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术后的评价及其辐射剂量的研究

孙继全;罗先富;孙骏;韩义;王超;王守安;吴晶涛

关键词:噪声指数, 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 体重指数, 辐射剂量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MSCT),采用固定噪声指数(NI)的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术后CT造影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随机将本院主动脉夹层术后的患者100例分为2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均采用280 mA.B组采用Z轴ATCM扫描技术,管电流为100~350 mA,根据体重指数(BMI)不同分为两组:BMI> 25 kg/m2者,NI=10;BMI <25 kg/m2者,NI =12,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将所有图像均传输至ADW 4.3工作站,进行三维及二维后处理,同时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lvol)、相应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B组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辐射剂量较A组CTDIvol降低了28.3%、DLP降低了 30.4%.A组CTDIvol均值为(19.13±1.94) mGy;DLP均值为(1205.59±197.12) mGy·cm,B组BMI> 25 kg/m2者CTDIvol均值为(14.82±2.97) mGy; DLP均值为(887.6±177.51) mGy·cm,BMI< 25kg/m2者CTDlvol均值为(12.61±2.17)mGy; DLP均值为(789.86±139.33) mGy·cm,所有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要.结论 64排螺旋CT采用固定NI的ATCM技术在主动脉夹层CT造影中可获得较好图像质量,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同时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MR平扫及冠状面LAVA技术在低位胆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平扫[包括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冠状面快速三维容积动态增强(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在低位胆管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64例低位胆管梗阻患者进行MR平扫、MRCP及冠状面LAVA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按三种方法分组:(1)平扫(包括MRCP);(2)冠状面LAVA;(3)MR平扫+冠状面LAVA.对检查结果进行判读与分析,包括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经皮肝内胆管造影术(PTC)结果对照,诊断结果进行McNemar检验,数据不足时采用精确概率法.结果 依据终诊断结果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1)肿瘤性低位胆管梗阻;(2)除结石外良性低位胆管梗阻;(3)结石性低位胆管梗阻.第一组病例中三种方法的定位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而MR平扫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低于冠状面LAVA及MR平扫+冠状面LAVA两种方法(P值分别为0.039,0.021).第二组病例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第三组冠状面LAVA诊断符合率低于其他两种方法(P=0.031).结论 冠状面LAVA对于肿瘤性低位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具有较大优势,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简便易行,可用于筛选检查,对于胆管结石的诊断有明显优势.

    作者:孙娜娜;刘希胜;徐青;王德杭;张也乐;王建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并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5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及MSCT表现.5例均为男性,年龄28~67岁,平均45.8岁.前纵隔2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鞍区1例,均为单发.结果 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例位于纵隔者,病灶较小者,呈类椭圆形改变,边界清楚,有包膜.病灶较大者,呈分叶状改变,向周围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病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腹膜后1例,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影,边界不清,包绕腹主动脉,并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盆腔1例,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影.位于鞍区者,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及条片状钙化影.MS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4例行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 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极为罕见,MSCT可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以及向周边组织浸润的程度,但缺乏特异性,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等临床特点,可进一步提高对其术前诊断准确率,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作者:刘冬;沈海林;付芳芳;孙羽;尚海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降低时间分辨率对急性脑缺血疾病CT灌注参数值的影响

    目的 评价降低时间分辨率对急性脑缺血疾病CT灌注结果精确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24例有急性脑缺血症状患者的头颅CT灌注成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获得的灌注成像资料分别以1帧/0.5s、1帧/1.0 s、1帧/1.5 s、1帧/2.0s、1帧/2.5s、1帧/3.0 s、1帧/4.0s、1帧/5.0 s及1帧/6.0 s的时间分辨率选取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比较各自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伪彩功能图质量,对灌注参数值进行Friedman test、Kendall'sW test 和Wilcox on test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时间分辨率下降,TDC的形状变得陡直、不圆滑.各灌注参数图像质量视觉评分逐渐下降,以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图更明显.对24例按不同时间分辨率分组的脑缺血患者灌注参数进行检验:(1)以所有感兴趣区为研究对象:时间分辨率下降至1帧/1.0 s,即已对CBF和MTT绝对值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下降到1帧/5.0 s时才对脑血容量(CBV)绝对值有显著影响.(2)以健侧大脑半球为研究对象:时间分辨率下降至1帧/1.0 s,即已对CBF、MTT绝对值产生了显著影响.时间分辨率的下降对CBV绝对值无显著影响.(3)以缺血侧大脑半球为研究对象:时间分辨率下降至1帧/1.0 s时,即已对CBF绝对值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下降到1帧/5.0s时才对CBV绝对值有显著影响,对MTT绝对值无显著影响.(4)以缺血侧/健侧大脑半球灌注参数值的比值为研究对象:时间分辨率降至1帧/5.0s,对MTT的相对值产生显著影响.时间分辨率的下降对CBV和CBF相对值的测量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结论 时间分辨率的降低会影响各灌注参数值的准确测量,但对灌注参数相对值的影响比对灌注参数绝对值的影响要小,时间分辨率可以降低至1帧/4.0s.

