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颈静脉肝活检术

乔智红

关键词:经颈静脉, 肝活检, liver biopsy, 病变诊断, 临床应用, 疗效判定, 经皮穿刺, 病理活检, 金标准, PLB, 预后, 禁忌, 疾病, 患者, 肝脏, 分级, 标本
摘要:病理活检是公认的肝脏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对疾病的诊断、分级、分期、疗效判定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经皮穿刺肝活检(percuta neous liver iopsy,PLB)是获取肝标本的首选方法,但对于PLB禁忌的患者则可选用经颈静脉肝活检(transjugular liver biopsy,TJLB)[1,2].笔者就TJLB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踝关节扭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踝关节扭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pseudoaneurysm following ankle sprain,PAFAS)的影像学表现,推测其可能的发病原因.资料与方法 搜集1例经手术证实的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PAFAS病例,并结合11篇文献资料分析.结果 平片及CT平扫能显示踝关节软组织肿胀、邻近骨质吸收及骨赘形成;MRI平扫T2WI见“洋葱”样分层软组织肿胀伴粗大搏动伪影,MRI增强扫描显示显著强化瘤腔“鸟嘴”样突起与供血动脉相连.超声可显示瘤腔紊乱血流及附壁血栓.血管造影检查可显示动脉瘤染色、供血动脉及侧支血管.12例PAFAS中,5例由胫前动脉供血,6例由腓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胫前动脉和腓动脉供血.结论 PAFAS的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CT、MRI增强扫描或血管成像检查可做出定性诊断,金标准仍然是动脉血管造影检查.PAFAS可能与解剖学基础、机械力作用、炎症介质损伤及踝关节活动频度大等因素有关.

    作者:许凡勇;陈君蓉;肖家和;尼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右旁气囊影:临床与影像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右旁气囊影(right paratracheal air cysts,RPAC)临床与影像特点及意义.资料与方法 在PACS浏览近半年就诊患者临床及胸部MSCT信息,搜集其中MSCT发现的RPAC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随机选取胸部MSCT无RPAC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气管指数.结果 6213例患者发现RPAG64例,发生率1.03%,63例在气管右后侧,1例在气管左后侧.水平直径:(1.26±0.64)cm,纵向直径:(2.02±1.21)cm;体积:(1.92±1.05)cm3,其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组:(2.13±0.94)cm3,无慢性支气管炎无肺气肿组:(0.95±0.47)cm3(t=5.32,P<0.05);38例复查病例RPAC体积变化:(0.12±0.08)cm3(t=2.33,P>0.05).RPAC发生率及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气管指数平均值RPAC组:0.64±0.27,对照组:1.16±0.35(t=6.12,P<0.05).RPAC与气管间细管状气道影常规厚层(7 mm)显示7例,亚毫米(0.75 mm)显示27例(t=8.62,P<0.01);35例CT仿真内镜(CTVE)显示气管内表面局限性凹陷或小孔,27例VR清晰显示RPAC与气管间连接的空间关系.结论 RPAC实质可能多为气管憩室,MSCT能显示其影像特征及其与气管关系,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并提示阻塞性肺病或肺气肿可能.

    作者:曹和涛;黄春锋;赵金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多排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检查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MDCT肠道检查患者112例,其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27例.口服大剂量甘露醇稀释液后,行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得到原始图像薄层重组后行MPR成像显示回盲部,MPR对回盲部病变显示欠清晰者,再行CPR成像显示回盲部病变.由2名放射科医生回顾性读片比较横断位联合MPR、CPR前后的对病变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横断位联合MPR、CPR定位判断准确性(26/27,96.3%)高于单纯横断位(20/27,74.1%),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1).MPR、CPR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回盲部病变的内外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 MDCT是对回盲部病变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查方法,MPR、CPR重组可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沈敏;曾蒙苏;康建平;饶圣祥;徐俊;钱春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ESWAN序列参数对出血性剪切灶及脑静脉显示的影响和分析

    目的 研究多回波采集的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的TR和TE参数对磁敏感效应的影响;调整更适合出血性剪切灶检出的ESWAN序列参数.资料与方法 1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经两种不同参数设置的ESWAN序列(两种序列的参数区别在于:短TE的ESWAN序列的首个回波TE 10ms,TR 77 m;长TE的ESWAN序列的首个回波TE 48ms,TR 104 ms)扫描获得两组ESWAN图像,经后处理得到两组幅度图,将幅度图行小强度投影(MinIP)后在两组图像上分别计数出血灶的数目、测量出血灶的容积,在三脑室上部及室间孔层面对显影的脑深部静脉计数.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图像显示的微出血灶的数量及分布完全一致;长TE的ESWAN序列测量的微出血灶容积显著大于短TE的ESWAN序列:长TE的ESWAN序列显示的脑深部静脉数量明显多于短TE的ESWAN序列.结论 ESWAN序列的多回波采集优势,即使明显缩短首个回波的TE,后续的回波仍能保障对微出血灶检出的磁敏感效应;随着TE的延长,显影的静脉数量明显增多,但模糊效应也逐步放大,出血灶容积的放大比例也增加.对于脑外伤患者,短TE的ESWAN序列更适合.

