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荣
目的:探讨外踝综合征所致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及足背外侧麻刺痛的病因、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张成人X线片的内外踝长度作了测量.内踝平均长15.26±1.56mm,外踝平均长27.56±3.14mm.从1989年7月~2004年7月,手术治疗外踝综合征51例56足,施行外踝尖部分切除51例56足;腓骨肌腱鞘及滑膜部分切除术45例49足(双侧4例);距跟骨外侧隆起的骨折块切除术18例19足;腓肠神经松解及跟外侧支切断术48例53足(双侧5例);外踝过长16例,手术修整过长过大的外踝及切除外踝骨刺9例,解除外踝碰撞和肌腱挤压,松解腓肠神经.结果:随访47例,随访期4个月~5年10个月,平均9个月,无一例感染,术后外踝步行痛消失,但跟骨骨折后创伤性扁平足未解决15例16足,非创伤性扁平足3例同时行距舟关节融合,恢复了足弓.结论:本病由于踝关节结构紊乱和外踝先天异常引起.以彻底解除病因为目的的手术治疗,简单易行,效果确实可靠.
作者:李洪恩;刘祥清;许屾;李伟元;李国建;张印峰;彭光军;高伟;杨荣;衡德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对胸腰椎骨折的固定效果及术后神经恢复情况.方法:采用GSS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6例,其中胸椎7例、腰椎9例,伴脊髓损伤15例;全部行椎板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行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月,伤椎高度恢复尤其是矢状位生理曲度恢复,无脊椎侧弯,原突入椎管内骨块均已复位或去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B、C、D、E由术前的2、4、6、3、1例提高至1、1、3、4、7例.结论:GSS用于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具有安装简便、省时、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作者:殷圣银;陈仁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脑出血起病急、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以往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无法有效控制血肿的扩大及对脑组织的压迫;而外科大开颅手术创面大,疗效较差.近年来开展的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具有损伤小,清除血肿迅速的作用.我科自1997年~2003年采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作者:朱友余;庞刚;石献忠;胡玉婷;孟庆玲;韩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新生儿脑瘫、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及时有效的救治对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极为重要.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0月救治新生儿窒息110例,报告如下.
作者:曹小芳;张广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眶内壁骨折的CT诊断价值.方法:50例眶内壁骨折均行常规眼眶轴位扫描,其中18例加行冠状位扫描.结果:CT显示右侧眶内壁骨折40例、左侧眶内壁骨折10例;其中直接显示骨折线及断端错位35例、断裂内陷15例.结论: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眶内壁骨折,并能显示眶周结构及软组织受损情况,是目前诊断眶内壁骨折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金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侧截肢小腿标本的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临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15例.结果:腓肠神经血管营养皮瓣血供来自腓肠浅动脉、腓动脉穿支;临床应用逆行岛状皮瓣15例,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运丰富,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陈树言;李超刚;刘逊;陈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也称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sion,CCME),1982年由英国学者Bill Heald等首先提出.临床实践证明,TME对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以及提高长期生存率均有良好效果,目前正成为一种标准的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
作者:孔勇;温建机;汪祖来;陈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例1,男性,82岁.厌食、尿黄、明显消瘦,伴右上腹不适、间歇低热2月余.体检:T 37.4℃,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轻度深压痛,右肋缘下扪及肿大胆囊.
作者:林斌;石鑫;陈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4月龄雄性大鼠去睾丸后骨量的变化,重点比较松质骨和皮质骨骨代谢的变化.方法:20只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和去睾丸组(B组),同等条件下饲养90d后,取腰椎和胫骨中段行不脱钙制片进行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去睾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腰椎松质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P<0.05),出现明显骨质疏松;皮质骨外膜的骨形成动态参数如矿化沉积率、骨形成率下降(P<0.05),内膜骨形成和吸收均有增加趋势.结论:去睾丸90d能使大鼠松质骨出现骨质疏松,皮质骨丢失不如松质骨显著.松质骨对去睾丸敏感性比皮质骨高.