    作者:王菁;刘斌;王万勤;吴兴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肾脏滑膜肉瘤伴横纹肌样瘤CT表现一例

    患者 女,48岁.发现肉眼血尿1周,伴左腰及腹部疼痛1天.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畏寒发热,在当地医院经抗炎止血治疗稍好转.入院前1天出现左腰部和四肢胀痛,伴恶心呕吐.体检: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左肾区叩痛.

    作者:樊斌;杨耀华;史河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DWI应用于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的价值

    目的 研究兔VX2肝癌模型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后肿瘤扩散的变化.材料与方法 45只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及HIFU治疗后1、3、7、14、21天5个观测点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观察术后5个观测点肿瘤与术前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兔VX2肝癌模型HIFU术后1、3、7、14、21天,ADC图上呈高信号的肿瘤病理为坏死组织,ADC值较术前相应区域升高(P<0.05);术后3、7、14、21天,ADC图上呈混杂信号的肿瘤,高信号区病理为坏死组织,ADC值较术前相应区域升高(P<0.05);而低信号区病理为肿瘤组织,ADC值较术前相应区域无差异性(P>0.05).结论 磁共振DWI ADC值能够准确反映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后的肿瘤坏死组织及存活组织,并能够作为HIFU治疗兔VX2肝癌疗效的重要监测手段.

    作者:唐茁月;赵建农;钟维佳;王小铭;罗银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将61例肝脏肿瘤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及肝血管瘤组,进行全肝灌注成像,感兴趣区( ROI)分别选放于病灶内(A点)、病灶周围1 cm处(B点)及正常肝实质(C点),分析其灌注彩图、灌注参数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特点.结果 (1)肝细胞癌、约81%肝转移瘤在肝动脉灌注量(HAP)图上表现为不均匀高灌注,坏死区呈低灌注,门静脉灌注量(HPP)图上呈不均匀低灌注;肝血管瘤边缘结节样强化区域HAP图上呈明显高灌注,HPP图上部分呈低灌注,早期无强化区域在HAP及HPP图上均呈低灌注.(2)肝细胞癌TDC呈速升速降型,在30 s前达到峰值;肝转移瘤TDC一般在30 s前达到峰值,但顶峰多不明显;海绵状血管瘤TDC呈速升缓降型,一般在30 s后才达到高峰.(3)肝细胞癌组及肝转移瘤组B点参数值与A点有相似改变,而血管瘤组B点与C点灌注参数值无差异.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A点HP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B点HPP、总肝灌注量(TL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各组B点间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灌注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A点HPP、HPI及B点HPP、TLP、HPI灌注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位于0.7 ~0.9之间.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ROC曲线分析有望用于评价灌注参数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效能,并选择合适的诊断参考值.

    作者:李敏达;李敏;顾红梅;曹亮;周康荣;周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膜后原发少见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特点,试图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腹膜后肿瘤的CT图像,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强化程度,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腹膜后肿瘤的CT特点.结果 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胃肠外恶性胃肠间质瘤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4例,副神经节瘤2例,嗜铬细胞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皮样囊肿1例,脉管瘤3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其CT表现各不相同,CT定位腹膜后的准确率为71.42%( 20/28),其中准确定性率为21.42% (6/28).另有8例错误定位于腹膜后的脏器.结论 腹膜后肿瘤种类多,其CT表现有很多重叠,但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率较高,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童明敏;史玉振;田迎;吴越霏;王中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成形术的治疗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6例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控制稳定1周后,均以如下介入方法治疗: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必要时肝静脉成形术.术后予以抗凝并随访.结果 6例患者以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压迫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必要时肝静脉成形术治疗,均获成功.近中期临床疗效明显.主要并发症为无症状性肺栓塞,共2例.无手术致死病例.结论 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成形术,对治疗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BCS伴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选择.