    作者:张菁;陈浪;王承缘;漆剑频;冯定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

    目的 评价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42例行CT检查,24例行MRI检查.结果 骨囊肿1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骨巨细胞瘤6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样骨瘤3例,骨化性纤维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嗜酸性肉芽肿3例,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骨母细胞瘤1例,淋巴瘤2例,转移瘤17例.良性骨肿瘤17例(占20.7%),肿瘤样病变38例(占46.4%),原发恶性骨肿瘤10例(占12.2%),转移瘤17例(占20.7%).结论 髋周是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X线平片+CT或X线平片+MRI是较好的综合检查手段.

    作者:唐浩;邹丹凤;赵静;贾铭;陈卫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经颈静脉肝活检术

    病理活检是公认的肝脏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对疾病的诊断、分级、分期、疗效判定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经皮穿刺肝活检(percuta neous liver iopsy,PLB)是获取肝标本的首选方法,但对于PLB禁忌的患者则可选用经颈静脉肝活检(transjugular liver biopsy,TJLB)[1,2].笔者就TJLB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乔智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急性胸痛三联症64层螺旋CT“一站式成像”的研究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一次性联合检查同时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的能力和成像质量.资料与方法 60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64层MSCT检查,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一次性联合成像,采用多种重组方式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对照50例单纯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30例单纯肺动脉成像和20例单纯主动脉成像,进行分析比较,评价成像质量和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 “一站式成像”平均扫描时间为(8.0±1.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流率为4.0~4.5 ml/s.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成像质量优于研究组;主动脉成像中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整体胸主动脉的成像质量在两组整体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成像质量同样优良;肺动脉中央段、周围段和整体肺动脉的成像质量在两组整体和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P<0.01),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64层MSCT能够在10 s内完成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一次性联合检查.主动脉、肺动脉成像质量优良,同单纯主动脉成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较单纯肺动脉成像质量为佳,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好,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但较64层MSCT单纯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存在不足,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受呼吸、心率及患者配合状况等因素影响明显.“一站式成像”对急性胸痛三联症的影像学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欣;孙吉林;戴国华;付英杰;李志远;柳溪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一例

    患者女,47岁.以下腹部不适半年人院.既往有妊娠大出血子宫切除病史20年.体检:中下腹部扪及多发肿块,活动度差,腹腔积液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指标CA125轻度增高,AFP,CEA,CA199正常.影像表现:CT平扫显示中下腹部、后腹膜多个大小不一肿块,边界清晰,大肿块位于盆腔偏左侧,大小约5.6 cm ×6.7 cm(图1、2).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质基本均匀强化,腹膜后肿块环形强化,内见小片无强化区(图3、4);静脉期多发肿块进一步均匀强化,部分肿块环形强化,内见小片无强化区;腹膜后多发结节融合(图5~7).拟诊:左侧附件来源肿瘤伴腹膜后多发转移.

    作者:朱玉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骶骨骨巨细胞瘤X线、CT及MRI表现

    目的 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骶骨GCT的病理改变,三种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更全面显示骶骨GCT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作者:白荣杰;张卉;程克斌;于爱红;王予生;程晓光;顾翔;屈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MSCT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PEA患者资料5例,行下腹部及盆腔CT扫描,均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EA.结果 5例PEA均发生于结肠旁沟,其中位于盲肠周围1例,升结肠周围1例,乙状结肠周围3例.CT特征表现为结肠旁沟内圆形或椭圆形含脂肪密度肿块,增强后呈环形强化,且邻近肠壁无增厚及肠管周围无积液等征象.结论 MSCT MPR能够准确地显示结肠及结肠旁沟的解剖结构,并且能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PEA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作者:程少容;余小夫;阳昱恒;陈信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急性颞顶叶局灶性脑梗死后胼胝体DTI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一侧颞顶叶急性脑梗死梗死灶面积与胼胝体不同区域各向异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连续采集病灶位于一侧颞叶、顶叶或一侧颞叶、顶叶均有病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40~85岁,其中40~49岁10例,50~59岁18例,60~69岁20例,70岁以上18例.病灶面积≤200mm2者44例,>200 mm2者22例(剔除).选取同期连续采集获得的与病变组44例匹配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分析组.病变组及正常组均行正中矢状位25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正中矢状位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病变组,其中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l/3处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838,P<0.05;t=8.223,P<0.05).病变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大于正常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5;t=-2.392,P<0.05).结论 颞顶部发生面积≤200 mm2的急性梗死时,功能上连接该部位的胼胝体的相应区域各向异性减低,而其他区域升高,可能与补偿及代偿有关.