作者:王宏芬;谢华;陈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损伤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37例手术治疗,其中缝合法33例,清创性肝切除3例,腹腔镜止血、引流1例;2例保守治疗.治愈37例,死亡2例.结论:诊断性腹腔穿刺对于肝损伤的诊断至关重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李良;张军;赵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女尸1具,年龄约30余岁.在手术解剖其右上肢时,发现桡动脉从肱动脉高位分出,现报道如下.腋动脉行于腋窝深处,于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4.2mm.该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正中神经的内侧下行,至肱二头肌中上1/3、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1. 5cm处分为外侧的桡动脉和内侧的尺动脉(见图1).
作者:洪虹;唐洗敏;潘开超;刘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并分离、培养、扩增和建立诱导MSCs,将其和BCB复合.手术建立兔双桡骨干15mm骨骨膜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侧植入MSCs/BCB,对照侧植入BCB,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观察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得到骨性修复,对照侧则未能修复.结论:MSCs在体内能成骨,MSCs/BCB能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江兵;孔荣;朱六龙;张文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保留生育功能的合理治疗.方法:对30例EM患者采用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术后口服醋酸甲羟孕酮作巩固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年,疼痛明显好转25例(83.3%),月经正常26例(86.6%),妊娠11例(36.6%);盆腔包块复发4例(13.3%).结论: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EM,对不同病例应个别化处理,但病灶切除要尽量彻底;术后巩固治疗推荐口服醋酸甲羟孕酮.
作者:陶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该手术对垂体功能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轻微,不仅能切除垂体微腺瘤而且也可以切除垂体大腺瘤(直径≥1cm)及巨腺瘤(直径≥3cm).与经蝶窦入路相关的蝶窦与鞍区的解剖对手术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廖建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鞍区手术避免损伤动眼神经及其血供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0个尸颅的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毗邻结构及血供.结果:动眼神经海绵窦段下方与展神经,内侧与颈内动脉水平段、垂体、垂体柄,外下方与滑车神经、眼神经,外上方与颞叶毗邻.动眼神经海绵窦段30%既接受脑膜垂体干又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30%单独接受脑膜垂体干血供,40%单独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结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毗邻结构复杂,滋养血管细小;在鞍区手术时,应特别注意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及其滋养血管.
作者:郭徐华;高宜录;金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3种剖宫产术式的优缺点,寻找安全性大、优越性强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50例足月妊娠具有手术指诊的产妇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新式(Ⅰ组)、腹膜外(Ⅱ组)及子宫下段(Ⅲ组)剖宫产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病率等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Ⅰ组与Ⅲ组相比,手术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相比有差异(P<0.05);排气时间Ⅰ组与Ⅱ组相比无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病人疼痛轻,排气快,术后病率低.
作者:陈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12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64.8岁,1例为三部分骨折,1例为肱骨头劈裂性骨折,10例为四部分骨折,其中3例伴肩关节脱位,手术全部采用可调节式骨水泥型人工肱骨头假体.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1月,Constant评分平均为78.6分(46~92分).随访发现肱骨大结节上移、肩关节下方不稳定和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有效方法,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减少并发症、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豪青;黄恭康;曹云;张明贵;王建东;何小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临床行腕管内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用局部解剖法在50侧上肢标本上观察并测量腕管、腕横韧带、正中神经和腕管内容物等解剖参数.结果:腕管的左右径、腕横韧带的长度、正中神经距腕横韧带的垂直距离、腕管及内容物的横断面积以及面积比等均是近侧端大过远侧端,而腕管的前后径、正中神经的径线、腕横韧带的厚度等则为近侧端小于远侧端.结论:腕管是一个缺乏伸展性的骨-韧带管道,任何因素卡压正中神经均可导致腕管综合征.在对患者做正中神经松解治疗时,保守注射疗法一般应在掌长肌腱内侧进针,手术治疗时应在腕横韧带远侧端切开.
作者:骆耐香;秦小云;周思;兰羚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孤立性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样变,好发于青少年长管骨的干骺端,由于骨被破损占据,造成大量的骨缺损,大大降低骨骼的坚固性,在很轻微的外力下易造成病理性骨折,目前治疗多趋向于手术.
作者:张赟 刊期: 2005年第03期