    作者:牛焕章;高万勤;程敬亮;李云东;黄可;杨海;王超;徐香梅;候民聚;刘保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耳部部分裂、窝、管骨折的CT表现

    目的 研究耳部部分裂、窝、管骨折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通过64层螺旋CT扫描,以横轴位和矢状位互相结合对28例33侧耳部外伤进行研究.结果 有12例12侧岩鼓裂骨折,其中6侧内岩鼓裂、4侧外岩鼓裂、2侧内外岩鼓裂骨折.19例21侧鼓鳞裂骨折,其中5侧内鼓鳞裂、14侧外鼓鳞裂、2侧内外鼓鳞裂骨折.6例6侧砧骨窝和鼓索隆起骨折.1例1侧镫骨肌管骨折.以上诸部位骨折均伴发同侧骨性外耳道骨折.结论 64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显示耳部部分裂、窝、管骨折.

    作者:刘颖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确诊的肺MALT淋巴瘤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实变12例(80%),团块9例(60%),结节7例(46.7%),斑片影11例(73.3%),磨玻璃影5例(33.3%),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例(40%),支气管充气征8例(53.3%),均合并分布在实变、团块中,间质纤维化1例(6.7%),胸膜改变14例(93.3%),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4例(26.7%),团块、实变、斑片影合并存在6例(40%).结论 肺MALT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实变、团块、结节、斑片影等,多合并存在,实变团块中多见支气管充气征,团块边缘较模糊.病程较长,病灶可以较长时间没有影像学变化.

    作者:马骏;朱晓华;孙希文;彭刚;孙春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R检查在胎儿先天性肠道闭锁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次激发快速白旋回波序列(SSFSE)在胎儿MR检查先天性肠道闭锁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8例孕20周以上超声提示存在先天性肠道闭锁的胎儿行MR检查.采用SSFSE,选择胎儿头颅、躯干的常规体位,并重点行胎儿躯干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将产前MRI表现与引产后尸体解剖结果相对照.结果 8例先天性肠闭锁,引产后尸检证实闭锁部位分别为空肠近段5例和回肠中段3例,后者同时合并胎儿腹腔积液,SSFSE上见扩张肠管以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肠闭锁并发先天性肛门闭锁,SSFSE上扩张肠管内可见低信号胎粪;1例肠闭锁并发先天性食管闭锁,SSFSE上可见食管中段闭锁处高信号;1例肠闭锁并发膈疝,SSFSE冠状位上疝人物为部分肠管,可见左侧胸腔内少许散在高信号.结论 SSFSE MR检查能清楚显示胎儿先天性肠道闭锁,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王军;胡晓华;王溧康;叶靖;陈娟;吴晶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的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间的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显影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选取20例无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的受检者为对照,并将2组CT影像资料与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结果 18例腹部增强CT扫描动脉期下腔静脉出现返流患者中14例合并肝静脉的返流,强化的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密度近似,高于胸主动脉密度,近端比远端密度高.18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返流17例,其中15例合并其他瓣膜异常,包括二尖瓣返流8例,主动脉瓣返流5例,肺动脉瓣返流4例.其他CT表现包括增强后斑片状强化的肝脏充血4例,心包积液3例.对照组20例受检者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少量返流3例,二尖瓣少量返流2例.两组肝上段下腔静脉前后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25.4 mm和19.2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CT扫描动脉期出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返流显影可提示心脏疾病的可能.

