(Lac)峰次数;同时检测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相应代谢物.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扩散加权成像(DWI)上测量病灶容积并分析治疗前与后容积变化.比较治疗前与后病灶区NAA积分值与梗死病灶容积(V)的比值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6例患者在12~72 h和治疗(20 +7.17)天接受了两次MR检查,获得52次1H-MRS结果.治疗前、后病灶区NAA分别与对侧半球相应正常区相比均有下降(P<0.05),梗死病灶区治疗前与后NAA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梗死病灶容积较治疗前变小(P<0.05);治疗后NAA/V比值及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值均有升高(P<0.05);NAA/V比值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315,P<0.05).病灶区治疗前与后Cho及Cr值相比及其分别与对侧相应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Cho( 9/26)及Cr( 7/26)治疗前后的值起伏较大.Lac峰出现率为23%( 12/52).结论 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动态监测其单一的NAA水平改变,对于评价临床神经功能康复有局限性;动态监测梗死病灶区NAA水平与梗死病灶容积比值,可能是一项反映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Cho与Cr值总体相对平稳;Lac峰的出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石坚;翟健;张金平;刘维洲;汤永祥;钱振;孔小权;高萍;吴小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在3.0 T MR行前列腺检查并经穿刺活检证实的33例前列腺病变患者资料.扫描序列包括矢、冠、轴位TSET2WI序列及轴位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 DTI序列,b值采用0和700 s/mm2.扫描图像由两名放射学家进行评估,将前列腺外周带分为六个区域(每侧外周带分为尖部、中部和基底部三部分),根据穿刺结果将每个区域定为癌区或非癌区,测量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采用t检验比较两者的ADC和FA值,并对DTI参数建立Logstic回归模型,对ADC、FA值和DTI参数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以确定它们区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效能.结果 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及外周带非癌区的ADC值分别为(1.02±0.16)×10-3mm2/s和(1.22±0.14)×10-3mm2/s;FA值分别为0.38±0.09和0.31±0.06,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P<0.0001).ADC值、FA值及DTI区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76和0.86.DTI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FA值(P=0.0009),但DTI和ADC曲线下面积无显著差异(P =0.1595).结论 DTI有助于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
作者:李春媚;陈敏;李飒英;赵旭娜;张晨;周诚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