    作者:杨军乐;高燕军;徐敏;马鸣岳;宁文德;郭佑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正常胰腺、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灌注参数特征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正常者、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者共45例进行腹部增强CT及胰腺灌注成像,得到灌注图像和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正常组织及病灶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值(PS)、灌注起始时间(TTS)、峰值(PE)及达峰时间(TTP),比较正常胰腺各部位间、正常组与病变组的非病变区之间以及病变区之间各灌注参数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正常组、胰腺癌组和慢性胰腺炎组的病变区,除TTS外各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正常胰腺头、体、尾间灌注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非病变区各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排螺旋CT胰腺灌注对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米华;王冶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新生儿孤立性动脉导管瘤一例

    患者男,出生1天.主因口周青紫4 h入院.患儿系G1P1、孕38+5周出生,因产前胎心不稳行剖宫产,羊水少,Apgar评分为10分,出生时体重2800克.父母体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向上、向左、向后形成动脉弓,降主动脉与一条异常血管相连接,该血管内径为9 mm,其另一端与主肺动脉相连接,交通口内径约为3.5 mm,可见双向分流血流,房间隔中部可见直径约5 mm左向右穿隔血液,二尖瓣收缩期可见返流血流.

    作者:张琳;李欣;刘俊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以氯离子通道蝎毒素为靶分子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分子影像学是利用影像学手段研究在体条件下细胞内的正常或病理状态分子过程,在分子或细胞水平反映生物体生理、病理变化,为疾病过程在体监测、基因治疗在体示踪、药物在体疗效评测和功能分子在体活动规律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具有无创、实时、在体、特异、精细显像等优点[1].主要实现手段是核医学技术、MRI、超声及光学成像技术.其成像原理是借助分子探针,通过靶向结合或酶激活的原理及适当的扩增策略放大信号后,高分辨力的成像系统就可以检测到相应的信号改变,从而间接反映分子或基因的信息.对于分子影像学,重要的是采用合适的探针和成像系统.

    作者:昌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n=9)及临床随访(n=6)证实的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采用西门子单排螺旋CT(n=2)及Sensation64层螺旋CT(n=13)进行扫描,并行增强扫描(n=11),由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处理及观察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5例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5例脂肪瘤,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1例肝癌术后病灶,2例肝包膜假脂瘤),病灶的临床特征、发生部位、脂肪体积占比、脂肪分布及实质成分强化方式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结论 肝脏病变脂肪成分的检出对判断病变特征有较高价值,结合病变的形态特征、增强后表现可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甚至明确诊断.

    作者:盛美红;崔磊;龚沈初;黄胜;季娟;何伯圣;陈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左大腿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一例

    患者男,45岁.发现左大腿前内侧包块2年余,无疼痛不适,因2周前自觉略有疼痛感而入院.骨科专科体检:左大腿中下段前内侧见一大小约16 cm×16 cm包块,皮肤色泽正常,无静脉怒张,局部皮温不高;触诊质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边界不清,无明显压痛,左膝关节活动尚可,末梢感觉及血运正常.X线检查示:左股骨中下段见云絮状密度增高影,边界略显模糊,局部骨膜增生,皮质不光整,部分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胀(图1).

    作者:王国超;朱友志;陈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50例食管癌患者行多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食管癌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31/50),阴性表达率为38%(19/50),MVD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BV及PS值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MTT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BF、BV及MTT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食管癌CT灌注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作者:宋涛;黎海亮;窦新民;吴越;刘予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分析少见部位的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NET的影像学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51~71岁,平均58岁.肝脏、肾脏、膀胱、肠系膜各1例,胆囊2例.术前4例仅行CT检查,2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 6例中5例属于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分别位于肝、胆囊、肾及肠系膜,1例膀胱高分化NEC.肝脏原发性NET表现为大肿块伴周边多子灶,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增强后呈不明显环形、分隔状强化.2例胆囊原发性NET分别为肿块型和厚壁型,肿块型1例巨大,随访晚期可见坏死,厚壁型1例黏膜中断,囊壁局限性增厚并肝脏浸润,2例强化均不明显,无腹腔内淋巴结转移.肾脏原发性NE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小结节,合并肝多发转移,增强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轻度强化.肠系膜NET中央坏死,增强后肿块呈轻度环形强化,灶周见肿大淋巴结,邻近肠系膜受牵拉呈“辐射”状.膀胱原发性NET表现为黏膜下密度不均匀结节影,MRI显示中央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壁及中间分隔呈短T1、短T2信号,平扫CT上呈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呈明显环形强化.结论 肝、胆囊、肾脏及肠系膜等少见部位的原发性NET影像表现为大肿块伴中央坏死,境界较清楚,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环形强化或小肿块但早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作者:张京刚;王希明;胡春洪;胡粟;张敏鸽;王芳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脑内型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5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检查.5例患者中4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 5例中,3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位于额叶.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CT平扫为较均匀或轻度不均匀低密度,CT值-22~26HU之间.MRI平扫T1WI上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内部可见散在絮状略高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图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CT及MRI增强检查病灶均无明显强化.结论 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尤其是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邱晓明;王弘;饶德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葡萄胎一例

    患者女,54岁.停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4个月,间隔10余天一次,出血量较平时经血多.体检:盆腔可扪及一巨大包块,约孕5个月大小,欠活动,无触痛,正常子宫、附件扪及不清.实验室检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0000mU/ml.B超:子宫增大,子宫肌瘤变性可能.CT平扫:盆腔内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大小约11.0 cm×14.0 cm,边缘较清,密度不均,CT值约21~40 HU,与子宫颈关系密切,并可见斑片状较高密度.

    作者:彭向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