    作者:贾翠宇;赵大伟;陈枫;穆晓洁;李雪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的监测价值

    目的 研究单发急性脑梗死整体病灶区治疗前与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征,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和治疗平稳期行常规MRI及1H-MRS检查.1H-MRS检测采用单体素或多体素对病灶区行整体取样.对比分析治疗前与后整体梗死病灶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类复合物(Cho)和肌酸(Cr)积分值,记录乳酸(Lac)峰次数;同时检测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相应代谢物.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扩散加权成像(DWI)上测量病灶容积并分析治疗前与后容积变化.比较治疗前与后病灶区NAA积分值与梗死病灶容积(V)的比值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6例患者在12~72 h和治疗(20 +7.17)天接受了两次MR检查,获得52次1H-MRS结果.治疗前、后病灶区NAA分别与对侧半球相应正常区相比均有下降(P<0.05),梗死病灶区治疗前与后NAA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梗死病灶容积较治疗前变小(P<0.05);治疗后NAA/V比值及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值均有升高(P<0.05);NAA/V比值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315,P<0.05).病灶区治疗前与后Cho及Cr值相比及其分别与对侧相应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Cho( 9/26)及Cr( 7/26)治疗前后的值起伏较大.Lac峰出现率为23%( 12/52).结论 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动态监测其单一的NAA水平改变,对于评价临床神经功能康复有局限性;动态监测梗死病灶区NAA水平与梗死病灶容积比值,可能是一项反映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Cho与Cr值总体相对平稳;Lac峰的出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石坚;翟健;张金平;刘维洲;汤永祥;钱振;孔小权;高萍;吴小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在3.0 T MR行前列腺检查并经穿刺活检证实的33例前列腺病变患者资料.扫描序列包括矢、冠、轴位TSET2WI序列及轴位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 DTI序列,b值采用0和700 s/mm2.扫描图像由两名放射学家进行评估,将前列腺外周带分为六个区域(每侧外周带分为尖部、中部和基底部三部分),根据穿刺结果将每个区域定为癌区或非癌区,测量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采用t检验比较两者的ADC和FA值,并对DTI参数建立Logstic回归模型,对ADC、FA值和DTI参数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以确定它们区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效能.结果 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及外周带非癌区的ADC值分别为(1.02±0.16)×10-3mm2/s和(1.22±0.14)×10-3mm2/s;FA值分别为0.38±0.09和0.31±0.06,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P<0.0001).ADC值、FA值及DTI区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76和0.86.DTI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FA值(P=0.0009),但DTI和ADC曲线下面积无显著差异(P =0.1595).结论 DTI有助于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

    作者:李春媚;陈敏;李飒英;赵旭娜;张晨;周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颅内原发胶质肉瘤的MRI影像表现

    目的 分析颅内胶质肉瘤的MRI影像特征,以及这些影像特征在与颅内其他常见原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4月至2011年4月9例经病理证实的胶质肉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患者年龄30 ~66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9例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及增强扫描,部分患者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扫描.结果 本组9例胶质肉瘤均发生在幕上.MRI平扫,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楚、均匀性或囊实性占位,伴有中重度水肿.T1WI上多呈低信号,T2WI上多呈高信号,FLAIR图像上,4例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为明显环形强化.结论 胶质肉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能清晰显示病变,但与颅内其他原发肿瘤鉴别较困难,多序列成像有助于其鉴别诊断及预后的估计,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作者:刚蔷蔷;许乙凯;扈全慧;林炳权;冯婕;郝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活动期与静止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CD)活动期与静止期的诊断价值,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手术证实的39例CD患者的CT小肠造影表现,重点观察病变活动期及静止期情况.结果 39例CD,病变活动期28例,慢性期11例,活动期指标:肠壁分层、重度强化、木梳征、淋巴结肿大、肠瘘、蜂窝织炎,发生例数分别为:23/28(81.4%)、21/28(75%)、9/28(32.1%)、13/28(46.4%)、13/28(46.4%)、12/28 (42.8%);慢性期指标:肠壁单层增厚、不强化~轻度强化、肠壁内脂肪、脓肿、炎性肿块,发生例数分别为:7/11(63.6%)、8/11(72.7%)、4/11 (36.4%)、10/11 (90.9%)、7/11(63.6%).结论 CT小肠造影可全面评价CD的活动性与静止性表现,对于指导CD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庆强;王中秋;陈文新;朱文荣;吴晶涛;王守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阿片类药物成瘾者基于杏仁核的Resting-state fMRI研究

    目的 通过Resting-state fMRI探讨阿片类药物对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阿片类药物成瘾患者12例,健康被试者14名(均为男性).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被试者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双侧杏仁核为感兴趣区,分别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再将左右侧差异性脑区与阿片类药物成瘾组总吸毒时间、平均每日吸毒量等作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杏仁核与双侧海马旁回及双侧小脑半球功能连接度显著增强,与双侧楔前叶,左侧颞中、下回,左侧额中回功能连接度显著下降;左侧杏仁核和右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度与阿片类成瘾者每日吸入量呈负相关.结论 阿片类药物成瘾者认知控制功能的神经环路受损,而奖赏以及学习记忆环路功能出现异常强化.

    作者:吴宁;李强;李玮;朱佳;常海峰;王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质子加权预饱和脂肪抑制序列在肛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质子加权预饱和脂肪抑制序列( PDW PFS)对肛瘘显示的准确性及图像质量的清晰性,探讨PDWPFS在肛瘘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0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频谱选择性衰减反转恢复序列(SPAIR)和PDW PFS.MRI检查前均向患者肛管直肠内置入肛肠水囊以撑开肛管和直肠.获得图像后,观察患者的瘘管、内口和肛周脓肿,评估和比较MRI各序列显示的瘘管、内口、脓腔,并对PDW PFS和T2WSPAIR序列瘘管的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及瘘管与周围肌肉的对比噪声比(CNR)进行测量及比较.结果PDW PFS序列显示瘘管(100%)、内口(95.7%)、肛周脓肿(100%)的准确率较T1WI及T2WSPAIR序列为高.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上述各序列对瘘管(x2=6.95,P<0.05)及内口(x2=31.53,P<0.05)的显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DW PFS序列显示瘘管及内口多.PDW PFS序列SI、SNR值和CNR值均显著高于T2WSPAIR序列(P<0.05).结论 PDW PFS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图像SNR和CNR,更易认识辨别瘘管和内口,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肛瘘成像.

    作者:龚志刚;杨烁慧;朱琼;谭文莉;周俊;陆方;詹松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婴儿长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婴儿长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长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例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9例采用Siemens Novus 0.35 T MR机,12例采用Siemens Avant0 1.5 T超导型MR机对病灶及邻近关节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结果 将婴儿长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为三种类型:(1)骨骺干骺型(16例):病变位于股骨干骺端6例、胫骨干骺端5例、肱骨干骺端5例.16例长骨干骺端病灶合并骨骺及骺板受累、化脓性关节炎,其中2例合并骨膜下脓肿,1例合并骨骺分离,1例合并关节脱位,病灶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PD-STIR及梯度回波序列呈高信号,以PD-STIR显示更明显;(2)干骺型(3例):病变位于股骨干骺端2例,胫骨干骺端1例,无骺板及骨骺受累,病灶呈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3)骨干型(2例):病变位于胫骨及尺桡骨骨干各1例,MRI表现为骨干广泛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2例增强扫描髓腔内病灶及周围软组织见不均匀斑片状强化.结论 婴儿长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有其自身发病特点,认识其病理解剖学基础及MRI表现,对评价骨髓炎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四平;金科;徐和平;陈桦;王海;汪圣;伍光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MRI在胎盘成熟度分级及胎盘病变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RI在胎盘成熟度分级及胎盘病变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期间,33例孕龄20周以上孕妇行MRI检查的胎盘图像,其中4例超声诊断胎盘存在病变,余29例胎盘无异常;胎盘MRI,采用T1M、T2WI扫描,观察胎盘的位置、形态及信号特点,并对胎盘无异常者,根据胎盘形态及信号特点,进行成熟度分级,分为0、Ⅰ、Ⅱ、Ⅲ级.结果 4例超声诊断胎盘异常者,MRI诊断与超声诊断相符,其中前置胎盘3例,胎盘早剥1例;余29例正常胎盘,MRI成熟度分级为:0级1例;Ⅰ级13例;Ⅱ级12例;Ⅲ级3例,其中1例Ⅰ级B超诊断Ⅱ级,2例Ⅱ级B超诊断Ⅰ级,其余二者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快速MRI在对胎盘成熟度的分级及胎盘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娟;胡晓华;吴晶涛;陈文新;孔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